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和投资人如果能把这些基本的规律摸清楚,就可以避开一些明显的错误,大大的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前几天在看创业新闻的时候,“我爱洗车CEO败光500万跑路,上门洗车再遭耳光”的报道赫然出现在眼前。笔者不经回忆起从去年开始各大创业媒体上时不时出现类似于“O2O新一轮阵亡名单”的字眼,频率之高令人咋舌。确实从2014年以来O2O疯魔的不成样子,拼命烧钱、半死不活的项目不计其数,投资人也怕了O2O,更有甚者一听到这个词脑中立马浮现两个字“滚吧”。
但是,笔者觉得O2O这事还是分人。像我现在出门就是滴滴Uber,吃饭就是美团饿了么,洗衣就是E袋洗......成功的O2O项目还是有不少可学习的地方的。和任何新兴的商业模式一样,O2O有一套和成熟行业不同的内在逻辑。创业者和投资人如果能把这些基本的规律摸清楚,就可以避开一些明显的错误,大大的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一、商业模式要满足用户真实需求,不要凭空臆造需求
1.切入点选在存量市场,时机成熟后再做增量市场
增量市场要放在后面做,例如滴滴打车,先从出租车这个存量市场切入,再推出顺风车这种增量市场产品,由于之前已经有相当的用户基础,很好推进。
2.线上解决方案一定要比线下更好
有的线下消费就是不存在更好的线上解决方案,比如开头提到的上门洗车,能携带的设备太有限了,效果根本比不上洗车店,就算再优惠也未必能吸引用户,小五妖刚毕业时供职的公司老板喜欢自己洗车,闲暇时提几桶水,再来块大抹布,洗的也挺干净,干嘛要到你这个平台找上门洗车呢?
二、越垂直就越好吗?
我们51创业在参加路演时,每每都有投资人“批评”我们不够垂直,简直被垂直这个词轰炸,虽然51创业不是O2O领域的,但我时常思考,真的是越垂直越好吗?
过度垂直是一个大陷阱,易到用车起步早,定位明确,只做专车,够垂直吧,结果还不是被滴滴揍的半死不活了。一个APP就能满足用户打出租、找专车、搭顺风车的需求了,干嘛还专门下个专车APP来用?
个人愚见,一个理想的O2O平台的垂直程度,是满足同一批用户的几类相似需求。再比如百度外卖,快餐、正餐、水果啥的都做了,但它不能顺便买张火车票啥的,这就是理想的垂直程度。
三、做高频通用还是低频专业?
1.要么更快要么更便宜,做不到这些而只是单纯的垂直是没用的。
这块和上面说的第二点有关,垂直类项目相当于专家型,聚美优品上的东西京东也有啊,但人家以闪购为主,而且更便宜啊,所以它活的还行。前面没有提到的E代驾,不仅司机来的慢,价格也比滴滴贵,毫无优势可言,自然活不成。
2.垂直类平台要能帮用户做更严谨的选择
拉勾网做互联网人才招聘,前程无忧上也能找到互联网人才,为何大家更倾向于拉勾网呢,因为对企业来说,招聘互联网人才很重要,属于慎重决策,所以老板和HR愿意使用分类更细致内容更全的拉勾网而非前程无忧。
3.能帮用户避免选择恐惧症
大而全的高频通用平台都有个不治之症:让用户产生选择恐惧症。如果你的平台能用浏览的方式代替搜索与排序,选择恐惧症就能减轻了,比如Enjoy,还有一些淘宝导流网站,也都活的不错。
四、创业公司怎么避免挨巨头揍?
这是每一个投资人都会问的问题,也是每个创业者自己也惶恐的事情,如果BAT来抄我了,我该怎么办?
但这些实在太难了!与其讨论不现实的,还不如研究下落地点的办法来躲BAT。
1.打造高质量内容沉淀
2.让平台上的用户之间建立起社交关系
五、O2O的盈利模式只有扣点吗?扣点的正确姿势又是什么
扣点这种盈利模式算古老的了,尤其对于O2O平台来说这种传统的盈利模式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商家有其他渠道来获得流量从而弃平台而去;用户和商家合伙跳单;扣点赚钱不多......
那么O2O的盈利模式是不是只有扣点,扣点的正确姿势又是怎样的?
1.扣点要循序渐进,先用利益拴住商家,让它们离不开你
我小学旁边有一家西点店,平时店面流水很少,营收有将近70%来自美团,也就是说他们很依赖美团的,这时候就算被扣点也不会轻易离开。
你也可以采用像免费让商家入驻1年等这种方式吸引他们,然后开始扣点,他们一旦尝到了甜头是不会抛弃你的,除非你饿狼下山扣的太狠。
2.扣增量市场的点,不要有动存量市场的心思
这边又要说到滴滴了,滴滴是万万不敢扣出租车司机的钱的,他们离了滴滴照样赚钱,但私家车主就不同了,没了滴滴他们一无所获,所以他们的钱可以大胆的扣。
4.直接赚用户的钱
这个就不详细赘述了,发展会员啊什么的。
5.买家和卖家合伙跳单我该怎么办?
首先要明确跳单的原因在哪里,个人觉得无非以下两种:
1)扣点和麻烦
2)卖家和用户存在强关系
第二点其实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以下有两个思路倒是可以试试,一是通过严格的管理,谁跳单就狠狠的罚谁,如果你的平台足够有吸引力,一般商家不会轻易冒险。二是和上面提到的有关,提升半径效率,预先支付等等对商家有利的事情把它做到最好,让在你平台上的商家得到最大利益,没人有空专门照顾个别强关系用户。
六、项目启动时有没有必要直接做APP?
七、怎样用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流量?
互联网产品嘛,流量就是生命。以下是个人的一些拙见。
1.软文战术
这点都被说烂了,网上也有各种“教程”,在此就不多赘述了,这种战法虽然看上去比较low,但用得好的话威力还是巨大的。
2.创始人成为“演员”
但什么时候“演”,如何优雅的“演”,也是很讲技巧的,要根据自身的履历,口才,体貌特点等量体裁衣,你要是口才一般台风一般就适合发发微博骂骂雷军然后装神秘,硬要像罗永浩那样四处演讲可就毁了。再比如凡客应该找一个气质好的人在台前吆喝,穿着凡客各种做节目,装逼耍帅,那效果肯定比现在好。
不过切记“演戏”的时机,如果你的平台或产品都还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那千万不要太多的曝光,免得落得余佳文那个下场,引起负面效果,观众的耐心是有限的。
3.多交几个媒体朋友
现在很多创业公司都不愿意在推广上花钱,准确的说是没钱花,他们推崇什么病毒传播,免费营销战术,但我想说的是要达到相当的效果,花钱还是必须的。重要的是用钱有道,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多跟媒体圈的朋友聊一聊,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方向,媒体喜欢报道什么内容,我们就创造什么内容,要知道媒体的偏好,是有相当强的时效性的,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KPI。
4.线下向线上导流
假如你的O2O平台是有具体场地的商家,并且他们也通过你的平台狠捞了一笔,他们肯定很乐意在自己的地盘推广你的平台。
八、如何尽量避免烧钱补贴这种毫无意义的共产主义行为
市面上的O2O平台离了补贴仿佛就活不成了,但补贴究竟值不值,怎样去避免呢,下面说几点个人看法。
1.用户体验良好
这点几乎是个人都知道了,但还是有人做不到,风靡一阵的1元洗车O2O,很多车洗的根本不干净甚至刮伤车漆,别说1元了,就是倒找钱也没有人用。
2.产品有持续性需求
并不是所有的生意都具有重复性消费力的。比如上门做饭,上门理发,很多人只是因为有补贴去新鲜一次,从此不再用。但是还记得用Uber免费打了一次车之后,那叫一个神清气爽呀,而且我每天都得出门都需要打车啊,反正这个钱也是要花的,为什么不花在Uber上呢?所以说最好从存量市场入手,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为一种需求付费,你只是需要把他们引到你的平台上来。
3.产品有独占性
美团、饿了么还有口碑外卖之类,都符合体验良好和有持续性需求,但是这个独占性可就要命了。建立竞争壁垒对于任何平台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事,一些具体的思路可以参考前面的第4点。所以这也成了我国O2O行业最常见的终极业态,用钱把对手烧死,它们都死了我就独占了嘛。当然一旦烧不死,咱还可以合并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