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与规划的哈尔滨市社科院地方史及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晶介绍,京旗文化是黑龙江满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类型,其历史背景深刻,文化内涵丰富,是黑龙江民族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宝。五常市拉林镇是京旗文化的摇篮,至今在黑龙江五常拉林镇及周边地区还保留有当年旗屯布局的完整形制,而且副都统衙门、巴尔品故居、永海故居等重要的遗址仍在,几千件珍贵的家族谱书谱单、祖宗画像等器物还保留在后代手中,在民间喝豆汁儿的习惯仍然保留,语言中的京腔京味仍可听到。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在全国,尤其是北京、黑龙江等地学界、政界得到广泛的共识。
人们对这份极其珍贵的历史遗存的研究探讨及保护开发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过。2000年哈尔滨社科院地方史及旅游发展研究所开创了这项研究,并成立了京旗文化研究所,出版了《拉林阿勒楚喀京旗文化》、《京旗文化研究》等著作。与此同时,五常市委、市政府也组建了京旗文化开发办,积极推进京旗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今年10月,由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哈尔滨市社科院、哈尔滨赫氏满族文化研究所和五常市委市政府联合召开了《黑龙江·哈尔滨京旗文化五常高峰论坛》。京旗文化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清乾隆九年(174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一千户闲散旗人离开自己居住的百年老宅——北京顺天府宛平县草帽胡同里的一座座四合院,穿燕山、过山海关、沿松辽平原北上,经过两个多月的跋涉,来到了冰天雪地的五常拉林,建屯立旗,开始了自食其力,“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有事征调,无事耕猎”的屯垦戍边生活。此后,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又有2000户北京闲散旗人移居到拉林阿城地区,建立了32个京旗满族屯落。于是,异于当时东北地区并带有浓郁京都色彩的特殊的文化区域出现在白山黑水之间。
调拨北京闲散旗人到拉林阿勒楚喀,让他们到满族的发祥地学习农业,练习骑射,恢复本族旧俗,既能解决旗人生计问题,又可延续国祚,是清代中叶实施的一项带有战略意义的举措。这项决策始于乾隆九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持续近百年,成为清政府的国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