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林满族镇,隶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2018年,区域面积147.74平方千米。
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攻克宁江州后,凯旋拉林城,在这里举行庆功会,“将俘获赐给有功将士。
公元1409年,明朝在这里设纳邻河卫(拉林河卫)。
公元1684年,清康熙23年,清政府为了防止罗刹国(俄罗斯)侵犯黑龙江,就在拉林设置储备军粮的官仓,故称拉林仓。
公元1725年,清雍正3年,清政府设拉林协领衙门。
乾隆登基,为解决京师八旗生计问题,清政府决定将京师闲散旗人,移垦到拉林、阿勒楚喀两地。
乾隆七年至九年(1742年)由于黑龙江省边界常年与罗刹国(俄罗斯)有摩擦,再加上粮食供应日显不足,为了筹备京旗移民到拉林移垦,清政府匆忙成立拉林副都统机构,并任命巴灵阿为首任副都统(五常县志记载巴尔品为第一任副都统),当时,该副都统尚无确切的称谓,也没有官署衙门、属下工作人员以及官印。
乾隆九年(1744年),首批移垦拉林的京旗人员到来之前,才确认拉林副都统衙门正式成立,名称为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统,并且开始建设衙署,使用了官印。管理今天的阿城、双城、宾县、哈尔滨等广大地区的军政事务。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5年)至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8年)间,又有2000户旗人移居这里,总共建立了32个京旗满族屯。拉林副都统坐镇拉林掌印,俗称拉林副都统,它下辖拉林左翼协领与阿勒楚喀右翼协领。增设副都统机构以后,看守仓库、衙门以及办事随从人员需要不下100多人,当时朝廷又没有给增加人员编制,所以造成镇守拉林的兵丁人员短缺,随着京旗移民步伐的加快,管理人员缺乏现象日益严重,于是乾隆十年(1745年),通过朝廷批复,从原阿勒楚喀的朝廷官员中派出50%的人员来拉林工作,其中包括原设协领1员,佐领、骁骑校各4员,防御、笔帖式各1员。同时,阿勒楚喀原有的部分兵丁,也被调到拉林副都统负责镇守之职。由于拉林与阿勒楚喀两地相距几十公里,兵丁们需要经常往返两地进行工作,所以工作比较辛苦劳累。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由于拉林地区没有新的京旗移民入驻,朝廷以阿勒楚喀副都统的1员足可以兼辖拉林为由,撤销了拉林副都统机构,并建议选一贤能协领驻扎拉林,由阿勒楚喀副都统兼管。拉林末任副都统特克慎被补授广州将军。
在黑龙江省五常市拉林镇,有一座清代的戏楼,名叫水镜台戏楼,该戏楼位于五常市拉林镇大十字街路北,现拉林关帝庙、电影院附近。水镜台戏楼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即1856年,建筑为砖瓦结构,坐北朝南,与关帝庙正殿相对,歇山式,黄绿色琉璃瓦铺顶。朱漆立柱支左右前檐,雕梁画栋,颇为壮观。可惜,此建筑在1971年被拆毁。从此,它就在人们的视野中和记忆中消失了。
拉林镇的水镜台戏楼,就是由山西商人所建,同时建设的还有戏楼对面的山西驻拉林会馆。当时山西商人在全国各地兴建水镜台戏楼130处,在黑龙江仅建两处,一处在宁安,一处在拉林,这也充分说明了拉林在当时黑龙江所处的位置和经济的发达程度。
当时的拉林商铺林立,客商云集,尤以三井街为盛。三井街聚集了拉林几十家店铺、商号,繁荣程度可见一斑。山西的晋商有很多人在这里做生意,他们开饭店,旅店,酒铺,经营土特产,据讲,今天拉林古仓酒厂的位置,就是山西商人开的烧锅遗址。这些商人在拉林建立了山西会馆和戏楼,对振兴拉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