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近4000名病患面对500张床位到底该让谁入住?
政府主导的民生实事,本是市民千呼万唤的好事。然而有时好事也会遭遇尴尬。这不,南京市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的青龙山精神病院西院新增的500多张老年脑康复床位启用在即,而全市的脑病患者接近4000人,院方绞尽脑汁也不知这些床位该如何分配。
扬子晚报记者董婉愉
家人不接纳,她在这里一住就是20多年
尴尬现状
吴某今年已经80多岁了,他自青龙山精神病院建院之初便住了进来,迄今已超过半个世纪。吴某是精神病患者,又属于低保对象,按以前的政策,像他这样的困难人群患者,直接由政府托管,因此住院这么久是有历史原因的。但南京某著名高校的刘老师,就不属于托管对象了,可她在院里一住也是20多年,从初为人母到年过半百,出院看上去依旧遥遥无期,丈夫早已与她办理离婚,第一监护人是儿子,他不想让母亲回家。每到周末,看到别的病人能见到家人,刘老师望眼欲穿。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经过三个月左右的住院治疗,病情就恢复稳定,达到康复出院的条件。”南京市青龙山精神病院王明忠院长透露,因为家庭、社区和社会对患者的普遍不接受、帮助康复能力差,家属多半选择将患者往机构一放,卸下重担,而这一放就是几十年。据统计,以三个月的康复周期计算,该院床位的周转率只有2%。
李晗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儿女给她请了无数个住家保姆,但都因照料压力过大而提出辞职。李晗不得不被儿子送到养老机构。但普通养老院缺乏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的专业医护资质和护理常识,转了一圈她最后被送来青龙山东院区。青龙山是政府办的专门收治低保等低收入托管人群的,李晗来了必定不会再转院,这就等于占了其他精神病患者的床位。院里只好等,等她离开了才能空出床位。
新院区只收治特定人群,但依然供不应求
无奈对策
昨天下午,扬子晚报记者来到地处江宁区的南京市青龙山精神病院。在老院的西面,四幢单体建筑及配套设施簇新亮相。新院区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去年8月竣工,规划床位500多张。考虑到精神病患者床位极低的周转率,新院区对于收治对象定位是老年认知障碍人群(俗称老年痴呆患者),因为与精神分裂症相比,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小,“回家”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床位的周转率相对较高。目前市民政局与院方正在寻求社会资源制定运营方案。
“神秘”的社区康复站,让患者看到“回家”的可能
探索之路
为帮助精神病患者病情缓解后回归社区和家庭,提高床位使用率,青龙山精神病院近年来探索社区康复之路。南京市某街道积极回应,免费提供场地、提供水电气,院方通过购买、招募专业社会组织为社区精神病患者服务,帮助他们服药防控病情。“精神病患者发病期间会对社会造成伤害,市民担惊受怕也能理解,我们开辟了社区康复站,除了病人及家属,不能向市民公开康复站的位置。”
康复站的熟客李明(化名)老人,每天上午来社区,看看报纸,在社工陪伴下偶尔也下象棋、写书法,上午下午社会组织的专业社工都会按医嘱给他吃药,除了反应有些迟缓,外表上与别的老人差异并不很大。这里已经集结了周围小区50多名精神病患者和老年痴呆症患者,他们多数是由社工引导做一些个案或小组游戏,不能擅自随意到人群集中的地方。目前这个唯一的社区康复站已经运作3个多月,社工们提炼出了患者重返社区家庭的可行性模式,这也让王院长十分欣慰:下一步院方将多渠道动员家属和社区接纳患者回家。
王明忠告诉记者,除了社区康复站,精神病院还开辟出“精神病人技能培训中心”,设立蔬菜种植、家禽养殖、菌菇培育、豆腐制作、面包坊等多个岗位训练点,院里招募专业社工带领患者开展小组、个案培训,这种工疗坊模式也让很多患者看到了“回家”的可能。
隐忧
待遇不高医护人员流失
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市脑科医院的治疗床位只有200张,青龙山精神病院规划共有1500张,目前新址还没启用,已经超载30%。社区康复体系的建立,本身是对医院压力的缓解。但就精神病医院本身而言,投入与人才的匮乏就是一个问题。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约2万人,护士3万人,专业医师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比例是1:800,每万人口执业精神科医生仅为1.5名,远低于全球3.9名的平均数。因为待遇的限制,青龙山非但招募不来大学生,最近3年还连续有十多位年轻医护人员跳槽离开。一方面创造可能让患者回家,一方面呼吁政府等部门提高医护人员的薪资待遇,王明忠说这是现在最紧迫的事。
出路
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
推进社区康复点建设
曾有专家表示,病人必须回归社会,在正常的环境下康复,在专业人士和社会工作者等人的帮助下,逐渐恢复社会功能。能不住院就不住院,甚至也不必要让家属长期照顾,在症状没有发作的时候,他们仍然有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和权利。这不仅仅是保护患者的人权,也是保护家属的人权。事实上,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形成一定模式。患者在出院后,不会马上回家,而是去社区康复中心过渡。2013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在不同章节中从社会动员、政府职责、具体措施、保障条件、法律责任等多角度对精神障碍的康复进行了倡导和规范,尤其用了一个章节的篇幅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此前,北上广等地的社区康复机构试点获得了较好效果。广州、上海等地还通过职业康复,为精神病人安排了洗车工、超市店员等保护性就业岗位。
结合南京祖堂山社会福利院将590张床位招募民办养老机构运营的成功经验,青龙山精神病院正在向市政府提出由财政先期拨付成立“认知障碍养护基金会”,主要用于推开社区康复点,同时引进社会力量在院内院外运营,借鉴新加坡、日本等国家近30年间在精神病患者治疗和护理方面的社会化管理及运作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