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知道,即使不能线下相见,我们也在用另一种方式倾听他们生命中的故事!
本文是线上“福利院儿童线上心理辅导项目”个案研讨的部分整理,以飨读者。
督导老师:高岚
1
反移情
●
心灵花园的所有个案都有一个特点:咨访关系的建立是极其困难的。
孩子们本身就带着被遗弃的巨大创伤,他们害怕再一次体验被拒绝和不被接纳。当来访者多次提出要求更换咨询师,不想与其建立关系时,我们该如何处理?
首先要去表扬心灵花园的这位志愿者,她不经意间的处理恰恰推动了整个咨询的进程,这源于她那一刻是处在一个更自在,不受限制的人的位置。
这是她非常棒的一点,这也是我在心灵花园的工作中蛮提倡的一点:我们虽然是要接受训练,但当我们碰到孩子时,我们要能够正心诚意的,而不是带有表演性地去和孩子相处,或者过分规限自己角色的行为。
所以她在纠结与煎熬中还是忍不住与孩子讨论要不要换一位咨询师。其中很困难的点在于,这个孩子是从另一个咨询师那里转过来的,并且与前咨询师并没有做好分离工作,加之孩子有着被收养的背景,她是在关系的伤害中长大。所以与这个孩子建立关系是极其困难的。
孩子会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拒绝和不信任,终于孩子的不信任把咨询师给激怒了,咨询师产生了非常强的反移情,觉得我无法再去跟你工作了。但恰恰在反移情中间,她的真诚,不带有任何面具、任何试探的本心真正的打动了这个孩子。
从临床的角度,我们可以深入地看一下反移情的部分是如何推动了整个咨询的进程的,让我们继续往里面走。
在反移情里有一种类型是互补性反移情,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间所感受到的被拒绝和不被接纳所唤起的情绪状态,和来访者在童年中间的重要课题产生了一种连接,一种互补。反过来说这种被拒绝和不被接纳的情感是孩子童年所经历的。
有时候,我们没有过多地顾虑与在乎技巧,没有拘囿于理论上自己要怎么样的时候,反而在无形中,在无意识间,真的能感受到孩子在童年中经历到的事情。
所以咨询师要好好地利用自己的反移情,因为只有当反移情真正的对来访者产生影响的时候,咨询的“共谋时刻”才会真正的到来,否则我们还是没有深入下去,浮于意识表面。
2
咨访关系中的“年龄”因素
有时候,你会觉得孩子在咨询的过程中没有什么回应,跟Ta说话,Ta经常也是爱搭不理的,可当我们突然从视频走开时(“福利院线上儿童心理辅导项目”是通过一对一在线视频的形式开展),孩子即使是正在画画,Ta也会迅速地做出反应。其实Ta是时刻在观察着我们的,所以,在心灵花园的工作当中,这样的关系非常需要我们去探索:
我们到底在哪里?咨询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这个时候从督导的意义上我就要问:你觉得这个孩子在你们的关系的里面,是以什么样的年龄在跟你玩这种关系的游戏?
来访者可能并不是以十三四岁的年龄与你在沟通,所以说我们不能够用一个十三四岁的态度去工作,我觉得这是在心灵花园里面比较难的部分,就是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孩子真正的年龄——心理年龄,但我们是可以试探的。
如果是跟一个心理年龄只有两岁多的孩子去建立关系的话,首先这不是退行,而是Ta本来的心智化的水平就是在这个年龄水平里面,Ta寻找爱的方式是以两岁的年龄去追寻的。
寻找爱是生命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动力,但是不同年龄的人对爱的理解,对关系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来访者在与咨询师关系的互动中显示了: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这个爱。我们也会怀疑自己能得到这个爱,是否值得爱,是否可以爱,是否被爱。
所以在心灵花园的个案里面,我们要分清孩子对情感的需求,对关系的需求在哪里,以及Ta的位置在哪里,否则的话,我们就很难去工作。
3
关于边界
在与福利院儿童的网络工作中,有志愿者希望送给孩子们一些礼物,因为孩子们在工作中与志愿者说那天是Ta的生日,Ta也非常期待那一天。但这样做志愿者又很纠结,担心这是不是在突破边界?会不会对关系有什么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这样的问题,首先需要去理解边界的意义是什么?除了伦理的部分之外,边界在咨询中它的意义是什么?
有咨询师说:保护咨询师,不让咨询师过于劳累,保持独立性,这是一个很好也是一个标准的回应,就是说如果没有边界,那么咨询师的角色可能就有问题了,因为不然的话就等于是你走了,但你也走不脱,走不掉。
“边界就是说我们能够帮助别人的一个前提,就是我们能够把自己照顾好。”
“边界是安全感,有了边界才有安全感,要不然怎么持续这种关系。”
“边界对于孩子来说是成长,他知道我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
关于边界,伦理的部分我今天不讲。
边界使一个人更好地看到自我,就是你在什么地方?你是谁?我是谁?你在哪里?我在哪里?我不能侵犯的是什么,你不能侵犯的是什么?我要保护的是什么,你要保护的是什么?
所以其实边界最大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自我和他人之间,它是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不然的话我可能会要求更多或者要求更少,即边界可能被侵入,或者在这一个人的边界里面他会失控。
边界是使得一个人可以真正的成长的部分,不然的话像婴幼儿他为什么没有边界,因为他处在跟妈妈的共生的一个阶段里面,所以边界恰恰是一面非常好的镜子,这个镜子是使得自我可以在这样的一个边界里面去成长。
如果是这样的一个定义的话,我今天不讨论不讲伦理的部分,在心理咨询中间,为什么我们特别强调边界的设置?
接下来我还是想回到一个2到3岁的孩子的情境中,Ta对边界的感受是什么?Ta的边界是什么?Ta的边界实际上是很容易混淆的,会经常把自己的责任放到你的身上去,觉得你怎么样。
所以,假设一个大学生在说了很多后也问老师:“你帮我想想我男朋友到底怎么样,我们毕业了要分开。”这个时候你就知道,这样的一个大学生,他实际上就是没有办法真正地了解到自己的边界的。
可是如果是一个2到3岁的孩子,Ta的主客体的位置实际上就是处在不断地设定中的,所以有的时候,尤其是在疫情的特殊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到现场工作的时候,我建议大家可以送一些东西放到门卫处。因为我们进不去,然后让孩子知道这是我送来的。
我这样的建议是在建议我们可以使用一个过渡客体的含义,因为我们两个人没有办法有身体在场的部分,但是我们可以有一个另外的东西,这是我送来的,你可以画画,可以读书,你可以用它做想做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送礼不是简单说行,还是不行,而是你要思考:
你是在协助怎样的自我在边界中间寻找安全感,寻找稳定性,然后更好地建立Ta的自体。
我不知道大家的感觉是什么,因为我们今天是讨论,如果没有前面我讲到的情况的话,我们可以是认为志愿者的送礼是超越边界的。因为你的确是给了Ta另外的东西,给了Ta另外的期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其他的一些解释或者其他的一些想法。
我可以举一个另外的例子,我曾经有工作过一个16岁的来访者,他自己希望出来工作,我们就通过志愿者团队把他协调到一个单位工作,可是你知道他夸大自恋的部分是非常强的,比如说别人觉得他是福利院的就会给他东西,可是后来他会特地跟别人要东西,如果你不给他,他反而会很生气,他会觉得你怎么可能这样那样。
所以边界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说来访者提出延长我们就延长,而是我们有理由的时候可以延长,但是千万不能说只是与福利院的孩子建立关系,我们什么都可以做。
4
早恋中的超越
在今天的督导里还有一个部分我认为还是需要做一些回应的,就是青春期。
很多的福利院碰到青春期的孩子都很头疼。今天我们这里涉及的是早恋中的性,发展过快,孩子不好意思说,福利院没办法很好地保护,这时如何工作会更好?
首先有志愿者问工作的方式上,有没有更稳定的方式去开展咨询,就像沙盘一样而不是一会画画,不想画了就不画了,还是说用音乐讲故事会比较好呢?
实际上从形式的角度来讲,但凡工作的都是可以的,不一定要一直听音乐,一直要画画,一直要做什么,但是在这个年龄尤其是关系稳定的时候,可以去讨论一些梦,也可以把梦画下来。
一旦进入早恋,本能被激活的时候,很多的部分都会往外退。因为本能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但是现在很好的一个部分就是他愿意直接来跟你讨论这件事情。
有研究资料表明,假设孩子在早期的依恋关系中是有损伤的,到青春期是很容易进入早恋的状态,因为他会把早期的情感需求,极速地以本能的方式投注到身体的能量里面去,这个部分是有很大的危险性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的依恋非常不好,他会躲闪,想一想什么样的孩子会躲闪?我们不用讲他肯定是一个不安全的依恋关系,至于是矛盾还是回避目前很难下判断,不过当来访者躲闪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在奋力的去接近他。但他就是经常躲闪,有时候我们的接近是不太好使的,这里面就反映出她最初的依恋关系是有损伤的。
纽约的一个分析师在40年代报告了一个大概八岁小女孩的案例,他很难受的地方在于,这是他在街上收养的一个流浪小孩,在一起生活一年半之后,他仍然走不进她的内心。
他说,现在我对她的了解,不管是情感还是任何的一个部分的了解,都不会比她刚到我家的时候我就了解的更多。
实际上我们在福利院的时候也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这里面也就是说孩子早期的母爱剥夺是非常明显的。那么这里面也就形成了目前状态下它的一个巨大的危险。
我们这个个案是因为来访者跟这个男孩的关系还没有进入到很深的关系中去,但假设你说得更多,或者是到了另外的时候,他会不会首先把咨询师清理出来呢?
母亲对于孩子来说永远有一个位置在那里,可我们是有困难的,因为这种依恋关系是不安全依恋,而且显示出非常明显的母爱早期剥夺的孩子,实际上他内心对信任,或者是对爱,对关系的处理,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所以,这个时候,我对于早恋的建议,第一个部分就要用认知策略,我们除了提供共情的支持外,我们还要告诉Ta什么是不能做的,不管有用没用,或者我们就使用一些绘本做一些交流。当然要用儿童的绘本,不能用一个成人的绘本去讲。
第二就是帮Ta超越,因为性是一种生本能,弗洛伊德为什么会用性来代表利比多,因为那是生命的一个巨大的能量。
相对于生本能的一个巨大能量来讲,我们一定要看到死本能的另外一个巨大的力量,死是什么?死当然是一个相对的东西,死代表恐惧,代表没有着落,代表没有连接,代表被黑暗吞噬,死不是亡,亡才是终点。
为什么有的时候性的东西会特别的勃发,就是Ta要对抗,尤其是那种所谓不良少年,其实背后是要对抗那样的一个空洞性的,一个巨大的空的东西,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去讲一些更偏哲学的,关于生命,关于死亡的故事,因为死亡会带来生命最根本价值意义的一个思考。
青春期孩子有这样的思考,当Ta启动对未来的部分思考的时候,会大大地超越被锁在本能里的能量,这个部分是可以去尝试的,当然也是我的一个建议。
另外,我们除了运用普通的音乐,还可以放一些交响乐,比如说莫扎特的弥撒曲,因为莫扎特的弥撒曲是写给他要死的灵魂的,但是那个里面的抗争力量,生命能量仍然是非常饱满的。
你不用讲那是谁的曲子,但是你可以问来访者在这里面听到了什么。然后之后你也可以去跟来访者讲故事:
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乐的时候,音乐学院派来一个女孩给他做助手,因为他很久不写曲子了,贝多芬就想把这个女孩撵走,然后他就当着那个女孩面在家里拉尿什么的,也说这个男人这么难看,很丑什么的,你赶紧走。
女孩就说不是的,我是来学音乐的。这个就带有理想,最后第九交响乐公演的时候,他们当时所有的人觉得都完了,因为贝多芬说一定要自己去做指挥,但那个时候他已经聋了,根本听不见他怎么能指挥乐队呢?
所以就跟宫廷的乐师说需要有一个人帮他在下面打手势,然后他去指挥乐队,可是那个乐师是因为太老了,临时在台上就说这儿这么吵怎么帮你听,结果就把这个20岁的女孩带到台上去了。
这都是非常棒的故事,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空间特别大,如果我们能够用故事感动他,Ta就可能找到自己的一些东西,不管是音乐还是绘画。
答疑环节
线上咨询的方法有哪些?
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画的部分,梦的部分,还有音乐、绘本、讲故事的部分。
画画的部分除了水彩还可以用不同的材质去画,比如可以用棉签,手指去画,增加身体的感受,可以用一些平时不常见的材质。或者下一次也可以捡一些树叶来,曼陀罗也是可以用树叶来贴的。
画画的多样性,不同的材质工具也在告诉孩子们画画这件事情是在哪里都有的,可能画的东西是一样的,但不同材质带来的难度专注力是不一样的。
运用音乐时我们会要用到节奏,节奏就是比如他在那里不说话,你可以拍拍身体的节奏,拍拍手,这都是可以的。节奏是有很多的方式表现的,有很多方法可以拍出声音来。我们也可以让福利院准备一个东西来合我们的节奏点。
音乐也是我在心灵花园里面很鼓励大家去用的,因为画画可能还是在后天里面表达,而音乐是先天的,所有的音乐都有旋律,而旋律更下面的一个更原始因素就是节奏,节奏是生命本身就有的一个东西,身体里有很多的节奏,我们说血液的流动的方式,脑的波动的方式等等,在视频网络不稳定的时候,且语言又断断续续听不清楚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就把意识的能力往下,去做更音乐性的内容。
当然更高的就是做音乐的欣赏,我刚刚有举例,我们是可以做很多的音乐的欣赏的,然后还可以相互模仿,就是我拍哪里你拍哪里,大家相互来做动作或表情的模仿,等等。
绘本就要看匹配度了,各种各样的绘本都可以,包括更小的孩子的绘本也可以,更大的孩子的绘本都可以。还有讲猜谜的,猜字谜是一个部分,还有你画我猜,我做一个动作你来猜。更小的孩子是可以用布偶进行一些角色扮演。
在某次咨询中,如果来访者想提前结束咨询是否可以?
这就是刚才提到的移情和反移情的部分,如果要提前结束的话,你要看从移情和反移情的角度去理解,它不是简单地说可以还是不可以的,你要听到这个部分背后它的声音究竟是什么。
言语表达不足的孩子做线上咨询的话,就是我刚刚说的那些方式都是可以的。因为他不说,我们就请老师准备好,但是我要说言语表达能力不足,可能我们说的是什么他也不能听清楚,所以最好的方式需要有一个老师协助,不然的话对于言语表达不足还好,我就担心言语的倾听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足的时候,线上咨询其实是不适合的。假设是有残障的孩子,线上咨询是不适合的,这个是我们需要去评估的。
对于福利院智力能力低的孩子进行线上咨询需要注意哪几项?
如果是智力低的孩子也是需要评估的,假设他的智力评估大概只有70分以下,我基本上认为线上也是不行的,因为他完全不知道这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