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安部48种常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类型
10.虚构车祸诈骗。犯罪分子虚构受害人亲属或朋友遭遇车祸,需要紧急处理交通事故为由,要求对方立即转账。当事人因情况紧急便按照嫌疑人指示将钱款打入指定账户。
11.电子邮件中奖诈骗。通过互联网发送中奖邮件,受害人一旦与犯罪分子联系兑奖,即以“个人所得税”、“公证费”、“转账手续费”等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汇钱,达到诈骗目的。
12.冒充知名企业中奖诈骗。犯罪分子冒充三星、索尼、海尔等知名企业名义,预先大批量印刷精美的虚假中奖刮刮卡,通过信件邮寄或雇人投递发送,后以需交手续费、保证金或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诱骗受害人向指定银行账号汇款。
13.娱乐节目中奖诈骗。犯罪分子以“我要上春晚”、“非常6+1”、“中国好声音”等热播节目组的名义向受害人手机群发短消息,称其已被抽选为节目幸运观众,将获得巨额奖品,后以需交手续费、保证金或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实施连环诈骗,诱骗受害人向指定银行账号汇款。
15.冒充房东短信诈骗。犯罪分子冒充房东群发短信,称房东银行卡已换,要求将租金打入其他指定账户内,部分租客信以为真将租金转出方知受骗。
16.虚构绑架诈骗。犯罪分子虚构事主亲友被绑架,如要解救人质需立即打款到指定账户并不能报警,否则撕票。当事人往往因情况紧急,不知所措,按照嫌疑人指示将钱款打入账户。
17.虚构手术诈骗。犯罪分子虚构受害人子女或老人突发疾病需紧急手术为由,要求事主转账方可治疗。遇此情况,受害人往往心急如焚,按照嫌疑人指示转款。
21.购物退税诈骗。犯罪分子事先获取到事主购买房产、汽车等信息后,以税收政策调整,可办理退税为由,诱骗事主到ATM机上实施转账操作,将卡内存款转入骗子指定账户。
23.低价购物诈骗。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发布二手车、二手电脑、海关没收的物品等转让信息,一旦事主与其联系,即以“缴纳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方式骗取钱财。
25.刷卡消费诈骗。犯罪分子群发短信,以事主银行卡消费,可能个人泄露信息为由,冒充银联中心或公安民警连环设套,要求将银行卡中的钱款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或套取银行账号、密码从而实施犯罪。
26.包裹藏毒诈骗。犯罪分子以事主包裹内被查出毒品为由,称其涉嫌洗钱犯罪,要求事主将钱转到国家安全账户以便公正调查,从而实施诈骗。
28.医保、社保诈骗。犯罪分子冒充社保、医保中心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医保、社保出现异常,可能被他人冒用、透支,涉嫌洗钱、制贩毒等犯罪,之后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公正调查,便于核查为由,诱骗受害人向所谓的“安全账户”汇款实施诈骗。
30.引诱汇款诈骗。犯罪分子以群发短信的方式直接要求对方向某个银行帐户汇入存款,由于事主正准备汇款,因此收到此类汇款诈骗信息后,往往未经仔细核实,即把钱款打入骗子账户。
31.贷款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称其可为资金短缺者提供贷款,月息低,无需担保。一旦事主信以为真,对方即以预付利息、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32.收藏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各类收藏协会的名义,印制邀请函邮寄各地,称将举办拍卖会并留下联络方式。一旦事主与其联系,则以预先交纳评估费、保证金、场地费等名义,要求受害人将钱转入指定帐户。
33.机票改签诈骗。犯罪分子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以“航班取消、提供退票、改签服务”为由,诱骗购票人员多次进行汇款操作,实施连环诈骗。
34.重金求子诈骗。犯罪分子谎称愿意出重金求子,引诱受害人上当,之后以诚意金、检查费等各种理由实施诈骗。
35.PS图片实施诈骗。犯罪分子收集公职人员照片,使用电脑合成淫秽图片,并附上收款卡号邮寄给受害人,勒索钱财。
39.高薪招聘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以月工资数万元的高薪招聘某类专业人士为幌子,要求事主到指定地点面试,随后以培训费、服装费、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40.复制手机卡诈骗。犯罪分子群发信息,称可复制手机卡,监听手机通话信息,不少群众因个人需求主动联系嫌疑人,继而被对方以购买复制卡、预付款等名义骗走钱财。
41.钓鱼网站诈骗。犯罪分子以银行网银升级为由,要求事主登陆假冒银行的钓鱼网站,进而获取事主银行账户、网银密码及手机交易码等信息实施诈骗。
42.解除分期付款诈骗。犯罪分子通过专门渠道购买购物网站的买家信息,再冒充购物网站的工作人员,声称“由于银行系统错误原因,买家一次性付款变成了分期付款,每个月都得支付相同费用”,之后再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诱骗受害人到ATM机前办理解除分期付款手续,实则实施资金转账。
44.ATM机告示诈骗。犯罪分子预先堵塞ATM机出卡口,并在ATM机上粘贴虚假服务热线告示,诱使银行卡用户在卡“被吞”后与其联系,套取密码,待用户离开后到ATM机取出银行卡,盗取用户卡内现金。
45.伪基站诈骗。犯罪分子利用伪基站向广大群众发送网银升级、10086移动商城兑换现金的虚假链接,一旦受害人点击后便在其手机上植入获取银行账号、密码和手机号的木马,从而进一步实施犯罪。
48.二维码诈骗。犯罪分子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实则附带木马病毒。一旦扫描安装,木马就会盗取受害人的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
二、典型案件、犯罪的特点以及防范措施
(一)贷款、信用卡诈骗
受害人大部分为中青年男性,有资金需求、急于用钱,迫切的想借到钱,贪图快捷方便在网上找贷款平台,而网上的大部分贷款平台都是诈骗集团精心设计好的陷阱,一旦受害人登陆网站填写个人信息,诈骗集团将对该类有贷款需求的受害人实施精准诈骗,最终在诈骗团伙设计的剧本下,受害人不但未能获得贷款还倒贴大量钱财。
案例一(贷款诈骗):2020年3月,受害人张某(男,21岁,高中文化,富顺县东湖镇人,餐馆小工)急需钱,为省事用在网上搜索到一个名为“极速贷”的APP并申请贷款1万元,很快该APP内显示1万元“到账”,但无法提现。“客服”要求受害人支付印花税500元,张某支付完毕后,“客服”又以“操作错误贷款被冻结”为由,要求张向账户转入3000元解冻,转账后,“客服”又以“提现过早,账户处于休眠,无法提现”为由,需再转入6500元解除账户休眠,后受害人又转入4000元,最终张某发现仍无法取现,“客服”也联系不上。
选择正规贷款机构是必要条件,如果个人资质存在“硬伤”,也不能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去获取贷款,上当受骗。正规的贷款都有一个审批流程,立即放款是不可能的,大家需要保留足够的理智。贷款无门槛、贷前要收费、迟迟不放款是常见三大贷款诈骗伎俩。无论通过什么途径获取这样的贷款信息,都不能盲目相信,不要透露个人信息给他人,更不要以验资、押金、保证金、刷流水等提前转款他人。
(二)兼职刷单类诈骗
1.“刷单犯法,最高可处200万元罚款”!
目前。个人刷单这种虚假交易已经被淘宝等电商平台明令禁止,刷单招聘内容基本都是诈骗分子发布。
2.警方提醒各位“宅家”网友,切不可轻信和轻尝这种网络兼职刷单,不给诈骗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以避免财务受损。
(三)冒充客服类诈骗
该类94%为女性,均在40岁以下,大部分为年轻人,经常网上购物。由于个人信息泄露,被“客服”精准诈骗,盲目信任客服,言听计从,最终被骗。
1.大家在接到自称网店、快递客服的退款、理赔或不慎加入会员通知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3.陌生链接不点击!
4.陌生二维码不扫描!
5.验证码是保护你资金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谁都不能给!牢记!牢记!
(四)网络交友诱导赌博、投资类诈骗
其中有74%为女性,各个年龄段和职业均有,在“钱生钱”的诱导下,盲目投资不熟悉领域或直接搞网络赌博,最终血本无归。
在涉及钱财问题时,不要轻信交友对象的任何借口、说辞。犯罪嫌疑人大多是以“高回报”“高额利益”等借口诱导受害者“投资”、“充值”、“缴纳手续费”,网上交友一定要认真核实真实情况,并与身边亲友多沟通、多询问,防止落入骗子的圈套。,称要办事情需要向邹某某借钱,邹某某在其指示下将20万余元转入嫌疑人账户。
(五)其他诈骗
全市还存在“惧怕型”冒充公检法诈骗、冒充领导诈骗、“缺爱型”网络交友恋爱诈骗、“省事型”帮你改签机票诈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