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大种类,是指声称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根据标准规定,保健食品应有与功能作用相对应的功效成分及其最低含量。功效成分是指能通过激活酶的活性或其他途径,调节人体机能的物质,主要包括一下几点:
保健食品与一般食品都具有食品第一功能和第二功能,但保健食品含一定量功效成分(生理活性物质),能调节人体机能,具有特定功能(食品的第三功能);而一般食品不强调特定功能(食品的第三功能)。
保健食品
一般食品
定义
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可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物质,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不包括烟草或只作药品用的物质。
共性
都能提供人体生存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食品第一功能),都具特定色、香、味、形(食品第二功能)。
区别
食品的第三功能)
含一定量功效成分(生理活性物质),能调节人体机能,具有特定功能(食品的第三功能)
一般食品不强调特定功能(食品的第三功能)。
食用范围
一般有特定食用范围(特定人群)
没有
保健食品与药品来说,都添加或含有一定量的生理活性物质,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保健食品不需要通过动物或人群实验证实;而后者须通过动物或人群实验证实,有明显、稳定的功效作用。
药品
本质仍是食品,虽有调节人体某种机能的作用,但它不是人类赖以治疗疾病的物质
是治疗疾病的物质
都添加或含有一定量的生理活性物质,适于特定人群食用。
不需要通过动物或人群实验证实
须通过动物或人群实验证实,有明显、稳定的功效作用。
二、市场发展现状
同时受“大健康”理念兴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升级等因素影响,市场销售额不断增长,2021年我国保健食品销售额为627亿元,其中,本土品牌销售规模为326亿元,进口品牌销售额为301亿元。
而我国保健食品市场不断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
一是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逐年攀升,且支出增速高于其他类目,说明了居民对医疗保健的重视和消费意愿的提高。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消费力逐渐增强,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将逐步释放。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均GDP为8.1万元,同比增长12.5%。其中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115元,同比增长14.8%。
二是老龄人口数量持续攀升,为保健食品的需求提供持续动力。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总人口的10%即标志该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公布的最新数据,2018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可见目前我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此预计随着老年人的保健意识及需求强烈,随着人口基数不断增长,将为保健食品及功能性食品的需求提供持续动力。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2.7亿人,占总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1亿人,占14.2%。
三是现代人亚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及年轻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提升,对健康养生产品的潜在需求或将不断释放。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逐渐加大,使得人们亚健康问题突出。有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六省/市城镇居民总体亚健康检出率达68.1%(10254/15066),说明亚健康情况普遍存在。
在上述背景下,人们对健康养生产品的需求不断加大。从年轻人的养生意识来看,Z世代人群对于自身健康和营养补充等方面的重视程度高,约有88%的Z世代人群对“营养补充”重要性评分在4分以上,说明年轻消费者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养生产品的潜在需求将不断释放。
四是疫情催生人们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饮食的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进一步加深,也给保健食品带来了一定的需求。
三、行业发展痛点及应对策略
虽然我国保健食品市场发展向好,但目前仍存在市场监管一定程度上限制产品创新、产品功能同质化严重、消费者更多细分化的保健需求难以满足、部分企业的虚假宣传造成消费者对其不合理认知和心理预期等问题。例如2018年底的权健事件,反映了部分消费者对保健食品认知和使用存在的误区—认为保健食品能治病。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不合理认知,说明仍需对消费者不断进行科普教育。
企业方面:需要自律和合规发展,减少虚假宣传和欺诈,正确对产品进行宣传和消费者教育,重塑消费者信心。对于保健品的功效,企业必须要有大量的科学的依据和数据,特别是自己的产品,有什么样的功能、实验数据在哪里、销售数据在哪里以及对比数据在哪里,用科学与数据支撑出产品的严谨性。(WW)
11月28日,2024年“国谈”结果出炉,一类创新药成为主角。官方强调,今年国谈的重点是大力支持一类创新药,医保目录调整也以新药为主。在2024年医保目录新增的91种药品中,有90种都是5年内新上市品种,其中38种是“全球新”的创新药,比例和绝对数量均创历年新高;65种是国内企业的产品,占比超过了70%。
此后,我国口腔CBCT国产替代进程持续推进,国产化率不断提升。数据显示,我国口腔CBCT国产化率由2019年的16.3%上升至2023年的56.44%。目前,美亚光电已成为我国口腔C
医疗器械在现代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2966亿元稳步增长至2023年的12700亿元。在增长率方面,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增速存在波动,在2017年增速回落后,一直稳定在10%的增速中,2023年达到最低10%。
随着上市药物的不断开拓市场以及新产品上市的带动,全球ADC药物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17-2022年全球抗体偶联药物(ADC)行业市场规模自16亿美元增长至79亿美元(37.3%复合年增长率),预计2030年将达到647亿美元,在生物制剂的占比将从2022年的2.2%增至2030年的8.3%。
根据国家心血管系统疾病医疗质量质控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纳入HQMS系统的TAVR手术量为9629例,而主动脉瓣外科手术量为9928例,两者数量极为接近,TAVR已成为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重要手段。
2019-2023年我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由450.3亿元增长至61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1%;预计2024年我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714.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6.06%。
近年来,我国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CR4由37.71%上升至2023年的41.32%,市场份额正不断向头部流通企业集中。据悉,我国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提升主要受到政策的推动。一方面,“两票制”(即生产到流通开一次购销发票,流通到医疗机构再开一次购销发票,效果是有效的减少流通环节)政策推行带来药品流通链条缩短,具备上
同时,众多全球TOP100药企也纷纷入局。例如,2023年4月,默沙东与Proxygen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针对多种治疗靶点的分子胶降解剂;辉瑞于2024年10月与TRIANABiomedicines达成战略合作和许可协议,为包括肿瘤学在内的多种疾病领域的多个靶点发现新型分子胶降解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