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绩效目标编制中,合理设置效益指标是确保财政预算资金高效利用、达成预期政策目标的关键环节。效益指标含经济、社会、生态和可持续影响,设置效益指标时,经常会遇到三级指标难以设置、指标值难以量化等问题。以下通过解析效益指标内涵、明晰指标设定方向、列举常用效益指标,为效益指标编制提供参考。
一、经济效益指标
(一)直接经济效益
1.新增税收收入:该指标用于衡量项目为政府带来的税收增长,直观反映了项目对税收的直接贡献,表明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例:新增税收收入≥500万元/年。
2.科研项目效益:通过加强科研项目的创新管理与高效执行,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与市场应用价值,增加科研项目的资金回报率,促进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例:科研投入回报率增长≥15%。
3.成本节约效益:该指标考察项目通过优化管理、技术创新等手段实现的经济成本降低,表明项目在节约经济成本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LED路灯普及后电费较上年降幅≥30%。
4.营业收入增长率:该指标可用于评估国有资本经营项目或政府投资产业基金项目的经营发展潜力和市场响应能力,说明项目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和竞争力。例:项目营业收入增长率≥12%。
5.净利润率:该指标可用于评估经营性项目的经营效率和财务可持续性,表明项目具有较好的生产经营效率,具备财务稳健性。例:项目净利润率≥9%。
(二)间接经济效益
1.产业链拉动效应:该指标评估项目对地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通过促进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5000万元/年。
2.区域经济增长率:该指标反映项目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通过拉动投资、促进消费等方式,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例:GDP增长≥9%。
3.居民收入增长率:项目通过改善公共服务、促进产业升级等方式,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例:受项目影响区域居民人均收入增长≥5%。
4.外资吸引力提升:评估项目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通过引入外资,促进技术交流、市场拓展和产业升级,提升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例:新增外资投资额≥1000万美元。
二、社会效益指标
(一)公众参与度
1.公民政策知晓度:通过加强政策宣传与教育,提升公民对各类政策特别是民生政策的知晓度,确保信息透明公开,增强公民参与度,促进政策有效实施与社会和谐发展。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知晓率≥90%。
2.公众参与度:通过提高公众参与度,增强公众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目标群体项目活动参与率≥30%。
3.信息公开透明度:通过及时、准确地公开项目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提升政府公信力。例:信息公开率=100%
4.投诉处理效率:通过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例:投诉处理办结率=100%。
5.社区凝聚力提升: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增强社区成员的互动和交流,提升社区凝聚力。例:社区活动居民认可度≥90%。
(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1.服务投诉率下降: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性,降低民众投诉。例:公共服务投诉率降幅≥10%。
2.服务质量提升:通过加强培训、完善制度等方式,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例:民众对服务质量综合评分提升≥10%。
3.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度:通过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整体教育质量。例:城乡师生比缩小比例≥15%。
4.医疗服务可及性:通过增设医疗服务点、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等方式,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保障公众健康权益。例:医疗服务点覆盖率提升≥10%。
5.交通便利性提升:通过优化公共交通网络、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等方式,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适度。例:公共交通覆盖率提升比例≥5%。
(三)社会问题解决与促进
1.特定问题解决率: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社会保障等政策,有效解决特定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福祉水平。例:辖区总人口内贫困人口占比=0。
2.食品安全保障:通过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及提升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确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数为零,从而保障消费者健康,增强公众信任,促进食品行业的稳健发展与社会和谐。例: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数=0
3.青少年犯罪率下降:通过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发生。例:青少年犯罪率下降≥10%。
4.重大突发事件应救尽救:通过展示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高效的救援行动,确保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无一遗漏,全面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例:重大突发事件救援率=100%。
5.残障人士融入度提升:通过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促进残障人士的社会融入和就业创业。例:残障人士就业率提升≥8%。
6.促进就业: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发展经济、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服务环境和流程和保障重点群体等措施,促进社会就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例: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
三、生态效益指标
(一)资源节约与利用
1.能源节约率:通过推广节能技术、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降低能源消耗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例:某化石能源消耗量降幅≥10%。
2.水资源循环利用率: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例:水资源循环利用率≥90%。
3.废弃物回收利用率:通过建立健全的废弃物回收体系,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和资源化水平。例: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率≥70%。
4.绿色建筑占比:通过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和理念,提高新建建筑的绿色化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例:新增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50%。
5.土地资源优化:通过高效利用和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为城市发展、产业升级或生态保护等多元化需求提供广阔空间。展现了项目对土地资源的高效管理能力,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外部投资的吸引力,推动土地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例:释放土地资源≥5000亩。
(二)污染控制与治理
1.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率:通过加强污染防治、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等方式,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环境质量。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幅≥20%。
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通过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障公众健康权益。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增幅≥5%。
3.水质达标率:通过加强水环境治理、保护水源地等方式,提高水质达标率,保障饮用水安全。例:主要河流、湖泊水质达标率≥95%。
4.噪声污染控制:通过加强噪声污染控制和治理,降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例: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下降≥2分贝。
5.固废处理率:通过建立健全的固体废弃物处理体系,提高固废处理率和资源化水平,减少环境污染。例: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98%。
四、可持续影响指标
可持续影响指标从优化结构、完善机制、夯实基础、改善环境等方面衡量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推动作用。具体设置时,可考虑以下几点:
(一)经济可持续性
1.经济结构优化率: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例:第三产业产值占比较上年提升≥2%。
2.本地企业成长率:通过提供政策扶持、技术支持等方式,促进本地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壮大。例:出口实绩外贸经营主体数量增幅≥8%。
3.创新能力提升: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例: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0.5%。
4.绿色经济贡献率: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推广绿色低碳技术等方式,提高绿色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度。例:绿色经济占GDP比重提升≥2%。
5.后期维护使用成本:衡量采购的设备、资产或其他项目长期性能与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后期维护使用成本主要包括保养费用、能耗成本、耗材成本,以及可能的维修和更换部件的成本。例:后期维护使用成本≤1000万元/年。
(二)社会可持续性
1.保险参保:通过加强政策宣传、优化参保流程、提升服务效率,确保更多民众纳入保险保障范围,体现对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视与投入,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例:城乡居民医保参保意愿率≥85%。
2.社会治理能力提升:通过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和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例:调解机构社区覆盖率≥90%。
3.公众参与决策度:通过推动公众参与重大决策过程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例:村级决策群众参与率≥90%。
4.文化多样性保护:通过推广地方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等方式提高文化多样性和传承度。例:非遗活态传承率≥50%。
5.公共安全保障能力:通过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和效率。例: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区域覆盖率=100%。
(三)环境可持续性
1.绿色发展模式推广:通过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和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转型升级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例:绿色低碳技术采用率提升≥15%。
2.生态修复面积: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受损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稳定性。例:年度生态修复面积≥500公顷。
3.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工作,扩大濒危物种栖息地范围,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例: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面积增加≥100公顷。
4.碳减排:通过推广低碳技术、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例: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验收通过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