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吃稀粥度日的南洋首富——陈嘉庚

1961年8月15日上午,党中央和政府在中山堂举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隆重的公祭大会。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主祭人。

1874年10月,陈嘉庚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又名“甲庚”,字“科次”。从小目睹中国饱受欺凌的他,便立志兴学救国振兴中华。17岁的时候,陈嘉庚南渡新加坡,帮助父亲打理“顺安米号”。

1893年,陈嘉庚归国完婚。刚刚结婚的他与母亲、妻子商量,要将父亲给他成亲用的,以及家中省下的钱,一共2000银元,全都用来创办私塾。创办第一所学校——惕斋学塾。

之后他在新加坡打拼数年,用辛苦赚来的7000块创办罐头厂,就在生意刚有起色时。父亲陈杞柏破产了还欠下连20万银元的巨款。按照当时的新加坡法律,只要是宣布破产了,债务也就不用还了。但陈嘉庚决意,父债子还!

他说:“中国人取信于世界,我决不能在外国人面前丢中国人的脸。”父亲回国定居之后,陈嘉庚,顶着巨大的债务,独自经营。在苦熬了多年后他还清了父亲欠下的所有债务。并且开始进军橡胶行业。从橡胶加工开始做起,一步一步发展,陈嘉庚最终建起占地1.5万多英亩的橡胶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橡胶大王”。

可是飞黄腾达的陈嘉庚从未忘记自己兴学救国的志向。他创办连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并资助孙中山加入连同盟会,以振兴中华。

1919年事业如日中天的陈嘉庚,将东南亚的实业交给了弟弟陈敬贤,自己起身回国,全力办学,临行前他对弟弟说:“此后生意所得利润无论多少,亦尽数寄归祖国,以充教育费用。”之后他创办了师范,商业,水产,航海,女师等118所学校。

当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后。陈嘉庚决定筹办厦门大学,并亲自勘定校址。可是因为之前创办太多学校,陈嘉庚手里的钱也不多了,于是他三次向社会请求捐款,可是三次募捐都失败了。

无奈之下,陈嘉庚把自己最后的四百万资产,全部捐出。终于在1921年4月,厦门大学正式开学。并在1921年五月9日,为厦门大学立起了奠基石,以提醒学子们勿忘国耻。而且为了保证厦门大学的教学水平,陈嘉庚聘用最好的教师,请来了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一流教师。

1929年世界爆发经济危机,陈嘉庚的生意遭受重创,危难中某丰银行向陈嘉庚伸出援手,但是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停办大学。因为办学的花费太高了。

陈嘉庚断然拒绝,说道:“公司可以关门,但学校不能不能办,我不能误了青年,误了社会,误了国家。”于是他卖掉了三座别墅和自己的橡胶园。并且开始节衣缩食。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少用一文,就可为国家多存一文。”他将所有的钱都汇到国内,连自己的儿女也心疼他,让他少汇一点,他却说:“我吃稀饭,佐以花生仁就能度日,何必为此担心。”这位雇佣着三万名职工的南洋首富,为了振兴中华,过着比一般人还清苦的生活。每次想到这些我不由得热泪盈眶,这就是我们一心为国的前辈们。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爱国企业家。陈嘉庚先生心中从来没有自己,只有国家。

1934年,陈嘉庚60岁的时候,他的公司宣告收盘停业。据统计从1904年到1931年,27年间他赚到1331万,其中就将1217万花在了兴办学校上。

1937年,经过数十年的无止境付出,再加上企业已经破产,陈嘉庚再也无力负担厦大的经费,遂将厦大无偿捐献,从此改为国立。

此后,陈嘉庚是能够赚到一分就捐一分,又先后捐款了17万元,资助闽南各地的2所中学与71所小学。

可是就在捐献的六天后,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当时陈嘉庚心急如焚四处奔走,组建了南侨总会,并带头捐钱捐物。为了更好地领导南侨总会,年过六旬的陈嘉庚不辞辛劳,索性住进了怡和轩俱乐部(新加坡华侨华人活动中心),不分昼夜进行着抗日救亡工作。短短三年间,陈嘉庚先生就为抗战筹款四亿元。据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自1937年至1945年,华侨捐款超过13亿(国币),其中南洋华侨的捐献比重最大。

在物资方面,仅从1937年到1940年,就有华侨捐出的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车超过1000辆,大米超过10000包,以及大量的药品、雨衣、胶鞋等。这些重要的物资通过滇缅公路,源源不断地送往国内支援抗战。为了运送物资,陈嘉庚招募了三千多名南侨机工,冒着枪林弹雨,牺牲了一千多人,拼死送回祖国。

1939年冬,陈嘉庚觉得自己“对战争状况多不详知”,深感“义有未尽”,于是便发起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与50余人一起,毅然回到了祖国。可是刚到重庆陈嘉庚先生就大失所望。抗战如此艰难,蒋介石竟拿出八万元来招待这位,为了振兴中华吃稀饭花生仁度日的陈嘉庚。

更讽刺的是,这笔钱还必须要花在当时的行政院长孔祥熙私人开办的宾馆中。陈嘉庚先生愤懑不已。他立刻表示:“我和将士们一样住行军床即可,一切招待全免,我自行解决”。

但是几天后陈嘉庚先生彻底地失望了。国民党内部的贪污腐败横流。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国民党高层腐败奢靡成风。就连当时派过来给陈嘉庚先生开车的司机都毫不顾忌地当着他的面报假账,还伸手找先生要五元钱的茶钱。

这时候心情低落的陈嘉庚先生想到了另外一个地方那就是延安。1940年5月31日,陈嘉庚到了延安,受到延安各界5000余人的热烈欢迎。当时毛主席亲自招待了陈嘉庚先生。招待他的晚宴就在毛主席自己的院子里。吃得也非常简单。

桌上唯一的荤菜还是延安民众送的一只鸡。而剩下的两道青菜都是主席自己种的。主席的艰苦朴素的风格让陈嘉庚先生大为震撼。

在见识到了国民党的贪污腐败和我党的艰苦朴素之后,回到南洋的陈嘉庚先生感叹道:“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没过多久新加坡,马来西亚也相继沦陷了。陈嘉庚也被迫开始了逃亡之路。因为日寇极为痛恨陈嘉庚,所以逃亡中陈嘉庚随着携带着剧毒一小包氰化钾,他绝不向日寇低头。

在逃亡中身处逆境的陈嘉庚,也是极为乐观的。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自1943年3月至1944年6月,写完成了将近40万字的《南侨回忆录》。

抗战胜利之后,陈嘉庚从避难地回到了新加坡。在重庆的“集美校友会”、“厦大校友会”等10个团体,自发组织了“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

毛主席也让人送去祝贺的条幅,上边写着:“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1949年1月,毛主席给陈嘉庚发去电报,邀他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先生南侨盛望,众望所归,谨请命驾北来。”陈嘉庚欣然接受。1949年6月,陈嘉庚抵达北平,周恩来亲自迎接。并于当年9月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

此后为了新中国的建设,陈嘉庚便定居国内,一心一意的工作。抗美援朝国家困难,他再次捐出50万。可是当时七十五岁高龄的陈嘉庚先生却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月薪几百元的他却规定自己每天的餐费绝不能超过五角钱,吃的是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再加上一些鱼肉。

1961年八月十二日。辛苦工作十多年的陈嘉庚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临走时他将自己全部的300万存款,都捐给了国家,没为子孙留下一分钱。只留下了一句话:“人谁不爱子?惟必以道德之爱。”

为了纪念陈嘉庚先生。1990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决定,将在1964年发现的第2963号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

陈嘉庚先生的一生,贯穿着晚清、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可谓是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有多艰难,他的爱国热情从无半点改变。

可是虽然先生已逝去多年,但是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先生的贡献。传承先生的精神。陈嘉庚先生将是一面永远不倒的鲜红旗帜,永远闪耀着民族的光辉。

THE END
1.(七)“陈嘉庚公司”生产的“钟标”毛蜡来源:陈来华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陈嘉庚公司以经营橡胶业为主,兼营航运、食品、肥皂、制药、火锯等多种行业,产品的直接代理商曾遍布全球五大洲。该“钟标”牌毛蜡为陈嘉庚公司生产的美发用品。该商标设计精妙,外形似一颗心脏,内里包裹着一座钟,钟里标注一个“中”字,既是表达嘉庚先生的爱国情和中国心...https://www.ocmuseum.cn/m/view.php?aid=719
1.华吴总会主席吴文富在厦门会晤马来西亚吴氏宗亲总会总会长拿督吴...2024年11月23日,中华吴氏宗亲总会主席吴文富博士及副主席吴良友在福建厦门天元君隆酒店会晤了马来西亚吴氏宗亲总会总会长拿督吴亚烈一行,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 吴文富主席在厦门天元君隆酒店,就华吴总会的基本情况及今后战略规划,弘扬推动吴文化的传承与经济发展,以商养会的目标方向做了详细的介绍,中华吴氏宗亲总会...http://www.yhxpw.com/articledetails.aspx?id=10307&cid=1&xid=0
2.来去厦门:藏在招牌里的警钟新加坡华人 陈来华:陈嘉庚在新加坡的制造厂,做了相当多(百货用品),除了鞋,还有发蜡。华人的社区,商店很注重招牌,这块招牌最大的特点是双面。在一条街,我这间店,我就用个勾,勾出去 这块招牌放上去,整条街都看得到。 记者 杨弘VS新加坡华人 陈来华:这两块招牌它上面都有一个“中”字,还画了一个“钟”。陈嘉...https://www.xmtv.cn/xmtv/2023-10-28/b3585b58630128a9.html
3.75年·75人陈辉煌:嘉庚文物的守护者新闻频道陈辉煌说,为了更好地“寻宝”,他与同事们和很多像陈来华这样的人保持密切联系,包括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会、南洋大学校友会、集美校友会的成员等。他们积极提供文物线索,有的还直接捐赠文物和史料。近年来,陈嘉庚纪念馆征集到的不少宝贝,都来自他们。 两块招牌落户陈嘉庚纪念馆后,陈辉煌又征集到陈嘉庚公司中西大药行...https://news.xmnn.cn/xmxw/202408/t20240820_224619.html
4.在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寻找”陈嘉庚东盟林家豪表示,馆中与陈嘉庚相关的文物中,最具价值的是今年7月刚收集到的一枚“南侨总会”会员章。会员章呈椭圆形,上有“南侨总会”“七七”“建国”等字样,表面带有锈迹,满布岁月的痕迹。据林家豪介绍,这一会员章存世不多,华人博物馆所藏的这枚为新加坡陈来华先生所捐赠。 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后,陈嘉庚先是...http://www.bbrtv.com/3g/index.php?action=show_news&contentid=97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