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滁州市儿童福利院,有一种特殊的职业叫“妈妈”。面对一群中到重度残疾的儿童,她们付出母亲般的关爱,全身心呵护着这些孤残儿童的康复与成长。回归家庭时,她们又是自己子女的港湾和大树。5月6日,在“母亲节”到来前夕,记者走进滁州市儿童福利院,走近这些具有双重身份的“妈妈”,感受着她们坚守这份艰辛而又繁琐工作的不易,感动着她们和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孤残儿童亲昵的每一个瞬间。
她的呵护,让孤残儿童感受家的温暖
2001年进入滁州市儿童福利院工作,姚珊挥洒心血15年,从一个不会照顾人的小姑娘变成稳重细心的妈妈,用爱和耐心陪伴着福利院里特殊孩子的长大,教会他们认知这个世界。世界对这些孩子或许残忍,但年轻的姚珊始终温柔以待,用关怀的目光注视着这群可爱的“天使”。
陪伴福利院儿童15年的妈妈
姚珊是儿童福利院的一名特教老师,这个角色曾让她备受煎熬,因为她面对的是一群有着中到重度残疾的儿童,他们的肢体或智力都遭受重创。姚珊告诉记者,福利院儿童学习的课程和正常同龄儿童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差不多,但是进度却要慢的多。“要不断地教、反复地说,一个小故事教上十几二十遍都是家常便饭。”很多时候,姚珊觉得孩子们掌握了教学内容,一个礼拜后却又全部还给了自己,这让她瞬间感到灰心沮丧。但看着眼前的孩子们单纯真挚的眼神,姚珊会整理好心情,用自己最大的热情和耐心继续投入教学。虽说是这群福利院儿童的老师,但她同时也扮演着保育员的角色,常常为孩子们喂饭、洗澡,悉心地照顾着孩子们的生活起居。
从未参加过女儿家长会的妈妈
为了让女儿理解自己的工作,姚珊常常向女儿说起福利院里的孩子,“最初女儿到福利院时,都会躲在我身后,很抗拒很害怕。”在姚珊耐心地引导下,女儿现在和福利院的孩子已经成为了好朋友,“经常将自己喜欢的玩具、零食让我带到福利院里来给她的小伙伴。”姚珊的双手拉起了两端的孩子,在她温暖的怀抱里,她们都找到了爱的港湾。
陶丽正在为患有唇腭裂的孩子做口舌按摩。
“虽然辛苦,但拥有更多的爱和幸福”
“老师妈妈”是福利院的孩子们对福利院老师专有的称呼,对这里的孩子们来说,这些教他们认识世界的“老师”与从小照料他们、教会他们吃饭穿衣“妈妈”早已融为一体,是他们最为亲近的人。2005年,陶丽受到在市老人公寓工作的丈夫影响,来到儿童福利院,开始了当“老师妈妈”的职业生涯。
每个孩子都是她的宝贝
今年30出头的陶丽,已经在福利院工作了11年。一直以来,陶丽都非常喜欢孩子,在来到福利院之前,她就是滁州市第二幼儿园的一名幼师,每天都与孩子相伴。
福利院里的孩子没有亲生父母可以依靠,很多还有身体和智力方面的缺陷,福利院要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制定个体计划,带着他们进行康复训练和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认知交流能力,让这些孩子未来能够在生理和心理上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陶丽的眼里,这些与她朝夕相处的孩子们也早已是与亲生孩子无异的心头肉,每一个孩子都是她看着长大的宝贝。
她对“幸福”有了更深定义
除了要扮演“老师妈妈”的角色,陶丽也是一名真正的母亲。来到福利院后的第三年,陶丽怀孕生下了自己的宝宝,从此成为了一名“双重妈妈”,今年她的孩子已有9岁。
但谈到从事这份工作时,陶丽依旧说,虽然辛苦,但“双重妈妈”的身份让她收获了更多来自福利院孩子的爱,也让她对家庭生活和工作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一方面,在福利院的工作,让陶丽明白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也让陶丽更加珍视自己和睦的家庭和可爱健康的孩子;另一方面,成为一名母亲以后,陶丽在照料福利院里的孩子时也更为尽心尽力。
陶丽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兼顾家庭与工作,离不开家里人对她的全力支持,在自己忙碌的时候都是公公婆婆一起料理家事照顾孩子,多年来从来没有闹过口角,让她觉得自己既幸运又幸福。陶丽还经常把院里的孩子带回家里吃饭、玩耍,周末也常常把自己的孩子带来福利院和院里的孩子一起玩,因为她希望福利院里的孩子也能更多地感受家庭所带来的幸福,获得和平常孩子一样的关爱。
对于陶丽来说,“双重妈妈”就是要把自己的爱分给身边每一位孩子,用爱教会爱。这种默默而又伟大的“母爱”,渗入人心,给福利院的孩子们构筑了一个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