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记者走访我市多家精神病院、社区发现
精神病患者治疗康复多方遇阻,回归社会难
新闻提示
明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据了解,目前,我市精神病患者约有10万人,绝大部分生活在社区,而在专门的精神病院治疗的仅有3000人。
根据统计,南京至少有1万名重症精神病患者,病床缺口至少达7000张。“不过,单纯依靠增加精神病院,不断扩建床位,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精神病患者通过不同途径康复治疗回归社会才是解决的根本。”业内人士坦言。
然而,记者近期走访我市多家精神病院、社区发现,病情经治疗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少有被接回家,社区建个精神病患者“日托站”也遭遇各方反对,就连患有其他身体疾病需要转院,非精神专科医院也不敢接受,回归社会遭遇多方阻碍。
尴尬一
难转院:精神病患者烧伤,竟没烧伤科敢接受
10月5日,精神病患者石海(化名)在家纵火,全身2%面积二度烧伤。“烧伤应该到设有烧伤科的医院接受治疗,但其精神状况不好,没有医院敢接受。”脑科医院精神二科主任医师谢世平告诉记者,目前石海住在该院,由两名医护人员定期陪同到另一综合医院的烧伤科换药。
青龙山精神病院一位负责人介绍,精神障碍患者合并其它身体疾病很常见,转院时很难找到愿意接受的医院,就是勉强找到了,往往还需要我们派医生和护士进行陪护,人手相当紧张。
尴尬二
难出院:患者在精神病院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
在青龙山精神病院住院部,最早一名患者是1958年前住进来的,当时入院只有20多岁,如今已经83岁,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
这样常住的患者还有不少。据了解,在青龙山精神病院有1340多名精神患者,治疗超过5年的病人,已经占到了总病人数的80%以上,其中很多经过治疗病情已很稳定,完全达到出院条件,但至今仍住在医院里。
无奈:精神病患者是“烫手山药”,没人愿意碰
据了解,非专科医院不愿接受精神病患者,多考虑的是风险,而入院已久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家庭则遭遇更多阻力。
“好不容易把身边的‘疯子’送到精神病医院了,谁还愿意让他们再回来呢。”昨天,建邺区兴隆街道桃园居社区一位居民直言不讳地说。
对此,青龙山精神病院院长王明忠分析,家属之所以不愿接病情稳定的病人出院,邻居们的反对,是精神病患者难以重返家中的重要原因。
“民政部今年在南京试点每个区至少建立一家社区康复站,有专业的医生陪护,让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在社区享受日托服务,晚上再由家属接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王明忠无奈地说,这个举措出发点很好,让更多精神病患者可以享受家的温暖,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也可以缓解床位紧张的局面,但目前为止没有建成一所社区康复站。
“一听说要在社区建立康复站,用于精神病患者日间陪护,大家都觉得是‘烫手山药’,没人愿意碰,领导都怕居民上访闹事。”王明忠说。
建议:专科医院走向综合,社区要有工疗站
同时,胡晓翔提出,目前这种集中营式的收治精神障碍患者并不符合现代文明,未来的理想模式应该是,精神病院只是一个综合医院的病区,精神障碍患者有任何疾病都可以在院内解决,即目前的专科医院应该向综合方向发展。
而对于精神病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却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目前,理想的状态是在社区、街道建立工疗站,让精神病患者在这里进行康复治疗,同时提供庇护性就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王明忠说。
“在美国,基本每个社区都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帮助精神病患者康复治疗。另外,还有大量专业的有关精神病患者帮扶的社会组织、协会,活跃在社区,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精神病患者带来的危险给市民造成的恐慌,国内不妨借鉴这一做法。”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博士宋志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