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市位于黑龙江省南端,东靠张广才岭,西、北接松嫩平原,西部与吉林省榆树市为邻,东部、北部与尚志市、阿城市相邻,东南部、南部与海林市和吉林省敦化市、舒兰市接壤,西北与双城市毗邻。地理坐标为北纬44°04′——45°26′,东经126°33′——128°14′之间。市政府所在地五常镇,距离省会哈尔滨115公里。五常南北长达180公里,东西宽42公里,总面积7512平方公里。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狭长形,东南部为山区,中部为丘陵,北部为平原。地貌为“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现辖12个镇12个乡、261个行政村,人口72.4万。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五常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600年至前2300年间就有人栖身此地,繁衍生息。在金国初期,南宋派到金国的使臣洪皓不愿在北国为官,金国皇帝一怒之下将其流放到冷山(今五常冲河镇南城子),第二年春天,他又来到涞流城(今五常拉林镇),洪皓发现女真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对中原文化一无所知,于是洪皓在当地建起了一座仿宋风格的“荷花塘书院”,让女真贵族的子女学习女真文字,了解中原文化历史,后来这些人都成了金国上下的栋梁。清乾隆1744年至1759年,把北京顺天府宛平县草帽胡同里的2000户闲散旗人迁至五常拉林镇,建旗立屯、自食其力、屯垦戍边。共建立了32个“京旗”满族屯落。清乾隆时期京都移民,不仅促进了京旗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使拉林成为京旗文化的发源地。五常市拉林镇尚有京旗文化遗存、文物资料1100多件,其中有史料价值270件。同治八年,建立五常堡协领衙门,设举仁、由义、崇礼、尚智、诚信五个甲社,即五常名字由来。
抗联精神永放光芒。五常是一座英雄城市,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入侵五常,奸淫杀掠,无恶不作,五常人民同仇敌忾,抗日烽火遍地燃起,袁海龙、冯占海、赵尚志、汪雅臣、李延平、王光宇等无数英雄儿女奋起抗日,以汪雅臣为代表的抗日队伍发展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在五常境内以高山密林为屏障,特别是以五常沙河子镇九十五顶子一带为根据地,重创日寇,牵制分散日寇的兵力,对全国抗战起到重要作用。从1934年至1940年间,汪雅臣率领抗联第十军与日寇和伪军进行大小战斗400余次,其中较大的战斗40余次,共击毙日军1003人,其中中将一人,俘虏日军20余人。在极端恶劣环境中,十军战士面对强敌,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怀着必胜的信念,坚持同日寇战斗到最后一刻,抗战期间献身的革命烈士达783名,谱写了中华民族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壮丽诗篇。1979年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五常市的沙河子、冲河、向阳、小山子四个镇为革命老区。
自然人文交相辉映。五常市依山傍水,风光秀美,是如诗如画的旅游胜地。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主峰凤凰山海拔1690米,被誉为“东北第一大山”。周围群山连绵,森林繁茂、峰峦叠嶂。海拔超过千米的山峰有89座,以及东北大森林、大湿地、大峡谷、大冰雪的资源特色,形成集旅游观光、探险及娱乐为一体的生态环保型森林公园。公园古树名木,记载着历史沧桑,古刹词寺,闪烁着民族的智慧。融森林、山石、溪水、人文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迷人神奇的画面,享有“一山一水一幅画,一步一景一重天”之美誉,凤凰山顶部300万平方米的高山平原,垂直落差900米以上,坡长达6000米,雪深均在2米以上,被誉为中国的“雪都”。从五常市冲河镇境内的“中国雪谷”徒步穿越20公里就可直通“中国雪乡”。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李延平牺牲地,“苇塘沟”和日寇“杀大沟”时的战壕遗址;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汪雅臣的牺牲地“双龙沟”,还有“石龙庙”、“太极宫”遗址和抗日联军搭的“石炕”等都已成为五常红色旅游主体。
水系发达河网密布。五常是鱼米之乡,水资源极为丰富,共有牤牛河、拉林河、溪浪河和阿什河四大水系,大小河流297条,市域内平均降水量为600-800毫米。拉林河发源于张广才岭西麓的老爷岭,金代称涞流河,现在为哈尔滨5个主城区提供饮用水的磨盘山水库,就坐落在沙河子镇境内,最大库容可达5.2亿立方米,现在每天两条输水管线供水可达6000万方以上。牤牛河发源于革命老区冲河镇大秃顶子山西坡,在上游1958年修建了龙凤山水库,最大库容可达2.7亿立方米,集发电、灌溉、养鱼和旅游于一身。磨盘山水库、龙凤山水库等丰富的水利资源确保了“五常大米”的久负盛名,享誉国内外。
区位交通便捷畅达。五常是黑龙江省的南大门,拉滨铁路、黑大公路支线都贯穿南北,斐拉、铁通、雪乡公路和全市境域内3373.13公里的农村公路形成“一纵、二横、三环、四联”的市域循环路网,实现了对外连接畅通,出入县城便捷,乡镇之间循环,村屯之间互通的交通发展格局。2017年,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018年,被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正在建设中的吉黑、绥满、铁科三条高速公路落成后,将改变五常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使五常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
综合实力不断攀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3年撤县设市以后,五常人民抢抓机遇,开拓奋进,全市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到2021年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98亿元;城乡储蓄存款总额突破355亿元,位列黑龙江省各(县)市首位;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到5.3万户,数量位列黑龙江省县(市)第一。工业经济初步形成医药、装备、食品饮料、高新科技等四大支柱产业。农业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五常大米品牌价值已达703.27亿元,连续5年蝉联地标产品大米类全国第一,连续三年荣获黑龙江国际大米节金奖。从1997年开始至今,一直排在黑龙江省十强县之列。市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精神文明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站在第二个百年征程上,五常人民坚持科学发展,推动全民创业,倾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行政环境,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建设山更秀、水更清、米更香、人更合、经济更强的现代化新五常提供坚实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