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与国民生产总值(GNP)之间的关系;
2、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3、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GDP、NDP、NI、PI、PDI之间的关系与计算;
4、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两、三、四部门储蓄—投资恒等式;
5、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
考试要求:
1、理解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名义GDP、实际GDP、绿色GDP的含义;
2、了解用生产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3、掌握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4、掌握国民收入五个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及计算;
5、掌握储蓄—投资恒等式;
6、理解GDP折算指数的含义及其计算。
(二)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考试内容:
1、均衡产出的含义及其条件;
2、凯恩斯的消费函数、MPC、APC、MPS、APS的含义及其关系;
3、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推导;
4、乘数论;
5、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6、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7、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理解均衡产出的含义及其条件;
2、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之间的关系;
3、掌握两、三、四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的表达式及其计算;
4、掌握各种乘数的含义、公式、推导及计算;
5、了解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
(三)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1、投资的决定;
2、IS曲线;
3、利率的决定;
4、LM曲线;
5、IS-LM分析;
6、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1、理解投资的影响因素;
2、掌握IS和LM曲线的含义、斜率、移动、推导、计算;
3、掌握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和货币需求函数、理解流动偏好陷阱;
4、掌握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
5、掌握IS-LM模型、两个市场非均衡及其调整、均衡的变动;
6、理解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四)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总需求函数、总需求曲线的含义、推导及其移动;
2、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3、两种极端的总供给曲线;
4、常规总供给曲线;
5、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1、掌握总需求函数的推导及计算,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及其移动;
2、了解宏观生产函数;
3、理解三种不同类型供给曲线的假定及其特征;
4、掌握使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现实。
(五)失业与通货膨胀
1、失业的描述和原因;
2、失业的影响和奥肯定律;
3、通货膨胀的描述、原因和成本;
4、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1、了解失业和充分就业的含义;
2、掌握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自然失业率;
3、理解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4、了解通货膨胀的类型;
5、掌握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成本;
6、理解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及政策运用。
(六)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3、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4、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5、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
6、供给管理的政策。
1、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影响;
2、掌握财政政策的含义及其工具;
3、掌握使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
4、了解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5、掌握货币创造乘数;
6、掌握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工具;
7、掌握使用IS-LM模型分析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
8、了解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9、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10、了解供给管理政策。
(七)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1、汇率和对外贸易;
2、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
1、了解汇率和汇率制度;
2、掌握净出口函数;
3、理解IS*和LM*的含义、推导、移动和计算;
4、掌握使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不同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
(八)经济增长
1、国民收入长期趋势和波动;
2、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3、增长核算;
4、构建和分析新古典增长模型;
5、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分析储蓄率、人口规模等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6、内生增长理论;
7、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1、了解国内收入的长期变动趋势;
2、理解增长核算方程;
3、掌握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基本方程、稳态的条件、资本黄金率;
4、掌握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的变动对经济稳态的影响;
5、了解内生增长理论;
6、理解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九)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1、关于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一些问题的思考;
2、关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经邦济世,学以致用,能够利用所学西方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热点经济问题。
三、参考教材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原标题:2023年山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