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纪念馆举办“集美学村——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10周年暨集美学村命名100周年”展览

陈嘉庚纪念馆举办“集美学村——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10周年暨集美学村命名100周年”展览

1913年1月27日,在集美村(社)的陈氏大宗祠前,热闹的爆竹声打破乡村的宁静。从这天起,集美村(社)的135名陈姓儿童走进新式学堂,集美学校现代教育的第一声上课铃声在这里响起。

近日,由厦门市委统战部、厦门市教育局指导,陈嘉庚纪念馆主办的“集美学村——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10周年暨集美学村命名100周年”展览在陈嘉庚纪念馆举办。此次展览介绍了心系祖国的华侨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陈嘉庚兴办集美学校的曲折历程,系统梳理了集美学校与集美学村的发展历史,全面展现了集美学校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小渔村”变身“大学堂”

“集美村(社)原是一个小渔村。”陈嘉庚纪念馆馆长翁荣标谈道,“清末时期,沿海地区像这样的小渔村有千千万万,但就是这座曾经毫不起眼的小渔村,日后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阵地之一。”

“陈嘉庚先生是集美学村的缔造者。他曾经说过,‘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1912年,陈嘉庚从新加坡回到故乡集美村(社),经过几个月筹备,于1913年正式创立集美小学。”翁荣标说。

何为集美学村?这个命名蕴含一段和平佳话。“1923年,集美学校已发展为综合性现代学校。当年,厦门战事激烈,对学校造成严重困扰。集美学校校长叶渊在陈嘉庚函准下,派代表分别向南北军政当局请愿承认‘集美学村’为和平村。这是‘集美学村’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陈嘉庚纪念馆研究中心馆员李冰洋介绍道,“成立‘永久和平村’,保护集美学村,成了当时全国各界的共同呼声。从那时起,这个名字保留下来,到今年刚好100年。”

《时报》曾载:“将来设施完备,集美学村不特为中国之永久和平村,实可称为中国之模范村也。”

“我们不仅想讲集美学村发展的故事,更想在这次展览中,将集美学村的文化底蕴展现出来,为此,策展着实费了一番心力。”翁荣标说,集美学村的校舍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东南亚建筑风格有机结合,现代化风格的楼体配以琉璃盖顶、龙脊凤檐、雕梁画栋。2016年,“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旧址”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

“建校时,集美小学没有校舍,借用陈氏宗祠开展教学。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好的环境读书,让学校朝着正规化方向发展,陈嘉庚花费近万银元建造了一座木质校舍,那是集美学校的第一栋建筑。之后,在集美村(社)内,校舍不断兴建,形成了‘村校混合’的格局。可以说,集美学校的校舍成了一种标志,凝结着陈嘉庚的心血、见证着集美学村的成长、书写着‘村’‘校’共同体的故事。”翁荣标说。

侨界助力展现学村历史

此次展览上,在众人视野消失多年的油画《集美学校全景图》再次展现在观众面前。该幅作品描绘了上世纪50年代集美学校的全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陈嘉庚纪念馆文物保护科科长陈辉煌讲述了陈嘉庚纪念馆与兄弟单位、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使这幅作品得以出现在展览中的过程。

“文物之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得知《集美学校全景图》的存在,是因为许其骏后人向我们纪念馆捐赠了一张《厦门大学全景图》。我们了解到,许其骏受陈嘉庚所托,在1954年至1956年先后创作了《厦门大学全景图》《集美学校全景图》等作品,目的是赠送给海内外各地校友会与华侨社团,宣传学校建设成果并号召海外华侨回国建设。得知此幅画作存在后,我们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华人社团多方联系,但并未在海外找到这幅作品的讯息。经过海量资料查阅,我们发现,1966年华侨博物院建立10周年时,集美学校曾赠予华侨博物院一幅《集美学校全景图》。我们联系华侨博物院,确认了这正是我们寻找的作品。”

“这次陈嘉庚纪念馆征集文物的过程,得到了华侨华人各界广泛协助。我们非常感动。”翁荣标说。

中国侨商会副主席、香港集美校友会监事长王钦贤热心帮忙寻找线索,还发动香港校友捐赠文物。陈嘉庚身边的重要工作人员、集美校委会原主任陈朱明的女儿居住在香港,她捐赠了一批陈朱明珍藏的资料,包含陈嘉庚签名并交给陈朱明的《集美学校建筑账本》《集美社公业基金管理简则》等珍贵史料以及数量众多的老照片。这些资料再现了陈嘉庚回国定居后亲力亲为倾心建设集美学校、规划集美学村发展蓝图的历史。

远在新加坡的林传贤是陈嘉庚多年好友、新加坡怡和轩管家林崇鹤的后人,他将15封陈嘉庚先生给林崇鹤的亲笔信以及一批珍贵老照片、书刊通过嘉庚先生后裔亲属陈佩仪、王理带到陈嘉庚纪念馆。这些书信是陈嘉庚回国定居期间写给林崇鹤的,信中频频向这位老友介绍集美学校建设情况,不遗余力宣传祖国家乡的发展成就。

把陈嘉庚的故事讲下去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秘书长、马来西亚陈嘉庚纪念馆馆长庄诒晶表示,她希望把这个展览带到马来西亚,把陈嘉庚的故事讲下去。虽然陈嘉庚在南洋长期落脚的地方是新加坡,但马来西亚老一辈华侨华人也由衷敬仰这位华侨楷模,希望能传扬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THE END
1.(七)“陈嘉庚公司”生产的“钟标”毛蜡来源:陈来华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陈嘉庚公司以经营橡胶业为主,兼营航运、食品、肥皂、制药、火锯等多种行业,产品的直接代理商曾遍布全球五大洲。该“钟标”牌毛蜡为陈嘉庚公司生产的美发用品。该商标设计精妙,外形似一颗心脏,内里包裹着一座钟,钟里标注一个“中”字,既是表达嘉庚先生的爱国情和中国心...https://www.ocmuseum.cn/m/view.php?aid=719
1.华吴总会主席吴文富在厦门会晤马来西亚吴氏宗亲总会总会长拿督吴...2024年11月23日,中华吴氏宗亲总会主席吴文富博士及副主席吴良友在福建厦门天元君隆酒店会晤了马来西亚吴氏宗亲总会总会长拿督吴亚烈一行,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 吴文富主席在厦门天元君隆酒店,就华吴总会的基本情况及今后战略规划,弘扬推动吴文化的传承与经济发展,以商养会的目标方向做了详细的介绍,中华吴氏宗亲总会...http://www.yhxpw.com/articledetails.aspx?id=10307&cid=1&xid=0
2.来去厦门:藏在招牌里的警钟新加坡华人 陈来华:陈嘉庚在新加坡的制造厂,做了相当多(百货用品),除了鞋,还有发蜡。华人的社区,商店很注重招牌,这块招牌最大的特点是双面。在一条街,我这间店,我就用个勾,勾出去 这块招牌放上去,整条街都看得到。 记者 杨弘VS新加坡华人 陈来华:这两块招牌它上面都有一个“中”字,还画了一个“钟”。陈嘉...https://www.xmtv.cn/xmtv/2023-10-28/b3585b58630128a9.html
3.75年·75人陈辉煌:嘉庚文物的守护者新闻频道陈辉煌说,为了更好地“寻宝”,他与同事们和很多像陈来华这样的人保持密切联系,包括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会、南洋大学校友会、集美校友会的成员等。他们积极提供文物线索,有的还直接捐赠文物和史料。近年来,陈嘉庚纪念馆征集到的不少宝贝,都来自他们。 两块招牌落户陈嘉庚纪念馆后,陈辉煌又征集到陈嘉庚公司中西大药行...https://news.xmnn.cn/xmxw/202408/t20240820_224619.html
4.在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寻找”陈嘉庚东盟林家豪表示,馆中与陈嘉庚相关的文物中,最具价值的是今年7月刚收集到的一枚“南侨总会”会员章。会员章呈椭圆形,上有“南侨总会”“七七”“建国”等字样,表面带有锈迹,满布岁月的痕迹。据林家豪介绍,这一会员章存世不多,华人博物馆所藏的这枚为新加坡陈来华先生所捐赠。 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后,陈嘉庚先是...http://www.bbrtv.com/3g/index.php?action=show_news&contentid=97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