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课堂,幸运地是我在成为自己孩子的老师前,先学习了如何做学校里的老师。我是小学教师,这份职业在赋予我担当与荣光的同时,更要求我们坚持学习、与时俱进。
每一个孩子的教育都离不开学校、社会、家庭的全面培养,父母是搭建教育通道的桥梁,要把家庭与学校、社会联系起来,集合力量让孩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保有热情、保有动力,才能抵达最美的远方。
一、依托学校平台助力孩子在活动中全面发展
学校不仅是孩子学习国家课程、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全面育人的摇篮,更是我们每个小家庭在教育方面的引领。因此,家长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与老师配合教育,不仅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也是在为孩子树立尊重学校、尊重老师的榜样。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提供了家庭无法匹及的强大师资和丰富的活动资源;而作为家长,当孩子怀抱热情参与学校活动时,我们应该给予最大的鼓励和支持。从孩子的需要出发,协助他安排好学习生活,引导他发挥特长建立自信,为他提供适当的帮助、为他喝彩,让孩子在享受愉快校园生活的同时,保有学习各类学科的兴趣,以激发源源不断的学习热情。
△李哲瀚同学与妈妈共享亲子阅读时光
二、用好社会资源支持孩子在实践中成长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我们在教育方面获得的社会资源越来越丰富,亲子研学、博物馆、实践基地、艺体类比赛等都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锻炼的机会。作为家长,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盲从攀比,要以孩子的能力、兴趣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学习的延伸和补充。
回想自己作为新手家长时,也曾有过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不仅搞得孩子累,自己也总是焦虑。随着孩子长大,我们逐渐调整心态、校准方向,首先分清哪些实践技能是孩子必须掌握的,如:劳动实践、户外实践。除了孩子在校内和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外,我们会不定期带儿子参加田间劳作和户外探索活动,感受农民伯伯的辛劳、掌握户外活动基础技能。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经济和精力范围内规划孩子的社会实践,让孩子在亲身参与的社会化活动中领悟劳动精神与智慧、培养自理自立能力、提升社交合作能力、发展兴趣特长,在实践中磨炼、在磨炼中成长。
△李哲瀚同学在体验草莓种植和田间劳作
△李哲瀚同学在校六一文艺会演中担任主持人
△李哲瀚同学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朗诵比赛
三、立足家庭阵地给孩子温暖而坚定的后盾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就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作为父母,我们的教育不应仅仅锁定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他的人格修养完善、生活能力培养、行为习惯养成、个性化教育实施等方面。但激烈的社会竞争总是让我们忽视孩子全方位的发展,从而掌握不好家庭教育的尺度。
没有人天生会做父母,成为父母后的我们也在模仿着上一辈的教育方法。但今天的孩子所处的环境与我们曾经熟悉的环境已经迥然不同,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因为当他们展开翅膀,飞向的将是我们未知的领域。
时代的发展促使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充实教育思想、积累教育方法,既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传统,还要与时俱进更新先进的教育理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身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文化,不想孩子做的,父母也不要做,想让孩子做的,自己先做到。美国“双向养育”课程创始人杰恩·梅杰在《双向养育》中提出全新的处理家庭关系的方法,提倡无条件的爱、积极的自我价值,通畅的交流、健康的自尊,同理心、责任感和合作。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没有父母不为孩子无私奉献、没有父母不期盼孩子成人成才。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始终带着特有的情感功能,显得格外珍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协同育人,缺一不可。作为家长,我们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足家庭主阵地,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积极配合学校教育,适时拓展社会教育。孩子不仅是每个家庭的传承和寄托,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学校、社会、家庭各方将会更好地形成合力,为孩子们的全面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李哲瀚同学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送画
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责任,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携起手来共同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为孩子的一生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