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9.11江苏
文|汪亮
北大中横咨询管理集团高级合伙人
及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
本文共6131字,阅读约需6分钟
很多人说“传统雇佣制不行了,要发生重大变化”。
但如果继续深问: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些比较虚的词。
我是干管理咨询的,不太能够忍受语焉不详。这就引发了以下一些关于雇佣模式的一些思考。
传统雇佣契约位于这四象限中右上角的“长期-清晰”象限。传统雇佣契约起源于机器工业和标准化大规模制造时代。那个时代中组织以机器为核心,而人是机器的附属。机器是相对静态的,所以对人的工作要求也是静态的。
我们今天对员工的工作要求、工作计划不再是清晰的。你过去一周的工作是去年的今天就规划好的吗?根本不是,变化太快了。
又有多少人会认为,在今天岗位说明书依然是员工最重要的工作指导文件呢?很多人甚至入职后从来不看自己的岗位说明书。而大家都知道,人力资源管理的薪酬、绩效、培训等各方面策略,都是基于员工的岗位设置的,这导致了一个严重的脱节。
我们试图用几份书面文件把工作要求说清楚,长期确定下来,但现实中却很难做到。
这时候,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建立一种新能力,需要能够基于“动态任务”持续向员工提出工作要求,持续与其磨合彼此权责利关系。模型右下角的“长期-模糊”雇佣关系就是一种解决方案。
我们以夫妻关系做个类比——夫妻关系就是典型的“长期-模糊”关系:
结婚时结婚证上并没有岗位说明书。美满婚姻的关键,需要双方高度投入,彼此充分信任,并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磨合相应的权责关系。这背后深度信任非常重要,双方都要做大量的妥协和忍让,不能每次都计较短期损益。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同样地,在企业职场上这个解决方案对管理者和员工的要求也太高了。
20%的奋斗者,和80%的自由者
为什么“长期-模糊”关系对管理者和员工来说要求太高了?因为这首先要求管理者要具备较强的领导力,同时还要求员工是奋斗者。
我们展开说一下奋斗者的话题。当奋斗者很不容易:第一,个人能力要强;第二,身体要好,能加班,996;第三,要对组织忠诚。
这三个条件是串联的,少一个都不行。把这些条件加在一起,各位可以想想自己的组织中,真正能称之为“奋斗者“的员工比例有多少呢?这个问题我问过不少人,得到的回答最高也不超过20%。
于是我们提出假设:
灵活雇佣关系,即模型左上角的“短期-清晰”的雇佣关系会不会成为主流?企业里灵活雇员的比例会不会大幅增加?
这其实已经不仅是假设了,中国当前灵活雇佣比例增长速度非常的快。
同时,企业所处环境、员工个体价值观以及技术变化也都在促进灵活雇佣模式的发展。
再看个体价值观。新生代员工的价值观是什么?他们追求自由,漠视权威,追求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他们是热爱工作的,但是不愿意“上班”。
我认识很多90年轻人后去创业,他们很能吃苦,很热爱工作,但却不想上传统朝九晚五的班。我们今天看到的90后,甚至00后的价值观,不久后很可能会成为职场主流价值观。
此外,技术的发展为灵活雇佣模式发展带来了更多便利。比如,“信任”是灵活雇佣关系的一个大问题,但技术的发展为构建信任提供了支撑。比如:你为什么愿意在淘宝,向你不认识的买家花这么多钱买东西?因为卖家评分高。区块链技术发展成熟后,对于构建信任也能起到更大的支持作用。
企业求贤若渴,但不想养人;员工热爱工作,但不想上班。
之所以大家还没能连接在一起,我认为很有可能是缺少了一套撮合和连接机制,或者说缺少一套灵活雇佣模式下的HR工作语言。
灵活雇佣下的“人力资源新六大模块”
“新六大模块”总体还是沿用了三支柱模型,最上面一行是COE的职责,中间是HRBP,最下面是SSC。
HRBP的三大模块
我们先从HRBP说起。作为业务经理的伙伴,HRBP需要帮他搭班子,攒人头,做激励。第一项,也是最核心的工作叫“任务分解”。
什么叫任务分解?
举个例子:柳州的螺蛳粉食材很复杂,但如果你想在柳州开一家螺蛳粉店却还蛮简单的。因为每一种食材都有一条专门供应链给你做配套。你只要有一个门店,把汤一熬就可以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你进入一家螺蛳粉店,会发现所有店用的碗都是一样的、大小差不多的不锈钢碗。
为什么碗能这么统一呢?
因为螺蛳粉店洗碗的工作是外包的,专门有洗碗公司把脏的碗收走,把干净的碗送上门。外包出去比自己洗碗做得好且便宜,外包商有专业的洗碗机。之所以使用不锈钢碗,是因为不锈钢不怕摔坏;大小规格统一,而且可以叠放运送。
任务分解,就是把“洗碗”这个颗粒化的工作片段从“勤杂工”岗位中抽离出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并按单结算薪酬。这是实施灵活雇佣的起点。
灵活雇佣等于外包嘛?
关于灵活雇佣一直有个误解,认为灵活雇佣就是外包。其实外包只是灵活雇佣的一种承载形式,但灵活雇佣绝不等同于外包。
比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到的那个做针的工厂,原来一个工人负责所有工艺环节,一天也做不了几根针。而把工艺流程分解成十几个步骤,每个工人只负责一小段,10个工人每天居然能生产4.8万根针,这是指数级的增长。
我们假想一下,如果这个工厂还是延续传统的工艺模式,只是把工人岗位外包给一个劳务派遣公司,或者螺蛳粉店把“洗碗勤杂工岗位”囫囵地外包出去,显然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率增长幅度。效率提升来自于细化分工,极致细化的分工。
所以,灵活雇佣真正精髓在于,打破原来被岗位封印住那些专业技能。把任务细化分解细颗粒的技能需求,按需配置人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并且按单结算薪酬。
我们其实并不用在意灵活雇佣的人是公司内部的,还是从外部聘来的,也不用在意公司和他和有没有正式劳动合同关系,这些问题都不大。关键还在于有没有把任务做分解,哪怕一开始只分解出一个小的任务片段,比如柳州螺蛳粉店把洗碗这项工作分解出来,就实现了灵活用工。
HRBP的第二项工作叫“Staffing”,攒人头。
区别于传统招聘,Staffing对速度的要求高得多。业务经理说,我需要三个H5程序员,明天就到位,HR能招来么?这就是Staffing的速度。同时你还需要考虑:人员选配组合——为什么招A不招B呢?薪酬预算控制——为什么是一天花三千块钱,而不是花两千块钱找另外一个人?雇佣契约谈判,用工风险控制——要把这个人尽快招到位,各方面用工风险还得控制好。
第三项工作叫“任务过程管理”。
有本事把招来的人在这个企业里用好,才是核心能力。比如HR要向灵活雇员交代好基本工作规则,策划员工的工作体验,做好绩效评估——这个人干得到底怎么样,最后工时如何统计,薪酬如何决算,等等。
这就是HRBP的工作。它紧紧围着动态任务,为业务经理搭班子、攒人头、做激励。如果能做到这些,业务经理怎么能不喜欢HRBP?这是帮他解决了大问题啊。
COE的三大模块
COE是在策略层面工作,为HRBP提供技术、资源与工具模型指导与支持。CEO的工作也包括三大模块:雇佣模式策划、任务场景建模和人才库建设。
COE雇佣模式策划,这其实就是灵活雇佣下的人力资源规划。规划什么呢?
人数么?敏捷时代,我们已经很难规划五年、十年之后公司内部的员工有多少了。对雇佣策略开展思考才是关键的。请注意,灵活雇佣成为主流,并不代表这个企业的员工全是灵活雇佣关系。哪些技能是组织的核心能力?哪些人哪怕不惜血本也必须保留?这些要想清楚。
COE后两个模块和HRBP的工作是对应的。COE要做好任务分解模型,设计绩效管理策略,做人工成本模型等。HRBP临时找人会很麻烦,所以COE一定要把人才库事先搭建好。
我们讲的“新六大模块”其实是七个模块,还有一个SSC。但我不认为SSC做的工作(比如说就职行政服务、进入公司办门卡、基础数据管理、发工资、算工资等)属于人力资源“管理”,SSC更属于执行性工作。当然,你也可以说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的边界会趋向于模糊化,管理即服务。从这个角度上说,把这个模型称为“人力资源服务七大模块”也无不可。
我们来看看新六大模块的逻辑总图:
横向看,HRBP是在具像层面帮助业务经理分析一个个具体任务对人的需求,把人招来,完成任务,然后解散。COE是在策略层面,为HRBP提供技术资源与工具模型支持。而竖向看,中心的四个模块分别在解决“任务端”和“人才端”的问题。
现在很多企业在做平台化转型,那么HR是前台,中台还是后台呢?我认为HRBP如果实现了以上功能,就是战斗部队了,当然属于前台——过去把HR定义为后台是不可理喻的。而COE为前台提供赋能,是典型的中台。只有SSC承担了后台功能。
小结一下,传统雇佣模式和灵活雇佣模式下HR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传统HR六大模块面向静态岗位,长周期、粗颗粒地开展工作。而灵活雇佣模式下,HR需以动态任务为服务对象,在短周期内细颗粒地开展工作。
说了这么多,你会不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天下会有这样的HR吗?如果HR对业务那么熟悉,他们为什么不直接干业务呢?新型HR在现实中虽然还不普遍,但确实是有的。下面介绍新型HR的一个典型样板:好莱坞选角导演。
中国影视剧为什么拍不出来好莱坞大片那种弥漫的质量感?很多中国一线演员比如葛优、陈道明等,他们的演技一点不差。中外的影视剧差距经常是在一些配角上。你看《权利的游戏》,每一个演员都很出彩,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中国的电影做不到这点。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些演员是怎么找到的?
在好莱坞的影视剧组里有一种专门角色,叫选角导演。NinaGold就是《权力的游戏》的选角导演,她在剧组的地位仅次于导演。
一部戏的剧本出来后,选角导演需要熟读剧本,理解有台词的角色,和导演沟通对每一个角色要求。深度理解剧本后,再去组织面试,casting,从千百人中把最合适某个戏中角色的演员挑出来。为防止演员不履行合同,还要提前找好替代演员……这些都是为了动态任务(一部电影)去配置人才。选角导演也是导演系毕业的,很懂专业,但他们不去做导演,而是帮导演解决好人的问题。
这是未来灵活雇佣模式下的HR典型模板,也是HR的学习方向。
再讲一讲人才库的问题。
人才库,不是指简历库。一些招聘网站说自己有几百万人才简历,但这些人才跟你没有黏性,你对他们没有识别能力,它不叫人才库。
说起人才库,要提到“圈子”这个概念。我们公司有个合伙人,专门采购专业培训的,学员遍布全国。他每年都要举办一场“中国好采购”群英大会,今年的大会有来自全国各地1300多名采购经理参加。有几点很有意思:
第一,这么大规模会议的会务工作,居然是由采购经理人组成志愿者完成的,而不是交给会务公司。
第二,很多大型企业的采购总监是宫老师的铁粉,即使工作换了好几家,但每年都会固定参加大会活动。这说明他们对于这个专业圈子的黏性,其实高过他所就职的企业。
今天在座的各位HR,如果你想建人才库,就去多多接触这样的圈子。不仅是HR圈,还有各种类似于中国好采购这样专业圈子,这才是专业人才的“高地”。他们对于采购人员的粘性,专业识别能力,甚至比你的老板还强。
图源/pexels
最后讲一讲员工体验策划,为什么说在灵活雇佣模式下,员工体验变的特别重要呢?很多企业搞企业文化建设,雇主品牌建设,但弄得很虚,因为管理者内心并不特别重视员工体验问题。传统雇佣关系下,员工即便有一些不满,企业还是有很多弥补手段的,比如到年底给他发点奖金。但在灵活雇佣模式下,企业和员工是短期关系。
员工的工作体验如果不好,就会如同住了乱而脏的酒店,他扭头就走,再也不会为你工作了。灵活雇佣模式下,企业在“员工体验”这件事情上的容错空间非常小,必须做好提前策划。
如何细颗粒地策划员工体验呢?以消费者体验为例,想象下你进一个4S店买车的整个消费流程,你接触哪些触点?你有哪些感受?有哪些具体的场景?这些场景里面你是什么样的体验?
这些都需要提前做好营销设计,消费者行为学就是研究这个“客户旅程”的。基于这个理念,我们可以设计策划一张“员工就职旅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