看不见自己的父母,极容易养出抑郁的孩子咨询师来访者心理问题

今天,我想要讨论一个不太能回到自己的感觉,总是向外归因的来访者。

A前来咨询,是因为儿子不上学,总是在家打游戏。

而且,据学校老师反应,儿子在课间时,会坐在教学楼三楼外墙的窗户上,两条腿放在外面,做一些比较危险的动作,仿佛要试一试会不会掉下去。

A很焦虑儿子的情况,希望心理咨询能帮到儿子,让儿子的生活早日恢复正常,回去上学。

但是A的儿子很抗拒做咨询,A穷尽各种手段,儿子还是不来。

我告诉她,一般孩子出现适应性的问题,意味着家庭出现了一些状况,建议家长尝试做咨询,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A说好。

咨询时,A告诉我,她和老公两人每天都和声细语、小心翼翼地给儿子做思想工作,希望儿子能重新回去上学。

一开始,儿子不答应,甚至拒绝。问得急了,会向他们发脾气。

终于有一天,儿子同意去上学了。虽然儿子那天起得很晚。快十点了。收拾完,吃完早饭,开车去学校快十一点了。

但是她还是如释重负,觉得儿子终于回去上学了,她可以歇一歇了。

他们去接儿子后,一路上问儿子怎么回事。

儿子要么沉默不答,要么就说因为好玩儿啊。一副很不在乎的轻松表情。

回家后,儿子把自己锁在屋子里。无论他们怎么哄,怎么问要不要出去玩儿啊?想去哪玩儿啊。儿子都不接话。

她本来想让老公也来做咨询。但老公的工作太忙了,她没有办法,就决定自己来了。

前五次咨询,进行得非常艰难。

A一直质疑自己来咨询的意义,她觉得是儿子需要帮助,不是她。

她的话题全部围绕着儿子展开,而且第二次到第五次咨询,几乎是第一次咨询的复制。

一直都都说儿子如何不上学,儿子如何不省心,小时候不这样呀,老师我该怎么办?老师你觉得我们总是聊这些真的有用吗?

前五次咨询,也让我感到压力很大,甚至是内疚,觉得自己做的事,似乎对来访者帮助不大。

我甚至有一个冲动,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比如告诉A一个办法,让A可以立刻摆脱目前的处境。

怀着这样的压力,我和A开始了第六次咨询。

一开始,A沉默着。

我等待了3分钟后,开口:“你现在在沉默。”

A:“嗯,我觉得没什么可说的了。我儿子的事都告诉你了。要不这样吧,有什么想问的你可以问我。”

我:“你觉得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在这里,我主要是进一步澄清她的主观感觉。

因为对于A来说,除了说儿子的事,她自己的生活、她本人的感觉,似乎没什么可说的。

A处在一种说明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中。

而心理咨询最重要的,是帮助来访者学会去体验自己的感觉。

A继续沉默。

第二次沉默,意味着她并没有响应我对她主观感受的锚定。

所以我在这里略作等待,一是看看她会不会自己打破沉默。但也不能等太久,因为她已经不响应咨询师的情感锚定了。

继续在沉默中等待,关系有断裂的风险。所以我试探性地推测她此刻的沉默,可能在表达的感觉。

于是,我问:“你在失望吗?觉得我没有帮到你,净问一些没用的问题?”

A:“没有,没有。我只是不知道说什么。”

我:“好像除了说你儿子的事情,你觉得没什么可说的了?”

A:“对啊。我来这里不就是为了解决我儿子的事情吗?”

她依然呈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焦点再一次离开了体验。

我:“是呀。但是你儿子不在这里呀。你在这里,你不是来了吗你可以说说你的心情、你的感受、你的想法吗?”

这时,我在进一步确认咨询主体,同时邀请她作为一个主体去讲话。

我不再尝试锚定她的感觉了,而是退了一步,锚定谁在做咨询,给谁做咨询这个问题。她的内在在这里是有些混淆的。

A:“我希望你可以告诉我该怎么办。我回去该怎么跟他说,让他恢复上学。”

虽然她的注意力仍然在儿子那,但是她已经在讲述自己的期待了,她已经作为一个主体在讲话了。

我:“我基本上听明白了。你来这儿的期待是希望能解决你儿子的问题。那我们也工作了有五次了,我给你做一个反馈,我观察到你处于这样一种思考模式,出了一个问题后,直接略过自己的感受,立刻去解决问题。迄今为止,你似乎一直期待着我是那个可以开出处方药的医生,而你只要回去让你儿子按医嘱吃药就行。”

A:“是的。”

我:“但咨询并不是这样起作用的。咨询不是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带着体验去澄清问题,可能在说清楚问题过程中,问题自然就得到解决了。”

“确实,你在事实层面上把儿子的问题讲清楚了。但是很少会讲你儿子的现状带给你什么影响,你有什么感受。”

A:“还能有什么感受,当然是希望儿子能尽快上学了。”

虽然她把期待误当成感觉,但是她再一次的在主体的位置上说话。

咨询师:“这是你的愿望不是一个感受。”我使用“你的”这个词确认了她的主体性表达,同时也做了一个愿望和感受的澄清。

A:“我很着急啊!我希望他能上学。不上学他将来该怎么办?”

终于落到感受的表达了。

之前,她潜意识一直觉得,只要表达出来,就得为自己的感觉负责。

她不愿意承担这种困难的感觉,就出现了在心理咨询中不进行情感表达的现象。

我回应、确认、澄清她的感觉。同时把她为讲出的主观感受讲出来:“你很着急。你对他的未来还很担忧。”

A:“我真的很害怕很焦虑,晚上想起来,都会自己默默哭,却不敢让家人发现,怕加重他们的负担。”

我:“你能多谈谈你的担心吗?”

A:“好。......”

至此,通过六节的努力,咨询师初步确定了A的咨询主体的位置。

也就是说,双方在心理的层面上真正的达成了合作契约。

同时,咨询师也初步的邀请A在主体的位置上讲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那么来访者的儿子没有来。跟A的工作又是怎么帮助到她儿子的呢?

因为她儿子的困难可能是在表达家庭的困难。比如看起来是孩子学校适应出了问题,背后可能是父母适应社会出来问题。

但是如果父母总是盯着孩子,就像A前五节做的咨询,付出许多,却徒劳无功。

父母不回到自己的困难,或者回避自己的困难,就会总是盯着孩子的困难。

这样通过“帮助”孩子,父母把自己不想面对的困难转嫁给孩子了。

所以通过咨询,A能回到自己的体验,面对自己的困难。

当父母有能力把转嫁给孩子的担子,挑回到自己的肩上,就能间接地帮助到孩子了。

作者:咨询师孙雪岗

编辑:Lilith

图源:Pexels

给自己一次改变的机会

↓点击即可预约↓

孙雪岗为什么想成为咨询师?

一开始是盲目的。因为填志愿选择了应用心理学。后来随着自己的咨询的深入,发现自己很多的所谓的现实问题其实都是心理问题。发现自己有许多心灵上的束缚。自己给自己带上了一个心灵的枷锁。我开始主动的去探索这部分,打碎这部分。同时我也更能看到精神的一些病态的状态带给人的痛苦,在实现自己的事业追求和在亲密的关系的进入中都有许多的破坏。我自己有这些体认之后。我很信服的发现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人摆脱精神痛苦。我自己已由一个患者慢慢变为一个一边治愈自己,一边帮助正在遭受精神痛苦的人。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孙雪岗写给来访者的话:

改变是一次冒险。因为改变意味着不确定。我也害怕改变,但我愿意怀揣着恐惧,与你一起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我不会满足于重复。每一次咨询都是我们新的冒险。如果你做好准备,就让我们一起开始一段独特的精神旅程。

如果,你也想打开内心的黑匣子,探索藏在冰山下更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又想查看、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

THE END
1.心理诊疗室:那些隐藏在热点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因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雷诺尔·沃柯曾对400名遭受家暴的妻子研究,发现了家庭暴力具有周期性: 1. 关系紧张期:丈夫会贬低妻子,有控制倾向; 2. 暴力爆发期:殴打,矛盾剧烈; 3. 平静期:丈夫认错,和好如初。 从打人,到和好,如此循环往复。 很多可怜的妻子像刘女性一样,抱有对丈夫改邪归正的幻想。也出于对家庭和孩子的...https://story.hao.360.cn/topic/LNrZQkrnNHC7Qw
2.留守儿童权利保障研究广西玉林胡志鑫律师(第十八条)农民大多是因为生活困难而外出打工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为了送孩子读书才去外面挣钱,然而少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因为父母长年不在家而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思想道德教育上造成缺失,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http://lawyer.110.com/1010706/article/show/type/1/aid/266402/
1.离异家庭孩子寄养在别人家怎么办?综合法律在离异家庭中,假如孩子需要寄养在别人家里,有部分关键的事需要考虑和解决。本文将就离异家庭孩子寄养的疑问,主要从选择寄养家庭、核实寄养家庭身份和背景、制定寄养计划以及维持亲子关系等方面实施探讨。 一、选择寄养家庭 在为孩子选择寄养家庭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https://www.hezegd.com/lawnews/zh/134927.html
2.美华人送幼子回国寄养隐忧多儿童返美专家教调适而在她教育经验里,也见到有华人家长将子女接回纽约后,却仍在外州打工,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幼龄子女继续寄养在纽约的朋友或保姆家,家长对子女心理照顾的疏忽,往往可以从孩子们容易哭闹、愤怒、多动症、经常以暴力处理问题等现象察觉,不少华人家长在接到校方通知问题后,仍然表示不知如何处理或是工作时间无法配合,“家...https://www.gqb.gov.cn/news/2011/0621/23306.shtml
3....小的时候一直寄养在农村的亲戚家里,因姓...小王是大二的学生,小的时候一直寄养在农村的亲戚家里,因姓氏与他人不同,常常受欺负。长大以后与人相处不是很好,没有交往很深的朋友,不大合群。他很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安庆市路方咏的留言咨询心理案例。https://m.psy525.cn/case/10224-976090.html
4.留守儿童家庭情况调查报告(通用7篇)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做贡献。第一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师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第二,建立家访制度,让家长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从而使父母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https://m.wenshubang.com/diaochabaogao/29091.html
5.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精选9篇)尽管有相当部分的外出务工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但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尤其是孩子的情感教育几乎成为空白,由于他们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心理需求也无法满足,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情感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缺陷,如...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rt7iig1.html
6.小时候被寄养在亲戚家,发生一些事后,我开始恨我的父母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有寄养在亲戚家的经历,因为上学或者是父母太忙,还有一些别的原因,而寄养在亲戚家的孩子发生的事情又有多少人理解呢!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 有个网友分享说她小的时候被寄养在姨妈家,大概住了有一年吧,那一年真是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年。在姨妈家的时候话不敢多说,饭也不敢多吃,每天都抢着干活...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806/11/9305059_776055434.shtml
7.儿童教育心理学报告(优质22篇)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一 在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书中描述的孩子的行为特征自己孩子身上会有。你会和我一样忍不住接着往下看。 阿德勒提出,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前,父母除了具备养育知识,还必须具备心理学知识。 书中提到,作为家长,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沉着”父母。 一个刚出生...https://www.77cxw.com/fl/1025925.html
8.寄养在亲戚家的我,被逼成了抑郁症父母频繁吵架后,将我寄养在大姨家 我25岁确诊抑郁症,但童年早已埋下火种。 我的家庭一直是女强男弱。母亲娘家姐妹众多,联系紧密,且都是跳出农村走进城市的典范。而父亲只是一个国营厂的职员,在结婚第三年跟随着国企改制的时代潮流,买断工龄,下岗待业在家。 https://www.douban.com/note/827059395/
9.让爱回家——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手册第三单元留守的初中在线免费...在这一时期,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和父母作对,因而本阶段内亲子沟通非常重要。 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孩子的叛逆心理就会更加严重,不及时疏导的话就会引起更大的问题。有专家提出,父母可以用对待朋友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如果朋友去你家玩,走的时候落下了东西,你非但不会生气,还会热情地给他...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358729486730267673
10.从小在亲戚家寄养,感觉很疲惫,无法再前进,怎么办?从小的时候因为是寄养在亲戚家,而亲戚的教育方式让你很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到父母的家里了,也都是一些要讨好后爸’后妈的声音;自己长大了,本来可以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了,结果又因为意外自己在为亲人付出。回顾这些,似乎楼主你的成长一直是在付出,而很少得到爱与 滋养。 小时候 ,可能因为生存,可能需要”讨好“...https://m.xinli001.com/qa/answer-608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