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悲剧少年”长期被寄养在姑姑家
昨天,记者持续深入采访后发现,小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被父母寄养在姑姑家,直到近期才转学到北门中学,与母亲住在一起。记者从心理专家处得知,青春期是孩子的性格拐点,这期间最容易受诱因影响,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一切家庭教育的基础,孩子最好不要离开父母身边,被寄养。
邻居回忆:
小王是个乖孩子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在碧绿苑小区工作8年的保安王师傅和小王父亲相熟。据王师傅介绍,此前,小王一直借住在亲戚家,在马山镇中学上学。去年,转学到北门中学,搬到荆州和父母居住。
昨天,记者辗转联系上马山镇中学的一名教务人员周女士。她说,自己看着小王长大,在她印象中,小王是一个可爱,有礼貌的孩子。得知此事后,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昔日那个可爱的小男孩会做出杀害亲生母亲的残暴举动。
周女士说,小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在马山镇上学,寄宿在中学任职的姑姑家中。直到去年,转入荆州的北门中学。她的印象中,小王的成绩一直处在班上上游水平。
提及小王,周女士心情沉重,她一再向记者表示,希望能帮到小王。
心理专家: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是家庭教育基础
武汉大学特聘教授、华师一附中高级心理咨询师尹邓安向记者强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12岁至18岁的青春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尤其是十五六岁左右。在这期间,孩子心理、生理都发生变化,感情更丰富,与社会的接触更广,身体更强壮,更容易受到诱因的影响。
这些诱因中,首当其冲便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人格,其次才是外界社会的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融洽深厚的关系,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关系大于学习”,不能不谈关系只谈学习,更不能像小王一样,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
孩子被寄养,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样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对周围的环境建立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不愿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只在表面伪装成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形象。寄养甚至会让孩子有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父母都不要自己,那孩子自己就更不在乎自己了,更有甚者,会对父母产生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