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8.18广西
1.1复盘历史,航空股赚业绩增长的钱
1.2业绩大幅提升往往伴随供需关系改善
航司盈利提升往往伴随供需关系改善。以国航的两次景气周期(2008至2010年,2014至2015年)为例,航司盈利提升往往伴随供需关系改善。在我们看来,供需改善包括两大内容,即供需增速逆转与“裸票价”提升。
供需关系改善包括两部分:
(1)供需逆转是业绩改善的必要条件。我们将供需逆转定义为RPK增速超过ASK增速,反映从供大于求到供不应求。2008-2010年以及2014-2015年,对应期间的RPK-ASK增速均由负转正。值得注意的是,RPK-ASK增速逆转曾多次出现(例如2012-2013年、2018-2019年),但仅2008-2010年以及2014-2015年出现业绩增长。
(2)“裸票价”提升与业绩改善吻合。本文中,我们将扣除燃油成本的客公里收益定义为“裸票价”。若需求足够强劲,票价的提升将可消化燃油成本的上涨;若需求不足,票价可能难以传导油价压力,故“裸票价”可反映真实的供需强弱关系。我们惊喜地发现,2008-2010年,2014-2015年,国航的“裸票价”均有提升,与业绩改善趋势吻合。
油价汇率是供需关系下的次要矛盾:
(2)汇率:一方面,航司的外币负债在期末调整时会形成汇兑损益,汇率波动直接影响当期利润;另一方面,汇率波动也影响当期航油采购价格。但从长期看,汇兑并不反映航司的主业经营情况。此外,人民币升值也未必带来业绩提升,例如2010年后人民币升值数余年,航司业绩仍然不佳。
2.1航空需求只是被抑制,终将恢复增长
国际放开的准备日益充分。我国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达87%,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继续增长,国内的小分子药物研发布局丰富,辉瑞口服药Paxlovid在我国获批,新冠防治体系日趋完善,国际放开的准备日益充分。预计2022年国际客班增班,2023年加速放开。政策方面民航十四五规划亦提出,2023-2025年逐步恢复国际市场。
疫情不改航空需求长期增长趋势,当前需求只是被抑制,终将恢复增长。
(1)复盘历史,航空出行需求具备韧性。2003年非典、2008年金融危机后,航空需求均恢复增长,2002-2004年旅客周转量CAGR为19%,2007-2010年旅客周转量CAGR为13%,平滑后基本恢复至历史增长曲线。
(2)我国航空需求仍然旺盛。回顾2021年,疫情防控较好时,五一假期期间,增加的国内过剩运力被较好消化,国内票价和客运量均好于疫情前水平,反映需求仍然旺盛。
2.2行业供给增速放缓的确定性高
疫情导致需求不足,过去两年航司机队增速放缓。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际客班严格执行“五个一”政策,2021年国际旅客周转量仅为2019年同期的3%,同时,国内疫情出现反复,导致需求受到抑制,运力增速放缓是航司减轻成本压力的必然选择。2019-2022年,国航、东航、南航、春秋航空、吉祥航空、华夏航空的客机机队复合增速分别放缓至3%、2%、1%、10%、7%、9%。
航司过去两年并未下大单,将影响未来飞机引进速度。以国航、东航、南航年报披露的飞机引进计划为例,若不考虑737MAX影响,2022-2024年机队净增数量逐年降低,甚至转负。即便考虑737MAX,假设待交付737MAX机型于2024年底引进完毕,则2021-2024年国航、东航、南航机队增速CAGR分别为3%、3%、5%,仍远低于历史增速。考虑自购飞机引进需要2-3年,而疫情以来并无大单,若2022年航司飞机新签订单有限,或影响2024-2025年机队规模增长。
全行业连续亏损,经营性现金流下滑,将影响运力引进。2020年、2021年、2022年1-2月,全行业航空公司分别亏损794亿元、671亿元和185亿元。大型上市航司由于宽体机较多,机队周转受限,2020-2021年亏损额均过百亿。连续的亏损,导致经营性现金流的下降和资产负债表的受损。
一方面,已有多家上市航司通过多种渠道补充现金。2020年以来,东航增发108亿元,拟增发150亿元;南航增发128亿元并发行160亿元可转债,拟增发60亿元;吉祥航空、华夏航空分别拟增发33.02亿元、25亿元,春秋航空拟增发35亿元并拟发行50亿元公司债。
另一方面,部分中小航司连年亏损,且缺乏融资渠道,已出现资不抵债。根据公开资料整理,2021年底乌鲁木齐航空、福州航空、重庆航空、上海航空、山东航空的净资产为负。考虑飞机引进需要大额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的中小航司或难以按计划引进飞机,造成行业运力增速的下降。
若部分航司因经营不善面临破产,预计影响有限。若疫情影响持续,部分航司或面临破产,我们预计对运力的影响有限,主要逻辑在于:
(1)客运牌照资源稀缺,小航运力或难出清。自2016年9月起,中国民航局严控客运航司的设立,客运牌照稀缺,价值高企。2020年龙江航空以7.7亿元拍卖成功,高于评估价88%。小型民营航司通过更换股东,其运力仍将保留在市场上。
(2)小型航司出清对整体行业的影响有限。行业马太效应明显,2019年底运力前五大航司(非上市公司口径)南航、东航、国航、厦航、海南航空的机队规模分别为655架、580架、468架、206架、191架,占比分别为17%、15%、12%、5%和5%。若部分小型航司离开市场,由于运力占比较小,影响也将较有限。
关于并购重组,我们认为,考虑国内部分机场时刻较为分散,若行业内部出现并购重组,运力出清未必能实现,但将有利于行业竞争格局改善。
参照国际经验,美国航空业通过市场化整合度过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航空业通过并购整合,形成了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2010年大陆航空被美联航收购,2013年全美航空被美国航空收购。美国前四大航空公司的市占率从2010年的59.6%增长至2019年的73.4%。深度整合后,2010-2019年,美国航空业始终保持盈利。
2.3供需增速逆转,业绩有望明显反弹
需求恢复过程中供需增速将逆转,业绩有望爆发。在国际放开的过程中,国内过剩运力回归国际,国内国际市场恢复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将出现需求增速高于供给的现象。(1)2022年:考虑上半年国内疫情反复影响,以及国际航线放开仍将缓慢,预计供需改善将有限。我们假设国内需求恢复至2019年80%,国际需求恢复至2019年5%。(2)2023-2024年:预计行业将出现明显供需逆转。我们假设2023年国际市场逐渐恢复,2024年恢复至超过2019年水平;假设2023年客座率明显提升,2024年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参照2009-2010年行业供需大幅逆转后航司业绩爆发的规律,预计未来两年有望再现2009-2010年的景气周期。
票价市场化将进一步释放票价弹性,增厚利润。2004年以来,我国航空运价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航线实现市场定价,2020年进一步扩大市场调节价航线的范围:3家以上(含3家)航空运输企业参与运营的国内航线,国内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据统计,2020年已有接近1700条航线实行市场调节价,接近国内航线数量的40%。
过去两年多,全票价提价仍在进行,北上广深互飞航线已提价5次,全票价累计增长60%。假设平均折扣率下降10%,则从实行市场调节价以来静态测算,北上广深互飞航线的利润将增厚89亿元。未来两年,供需逆转将带动票价提升,叠加票价市场化打开票价上涨的空间,航司业绩将大幅反弹,行业有望再现2009-2010年的景气周期。我们预计上市航司的国内客公里收益将止跌回升,2024年将高于疫情前水平。
3.1中国航空业成长空间广阔,将迈入万亿级时代
预计2025年中国民航客运量超9亿人次。根据世界银行预测,中国人口在2025年将达到14.28亿人;根据空客公司《全球市场预测报告(2021-2040)》,中国人均乘机次数在2025年将达到约0.675次。据此我们预测中国航空客运量在2025年达到9.6亿人次,2019-2025CAGR为6%,与民航十四五规划的5.9%较为接近,较以往的双位数增长有所放缓。按2019年行业平均票价980元为基准,则2025年对应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远高于当前规模。
中国航空市场增长的驱动因素为:中国民航业仍处于成长阶段,乘机渗透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且伴随经济的增长,人均乘机次数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民航业仍处于成长阶段,乘机渗透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乘机渗透率定义为当年乘机人口/总人口,2016-2019年中国乘机渗透率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2019年达到11%,但仍远低于美国45%的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公民乘机次数偏低,存提升空间。中国公民乘机次数较低,2019年人均乘机次数仅为0.47次,远低于美国(2.82次)、英国(2.13次)、韩国(1.79次)等发达国家。按照IMF的预测,中国人均GDP将持续增长,人均乘机次数将伴随经济的发展而增长。
3.2预计行业保持供需平衡,航线将结构性下沉
中国航空业总体供需平衡。2014年以来,我国民航业RPK和ASK增速趋于一致,整体市场呈现供需平衡。2020年的新冠疫情影响逐渐消除后,预计将出现两年左右的供需反转,随后整体市场将归于平衡。
中国航空业局部供给受限,航网结构下沉。中国民航局于2017年9月发布了《关于把控运行总量调整航班结构提升航班正点率的若干政策措施》(“115号文”)。根据规定,从2017年冬春航季开始,以2017年夏航季季初航班时刻总量和季末航班时刻总量的平均数为基准,主协调机场和辅协调机场增量控制在3%以内,胡焕庸线东南侧机场时刻总量增量控制在5%以内。
受此影响,前十大机场的起降架次增速从2017年的5%降至2019年的2%。由于主协调机场时刻增速受限,其国内时刻占比从2017年的58%降至2019年的53%,航网结构加速下沉。
干线机场时刻增速受限源于空域资源有限。“115号文”并非造成局部供需矛盾的核心原因,本质原因为:我国空域由空军掌控,民航空域平面资源不足全国空域平面总资源的20%,民航航路航线必须避让限制区、危险区、禁区进行划设,“天空”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主协调机场所在城市往往航空出行需求旺盛,空域流量较大,因而形成飞行冲突的概率增大,将威胁航空器的安全,也引发航班延误。中国民航业一贯以安全为第一目标,因此局方以限制干线时刻增速的方式,来应对局部供不应求的矛盾。
即便空域资源释放,走廊口通行能力受限仍将影响干线机场时刻增速。走廊口,也称为进离场点,是飞机进出终端空域的重要通道,分为进场走廊口和离场走廊口。为确保空域安全高效运行,每个机场终端空域有多个进离场走廊口,每个航班需要从规定的走廊口通过。航班在各走廊口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某些走廊口的一些时段航班安排过于密集,导致日常运行存在先天性常发性延误,波及后续航班的正常运行。(《航班时刻优化配臵理论与方法》)
考虑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机场分布密集,即便空域资源释放,若干线机场走廊口能力持续受限,则仍将制约时刻增长。
3.3票价市场化缓解供需矛盾,航网优质的航司优势凸显
部分航司通过历史发展或经营决策已积累可观的高价值时刻。以国航为例,基于2002年的行业重组与2010年增资收购深圳航空,国航在北京、深圳、杭州和成都等一二线城市的机场市占率领先,积累了可观的高价值时刻,因而国内客公里收益好于行业水平。
具备高品质航网的航司,将更有能力应对航网下沉风险。考虑局部供需矛盾仍将持续,干线市场的实际票价将进一步抬升,具备高品质航网的航司,将更有能力对抗航网下沉的风险。长期来看,伴随票价市场化效应的累积,此类航司的整体票价水平将有望上行,盈利中枢也将上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