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行政管理的本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1大学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内涵
1.1.1大学行政权力
大学的行政权力是与职位联系的制度化的权力,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处长、科长等部门是行政权力系统的组成部分。其通过行政权力来维持大学的运行。行政权力的主体主要是行政机构及行政人员,其客体是行政事务,主要通过法律、政策、指示、指令从自上而下贯彻执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行政权力的核心是“权”,具有严密的科层式结构,上级对下级具有绝对的控制。
1.1.2大学学术权力
1.2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1.2.1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统一性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都是高校发展不可少的手段。学术权力是高校根本属性,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组织,需要由学术权力管理大学的内部事务保持独立与自由。而行政权力的存在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仅靠学术权力是无法完成社会功能,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管理,行政权力是协调大学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与内外部之间的关系。
1.2.2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对独立性
1.2.3我国目前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得以生存的基础。在大学内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是一对矛盾。在我国,大学日益成为了一个官僚化的地方,陷入了种种的危机,包括资源危机,价值危机,制度危机,质量危机,公信危机。大学的行政权力超过了学术权力,学术权力慢慢地被腐蚀,行政权力膨胀,这对大学的发展和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危机。所以,行政权力减少对学术性事务的干预,保证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同时,制度十分重要,制度化能让办事程序规范化,而规范化,将会大大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
2从我国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试析大学官本位现象
在我国高校,主要是行政权力压迫着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的泛化,学术权力的腐败,权力不公正平等,缺乏民主管理。
2.1高校官本位的表现
高校的官本位现象主要开始于我国市场经济化时代,行政在高校不断地剥夺教师的学术权力,从而形成目前的局势。在高校的管理层人员的思想官僚化,组织管理不断的行政化,从而大学由官本位的价值观代替了学术的价值,形成了高校官本位的现象,行政成为了大学的主导力量。
2.2学术权力行政化
2.3高校管理机关化
高校的行政人员越来越多,机构设置庞大。而在第一线的教学人员严重缺乏,从而影响整个学术与教学质量。高校本是公平平等的民主化管理,可是,高校的等级制度代替了民主化管理。高校的管理机关化使高校的活动主体本末倒置。
3消除大学官本位的政策
3.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这里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师生的利益为本,使师生成为大学的主人。大学的发展目标必须与以人为本结合一起,激发师生的责任感和学术精神,使师生成为大学的主人,其学术自由与学术地位得到充分的保障。所以,行政部门必须以服务师生指导思想,为师生的发展创造更加有益的环境。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思想,重视挖掘人的潜能和发挥人力资源的有效作用,使教师的学术能力发挥的淋淋尽致。
3.2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我国高校内部中管理体制出现了校――院――系三级管理权限不清,难以发挥教学科研的主体作用,学术组织被高校机关化吞食,从而大大地影响了整个高校质量。大学的灵魂在于学术的力量与发展,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融为一体的学术机构。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以学术为中心思想的管理体制。建立教授治学的体制,由资深的教授对学术进行治理,不仅仅在学术专研上,同时也对高校的学术进行指导、管理及决策。加强高校学术指导委员会的建设,使教授治学与教师为学术主体进一步得到组织保障。精简大学的行政组织,强化管理,以人为本,配合大学的学术活动,使学术与行政之间能够得到一个完美的搭配。加强高校的学院建设,增加其活力,对学院进行宏观的指导,使学术权力更加的平等公正。
3.3创建新的学术管理制度
0引言
行政管理的成本是行政效率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志,也体现着相应的行政管理水平。这在整个管理工作运行中在反映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探讨行政成本控制的问题,提高行政开支的效率,是本文的重要议题。
1行政管理成本持续提升的主要原因
行政管理是国家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组织和管理国家事务的行为。行政管理成本则是政府机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所需要的成本,包括国家元首、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公安检察机关、司法机关等的管理费、服务费的总和。总结我国政府机关铺张浪费,致使行政管理成本不断攀升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行政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政府浪费的责任主体不明确
公共资源产权主体和责任主体缺位,对政府行政成本考核不够重视。
1.2政府信息制定不公开,政府建设不透明
我国政府机构控制着80%的公共管理信息。容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监督“死角”。
1.3惩治公共资源浪费无法可依
政府对公共资源配置的决策过程缺少公众参与,政府官员掌控着公共资源的定价和配置权,缺乏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和参与决策的机制,这也导致了行政成本的过快增长。
1.4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预算的约束刚性差
预算约束软化和预算外资金大量存在。本来预算经人大批准后政府无权任意改变,但实际上政府部门不严格执行预算的情况屡见不鲜,预算执行弹性化和容易变通的特点为官员大手大脚地花钱提供了便利。
2影响行政管理成本的主要因素
行政管理成本是由行政管理行为所产生的各类费用支出的综合反映,因而影响行政管理成本的因素也是综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2.1社会因素
2.2管理因素
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措施是否落实,是行政管理支出是否能有效控制的重要方面。管理滞后是导致行政管理支出增多的最大漏洞。一是行政费用支出范围不明确,行政费用的支出单位过多,学会、协会、基金会和临时机构的开支比较庞大;支出项目不规范,“搭车”现象严重,许多本不该列入行政管理支出的也搭车列支;二是内部管理不严格,一些机关单位的各种行政费用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落到实处,有章不循,假公济私,化公为私的问题较多
3控制行政管理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对策
3.1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关键所在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行政管理体制性的障碍是最大的浪费,行政管理体制性的节俭是最大的节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涵与价值目标是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型。这就迫切要求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构建节约型政府要求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公共行政体制强调政府部门之间通力合作,是降低行政成本、实现“廉价政府”的制度保证。以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作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必然选择。
3.2培养政府官员的管理成本意识和节约观念
在现行制度下,政府部门的隐性浪费严重。一些政府公务人员缺乏“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意识,政府部门召开工作会议,大多选择在星级宾馆,会务费开销惊人;有些政府官员偏爱大排量公务车,油耗浪费很大;有些地方政府的办公大楼、培训中心越建越豪华却唯独忽视了节能。必须认识到,政府用度过度消耗不单是经济成本问题,而且还涉及其他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众所周知,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比较优势是低廉的劳动力,可以说我们的每一分利润,都是我们自己同胞的青春和生命凝成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活动大有拓展空间,应该拓展为节约每一分可以节约的钱,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政府管理成本。这样的节约有着深厚的人道情怀,它实际上是对于生命的敬畏,是对民族的未来负责。
3.3改管制型政府为服务与管理并重的有限政府
要在法治的前提下打造一个服务与管理并重的有限政府,从而改变政府“什么都想管、什么都难管好”的现状。有限政府不仅要求政府的规模、公务员数量和行政成本要受到严格限制,同时还要求政府的权力必须在法律框架下透明运转,并受到整个社会的有效监督。在有限政府的体制之下,要求建立民主决策程序和法制的财政管理体制。官本位和权力本位的思想将受到法律的限制,进而限制行政首脑一支笔的现象发生。滥建楼堂馆所、购置豪华车辆、公款宴请吃喝等奢侈浪费行为也就自然会销声匿迹。另外,我国政府管理成本从来都不考虑能源成本及能源消耗的社会机会成本,也就是说我国政府行政成本理念有偏跛和盲区。当然政府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这就要求,政府与公民之间要建立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政府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务,公民向政府缴纳税收。
3.4建立节能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降低政府采购成本
建立我国政府节能产品采购制度,有助于从源头上控制政府机构的消耗浪费,尤其是节能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必须严格执行。一是各级政府必须采购有节能认证的用能产品。如果同类产品中没有节能认证的,必须按照能源管理部门制定的目录选购能源效率比同类产品平均水平高25%的产品。二是各政府机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项目应将“节能认证”能效标准纳入指导流程。从而达到提高政府采购质量,有效节约采购成本的目标。
3.5制定出台“官员职务消费标准”,建立节能奖惩制度
完善制度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切入点。为遏制官员滥用公款、铺张浪费,政府必须制订出台“官员职务消费标准”,量化各级别官员可以使用的公款数额、用途标准。实行对政府机构及公务员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双重机制,调动政府机构和公务员参与节约的积极性。实施政府节约绩效流程制度,对于政府机构节省的能源费用,可留成一部分用于奖励节能工作者和购买可再生能源。我国虽已制定了对各级别官员的公款消费数额、公款用途的定性和量化标准,但仍不能扼制公款报销的变通和延迟报销现象。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设置相应的监督机构,并制定配套的监督实施细则和具体的惩戒办法。只有这样,公款吃喝和公务消费才会受到制度的制约,行政成本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
3.6必须强化人大对于一切公共部门的监督和制约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们认为建立起对政府公职人员的成本制度约束机制。建立起政府成本考核制度和监督制度,实施成本目标责任制和追究制,强化对公职人员支出行为的约束,充分调动政府公职人员加强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在办学定位和教育目标上都在不断适应社会新需求,如亲产业化、产学研合作、高素质人才培养等。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1]高校的行政管理是实现其教学、科研两大社会功能的基础。近几年,我国涌现出不少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诸多问题,使得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发展质量和办学效果受到了影响。如今,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教育改革正向较大规模和较深层次转型,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在此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应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以适应这种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队伍建设也成为高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建设的现状与目标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学校有三要素――行政管理、教育和研究。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改革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校内涵建设的需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也需要与之匹配。高校行政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只有全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有效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2]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教师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对高校教育目标和办学理念的实现影响更为重要,是支撑学校发展的支柱。在当前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着自身素质提高的需求,如需要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应变能力和政治素质,需要具备新理念和掌握新的信息管理工具。而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初期发展基础薄弱,教师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参差不齐,影响到高校工作运转的效率和执行力,甚至影响到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水平建设。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现代化进程。[2]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应在高校教育大目标下,立足于高校办学目标和行政管理要求,以效率、质量、专业为目标,以业务、服务为导向,构建开放性、特色型、服务型、专业性行政管理队伍。
二、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与原因
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4个方面:
1.管理方面如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管理队伍建设水平低下,管理效率低下,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为招揽人才,纷纷打出解决人才家属的招聘条件,将人才家属放置在行政管理岗位,导致行政管理人员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到教学、科研和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贯彻执行。
2.观念方面如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理念滞后,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制约了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企业相比,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薄弱,业务专业化程度不够,服务意识改革和理念更新相对比较落后,这与高校的竞争环境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心态有关,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机构,高校和企业面临的环境有很大不同,也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以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变革,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发展和需求
3.激励问题如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待遇与贡献不匹配,行政管理人员岗位工资细化程度不够,行政管理权力泛化、存在双肩挑的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待遇与教师差距较大,与新的办学理念有差距等等。这些问题客观上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改善的动力。
4.业务问题如行政管理人员缺失专业系统学习和知识培训,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业务技能不足等,影响了高校整体办学目标的发展。
三、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办学理念的社会化和市场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是世界各国高校建设的一种必然趋势。如今的高校办学,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在不断上升,因此,新建院校的办学初期就应重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以提高办学管理水平和办学的经济效益。
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该系统涉及目标层、建设层、实施层和评价层。其中,提升策略对应实施层,是一种带有具体操作的提升策略,受到目标层和建设层的指导,应以评价层为依据和信息反馈,使提升策略更加有成效。
依据图2,本文提出具体的以下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1.建立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
以办学目标为要求,以分类管理为出发点,构建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当前,新建院校在薪酬激励机制方面都沿用高校的旧体系,导致对行政管理人员激励不足,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使薪酬体系与行政管理人员的水平、能力、责任和贡献相挂钩,注重行政管理服务薪酬水平与学校发展水平、地方政绩的协调增长,对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分类分系列制定岗位责任、业绩、贡献挂钩的绩效薪酬,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尝试推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种薪资体系并存的工资体系,增强薪酬待遇的吸引力,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2.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的保障机制
黄剑青指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存在的困境有:“行政管理工作本身缺乏吸引力、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社会地位不高以及考核机制不健全。”[3]保障机制的构建应立足长远,强调行政管理人员的长远性发展和整体素质提升,因此,前期投入成本可能会大,这就对高校提出了一些新要求,要制定长远计划安排,以保障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如带薪培训、绩效福利等,甚至脱产学习,从而为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水平提升解决后顾之忧。
3.引入企业式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应以企业为师,不断增强竞争服务意识,重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专业化水平提升,可以逐步推行资格要求和岗位证书制度,如轮岗制、带薪培训、资格认证考核,对优秀贡献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奖励,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以企业式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4.加强岗位聘用和岗位考核制度建设
以岗位聘用和岗位考核为基础,加强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机制等改革,突出业务服务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以岗位职责为核心实行目标管理,树立以业绩、成果、贡献、能力为导向的岗位考核意识,采取差异化行政管理人员评价方式,建立岗位适应的多系列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分级流转、优胜劣汰的动态聘任管理机制。慎重引入行政管理人员,除了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外,新建本科院校还应该重视对行政管理岗位的资格要求,严格考核新聘行政管理人员,而不是将行政管理人员简单地作为一种招聘教师的附属搭配,从而降低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总体素质。
5.加强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满足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要求
当前,信息管理成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应不断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水平,注重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实施岗位轮换和业务交流,加强行政管理绩效考核的评价标准和实施量化管理,提高信息化能力,适应高校信息化管理要求,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能,建立多目标的激励和管理发展机制。
6.推行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
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考核是激励机制的关键,应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推行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分系列管理制度,明确各系列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择优聘任,竞争上岗,实行不同内容的支持模式,鼓励行政管理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岗位作用。
四、结论
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需要从激励机制、培训方法、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考核机制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系统性改善和提升才能取得效果。基于此,本文从建立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企业式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策略、岗位聘用和岗位考核相结合、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保障机制等多方面,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田广澍.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基本途径探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2]杨允玉.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3]黄剑青.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探析: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06).
一、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呈现特点
目前,国内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内涵为:受教育群体对教育的需求以及在特定标准的监测与管控过程。在监测与管控过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呈现出多元的、自发的、奇异的、变化的等特点。
(一)质量监控行为主体的多元特性
根据不同利益受众和不同价值诉求群体,高等教育质量监控行为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性。质量监控行为主体[2]主要体现在国家、高校及直属部门、企事业等用人单位、教师学生等各方利益代表。以国家主体为利益需要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应满足国家诉求,所有教育行为应符合国家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所有教育产出成果应体现出国家对高校要求的终极人才培养目标。以学校、国家专门教学质量管理部门为代表的利益监控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以满足维护高校及教育部自身形象为需要。以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为利益需要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是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直接为用人单位所接纳。以教师学生为利益需要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应为此类受众群体提供反馈、考核及提升等制度,并且使此类群体能够从高校质量监控行为中直接获益。
(二)质量监控行为方式的自发特性
与教育部、省级教育厅等组织各类评估不同的是,各高校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完全是自主地进行质量管理。原因在于:教育部、省级教育厅等组织的各类评估中对高校质量监控存在着强制性监控管理。而高校自身着眼人才高质量产出为意愿的监控:完全是一种对质量严控的、多维的、主动的生态监控体系,这样的监控能够为高校本科专业带来长久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质量监控行为方法的特异特性
由于高等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已任,受国家权力主体的影响、社会环境的推进,不可避免地引入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型。当然,由于高校质量监控行为中的质量评估常以检查、审核、评价等方式进行衡量,这些模式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存在天壤之别。对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他们对于质量管理包含质量信息管理、质量审核、产品质量档案及原始记录过程,这些过程都以保证产品质量能符合用户要求的企事业产品保证体系,从而达到追求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目的。如果单纯地运用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质量管理模式,有违高校不以利益为目的的人才产品输出模式。同时,由于高校质量监控过程中,常以评估和评价等方式进行。可以肯定的是: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管理模式不能直接应用高校质量监控,高校也不能单纯应用自身评估评价体系作为质量监控裁量。因此,只有将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质量管理模式与高校自身的评估评价体系有机结合,才会使高校教育发挥出应有的效能,最终以达到高质量人才产品高效输出的目标。
(四)质量监控行为过程的变化特性
目前,国内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监控的过程基本以国家层面进行监控,通过教育部、省级教育厅为主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群体对教育产出的利益需要逐渐不一致。高校质量监控行为过程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它不再是单一的国家层面监管,更多的是通过高校、企事业等用人单位、政府联手实施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监控,甚至学生也因对学校、社会、政府等三方利益牵制而全面参与了质量监控。这些质量行为过程的变化,将带给学生对质量保障直接体验,促使大众化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3]管理者给予相应的分层设计,进而促使质量保障体系不同的价值诉求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肯定。总的来说,随着监控流程与环节的变动,监控主客体角色关系进行了转换,高校质量监控内部属性行为过程也悄然转变。
二、行政管理视角下完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监控探索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在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探索过程中,努力把握“目标—评价-反馈—改进”的运行机制,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模式[4],使每项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监督”“有评价”和“有改进”,形成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和螺旋上升环境。
(一)构建完善的质量监控网络
(二)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价机制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应贯穿质量监控的全过程,高校及下属二级学院的质量保障制度和质量标准,应持续不断改进和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5]建立健全质量评价机制,出发点在于高校全员师生做到人人重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使良好的质量评价机制成为促使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一把利剑。但建立健全质量评价机制,应在本科教学管理体系中有深入,在规章制度中有突破,在教学工作中有精细化,在教师教学水平中有跨越,在学生管理中有创新的全方位立体式总布局。建立高校由“怕评”到“爱评”的常态化,政府由“做评”到“管评”的法治化,社会由“论”到“评”的专业化,教师由“被忽视”到“被重视”的充分尊重,学生由“看评”到“参评”的权威化的质量保障体系监控模式。以此改变传统的学习观、教学观、管理观,真正还高校本科教学一片蔚蓝天空。
(三)高效科学的质量改进措施
[1]蒋拓.高校教务管理中的本科教育质量监控问题研究:基于行政管理的视角[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陈蕾.主体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3]史秋衡,吴雪,王爱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一、商品房预售、出售合同示范文本分为《上海市内销商品房预售合同》、《上海市外销商品房预售合同》、《上海市内销商品房出售合同》、《上海市外销商品房出售合同》四种版本(以下简称97版合同文本),由市房地局制定、市工商局监制。
二、97版合同文本的预售合同与出售合同是相互独立的合同文本。预售合同在商品房预售时采用,房屋竣工交付使用后持预售合同可直接办理过户手续;出售合同适用于未经预售阶段的商品房现房(竣工验收合格、取得房地产权证的商品房)销售。
三、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预售或出售商品房时,一般应采用97版合同文本与承购人订立合同。如不采用97版合同文本而自行拟定合同文本的,应将自拟合同文本送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审核批准。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在1998年5月31日前仍可采用原已购买的95版合同文本与承购人订立合同。
五、97版合同文本统一印制,由各房地产交易中心向社会公开发售,购买份数、对象不受限制。
本通知自下达之日起执行。
附:
《上海市内销商品房预售合同》示范样本(略)
论文摘要: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应用价值广泛,在战略管理研究中,尤其是以企业样本为主要分析单位时,偏最小二乘回归良好的数学性质,如交叉有效性原则、对样本量需求小和多重共线性的诊断等优势发挥的非常明显。同时偏最小二乘回归在组织与管理研究中也存在较明显的不足,针对不足运用一个战略管理领域企业实地调研的实例对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劣势进行否证式的说明与论证。
偏最小二乘回归(以下简称PLS)是一种先进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建立多因变量的统计关系。在回归分析中,当自变量与因变量的个数都很多,并且在自变量以及因变量之间都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时,如果采取一般的多元回归方法,其分析的可靠性极低,而采取偏最小二乘(PLS)回归分析的建模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1.主成分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的基本思想:
主成分回归方法完全撇开因变量y,单独考虑对自变量集合做主成分提取。其过程是:
1)求R的前m个非零特征值,以及相应的特征向量;
2)求m个主成分:
2.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的基本性质与扩展
1.1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基本性质
性质1在、、和之间存在以下循环计算关系:
1.2偏最小二乘回归的扩展性质及推导
下面,对偏最小二乘回归的部分基本性质进行扩展,给出了详细的证明过程。
扩展性质1解释变量空间的潜变量向量(即成分)与其同阶的反应变量空间的残差向量直交,即给定任意,均有
扩展性质2解释变量空间的潜变量向量与其同阶及以后的反应变量空间的残差向量直交,即给定任意,且不小于,均有
证明:由扩展性质1知,,
当时,有
扩展性质3在第步计算得到的回归系数向量与其对应的轴之间有
3战略管理企业调研实例的检验:基于主成份回归与PLS回归法的比较
本次调查历时6个月,调查方式以访问、E-mail、传真等方式进行,为保证问卷回收率访问调查被大量采用,共发出问卷200余份,回收146份,回收率为70.2%。大部分接受问卷企业对各项能力要素都比较看重。其中均值在5.5以上的二项要素:产品测试方面的专业水平、严格的质量管理,反映了大部分企业还是认同技术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产品的最终影响。
\s
图SEQ图\*ARABIC1企业能力各要素的现实表现直方图
通过聚类分析,将18个企业能力要素聚类为5大类。在此基础上运用SAS9.0进行回归分析。
战略管理的实证研究一般运用传统的因果模型为主,例如主成份分析法,我们运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企业核心能力实地调研的真实数据,运用主成份法进行回归分析。由可以得出删去第三个主成分(PCOMIT=1)后的主成分回归方程(其中OBS为3的那一行)为Y=1.56437+0.11973x1+0.18803x2+0.20956x3+0.05397x4+0.10827x5数据主成分回归的结果见图2。
这个主成分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的符号都是有意义的;各个回归系数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1(见中OBS为2的那一行);主成分回归方程的均方根误差(RMSE=1.08289)。
图SEQ图\*ARABIC2基于主成份法分析战略管理实例的结果
介绍了PLS回归建模方法对于算法中,给出了一个具体例子,计算出了,PLS回归较好地克服了各指标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通过此方法求得指数更准确、合理。最后,使用SAS软件中的PLS过程完成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输出结果见图2
图SEQ图\*ARABIC3基于最小二乘回归法的江苏企业能力要素与企业自评满意度关系
上图的第一部分给出抽取潜在变量的个数及相应的用于度量拟合效果的预测残差平方和(PRESS)的均方根值,并指出在L=1时预测残差平方和的均方根达最小。输出的第二部
分给出第一、二个潜在变量所解释的变差的百分数(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输出的第三部分给出所拟合的模型的信息。其中OBS为2和3的行给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OBS为6的行给出抽取二个潜在因子时的偏最小二乘估计,由估计值可以写出标准化回归方程为(Y和xz表示Y和x的标准化变量)
Y=0.11505x1+0.15942x2+0.13036x3+0.11970x4+0.12946x5
以上偏最小二乘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的符号都是有意义的。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均方根误差(需根据原始变量方程算出)比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的均方根误差(RMSE=1.07560)有所增大,但增加不多。且比主成分回归方程的均方根误差为1.08289也有所增大。
偏最小二乘回归对研究很多因变量及很多自变量的相依关系时更能显示其特点,此例变量个数少,故没能看出太多的优点。
由实例看出,对于这组数据的处理,主成分回归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计算结果相比,PLS的计算结果更为可靠。且PLS可处理小样本,30-100家企业数据的优势使PLS在战略管理实证中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4.偏最小二乘回归的改进策略及推导
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如果出现多重共线性的情况,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大的优势.然而,偏最小二乘回归也有它的弱点,比如,它对影响点是非稳健的,一个或几个影响点的存在,可以严重改变回归的结果.其次,偏最小二乘回归的选成份的过程也存在缺点。
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基本的原理是按降序和交叉有效性原则,顺次选择使和的协方差尽量大的成分。从前面提供的偏最小二乘回归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到,对于一个数据集来讲,成分实际上就是解释矩阵的列的线性组合,而回归就是建立在这些成分之上的。
在偏最小二乘回归中,提取成分的基本思路是使协方差最大。在很多情形下,这样提取的因子可以保证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最强,同时对自变量集合又有最佳综合能力。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模拟的例子,具体如下:
考虑模型
由于前面提到的偏最小二乘的弱点,得到3个估计都接近于0。如果偏最小二乘是有效的,那么估计的、、的3个系数应该是
我们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偏最小二乘回归。针对这样的情况,提出的解决办法是用投影的办法把解释矩阵中与响应变量无关的成分扣除出去,经过这样处理的解释矩阵便不存在含有大量与响应变量无关的信息的问题,也就适合使用偏最小二乘法来处理。
具体的过程如下:
假定为单位向量,,能使的方差达到最大的向量是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因此寻找那些具有大方差且与响应变量线性无关的信息就等价于寻找矩阵的具有较大特征值的标准特征向量,剩下所要做的就是将解释矩阵投影到这些标准特征向量所张成的空间的正交补空间中去。投影后得到的矩阵就是扣除了那些与无关的信息的解释矩阵,再对响应向量做回归的时候就可以用偏最小二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任若恩王惠文.多元统计数据分析-理论、方法、实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
[2]WuX.andLou,Z.J.R..Second-orderapproachtolocalinfluence[J].Statist.Soc.B.1993,(55):929-936.
一、引言
当前世界正快速地由制造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知识的储备和应用是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在商业竞争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只有对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获取和管理,才能从中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智力资本已成为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业绩和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不仅仅意味着当前的业绩提升,甚至还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决定着公司的未来。
二、智力资本及其与绩效关系的文献回顾
RiahiBelkaoui(2003)对美国的跨国公司进行研究发现智力资本对公司以净值增加为基础整体的绩效存在正向贡献;Chen等(2005)通过对台湾上市公司的研究,认为智力资本正向影响市场价值和财务绩效;Zéghal和Maaloul(2010)对英国300家高技术、传统和服务公司的研究报告声称智力资本对经济和财务绩效存在正向影响。Verhees和Meulenberg(2004)证明顾客市场智力成本正向影响绩效。在Bontis(2000)的研究中发现智力资本次领域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强度会因为行业的不同而发生变化。Wang和Chang(2005)表示智力资本维度直接影响绩效。
三、智力资本的构成维度和指标
人力资本的本质是组织成员全部的智力(Bontis,1998)。Mayo(2001)认为人力资本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维度:能力和潜力、动机和承诺、创新和学习。能力和潜力包括教育水平、专业技能、经验、态度、个人网络、价值和雇员融入组织的能力。动机和承诺指员工的兴趣和组织是否一致。创新和学习显示出愿意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变化的程度。
组织能力。人力资本如果独立来看的话对组织的价值是比较小的,产生于大脑的人力资本有着波动的本质,公司为了维系其存在而开发的竞争力要超越特定的个体。这些竞争力由组织资本的概念构成,组织资本可以帮助雇员实现高水平智力绩效并从而增强组织绩效(Bontis,1998)。组织资本包含数据库、组织章程、战略、手册等等,它可以被描述为当组织人员晚上回家时留在组织的东西(Roos&Roos,1997)。人力资本转化为组织资本必须是组织管理的主要目标,因为它可以维持企业长期的发展。
本文的第一个目标是检验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部门中智力资本的三个次领域之间(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顾客资本)是否存在关系。我们用顾客资本来代替具有较广内涵的关系资本,因为顾客资本是关系资本的主要构成要素。我们的第二个目的是检验智力资本对绩效的影响,我们用公司税后利润和人均销售额的数据代表绩效。
我们认为三个维度通过双向的知识流相互联系,其中一个维度的改变会对其他两个产生影响,为了探讨三个维度的关系提出以下三个研究假设:
四、智力资本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为了评估智力资本对绩效的影响我们重构了一个智力资本的3个维度及9个指标构成的新组合。结构的发展建立在我们三个维度的关系感知及其共同的特征基础之上。我们认为构成每一个维度的指标存在一定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会对三个维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表现产生影响。我们期望智力资本可以被分割成结构性的构成要素,尽管它们属于不同维度,这样划分在它们之间会产生协同并且会对公司绩效产生或多或少的直接影响。这三种构成要素我们可以将其命名为:“硬”智力资本、“软”智力资本和“功能”智力资本。
我们所界定的“硬”智力资本包括能力和技术要素、知识管理、顾客合适性、顾客满意度及市场导向,这些要素的价值能够被适当的等价物来替换和估测,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客观地衡量因而能够衍生出货币价值。因此,这些“硬”智力资产是公司日常运营所必须的,也是能够被容易量化的,我们认为这种构成要素由于其本质特征会对绩效产生之间的影响。
假设4:“硬”智力资本和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软”智力资本指忠诚和承诺、雇员满意度、雇员价值和文化以及公司的企业文化,这些指标共同点就是都有直觉的性质,不能以直接的方式被观察或定义。也不可能用客观标准来测量和评价这些资本。例如,不是所有的公司文化的要素能够被直接观察到,潜在的特征,价值观和担当仅仅能够从其可视的层面被推断。因为这些特征,这类资本被认为对绩效拥有正向的但是较低分量的直接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是重要的智力资本,它们对企业的长远生产具有极度重要的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它们构成了企业当前地位和将来地位的纽带。
假设5:软智力资本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假设6:功能性智力资产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五、实证分析
2.实证结果。
人力资本和顾客资本之间也存在正向线性关系(0.7159,p
(2)验证性因子分析。我们使用CronbachAlpha检验来评估构成智力资本的9个指标是否可以构成智力资本的三个结构性组成要素。这些检验的结果显示,所有的变量能够有效测量,因为9个智力资本指标和三个智力资本构成要素的Cronbach?琢值都高于0.6(Bagozzi,1994)。
(3)智力资本对绩效的影响。我们把智力资本的9个要素归为三个构成要素:“硬”智力资本、“软”智力资本和“功能”智力资本,在我们的感知中认为它们会对绩效产生影响。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显示我们的假设是否能够被证实。正如表3所示,我们的假设认为把9个要素划分为3组构件得到了实证数据的支持。得出的因子值被保存并在下面的回归中作为变量使用。
LogPi=a1+b1Hardi+ei(1)
LogSi=a2+b2Hardi+ei(2)
LogPi=a3+b3Softi+ei(3)
LogSi=a4+b4Softi+ei(4)
LogPi=a5+b5Functionali+ei(5)
LogSi=a6+b6Functionali+ei(6)
LogPi表示公司i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对数;
LogSi表示公司i的人均销售额的对数;
Hardi表示公司i的“硬”智力资产的因子值载荷;
Softi表示公司i的“软”智力资产因子值载荷;
Functionali表示公司i的“功能”智力资产因子值载荷。
回归模型的结果参加表4。
模型1揭示“硬”智力资产在0.01的显著水平下正向影响样本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0.346,p
六、结论和管理建议
1.帕特里克沙利文著,陈劲等译.智力资本管理:企业价值萃取的核心能力,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AhmedRiahi-Belkaoui,IntellectualcapitalandfirmperformanceofUSmultinationalfirms:Astudyoftheresource-basedandstakeholderviews,JournalofIntellectualCapital,2003,4(2):215-226.
3.Bontis,N.,Intellectualcapital:anexp-loratorystudythatdevelopsmeasuresandmod-els,ManagementDecision,1998,36(2):63-76.
4.Chen,M.,Cheng,S.&Hwang,Y.,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therelationshipbetweenintellectualcapitalandfirms'marketvalueandfinancialperformance.JournalofIntell-ectualCapital,2005,6(2):159-176.
5.Seetharaman,A.,BinZainiSooria,H.H.andSaravanan,A.S.,Intellectualcapitalaccountingandreportingintheknowledgeec-onomy,JournalofIntellectualCapital,2002,(2):128-148.
二、高速公路运营期间行政管理的成本控制要素
笔者通过对高速公路运营期间行政管理的成本控制原则进行探究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高速公路运营期间行政管理的几点成本控制要素进行研究。
1.整体性要素
2.经济要素
经济效益是高速公路整个运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通常情况下,经济效益所产生的成本应当少于成本控制时所缺少的收益,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实施与开展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在高速公路运营期间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企业理应对可能影响成本控制的诸多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在明确经济效益原则的重要性后,积极开展科学化的成本控制,确保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能够保持较小的偏差,以此降低高速公路运营的实际成本,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3.全员参与要素
高速公路的成本控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如果仅仅只有企业高层和管理部门对其加以重视,那么在实践工作中,高速公路的成本控制方法就无法得到有效落实,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的行政管理工作就难以发挥出实际作用。因此,企业员工在实践工作过程中,理应积极改变思维方式,在行政管理工作以及成本控制工作中积极运用创新性思维,对工作方法加以改进,充分提高工作效率,并将高速公路运营期间的行政管理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充分实现企业内部全员的积极参与,促使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确保高速公路的运营成本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三、高速公路运营期间行政管理的成本控制
但是,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运营与发展,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实践环节已经无法满足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部分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在实践工作中缺乏成本意识,无法建立有效的成本指标控制体系,这进一步降低了高速公路运营期间行政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的复杂地形,也给路面的养护工作增添了极大难度,车辆超载、路面损坏、道路氧化等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的养护成本。
四、高速公路运营期间行政管理的成本控制途径
1.充分加强企业岗位劳动评估技术的应用
2.积极完善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
高速公路企业的财务部门在预算成本的过程中,理应充分细化处理成本,并将高速公路的运营成本落实到实践环节,以此形成成本管理体系,促使更多的企业工作人员能够对自身成本与工作职责有一个清晰的认知,逐步实现企业全员共同努力,逐步降低高速公路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高速公路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员工的成本节约意识,使员工能够对岗位的价值加以正确认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有效贯穿成本节约意识,确保全体员工树立成本效益理念,积极参与到成本控制活动中,从而降低高速公路运营期间行政管理的成本,杜绝无预算及超预算支出,保证成本控制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以及长效化。一般而言,成本管理涉及到部门利益的权力的合理分配,因此要加强部门间的交流与沟通,有效规避恶性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定岗定员定额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
现阶段,全球大部分知名车企在整车设计方面都具备较先进、完善的整车设计研发及项目管理手段,有着严格的工作流程及步骤。使得这些车企整车在有限的开发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合理投入与利用下,开发质量和竞争力持续保持较高水平。故如何强化新产品研发的项目管理,不失时机地将新产品投放市场,正确处理好“进度、质量、成本”3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现成为国内每个车企业急需解决的战略问题。
1项目开发流程过程中的进度、成本和质量各阶段的重点工作
车辆的开发主要分为:项目启动、方案批准、项目批准、工程、产品和工艺验证、预试生产、试生产、正式生产8个部分,见图1。
项目启动阶段G8:有效的制定项目主进度大纲;项目管理团队组建完成;工程开发进度计划初步制定;整车技术初步技术规范形成。方案批准阶段G7:正确的项目主计划;项目必须满足约束条件――中长周期零件技术状态冻结并定点完成。项目批准阶段G6:按时项目主计划锁定;短周期零件技术状态冻结并完成定点;所有零件试验计划。工程阶段G5:控制项目开发和生产启动主进度;确保技术状态设计完全冻结,零部件试验完成。产品和工艺验证阶段G4:把控生产启动主进度;完成整车试验及所有问题得到关闭,零件正式认可。预试生产阶段G3:及时生产主进度更新;完成预生产工作准备。试生产阶段G2:按时完成生产工作准备。
项目启动阶段G8:确认物料成本目标边界条件;确认项目投资和开发费用边界条件。方案批准阶段G7:及时物料成本目标;项目投资和开发费用。项目批准阶段G6:按时物料成本目标冻结;项目投资和开发费用冻结。工程阶段G5:定期控制工程更改所引起的成本变化,直至投产
2项目研发进度
项目的研发进度决定一个项目是否成功,项目进度计划控制尤为重要,项目进度计划控制就是指对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及其零部件变更所进行的管理控制工作,车企项目进度计划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事前控制。对车型项目进度计划影响因素的分析和识别、对可能影响车型项目进度计划实施的各种因素的控制。
3项目成本控制
车型成本控制即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内容不仅要包括通过管理实现以最低成本去完成项目全部活动,而且更强调必须努力通过这种管理去实现车型项目价值的最大化,同时还要努力避免项目成本管理对项目产出物质量和项目工期的不利影响。
车型项目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依据项目成本预算,努力将车型项目实际成本控制在项目预算范围之内,并根据车型项目设计的发展变化而做好车型项目成本变更等方面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
这包括:不断度量车型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分析和度量项目实际成本与项目预算之间的差异,采取纠偏措施或修订项目预算地方法实现对项目成本控制。例:这就说明了在车辆设计研发前期过程中,在保证设计、质量同时,定期与竞争车型做技术对标,将对方的设计优点及成本优势,吸收到本产品的设计中,以到达适当的降本目的。
4项目质量控制
车型项目质量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车型项目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车型项目质量实施情况的监督和度量,车型项目质量监督结果与车型项目质量标准的比较,项目质量误差与问题的确认,项目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采取项目质量纠偏措施从而消除项目质量差距与问题等一系列活动。
这类项目质量管理活动是一项贯穿项目全过程的项目质量管理工作。例如:质量控制在车辆设计中很关键,高质量代表高成本,设计方案上,一味追求高质量及保险的设计方案,势必会引起整车成本过高,车辆没有竞争优势。
车型设计质量控制的目的:是通过保证车型研发结果符合项目计划需求为目的.对研发设计的整个技术运行过程中,进行分析、判断、处理、修正和决策的管理行为。车辆设计质量控制是贯穿于整个车辆设计质量形成的过程之中。设计质量控制对象是车辆设计全过程。
汽车研发的设计质量可以分为相对质量和绝对质量两种。正如艺术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结合的产物,汽车造型设计也是如此。在汽车造型设计项目中,属于艺术感觉方面的质量是一个相对量,比如说一款车型定位于具有超前的特征,适用于年轻时尚人群。这种设计目标的评审就是一个相对量。只有通过现有产品与其比较,认真感觉其各自的风格,之后才能最终确定。另外一种技术方面的质量,则是一个绝对值质量,如汽车造型上对A面的处理,这就是一个绝对的目标;再如模型制作过程中的比例尺寸的处理,也是通过绝对值作衡量标准的。
(1)车型任务书:车型设计质量的重要文件。详细记录了设计项目的技术标准、实现方法和工作范围等有关技术要求;任务书是检查设计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划分设计和其他部门责任的依据。
(2)车型各轮设计方案的严格评审,评审会议的记录情况,评审报告编制。以及评审会议后的修改设计方向正确性,都对车型设计质量将起着决定性作用。车型评审质量的过程是控制设计质量的重要步骤。
(3)车型补救设计质量缺陷。这是车型设计质量保证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是注重车型设计质量的持续改进,仔细记录质量问题并做统计研究分析,促进不断提高设计质量。
5项目进度、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
设计项目进度、成本、质量是统一和对立的矛盾体。企业追求的是低成本、高质量、短周期的产品。
在车型设计项目进行过程中,进度与成本的关系是――加快进度往往需要增加投资成本。而采取各种赶进度措施为了设计项目及早完成,尽快新车上市最终收获经济效益。
进度与质量的关系:是加快进度。适度地加快设计进度,可以提前完成工时,节约成本,同时严格控制质量,保证车型设计的严谨性,避免返工。然而,如果不顾质量,而一味地加快进度,则会造成人员疲劳、机械故障,导致设计项目出现问题,延长工资,增加成本。
由此可见,进度、成本、质量在汽车设计项目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只有妥善处理好这三个方面,才能保证车型项目顺利实施,获得成功。同时,车型设计项目管理工作也和这三个指标联系密切,如何实现高质量、短工期、低成本的企业目标,是每一个项目管理者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解决汽车设计项目3要素管理的难题,就要根据汽车设计项目的客观规律进行系统管理和统筹安排,找到最合理的组织和管理方法,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具体的说,就是根据项目的技术成本特点,以及国家的各项具体的技术政策和基本建设方针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设计的要求;在各阶段的工作中,安排好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之间的关系。同时,有效调节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工作,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在整个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各部门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做出科学性、合理性的安排,使设计项目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车型设计项目进度是在合格质量条件下,实现最大利润重要手段。在设计过程中只有达到一定的进度,设计公司(部门)才能拥有足够资金,才能完成阶段性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实现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在上述设计成本构成分析中,我们了解到设计成本控制目的,就是要在适当的进度和合格的质量条件下将设计项目成本控制在最小的预算内,保证设计公司利润最大化。
6结语
综述,控制好车型设计进度、成本和质量3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保证整车设计项目顺利完成的前提。强调片面成本控制务必影响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并有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所以在车型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个项目特殊情况,把设计进度、成本和质量三者联系起来综合考虑,使得三者之间的平衡,这样,才能保证设计项目在有可靠质量作保证的前提下,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郭小飞.项目管理及其在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的应用[J].铸造技术,2008(1):117-120.
[2]李华.项目管理在轿车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应用[J].汽车工程师,2012(1):19-22.
[3]汪辉.项目管理在南京依维柯公司产品开发中的应用[J].江苏科技信息,2011(6):14-16.
一、预售、现售商品房,房地产开发企业均须向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申请。经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由市房地产管理局发给《北京市商品房销售许可证》,方可销售。自1995年5月1日起,凡未取得《北京市商品房销售许可证》的,其商品房不得预售、销售。
一、中央部属驻浙的铁路、邮电(邮政、电信)、电力、民航、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人保公司、寿保公司)、交通、石油等行业中(以下简称原行业)的各类企业(包括国有、集体企业等)及其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所有职工(包括固定工、城镇合同工、农民合同工和临时用工、企业退休人员),均按本通知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本通知下发前,上述行业中的部分企业、部分人员已在企业驻地参加养老保险市县级社会统筹,现因体制变化纳入行业省级统筹范围的,应在1999年底前全部移交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统一参加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具体范围由省劳动厅另行确定。
二、从1999年1月1日起,原行业统筹企业按照职工缴费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不低于13%,并逐步过渡到全省统一的费率。银行、民航企业的过渡期为5年,其他行业企业的过渡期为3年。1999年度行业费率调整方案见附表。
原行业统筹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暂保持不变。今后与我省其他城镇企业职工个人缴费比例同步调整。
职工缴费工资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计算。其中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60%计算缴费工资基数;职工月平均工资超过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其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基数。
四、原行业统筹企业职工个人帐户管理按照省其他城镇企业职工个人帐户管理规定执行。职工在本省跨统筹范围流动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帐户储存额按规定转移,其中,电力、石油、交通企业1997年底前个人帐户储存额以职工个人实际缴费金额加利息计算。
五、从1999年1月1日起,符合国家规定退休条件并按规定批准退休的职工,从办理退休手续的次月起,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数额由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核定。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按省政府浙政〔1997〕15号文件等规定执行,其计算公式为: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调节金,其中:
(一)基础养老金月标准:缴费年限满10年不满15年的,为职工退休时上年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5%;缴费年限满15年及以上的,为职工退休时上年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
(二)个人帐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个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20.
(三)过渡性养老金按照职工本人的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乘以建立个人帐户前本人缴费年限,再乘以1.4%计发。其中,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职工退休时上一年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乘以建立个人帐户前本人平均工资指数。1992年底前的年限统一用1.279的替代指数计算,1993年1月1日至个人帐户建立前的年限用本人实际缴费工资指数计算。
(四)过渡性调节金统一按省社会保险基金中心报省劳动厅、财政厅批准后的标准执行。
六、原行业统筹企业移交我省管理的国有企业职工,凡是在1999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期间退休的人员,在劳动保障部、财政部核定的统筹项目范围内,按上述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低于按原行业统筹计发办法计发水平的(以下简称待遇差),可适当增发补贴,所需费用从省级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开支。其中,1999年退休的,发给当年待遇差的90%;2000年退休的,发给当年待遇差的70%;2001年退休的,发给当年待遇差的50%;2002年退休的,发给当年待遇差的30%;2003年退休的,发给当年待遇差的10%;2004年及以后退休的,不再发给该项补贴。
原行业统筹计发办法计发的待遇水平,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核定的统筹项目和标准为准。对原行业统筹企业已经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新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其基础养老金计发基数以1997年行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为准,一次核定后不再变动。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若原行业统筹计发办法已对计发基本养老金的工资进行封定的,按照原封定办法继续执行;未封定的,一律按本人1997年12月份标准工资进行封定。
七、1998年底前符合国家规定办理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符合劳动保障部、财政部确认的统筹项目和标准的,在省级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未经确认的项目和标准由企业支付,列入成本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