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宏观经济与全球金融市场分析>课程
课外阅读材料以及家庭作业(上部分)
企业经营者视角的宏观经济分析(上部)
注:本篇将从企业经营者视角对宏观经济学各个流派进行梳理,并结合中国案例进行宏观经济不同层面的剖析。这种视角,国内是第一次尝试。
本篇目的,旨在使读者摆脱宏观经济学以及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简单化和娱乐化之思维模式,训练宏观思维,避免思维陷阱。本篇,并没有确定的结论。
第一章引言:企业经营者为什么要学习宏观经济分析?
简而言之,宏观经济学是站在政府或国王的立场上的在某种假设下的到目前为止其实还很幼稚的学科。本书读者群是企业界人士,关于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理论的学习,借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罗的话,“不是我们所不认识的东西害了我们,而是我们认识但认识不真切的东西害了我们”。宏观经济分析不能单靠计量模型和经济学理论,那样,会产生误导的。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有时可以给我们一个判别事物的基准,下文我们还要讲到。
本章,我们不称宏观经济学,而叫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包括宏观经济流量与结构分析,宏观政策分析,宏观体制分析,基本框架包含(新)古典框架、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新)制度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等分析框架,也包含公司金融学与宏观金融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自然,在之前,我们介绍一下宏观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和前沿理论:经济增长、波动理论、宏观经济预测等,最后,我们主要针对大型企业、金融类或投资类机构分析说明开放经济中的汇率分析理论与全球战略资产配置注意要点,宏观中的宏观:汇率与汇率制度(还有中央政府的财政),当然,汇率问题对于一般工商企业和居民也很重要。
经济学者,按照芝加哥大学新闻处的分类,至少有这么几种:1,理论经济学者,包括从事实证工作的;2,政策分析经济学者,包括搞调研的、做官的、以及对媒体发言的;3,企业经济学者,包括经营的、做咨询的。也就是说经济学者作为利益集团代言,实际上,是正常现象。比如,费尔德斯坦是总统竞选顾问委员会的,查尔斯·舒尔茨是总统经济委员会的顾问,格林斯潘曾是美联储主席等等,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经济问题保持其个人的观点。国内媒体经常提及主流经济学家这个名词,历史上,真正将所谓主流经济学者挑选出来的,是竞争激烈的学术市场,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媒体记者封的。
现代主流经济学是以形式化数学化为表面特征的。在数学理论中,元素的个体性质是集合的整体性质,因为集合本身的定义就是将个体性质的归纳作为集合特征的。但是,在经济学的分析中,将个体的性质推广到整体时,往往会遇到“思维陷阱”,讲的对个体成立的因果关系对集体来说可能就是不成立的。例如,一个农民通过投入多一倍的人力、物力而取得了比上一年多一倍的粮食收成,他的种粮收入也比上一年多了一倍,这在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变技术的简单假设之下,对个体而言是正确的,但对集体而言可能是不正确的。简单一句话,思维陷阱就是由个体推知全体。有时候,人们会下意识的进入思维陷阱,也容易犯这种思维方式,特别是个体行为或个体过去比较成功或辉煌时,所谓“成功是失败之父”。
本篇,站在企业的视角,以叙事的形式介绍宏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分析,中间穿插一些我国宏观经济分析案例,讲案例之目的在于强化理论基础与宏观分析思维。宏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分析是一门流派众多并无一致性结论的科学,本篇没有对理论的来龙去脉及数理模型做演示,这归结于本篇的定位:致力于宏观经济分析职业以及计划考研究生的学生是不适合阅读本篇的。本篇,如果能给繁忙的企业经营者工作之余,带来一点思考,那就很感谢了。特别指出的是,编著者原创地方甚少,内容来于众多前辈和同行的艰辛劳动,谨致敬意。
第二章宏观增长与波动理论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我们不细谈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学术史。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发展脉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都有自己的研究特点。关于第四个阶段学术发展,我们下小节介绍。
第一个阶段是从1940年代中期到1950年代后期,主要是建立各种模型来探讨市场经济的稳定增长条件;
第二个阶段是1960年代,主要是讨论经济能否增长的问题,即关于导致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分析;
第三个阶段是1970年代,主要讨论增长极限问题;
第四个阶段是从1980年代,集新增长理论之大成的时期。
本章提醒的是,每个阶段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特点隐含着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也包含了当时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背景。我们先讲一下1970年代的增长极限问题,这是目前我国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渊源。
1、因果分析(和下文“因素分析”,均为叙述方便的划分,学术界不是这么划分的)认为,经济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夫人等人倡导的新剑桥派经济增长模型。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能力匹配,后期模型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这些模型中,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用,技术是作为外生变量而存在的。
2、因素分析,丹尼森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成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细分为八个方面,即:使用的劳动者的数量及结构;工作小时;使用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知识的状态;分配到无效使用中的劳动的比重;市场规模;短期需求压力的格局和强度。丹尼森在1967年出版的《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几个西方的经验》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称为丹尼森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引发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通过模型进行计算,但是,是什么原因(因素)将这些因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二个问题,将应该计算的因素计算之后,仍然存在“剩余”或“余值”,即所谓“剩余溢出”,那么,这些“余值”应该归入到哪个因素?而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强调认为,需求结构的高改变率对现代经济增长中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影响巨大,它会引起创造新产品的技术高新与发明,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最终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速率。
一、新增长理论及其最新进展
一条思路是琼斯(Jones,1995;1999)、艾钦和托洛夫斯基(Eicher和Turnovsky,1999)的思路,主要是对模型进行一般化处理。他们的分析保留了内生增长理论中最终产出部门和“知识”生产部门的两部门模型框架,从而保留了“知识跨时扩散”的本质特征,但放弃了内生可积累要素具有不变规模收益的强假定条件,从而得出了无规模效应结论。艾钦和托洛夫斯基则更进一步认为,琼斯的无规模效应模型仍然是一种特殊情形。他们构筑了一个更为一般的两部门无规模效应模型,并将琼斯、罗默等模型全部涵括其中。他们的结论是,假定全部内生要素在知识生产部门和最终产出部门的总产出弹性不同,那么,经济长期增长率将遵循“短边”原则,由总产出弹性最小的那个部门来决定,而与经济规模无关。
另一条思路,则主要是由一批新熊彼特主义经济学家开辟的,从特定的研究视角来分析规模效应问题。阿尔文.扬(Young,1998)、阿格汗和哈威特(Aghion和Howitt,1998)、贝里特(Peretto,1998)等为代表的增长模型,集中于对“偷生意效应”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消除规模效应的新方法。约法诺维克(Jovanovic,1997)则通过加入一个“学习成本”的假定条件来减弱或消除规模效应。约法诺维克认为,在罗默的两部门模型中,实际上暗含了“知识”可以无成本地进入最终产出函数的强假定,然而实际上,工人必须学习怎样使用“知识”,也就是说,需要支付“学习成本”或“知识消化成本”。如果将这一条件考虑进罗默模型,最终产出部门的成本将增加,规模收益也将有一个绝对的上界,从而使得规模效应减弱甚至消除。按照约法诺维克的观点,假定工人在生产中需要“学习成本”,那么,企业可能更愿意采用“次先进”技术而不是最先进技术,从而更倾向于生产模仿产品而不是创新产品,这就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阿尔文.扬的“偷生意效应”假定。
此外,华人学者在新增长理论中也做出很大贡献。以杨小凯为代表的分工演进理论,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先天不足,即,将社会的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了固定不变的因素,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然后构建了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当人们经验不多时,生产率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费用,人们只有选择自给自足。通过实践学习,生产率提高,能够付得起交易费用,因而,人们开始选择高一级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而这种通过专业化学习会加速学习速度,从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费用。这个正反馈(良性循环)将使劳动分工自发地演进。杨小凯等人的分工演进理论模式给我们有两点启示:其一,促进分工与交易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为重要;其二,一国的制度创新,应当朝促进分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发展。经济学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基准判断。
总之,在引进技术创新、专业化分工和人力资本之后,内生增长理论得出以下结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劳动分工程度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是决定技术创新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政府实施的某些经济政策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内生增长理论,其实质上是一些持有相同或类似观点的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各种增长模型构成的一个松散的集合体。对内生增长理论作一个准确的评价是艰难的。一种偷懒的办法是或许我们可以引用大师的论断。借用Sala-i-Martin(2001)的话,作为本小节的结尾或许是恰当的:内生增长理论最近16年来最大的进展,在于它的实证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而不是相对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理论突破。内生增长理论使得我们离真实世界更进了一步,但它并没有改变世界本身。目前增长理论学术界,像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的Acemoglu等人,转而研究那些决定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增长绩效的最外生的变量,例如,三四百年前,美洲开始殖民时,中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气候和死亡率的差异等如何影响到现在的经济增长。
二、跨时最优增长理论学科框架
与其他经济波动理论不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整个经济体对不可避免的冲击做出的最优反应。技术冲击被认为是产生经济波动的最主要的原因。大的经济波动可能与整个金融体系不完善有关,没有引发巨大衰退的经济波动应该是一个有效市场经济体系对冲击做出最优反应的外在表现。上述两位宏观经济学家,在动态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运用计量上的校准技术,发现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很好的解析了近几十年来西方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波动现实;理论模型是很复杂的,模型中隐含的政策含义或逻辑假设,为两大点:货币中性,政府无须干预经济。由于中国经济,目前处于三重过渡以及体制转轨中,自然,该理论在我国运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许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
景气指数分析法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下。第一,选择具有较高灵敏度的超前、同步和滞后三类重要经济指标,构建经济景气分析指标体系;第二,采用恰当的统计方法,对指标资料进行处理;第三,计算扩散指数、合成指数;第四,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当前经济状况,预测未来经济波动。
景气分析指标体系的构成:先行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简介如下。
其一,先行指标,在经济全面增长或衰退尚未来临之前就率先发生变动的指标,可以预示经济周期中的转折点和估计经济活动升降的幅度,推测经济波动的趋向。从经济意义上分析,有明确、肯定的先行关系;与基准循环峰值相比,其峰值至少领先3月以上,且在最近的连续3次周期波动中,至少有两次保持先行,领先3个月以上。
其三,滞后指标,在经济波动发生滞后才显示作用的指标,它是对总体经济运行中已经出现的峰与谷的一种确认,可以对先行指标显示的信号进行验证。从经济意义上分析,应与其基准循环有肯定的滞后关系;与基准循环相比,峰值要滞后3个月以上。
宏观经济预警系统是以一系列的景气指标为基础,采用一系列的原则和技术对景气指标所做出的评价为主要依据,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判断相结合的方法,以不同色彩的区域图形直观显示宏观经济走势趋弱还是趋强、过弱抑或过强的数据处理、计算和分析系统。景气指标是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采用数学方法分析有关经济变量互相间所表示的时差关系,借以直观显示经济景气动向的指标。上文我们简单介绍了三类指标:先行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因此,确定时差关系的参照系—基准循环,是确定景气指数乃至确定整个经济预警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环节。确定基准循环的方法如下。首先,以工业总产值的波动为初始基准循环,并依次来确定各循环的转折点;其次,以初始基准循环为参照标准,划分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第三,由同步指标来构造综合指标,用以修正基准循环,并确定其各循环的转折点;第四,将以上结果和同一时期内所发生的政治、金融、贸易等大事记一并交给有关专家学者,由他们来发表意见和看法;最后,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调整基准循环,以确定出一个最基本的基准循环及其转折点,以此为基准再次调整划分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
划分了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之后,接下来要构造扩散指数DI,又称扩张率,它是在对各个经济指标循环波动进行测定的基础上,所得到的扩张变量在一定时点上的加权百分比。扩散指数可以确定经济运行阶段及走向,但不能很好地反映出经济的上升和下降的程度,而只能反映上升或下降的方向及转折位置。因此,扩散指数还需要有其他方法(如,合成指数CI)与其结合运用。
合成指数(CI),又称景气综合指数,是由一类特征指标以各自的变化幅度为权数的加权综合平均数,即以多个指标的加权平均。CI除了能预测经济周期波动的转折点外,还能在某种意义上反映经济周期波动的振幅。根据合成指数曲线图显示的信号,可以观察经济运行的动态,并进行预测和预警。合成指数不仅显示各指标的波动状态,而且将它们的波动程度加以综合。它除了能预示市场经济波动的转折点外,还能在某种意义上反映经济循环变动的强弱。但,在景气转折点的判断方面无法显示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波及、渗透程度。因此,用扩散指数(DI)分析经济波动转折点等质的定性方面的问题,而用合成指数分析与过去比较、经济变动程度的大小及速度等量的方面的问题。下面介绍一种直观方法:景气灯号模型法。
景气灯号模型法,借用交通管制的红、黄、绿信号灯的概念,来直观、形象地揭示经济运行的景气状况,并可计算景气综合评分,对景气状况进行整体评价。灯号法只是对现状的一种大致上的描述,预测功能比较差。景气综合评分的分析主要是通过综合评分所属的运行区域来对经济运行状态给出整体评价:处于红灯区——经济发展过热;处于黄灯区——经济发展略有过热;处于绿灯区——经济发展很稳定;处于浅蓝灯区——经济在短期内有转稳或萎缩的可能;处于蓝灯区——经济处于萎缩或萧条状态。
本节小结
本节,对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波动(周期)理论并结合我国情况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描述了经济景气分析指标体系与预警系统。这里,要提醒的是,在任何一个简洁扼要的寓言或故事中总会有一些假设,或是显而易见,或是暗藏于字里行间。就宏观经济学而言,仅经济增长理论足可以写五十万字的教材,这还不包括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