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引言

二、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群取样法,在芜湖市某初中进行取样,其中留守儿童80名,男生48名、女生32名。选取非留守儿童8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生36名、女生44名。被试年龄在13一15岁。

(二)程序与工具

采用量表测验法对留守儿童及对照组的人格因素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试,用SPSS11.0进行数据处理。

人格因素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版(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简称EPQ)"实测,该量表是Eysenck于1975年制定的,它是一种自陈量表,包括4个量表:E—内外向;N—神经持质,又称情绪性;P—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L谎造或自身隐蔽。经艾森克等人的因素分析计算,前3个量表代表人格结构的3种维度,它们是彼此独立的,L则是效度量表,代表假托的人格特质,也表现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中国的艾森克测验由陈仲庚等于1981年修订。

心理健康水平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最原始的版本是由Derogaitis,L.R.在他编制的Hopkins症状清单(HSCL1973)的基础上,于1975年编制而成的。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此量表使用简便,测查角度全面。它对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统计

数据录人完成后,用SPSS11.0进行方差分析、事后检验等。

三、结果

(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人格类型

根据症状自评量表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的测量结果,将SCL-90中10个因子分呈阳性的被试及EPQ中典型精神质和典型神经质的被试人数统计如下(见表1)a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比较按留守儿童以及非留守儿童分类,对其心理健康十个因素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十个因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三)留守儿童的气质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对留守儿童的气质类型(由艾森克人格问卷区分)以及心理健康之间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气质类型与其心理健康的十个因素均不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四)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对留守儿童的人格类型(精神质、内外向以及神经质)以及心理健康之间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精神质、内外向与其心理健康的十个因素均不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神经质人格类型中,焦虑因子对其人格类型产生显著差异(F=3.45,P=0.029)。

四、讨论

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在SCL-90的十个因子上,留守儿童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几个因子差异尤为显著。在对留守儿童的人格类型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不显著,即人格类型不能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结论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策略

目前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已达5800万。这意味着,有5800万“祖国的花朵”不得不在父爱母爱缺失的环境里孤独地成长,幼小的心灵在最需要呵护的年代却必须坚强地面对生活。有识之士疾呼,决不能让农民工群体出现“富了一代人,垮了下一代”的现象。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现代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问题,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破解的难题。

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由于缺乏亲情,缺乏疏导,缺乏监管,导致这些孩子中的许多人心理不健康,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情绪消极、性格孤僻、内心失衡价值观偏移、焦虑自卑、认知水平差、嫉妒憎恨、内向孤独、人生观念偏移、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有的留守儿童心态不正成绩低劣,有的厌学逃学荒芜学业,有的遇到困惑自杀,有的经不住诱惑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将会严重影响民族的振兴,严重影响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六策略。

1健全档案,让留守儿童留下脚印

2关心爱护,让留守儿童沐浴亲情

3健康教育,让留守儿童心态阳光

班主任要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讲座、阳光心态专题报告、理想信念及感恩教育主题教育等途径,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拥有健康的阳光心态,通过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教育留守儿童正确认识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正确对待遇到的挫折、困难,正确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自信地踏上校园及社会的阳光世界。

4建立友情,让留守儿童勇于倾述

常言道:“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粗暴急躁,更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讽剌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教师要学会和留守儿童做朋友,做到公平对待、不歧视任何学生。人们常说,朋友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谈心,其实和学生相处也是一样的。

实践证明: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他们更需要的是朋友。与留守儿童做朋友,就可以与之平等的交谈,就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可能贴近孩子的心,走进孩子的心灵。只有走进孩子心灵,老师的教育才会起作用。

5对症下药,让留守儿童正视挫折

6扬长避短,让留守儿童自信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模式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模式及其缺陷

1.单亲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离异或者由于疾病、自然灾害、车祸等原因导致父母一方独自抚养、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大多是“严”“慈”失衡的,从而失却了成功家庭教育中严慈相济、相契的特质。“严”、“慈”失衡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更大的危害是造成孩子心理的阴影和伤害,最终成为心理上的问题。

2.单方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一方(大多数为父亲)外出,由一方(母亲)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这是一种“严”“慈”失衡状况更为严重的现象。

3.隔代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双方外出,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目前有逐渐增多趋势)。隔代间巨大的思想差异,严重的代沟问题,祖辈对孩子的溺爱以及教育思想的缺失,使其教育力度与效度极其有限。所谓的教育也只是放纵或看管,更多的仅止于抚养的层面,缺乏对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

4.抚帮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除父母双方外,孩子寄养在亲戚、朋友家,由亲戚、朋友代为教育孩子的一种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跟单亲家庭教育相类似的问题。一方面他们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又要照看被抚帮的孩子,所以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一般只能采用“看守”的方式。他们大多数是只求无过,不求有功,孩子一旦出现教育问题,家长之间产生矛盾,孩子之间产生矛盾,会给孩子造成人际关系处理的心理影响。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家庭教育模式。

5.合伙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双方外出,多个孩子合伙租房,多名家长委托一名家长教育的一种新型家庭教育模式。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别,孩子之间容易形成攀比的心理。如果受委托的家长,能把这种攀比的心理引入学习能力的竞争、良好习惯养成的竞争,那可以使孩子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将给孩子心理造成严重影响。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模式的多样化直接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生活环境、生活节奏的变化给留守儿童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压力。留守儿童在人格、品行、情绪、个性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直接影响其学习和成长,阻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上多出现哪些症状呢?

1.烦躁焦虑。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稳定、温暖、安全的家庭氛围中。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缺少这种家庭氛围,特别是抚帮家庭,孩子感觉寄人篱下,被父母遗忘或不重视,有了问题也无法解决,整天惶惶不安,忧心忡忡,无心学习,极易烦躁,自暴自弃,做事缺乏条理。这些孩子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打击,遇事不冷静,为人处世缩手缩脚,缺乏自信。

2.自私自卑。自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利益为主的心理状态;自卑则是自感处处不如人的心理状态。这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自我期望得不到满足同时感觉不如人的心理状态。在他们自己看来,则只能满足自己的利益,别人不能占有其利益,当别人占有他们的利益时,会感到自己无能、渺小,因此,自闭、孤僻,难与他人沟通,更没有勇气挑战失败。本应健康向上、乐观主动的少年儿童却因父母的长期缺位,儿童应有的家庭温暖、教育监管缺失,致使其自私自卑的心理逐渐形成。成天无精打采,情绪低落,不思进取,孤僻自我,自信缺失,自私自卑渐成这一类儿童常见的心理特征,致使他们不能与人和谐相处,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出现。

3.缩手缩脚。很多孩子原本聪明、机灵、活泼,却因为学习、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性,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而变得茫然无措、冷漠无情、悲观无望,遇事无所适从,内心压抑痛苦,再加上诉说无望,人际关系紧张,久而久之出现抑郁、自闭的心理问题。

4.过分任性。和谐健康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一般都有一定的原则性,通常刚柔相济,严慈相辅。但是在隔代家庭教育模式中,祖辈对孙儿往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溺爱,希望从孙子身上找回未曾得到过的温馨,故而对孙辈无原则地娇纵,导致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叛逆孤行,甚至出现攻击的倾向性。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意义

一、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六个方面

1.自我封闭,自卑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爱和母爱,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为其祖父母,祖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双方容易产生矛盾,很多留守儿童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易产生情绪不稳、性格孤僻、等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对自己和他人都会产生影响。

2.交友方面

留守儿童在情绪上、学业上的问题使其与他人的交往能力搜到很大的影响,在交友方面呈现出两个极端即交友困难和交友不讲原则,从而对自己的前途产生很大的影响。

3.内心迷茫

很多留守儿童在内心世界有自己的向往,但是在现实世界的冲击下去却觉得自己的希望很渺茫,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素养并不高,对子女的终身发展也缺乏较为清楚的认识,往往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家庭的长远利益,在读书遇到困难时要求这些儿童过早的走入社会,所以他们在徘徊中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4.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有些留守儿童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由此形成了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的作风,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

5.消极模仿,盲目从众心理

6.虚荣心理

由于无法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父母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以为这样便可能补偿对孩子的爱。殊不知,孩子的虚荣心正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孩子无法体会父母的艰辛不易,也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心安理得的坐享其成,他们在同学面前显阔,用虚荣心来掩盖自己孤独的心。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1.家庭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父母亲对其在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人格、品格及情感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基本缺失了对父母亲的心理归属和依恋,因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个体早期发展中,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其建立起对初始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这种感觉的建立,保证了儿童成人后与人顺利交往。相反,早期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乏,会使儿童逐渐形成一种孤独、无助的性格。

2.学校因素

农村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许多农村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心育。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现在仍是应试教育占主流,素质教育疏于形式,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

3.社会因素

三、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及各种社会群体共同努力,从政策、法律、文化、教育、管理等各个层面着手,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1.政府方面

政府有责任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和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计划与方案。要加快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庭附近就业的机会,从而缩短农民工回家的周期。同时针对目前农村学校普遍的经费不足、人员流失、教学设施差的现状,要加大对农村社区的教育投入,真正重视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2.学校方面

首先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素质心理健康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而且学校应定期与与父母交流沟通,了解其生活和思想状况,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共同探讨促进其健康成长的方法。

3.家庭方面

4.社会群体方面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这个群体中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甚至不得不独自生活,这样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因此,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构建和谐校园问题,已经是一个很现实且严峻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关于留守儿童研究多是基于一个趋同的假设,即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会造成家庭教育断裂,情感支持不足,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日常生活、家庭教育、行为发展等方面均带来不利影响。部分研究认为“留守”对儿童造成的影响目前并无定论,但大多数研究认为,“留守”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负面的。

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①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确,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态度散漫、不端正,迟到、逃课甚至辍学情况严重;留守儿童一般会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交往圈子,对非留守儿童或同辈群体存在很强的排他性。②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心存歉疚,错误地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补偿子女,助长了子女的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拜金主义”等思想。③研究还发现,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留守儿童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但在留守儿童内部又有所分化:父母亲一方在家看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同辈看护或没有看护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④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应对压力时表现出更多的退避及幻想,做事任性、对人冷漠、性格内向和孤独成为他们的突出特征,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慰藉,他们遇事更加自卑和暴躁,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性格。

留守儿童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客观存在,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存在消极影响。然而事实上,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并非全是消极影响,在留守儿童中,不少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独立性较强,有责任心,懂得感恩,并且由于父母在城市中,懂得的新鲜事物比同龄的农村儿童要多,人生的理想更加丰富,奋斗目标更加明确。研究中过度的负面结论容易忽视健康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和事实,在大众心理上形成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的错误观念。这样的舆论会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积极自我评价的健康发展,对留守儿童造成伤害。据调查,由于留守儿童被严重“标签化”,81.7%的孩子不喜欢被称为留守儿童。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

1.要发挥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缺乏的特点,输入地政府可以通过开办“农民工家长学校”,加强对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2.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一个老师管护一个留守儿童,一个学校领导挂钩一个村庄,一个优秀学生带动一群孩子。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抚慰,导致出现心理偏差、学习成绩差、安全等问题。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置心理辅导室,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3.用父母般的师爱守护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我认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摸摸头,展展衣角,一个微笑……孩子们都会高兴的。有一次,我班的娟娟穿了一身漂亮的新衣服,我问她:“谁给你买的衣服啊?真漂亮”,“妈妈”,叫得多甜,要是妈妈在身边她一定会更幸福的。有一次一个孩子用“像”说话,他是这样说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好。可见,他们的心目中有多依赖老师。

(1)用温暖去抚慰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首先,班主任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再者,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行、睡等问题,帮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理论;微系统

一、微观生态系统的界说

二、微观生态系统视域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显然不能简单地将之归咎于其中的任何一方,必须进行系统的研究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微观系统失衡

(二)教师教育力不从心,导致学校支持系统失衡

(三)同伴交往问题突出,导致社会支持系统失衡

三、微观生态系统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路径

(一)修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微系统

1.对父母系统缺失的重构

2.在新的条件下构建亲子间的互动关系

3.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在家庭范围内和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及家庭成员对其子女及其他未成年人实施的积极的影响。留守儿童虽然长期与父母分离,但其监护人也应该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良好的家风。具有良好家风的家庭,应该具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勤奋好学、道德高尚、身心健康、团结和谐、蓬勃向上的家庭氛围。其监护人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留守儿童营造这样的家庭环境,给予彼此温暖、平等、民主的家庭关系,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强化学校微系统和同伴微系统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要科学化,体现关爱与健康理念

2.促进留守儿童同伴交往中情感社会化的策略

赫洛克认为同伴交往对孩子的积极意义就是:带来稳定性,让内心充满欢乐,获得与人相处时的丰富情感体验,有利于帮助孩子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学会理解和接纳别人。对于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中的敌意和攻击性,教师应鼓励采取主动接近的方法,消除他们的抵抗和反叛。因此,应充分重视同伴对填补父母角色缺失的座位的作用,有意识地引导鼓励留守儿童与同伴交往,注重培养他们合群、乐群的性格,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培养积极、稳定的情感。与此同时,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促进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交往,让留守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健康成长。

(三)加强微系统间的沟通,完善留守儿童的中系统

从大系统观着眼,家庭生态系统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而言,仅是一个微系统,但其功用却不可小视,不但要强调其内部各水平及水平间的交互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与其他外部系统的相互联系,也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家庭、学校与社区这三个重要且相互影响的社会生态系统,能够凭借各自生态环境的优势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的有利资源。

1.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众所周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合作才能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家庭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家长本身不健全或不健康人格心理、不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家庭、学校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采取“家长和学生也获得教育”的战略,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合作。

2.实行“多维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儿童的品性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但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的产物。因此,学校必须拓宽其工作领域,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给予功能性补偿。加强家校合作,可以形成对青少年教育的合力,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可靠保障,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优化教学资源,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建构“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的立体式教育管理网络,优化“生态型”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社会”的诞生。

3.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仅仅靠教育是完全不够的,整个社会需要达成共识,并积极配合,必须从学校内部、学校之间、企业、社会等多方面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多赢,抓住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各个关节点,明确“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社会为补充,家庭为后援”的工作思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从生态系统观视域下去探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它的解决需要小到个人大到整个国家的全力支持,家庭、学校、社区及各种非政府组织应提高认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积极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使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作者:林婷婷游毅文单位:闽南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立玲,杨英琪.生态系统发展观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5).

[2]高峰,汪玲.上海市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家长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

[3]杨雄,苏萍.转型社会的中国青少年[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4]范小萍,汪国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1.学习的自觉性差,没有生活目标

2.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留守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又缺乏学习给予别人爱的能力,只会索取不懂付出,一旦和他人在交往过程中遇到碰撞,缺乏包容,就会以极端的方式处理,如争执、退缩,不与人交往,久而久之,性格孤僻,特立独行。

3.缺乏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留守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积极寻求刺激,敢于冒险,对待危险没有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伤害,也容易伤害别人,同时最容易受人唆使,不易接受老师和监护人引导,出事的较多。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原因

1.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视不够

2.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心无力

一是升学率。现在,很多人评判学校优劣的标准是升学率,教学主管部门评价学校优劣的标尺也是升学率,这些迫使老师为提高升学率,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好学生的成绩,但往往留守孩子又是相对后进的学生,这些孩子有的不服管教,成绩不好,教师更加不愿多花精力去管。

二是师资力量不够。一些500人以上的学校都不同程度出现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以井冈山实验小学为例,每个班级几乎都有60名以上的学生,有的甚至达到70多名,教师给这么多学生上课,还要兼任体育、音乐等副课教学,没有多余精力去了解孩子除学习之外的生活、心理、思想等。

3.社会机构对心理健康投入不足

三、具体解决措施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为了让留守孩子有健康阳光的心灵,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携起手来,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1.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联系

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

学校应尽快从只重分数,不重素质教育的不良取向中走出来,建议学校建立自己的心理咨询室,聘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定期给孩子上心理健康课程,并对每个教师不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学校多组织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让留守孩子能在学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关键词:家庭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

对留守儿童的定义有很多种,又称为“留守子女”、“留守孩童”、“留守学生”等等,相互之间的含义仍然存在分歧。“留守儿童”一词最早是1994提出来的,[1]当时是指父母在国外工作或者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负责“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的吴霓将农村留守儿童定义为: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并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二、留守儿童现有的家庭监护类型

对于留守儿童的分类有很多种,大致是4种类型,如段成荣、吴丽丽就将留守儿童分为,父亲留守、母亲留守、隔代留守和单独留守。[6]段成荣,杨舸做的一项研究中将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类型分为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母亲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单独留守,儿童、母亲和祖父母留守,儿童、父亲与祖父母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以外的亲戚留守。[7]

综上所述,学者都把留守儿童监护类型分为隔代监护、上代监护、自我监护和单亲监护。

三、不同家庭监护类型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1、隔代监护: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做的一项调查中发现,由单亲家庭监护的占到56.4%,由隔代抚养的比例占到32.2%。[8]此种类型监护人年纪比较大,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只能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方面,只保证其吃饱穿暖,对于儿童其他如学习或者行为方面无力照顾的那么周全,另一方面也就是认为隔代长辈对于儿童会过于溺爱。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胆小怕事的心理特征[8]。而有的学者的研究此种类型下的儿童易“逆向监护”,而且这些孩子会比较严格的要求自己。

2、上代监护:这种监护人因为小孩非亲生或是无过多精力照看,对他们过分溺爱或严厉,这导致留守儿童会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因为监护人和儿童之间缺乏沟通,儿童容易养成我行我素或者胆小怕事的心理。

3、自我监护:这种类型的儿童因为无人管教,他们身心发展不成熟,父母对他们进行物质方面的不断满足,使得他们自由散漫、奢侈、道德水平低下等不好的习惯,这种儿童比较敏感和孤僻。

4、单亲监护:作者认为单亲监护还可以分为但亲母方监护和单亲父方监护,很多的研究都认为母方监护下儿童的心理弹性要高于父方监护。而父方监护下的儿童的心理弹性在几种监护类型中最低。单亲监护下的儿童所受到的消极影响最小,他们也更懂礼貌。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一张.“留守儿童”[J].望新闻周刊.1994(45):37.

[2]郑富兴.农村流动儿童道德成长的特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6):7-8.

[3]杨茜茜.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状况及培养研究[D].2010.

[4]高亚兵.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07):56-61.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第一期调研报告[Z].2007.

[6]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24-30.

[7]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03):15-25

一、结合诗教传统实施音乐干预

(一)吟诵法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孩子良好吟诵习惯的培养。吟诵是吟咏与诵读的整合,其中的吟咏是拥有曲调的,对此,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引领的方式,带领学生利用一种充满趣味性的方式来学习文本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其课堂注意力,让其在反复读、听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含义的理解,也能够使其对文本作者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并充分领悟文中主人公的神态,积极的与其对话,进行自省。也在吟咏过程中不断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个性品质。吟诵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对吐纳气息的方法进行准确掌握,由浅入深,逐渐地改变和完善人的心率、心机耗氧量,以及胃肠功能。最重要的是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情感效应,可以对人的大脑右半球的边缘系统产生刺激,其系统是人情绪、情感与感觉中枢,以此来对人的情绪活动做出调节,并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引发人的情绪反应。此外,吟诵还具有振动效应。音乐声波的机械振动会对机体内脏器官节律活动产生一定影响,有时加强、减弱,有时也可能会保持同步的节律活动。这种振动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突然的情绪波动,也能够对烦躁情绪产生一定的抵制效果。

(二)表演乡土音乐剧法

这种方法重要是运用家乡戏的唱腔、曲调来对教科书中的故事进行改编,通过表演课本音乐剧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完成音乐教育目标,并充分发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吟诵学习起来比较简单,在表演过程中也能够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个性特点,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而吟诵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进行课本音乐剧的编排。课本音乐剧具有一定的身心效应,通过表演音乐剧,不论是观赏者还是表演者,其心理情绪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与身体内脏器官功能之间的变化也是互相影响、联系的。因此,音乐课本剧能够通过对学生的心理、情绪状态进行适当调节,来缓解交感、迷走神经的紧张度,也可以通过对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有效调节,使其逐步恢复正常。另外,课本剧还具有一定的联想效应。人们在倾听从前唱过、听过,或者是喜爱程度较高的乐曲时,作为一种刺激物,音乐信息会引起倾听者的联想,联想起从前在唱、听这首乐曲时的情景与感受。比如,愉快、轻松的联系能够使其产生温馨、快乐的情绪,并引发其生理产生一定反应,从而产生良性的身心循环,在促进儿童形成良好性格、品质的同时,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注重音乐干预方式的多样性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音乐干预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感受式、参与式两种干预方式。前者属于一种比较被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引导其儿童倾听、欣赏一些乐曲内容来使儿童逐渐放松身心,并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力;而后者则是比较主动,该方式主要是通过鼓励儿童参加演唱、演奏等音乐形式来有效地调节儿童的身心状态,在实际干预过程中,具体应该采取那种方式,还是要结合实际情况与需要来选择,但若能够将两种方式进行有机整合,则能够获得更理想的干预效果。

三、择优选择音乐库

某音乐治疗专家曾提出,非语言内涵是音乐最重要的力量与价值,音乐的不同其语言也会存在一定差异。通过选择不同类型、节奏的音乐,不仅能够引导留守儿童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充分发泄出来,也能够起到一定的稳定情绪的效果。而留守儿童通过演绎不同类型的音乐,能够将自己积存依旧的压力和情绪都释放出来,也能够在减少不恰当行为的基础上,促进其自制力的不断增强。因此,对于音乐内容与类型的选择,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心理发展状态来进行择优选择,以确保能够获得理想的音乐干预效果。

四、加强音乐干预的个性化

【关键词】精神卫生;情绪;咨询;团体处理;儿童

团体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之一,可以为团体成员提供良好的氛围,通过团体内部的多向互动,使成员改善自身的问题;其情境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类似,在团体中的收获容易推广到现实生活中[4],对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可能有其独特的优势。本研究探索情绪管理团体咨询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以期为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团体成员均为四川省宜宾县某农村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学生自愿报名,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5]对报名的成员施测,选择总标准分

1.2方法

1.2.1团体咨询方法

1.2.1.2团体咨询方案根据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以巴昂的情绪智力理论[6]为基础,结合已有的一些团体咨询方案[7],设计有针对性的情绪管理团体咨询方案。该方案共有11个单元,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步建立团体咨询关系阶段,包括第一单元,内容为澄清团体目标及性质,成员相互认识,制定团体规范;第二阶段为情绪认识、控制和调节阶段,包括第二到第七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和觉察自己及他人的情绪,了解认知对情绪的影响并学习通过改变认知调节情绪,学习调节情绪的放松方法;第三阶段为问题解决阶段,包括第八到第十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学习使用“问题解决策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或问题;第四阶段为结束阶段,包括第十一单元,用于整合团体经验,结束团体。

1.2.2评定方法每天活动结束均让成员填写单元反馈单,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填写团体总反馈单。第一次团体活动前及第十一次活动后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和自编的情绪问卷对团体成员进行测验。

1.2.2.1《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7]该量表由周步成等人于1991年根据日本铃木清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适应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全量表共100道题目,由1个测谎量表和8个内容分量表构成,分别是学习焦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8个内容分量表的总分表示一般焦虑的程度,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剔除测谎分量表得分高于7分的被试。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各分量表折半信度系数为0.84~0.88,全量表的折半信度系数为0.91,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7~0.86,且该量表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较好的效度证明。

1.2.2.2情绪问卷该问卷为自编问卷,由18道5级评分题目组成,用于了解通过团体咨询,成员在情绪管理能力上发生的变化。

1.2.2.3单元反馈单由7道4级评分的题目和3个开放性问题组成,用于每个单元结束时了解团体成员的参与度、收获以及对团体的建议。

1.2.2.4团体总反馈单由6个5级评分的题目和5个开放性问题组成,用于团体全部结束时了解团体成员对团体总的感受和参加团体的收获。

1.2.3统计方法用SPSS13.0进行描述性统计及方差分析。

2结果

2.1留守与否及团体咨询对团体成员心理健康的影响表1显示,团体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总分及各个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参加团体咨询后,团体成员的总量表得分及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分量表得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留守与否与团体咨询前后在总量表及各个分量表上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说明此次团体咨询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具有同样显著的效果。

2.2咨询前后团体成员在情绪问卷上得分的变化在“我相信事情总会好起来”这一项目上,团体成员后测得分高于前测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64,P<0.05),说明经过团体咨询,团体成员看待事物的态度更加积极了。在“事情顺利时,我容易忘乎所以”这一项目上,团体成员得分后测高于前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29,P<0.05),说明团体成员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总分及各项目得分上,留守与否与参加团体咨询前后两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再次说明此次团体咨询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具有同样显著的效果。

2.3单元反馈单和团体总反馈单分析为了解团体成员参加团体的感受变化,比较其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填写的单元反馈单上的评分,结果见表2。通过对单元反馈单的分析发现,团体成员对团体的喜欢程度和参与度一直非常高,且随着团体活动的开展有提高趋势。通过团体咨询,团体成员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越来越有信心。对团体总反馈单的分析也发现,团体成员认为此次团体是温暖的、接纳的、坦诚的、轻松的、关心的、快乐的。有90%的人表示“学会了用‘白精灵’战胜‘黑魔鬼’”(改变认知调解情绪的方法),85%的人表示“学会了问题解决策略”(应对生活中负性情绪事件的方法)。

3讨论

情绪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5]。当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如父母外出打工)发生时,往往最先影响到一个人的情绪。因此,要提高一个人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帮助他应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此次团体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布偶剧场”、现场体验并布置家庭作业练习肌肉放松的方法和数数呼吸法,使团体成员逐步学会认识情绪、控制情绪、调节情绪,并在第三阶段交给他们问题解决的策略,让他们一起讨论、练习使用这些策略解决生活中容易引起不良情绪的问题,如与小伙伴闹矛盾、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或者吵架等。此外,在整个团体咨询过程中注重营造安全轻松的氛围,通过单元反馈单和团体总反馈单可见团体成员参与性高,认为团体是温暖的、接纳的、坦诚的、轻松的、关心的、快乐的,这正是团体成员成长的基础和动力。通过在这样安全轻松的氛围下,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团体成员能够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

4参考文献

[1]刘霞,武岳,申继亮,等.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4):325-327.

[2]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与发展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4]蒋波.发展性儿童团体咨询的理念与实践.思想与理论教育,2006,6:57-59.

[5]周步成,等.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1:5.

[6]徐晓燕,张进辅.巴昂的情绪智力模型及情商量表简介.心理科学,2002,25(3):332-335.

关键词:留守儿童;状况探析;心理健康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天柱县选取两所侗族农村初级中学(高酿中学、石洞中学),学生100%是侗族,随机选取300名初中生作为被试。留守儿童145名(男生81名,女生64名,七年级学生44人,八年级45人,九年级56人),非留守儿童125名。

2.研究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st)》(简称MHT)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量表由日本铃木清等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修订并制订了中国常模,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3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

采用该量表对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见表1

以MHT量表总分及各内容量表得分为指标,对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如表2,留守初中生和非留守初中生在MHT总分、孤独倾向、学习焦虑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MHT量表总分及各内容量表得分为指标,对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见下页),黔东南地区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生的总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男生好。在MHT总分、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症状分量表上,女生和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p<0.01)。

表3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男生和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M±SD)

以MHT量表总分及各内容量表得分为指标,对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4.

表4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不同年级心理健康水平比较(M±SD)

如表4,对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

三、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比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非正常状态”中,容易导致思维方式、感知觉和意志品质改变而丧失自身控制感,形成种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对此,学校、社会、家庭都应引起重视,以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1.学校教育方面。学校针对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一定要加以重视,并定期开展教育和情感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定期召开隔代家长联系会,及时传达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在联系会上给隔代家长们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更新观念,研究教养问题,掌握现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最新方法,与学校一起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孩子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2.社会方面。在拥有大量留守儿童的黔东南地区,学校并不是留守儿童唯一的活动场所,学校要和村委会大胆创新,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在保障学校教育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把侗族的特色文化鼓楼、花桥、凉亭的教育功能应用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上来,建立留守儿童家园,由当地歌师教唱侗族大歌,利用侗族大歌的叙事特点对留守儿童进行生活、道德方面的教育,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并结合黔东南地区的特色,适当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解决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留守儿童父母的职责,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应联合起来,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有效措施,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杜琼.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研究[A].扬州大学,2009.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郭文姣,黄俊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1).

[4]胡龙霞,黄楚本.中国隐隐的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8).

关键词:美术教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不在身边,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常常会产生焦虑、恐惧、自卑、偏执等不健康心理问题。而有效的美术教学可以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让学生增强心理愉悦感,产生自信感,让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渗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我对如何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方法做出了尝试。

一、美术教学应注重“以人为本”

二、挖掘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内容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并对其情感升华、人格完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将他们最需要的温暖、自信等带给学生。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在给学生布置绘画时,应选择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绘画题材,让学生通过对积极题材的绘画从而在心理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应为留守儿童选择符合兴趣和能力的表现题材,进而激发其求知欲和创造力。同时在绘画过程中教师还应选择用耐心的教学态度,积极与留守儿童产生互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THE END
1.心理诊疗室:那些隐藏在热点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因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雷诺尔·沃柯曾对400名遭受家暴的妻子研究,发现了家庭暴力具有周期性: 1. 关系紧张期:丈夫会贬低妻子,有控制倾向; 2. 暴力爆发期:殴打,矛盾剧烈; 3. 平静期:丈夫认错,和好如初。 从打人,到和好,如此循环往复。 很多可怜的妻子像刘女性一样,抱有对丈夫改邪归正的幻想。也出于对家庭和孩子的...https://story.hao.360.cn/topic/LNrZQkrnNHC7Qw
2.留守儿童权利保障研究广西玉林胡志鑫律师(第十八条)农民大多是因为生活困难而外出打工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为了送孩子读书才去外面挣钱,然而少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因为父母长年不在家而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思想道德教育上造成缺失,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http://lawyer.110.com/1010706/article/show/type/1/aid/266402/
1.离异家庭孩子寄养在别人家怎么办?综合法律在离异家庭中,假如孩子需要寄养在别人家里,有部分关键的事需要考虑和解决。本文将就离异家庭孩子寄养的疑问,主要从选择寄养家庭、核实寄养家庭身份和背景、制定寄养计划以及维持亲子关系等方面实施探讨。 一、选择寄养家庭 在为孩子选择寄养家庭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https://www.hezegd.com/lawnews/zh/134927.html
2.美华人送幼子回国寄养隐忧多儿童返美专家教调适而在她教育经验里,也见到有华人家长将子女接回纽约后,却仍在外州打工,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幼龄子女继续寄养在纽约的朋友或保姆家,家长对子女心理照顾的疏忽,往往可以从孩子们容易哭闹、愤怒、多动症、经常以暴力处理问题等现象察觉,不少华人家长在接到校方通知问题后,仍然表示不知如何处理或是工作时间无法配合,“家...https://www.gqb.gov.cn/news/2011/0621/23306.shtml
3....小的时候一直寄养在农村的亲戚家里,因姓...小王是大二的学生,小的时候一直寄养在农村的亲戚家里,因姓氏与他人不同,常常受欺负。长大以后与人相处不是很好,没有交往很深的朋友,不大合群。他很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安庆市路方咏的留言咨询心理案例。https://m.psy525.cn/case/10224-976090.html
4.留守儿童家庭情况调查报告(通用7篇)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做贡献。第一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师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第二,建立家访制度,让家长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从而使父母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https://m.wenshubang.com/diaochabaogao/29091.html
5.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精选9篇)尽管有相当部分的外出务工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但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尤其是孩子的情感教育几乎成为空白,由于他们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心理需求也无法满足,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情感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缺陷,如...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rt7iig1.html
6.小时候被寄养在亲戚家,发生一些事后,我开始恨我的父母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有寄养在亲戚家的经历,因为上学或者是父母太忙,还有一些别的原因,而寄养在亲戚家的孩子发生的事情又有多少人理解呢!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 有个网友分享说她小的时候被寄养在姨妈家,大概住了有一年吧,那一年真是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年。在姨妈家的时候话不敢多说,饭也不敢多吃,每天都抢着干活...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806/11/9305059_776055434.shtml
7.儿童教育心理学报告(优质22篇)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一 在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书中描述的孩子的行为特征自己孩子身上会有。你会和我一样忍不住接着往下看。 阿德勒提出,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前,父母除了具备养育知识,还必须具备心理学知识。 书中提到,作为家长,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沉着”父母。 一个刚出生...https://www.77cxw.com/fl/1025925.html
8.寄养在亲戚家的我,被逼成了抑郁症父母频繁吵架后,将我寄养在大姨家 我25岁确诊抑郁症,但童年早已埋下火种。 我的家庭一直是女强男弱。母亲娘家姐妹众多,联系紧密,且都是跳出农村走进城市的典范。而父亲只是一个国营厂的职员,在结婚第三年跟随着国企改制的时代潮流,买断工龄,下岗待业在家。 https://www.douban.com/note/827059395/
9.让爱回家——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手册第三单元留守的初中在线免费...在这一时期,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和父母作对,因而本阶段内亲子沟通非常重要。 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孩子的叛逆心理就会更加严重,不及时疏导的话就会引起更大的问题。有专家提出,父母可以用对待朋友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如果朋友去你家玩,走的时候落下了东西,你非但不会生气,还会热情地给他...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358729486730267673
10.从小在亲戚家寄养,感觉很疲惫,无法再前进,怎么办?从小的时候因为是寄养在亲戚家,而亲戚的教育方式让你很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到父母的家里了,也都是一些要讨好后爸’后妈的声音;自己长大了,本来可以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了,结果又因为意外自己在为亲人付出。回顾这些,似乎楼主你的成长一直是在付出,而很少得到爱与 滋养。 小时候 ,可能因为生存,可能需要”讨好“...https://m.xinli001.com/qa/answer-608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