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贵州省安顺市关岭自治县普利乡月霞村苗族村民王金刚妻子罗永秀在自家牛棚内喂牛。新华网记者雷东瑞摄
新华网安顺1月19日电(记者雷东瑞)15日,在自家新建牛棚内,贵州省安顺市关岭自治县普利乡月霞村苗族村民王金刚和妻子罗永秀不停往牛栏前的凹槽添加草料,牛栏内的牛争先恐后地探出脑袋,咀嚼着属于它们的“美食”。两个孩子在牛棚外愉快地玩耍着。
月霞村位于关岭县西南面普利乡,是一个苗族村寨,村子石漠化严重,加之村民文化程度低,是典型的贫困村。2010年以前,村里种植养殖结构单一,年人均收入仅为3000元左右,村民生活困难。
2014年初,外出务工的王金刚回到家乡,他的目光就被牛吸引了。此时,普利乡政府刚刚引进的鸿龙养殖公司落户月霞村,正开展“寄养模式”肉牛养殖扶贫项目。“寄养模式”即鸿龙养殖公司与农户签订养殖合同,让农户“寄养”母牛,免费提供疾病防治和饲养管理指导,再以保底30元/斤基础上按市场价收购牛犊,牛犊养肥出售后每头奖励农户500元,农户每出售一头牛犊可赚6000元以上。
关岭黄牛又叫苗家生态牛,膘肥肉香,远近驰名。鸿龙养殖公司“寄养模式”养殖,无疑为当地农民规模养殖带来了脱贫致富机遇。
对于王金刚来说,虽有养牛的经验,可是在形成一定规模后,又开始为技术、资金发愁。乡政府得知后,协调一万元帮扶资金帮助王金刚支撑日常运转,并流转40亩草地为其解决饲料难的问题。同时,鸿龙养殖公司也承诺提供技术服务、指导、配种、防疫的专业团队,协助王金刚养牛。
普利乡乡长王愎亮说,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走山地特色高效畜牧农业之路,促进了普利乡农民脱贫致富,全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3545元增加到2015年的5990元。
“我们现在虽然苦一些,但是我相信这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王金刚望着牛棚窗外绿油油的青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