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民航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24年1至2月,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达到1.20亿人次,同比增长显著,增幅高达44.38%。这表明民航运输行业正呈现出客运“旺季更旺”的鲜明特点。尤其是自今年2月以来,国际定期客运航班稳步恢复,主要得益于市场需求的强劲复苏。与此同时,免签政策的实施以及出入境政策的持续优化,为出入境双向出行需求的恢复注入了强劲动力。值得一提的是,自3月31日起,中美双方航空公司共可运营至每周100班定期客运往返航班,这无疑为国际航空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总体来看,中国民航旅客运输行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一、定义及分类
航空旅客运输是指利用飞机这种航空运输工具,将旅客从一个地点运输到另一个地点的服务过程。从航空运输的性质出发,航空旅客运输可分为国内航空旅客运输和国际航空旅客运输。航空旅客运输按照经营的形式可以分为班期运输、包机运输和专机运输。
二、行业政策
中国航空旅客运输行业的政策环境是复杂且多面的,旨在促进该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确保航空安全和运输效率。2024年3月,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新模式基本建立,支撑和保障“短途运输+电动垂直起降”客运网络、“干-支-末”无人机配送网络、满足工农作业需求的低空生产作业网络安全高效运行,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推进短途客运通用航空装备批量交付运营。方案的实施将促进航空旅客运输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通过推广和应用通用航空装备,尤其是短途运输和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的应用,将使得航空旅客运输服务更加灵活和便捷。旅客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更加合适的航班和航线,提高出行效率,享受更加舒适的旅行体验。同时,该方案将推动航空旅客运输行业的创新和技术升级。随着通用航空装备的不断创新和迭代,航空旅客运输行业将引入更多智能化、绿色化的技术,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将提升航空安全水平,为旅客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旅行环境。
三、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旅客运输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年至1978年的初创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民航事业开始起步。1950年,中苏民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新中国民航的正式运营。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约为230万人,世界综合排名仅为第37位,旅客运输量在国家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比重仅为1.6%。
1978年至200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民航业开始实行“政企分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新设航空公司。1980年代,民航业通过加强市场竞争,增强市场活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1990年代,国内航线数量迅速增加,国际航线也开始逐步拓展,民航服务质量和航班正常率稳步提升。
2001年至2010年的国际化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民航业进一步开放,国际合作与竞争加剧。2003年,大陆与台湾首次开通春节包机,2009年正式开通两岸定期航班。2010年,中国民航积极参与国际航空联盟,提升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2011年至今的高质量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中国民航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时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2015-2019年,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持续增长,但年度增幅呈现收窄趋势。2020年,新冠疫情对民航业造成严重冲击,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促使行业寻求创新和转型。2022年,中国民航局制定《“十四五”航空运输旅客服务专项规划》,旨在提升航班正常率和旅客出行体验,推动民航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行业壁垒
1、政策壁垒
2、资金壁垒
航空运输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大且持续。航空公司的设立和运营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包括购买或租赁飞机、建设机场设施、培训员工等方面。此外,航空公司在运营过程中还需要承担燃油成本、维修费用、保险费用等高额支出。资金壁垒使得许多潜在进入者望而却步,限制了行业的竞争程度。
3、技术与人才壁垒
航空运输业对技术和人才的要求极高。在技术方面,航空公司需要拥有先进的飞行技术、空管技术、信息技术等,以确保飞行安全和运营效率。在人才方面,航空公司需要招聘和培养大量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飞行员、空乘人员、地勤人员等。技术和人才壁垒的存在使得新进入者难以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增加了行业的进入难度。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航空旅客运输产业链上游主要由民用飞机制造、航空维修以及机场运营这三大行业构成,共同为产业链提供基础支撑。中游则是航空旅客运输运营商,作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负责提供航空旅客运输服务。下游则主要应用于客运领域,满足广大旅客的出行需求。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三大航空公司之一,是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控股的航空运输主业公司。中国国航拥有广泛的国内外航线网络,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提供中国大陆城市如北京、成都、天津、重庆、大连等往来香港的客运业务,以及北京、上海、杭州、成都、天津、重庆等城市往来台湾的客运业务,同时在个别航线上与国泰航空、港龙航空、澳门航空之间通过代码共享航班提供客运服务。此外,国航还积极拓展国际航线,提升国际竞争力,其国际航线旅客运输量增幅显著。2023年公司实现安全飞行252.95万小时,安全运输旅客1.25亿人次,持续保持整体平稳安全态势。2023年中国国航营业收入为1411亿元,同比增长166.74%;归母净利润为-10亿元,同比增长97.29%。
(2)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班最多、航线网络最密集、年客运量最大的民用航空公司,其业务主要包括国内、地区和国际的定期及不定期航空客、货、邮、行李运输服务。2023年南航的客运运力投入和旅客周转量均实现了显著增长,客座率也同比上升,运输旅客量达到1.42亿人次。此外,南航是国内安全星级最高的航空公司,保持着国内航空公司最好的安全纪录,安全管理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23年南航率先在全行业获得中国民航“飞行安全钻石三星奖”,这是对其在安全运营方面的卓越表现的肯定。2023年南方航空营业收入为1599亿元,同比增长83.70%;归母净利润为-42亿元,同比增长87.12%。
六、行业现状
根据民航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24年1至2月,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达到1.20亿人次,同比增长显著,增幅高达44.38%。这表明民航运输行业正呈现出客运“旺季更旺”的鲜明特点。尤其是自今年2月以来,国际定期客运航班稳步恢复,主要得益于市场需求的强劲复苏。与此同时,免签政策的实施以及出入境政策的持续优化,为出入境双向出行需求的恢复注入了强劲动力。值得一提的是,自3月31日起,中美双方航空公司共可运营至每周100班定期客运往返航班,这无疑为国际航空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总体来看,中国民航旅客运输行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注:本文转自智研产业百科平台,如需获取更多行业信息和定制服务,可进入智研咨询搜索查看。
智研咨询以“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为企业投资决策赋能”为品牌理念。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产业咨询服务,主要服务包含精品行研报告、专项定制、月度专题、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等。并提供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定期报告和定制数据,内容涵盖政策监测、企业动态、行业数据、产品价格变化、投融资概览、市场机遇及风险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