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2017年金秋10月的一天,笔者从长沙驱车128公里,来到青山滴翠的韶山冲,耳边不时传来这熟悉的红色歌曲旋律。韶山,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故居,一个让世人神往的红色旅游胜地。在这片面积4.9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5位革命烈士先后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25年,毛主席在此亲手缔造了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解放前,韶山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分到了田地,有衣穿有饭吃了。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村民依然没有脱贫。改革开放后,韶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住上了楼房,人均年收入达到2.4万元,拥有私人轿车上百辆,人人都有养老金……村民说,韶山村的巨变离不开毛雨时。笔者见到毛雨时,这位72岁的老人正在准备赴京参加十九大的发言材料。他向笔者说起了自己担任村主任和村支书30多年来,带领村民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使韶山成为红色旅游亿元村的心路历程。
田地承包责任制落实后,接着,韶山人在要不要“经商”这个问题上,又出现了争论。当时大家想法偏激,认为“无商不奸”,只有在田里背朝黄土面朝天劳动,才是光荣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毛主席故里更应通过文明经营带头致富。”1983年8月,时任村主任的毛雨时在一次村干部会议上说,韶山村的游人逐渐多了,村民做生意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家应该转变观念,破除“温饱即安,守土为本”的小农经济意识,走商品经济路子。为了鼓励村民大胆做生意,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除了自己带头外,还走村串户,上门谈心。村民没有场地,村干部协调解决;没有成本资金,村上多方筹集,并为一些贷款提供担保。
村民毛泽平夫妻喜欢炒股票,可韶山没有证券交易营业所,买卖股票要坐车到40多公里外的湘潭市去。毛泽平就买了电脑上网,在家里办一个“大户室”,成了全村第一个跨进“e时代”炒股的人。
个体经济火了,村民的腰包鼓了,但上世纪80年代初,韶山村的集体经济仍然很落后。村里仅有一个片石场、一个亏本的养猪场和一台破旧的拖拉机,年产值不到6万元,盈利不到6000元。村上的开支和村干部的工资都是由村民每人上交12元来解决,更不用说进行公益事业投入了。村民对此意见很大,说村干部拿着俸禄不做事。“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不能让群众失望啊!”1982年,毛雨时主持召开村干部会议表示,韶山村要发展,得让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两条腿”走路。经过反复调查研究,确定了依靠旅游业办村集体企业的思路,发动村干部筹资20万元建起了韶山村改革开放后第一个集体企业——迎宾饭店,第一年就盈利100多万元。初尝甜头后,他又和村干部一班人大胆决策,投资65万元兴建了韶峰、故园、铜像广场三个年收入均超百万的大型停车场。与此同时,根据市场的需要,将原来固定资产不足两万元的片石场,组建成了年产值3000万元的故园建筑工程公司,给村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毛雨时并未满足,他在继续寻找发展的机遇。
这些年来,通过流转土地、盘活资产、参股企业,韶山村形成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工、农、商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家底”愈发厚实:韶山村变成了集团公司,总产值达2.2亿元以上,全村8家村集体企业总收入达到上千万元。集体经济支撑韶山村村民优厚的“国民待遇”,村民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小康: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800元;实行合作医疗,个人不交钱,全部由村里出;60岁以上的村民每年领600元以上的“红包”;村里的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都得到了妥善照顾;16岁以下的村民,每人每年由村里代交保险金;村民子女考入大学,分别给予2000元至1万元的奖励。村里的路也由过去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柏油路,连接外面的普通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韶山村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