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十个小时,藏着315灰名单的信封就要被打开。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今年315,会是电商企业的鬼门关吗?
然而,2017年却有所不同。
消费者协会破天荒第一次在年度主题中点名了行业,今年的主题是——“网络诚信消费无忧”。
“网络消费领域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日益凸显,制约了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互联网+’发展战略的实施……确定这个年主题,一是倡导网络经济下诚信经营,强化网络经营者责任意识、二是建立完善网络消费者知情权、求偿权、交易权以及安全权等方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第一名:淘宝、京东以及大小电商们
登台理由:假货+售后难+信息泄露
在百度上,以“网购+假”为关键词,搜索到的结果是656万条,以“电商+假”为关键词搜到514万条。电商已经成为售假的主要销售渠道。
这一指责使得马云在微博上发长文进行回应,说“但打假很难孤军奋战,凭任何一家公司之力无法根除假货顽疾。”“治理假货,需要全社会的合力、需要各方的协同”。
除了假货之外,电商被诟病的问题还有售后服务难和信息泄露。新华社昨天刊文,指出了网购售后七个难,包括网购售后服务保障难、电子凭证延保服务履行难、网售服务产品信息对称难等;而京东近期也因为内鬼、信息泄露而处于风口浪尖。
好了,今晚上,阿里、京东们,你们怕不怕。
第二名:OTA
登台理由:机票“捆绑销售”、“改签费用高”
如今OTA(在线旅游服务商)已经成为人们购买机票的主要渠道,据估算2016年在线机票销售额超过3000亿。与此同时,OTA订票业务亦成为“重灾区”。
经过大力整顿“假票”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捆绑销售”、“改签费用高”成为消费者投诉的两大热点。罗列现象不如思考原因:
一、为什么用那么多“票代”。从1949年11月民用航空局成立到1978年,中国民航总客运量仅为231万人次。在那个时代,乘飞机、坐软卧都是“高干待遇”。改革开放之后,民航对普通乘客敞开了大门,但千百万张纸质机票怎么销售?利益驱动的“票代”应运而生。到2002年客运量已达8594万人次,是1949~1978期间总数的37倍。所以说,没有票代就没有中国民航业的高速发展。以国航为例,峰值时拥有1.3万个独立销售代理,经手了客运收入的80.1%。2014年,国航佣金支出高达40亿元。
二、为什么票代要被淘汰。“票代”在暴利驱动下为民航高速发展做出过历史贡献,但他们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2003年7月1日,国航售出第一张电子客票。到2007年,国航销售电子客票2611万张,占出票总量的73%。电子票时代,航司在理论上可以压缩甚至完全省掉机票销售佣金,况且国资委也要求航司“提直降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票代走上了穷途末路。
三、OTA的角色。由于历史的原因,航司绝大部分机票到了票代手里,OTA机票业务自然以票代为供应商。对消费者而言,OTA的APP使用体验好,各家航司的航班、价格一览无余。由于票代级别不同和销售政策的差异,同一航班机票可能出现多种价格,消费者可在OTA这里货比三家。当年去哪儿网风靡一时靠的就是“比价”功能。OTA大大提高了“航司——票代——OTA——消费者”这个链条的运作效率。还有一点也很重要,OTA可以提供酒店、景点门票等多种产品,让消费者享受“一站式服务”。
四、OTA成为众矢之的。票代看不到明天,投机取巧的倾向越发强烈。航司决意“提直降代”,对机票代理的违规行为无情打击,对“亦敌亦友”的OTA也时常“敲打”。
除了票代出现问题要被问责,OTA自身在利益驱动下也会出现损害消费者的行力。
下图是3月15日早国航北京——成都航班列表,携程(左)、国航(右)的报价已经没有差异。这说明OTA已经失去“定价权”或者说“价格发现”功能,沦为航司管道。
料想临近315会有所收敛,不知能否“逃过此劫”。
票代已经没戏,现在是OTA与航司短兵相接地争夺用户。OTA在价格上没有优势,唯有以服务取胜。
第三名:一元购
登台理由:变相赌博
2016年兴起了一批一元夺宝,一元购等平台,消费者只需支付1元钱,就有机会获得手机、电视、冰箱甚至越野车等热销产品。当然没有获得商品,1元钱也不再返还。
简单说,一元购并不是“购”,而是买一次抽奖机会。这些平台打着投入一块钱,获得好商品的噱头,吸引网友参与。
一些一元购平台搭建的也简单、随意,有媒体报道,在淘宝上,花费几千元就能购买到“一元购”网站模板,搭建相应网站,这也令一元购的奖池系统缺乏技术监督。
而且开奖方式没有第三方的监督,也没有公证处公证,很难确定用户中奖的真实性。
这些平台利用用户以小博大的心理,甚至是占便宜的心理,用一元的方式诱导用户支付。
一些用户豪掷上万元,甚至有媒体报道,一些用户购买“一元购”最后倾家荡产,这些导致缺乏公平与公正的“一元购”平台饱受指责。
甚至有报道称,“一元购”涉嫌违法。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有奖销售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指出,凡以抽签、摇号等带有偶然性的方法决定购买者是否中奖的,均属于抽奖方式,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
而现实中的很多“一元购”商品,都超过这样的额度。既然这些行为有违法嫌疑,且警方也进行了友情提示,为什么没有更有利的监管呢?
第四名:韩妆
登台理由:造假泛滥、病菌超标,以及这个难以言说的档口
比如去年韩国KBS电视台曝出仿冒化妆品黑幕,视频中显示,很多去年大热的韩妆产品,九朵云、SNP动物面膜等。
品牌存在造假现象,大部分来自在韩国境内的制假工厂。这些假货被”特供”给中国游客——它们主要出现在东大门、明洞等中国游客聚集的地方,价格要比正规专柜低,所以韩国人自己也想购买,但却被明令禁止,只鼓励国外游客抢购。视频里中称有10万假面膜流入中国,而且只是一个缩影。
海淘不靠谱、代购不靠谱连到生产地、进免税店购买都不靠谱,也是考验消费者的“火眼晶晶”。而除了假货问题之外,进来也有部分韩妆品牌被爆出质量存疑。
第五名:P2P贷款平台
登台理由:高利贷、裸贷、暴力催收……黑料太多
消费金融类机构在帮助消费者迅速获得贷款的背后,是客户需要付出的高昂利息以及服务费、担保费等费用,将费用也算进来,一些平台年化利率甚至高达500%。一本财经在整理了市面78家比较知名的现金贷平台后发现,平均利率达158%,其中最高的“发薪贷”年化利率可达598%。如果发生违约,还会有很高的逾期费。几千元的借款额逾期后,本息累积可能会到上万元。最近有新闻爆出,消费者在某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借款1.6万元,最终需还款4万多元。表面上看利息并不高,但存在较高的手续费以及担保费,使消费者的最终还款额远超过本金。
另外,消费金融行业还存在暴力催收、裸条借贷、用户个人数据买卖等问题,侵害消费者权益。此外用户在一些平台上查询自己的借款额度时,平台默认用户同意查询央行征信,而多次被查询信用状况将影响用户日后的银行借款。借贷平台对这类信息缺乏提醒,消费者的知情权收到侵犯。
第六名:线上线下一起乱的房屋中介们
登台理由:租房这么难,你们是不是要背点锅
高房价让买房者心痛,黑中介让租房者头痛。
房屋租赁市场本起着缓解房地产市场供需失衡、实现居民「住有所居」的作用,但住房租赁市场上长期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黑中介」、「黑二房东」的“潜规则”、“黑手段”不仅让房客头痛,也同样非法侵蚀着房东的利益。
去年6月,住建部曾通报了七起房地产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其中包括:中介机构不如实向客户告知抵押信息、伪造纳税联系单偷逃税费、违规代理销售商品房、违规代理出租经济适用房、不按规定备案,以及中介人员以个人名义违规承揽业务收费、违规参与出租「群租」房等。
更严重的是,消费者的投诉显示,中介的欺诈收费往往伴随着暴力威胁的催款方式。
线下中介机构的乱象亟待解决,线上租房App“套路”消费者的新办法又出新花样。打着「免佣金」、「零手续费」、「X折优惠」口号的线上租房App看起来很美,却在实际中存在着房源信息与实际房屋不符、一房多租、隐藏霸王条款、把佣金转嫁成别的费用的违规行为。
有房地产行业的从业者表示线上租房App所标榜的「零佣金」的中介服务其实并不可能存在,最红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中介费用最终还是会被房东转移到房租上,或者中介方以各种理由收取。
第七名:直播平台
登台理由:敏感内容和纠纷不断的“打赏”
2016年,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从兴起、泛滥到被国家网信办严管,直播行业在接连的负面案例中逐渐规范,但在央视今年主题为“网络诚信消费无忧”的3·15召唤下,让直播能否被提名出现了一丝悬念。
2016年1月10日,网友通过斗鱼直播“直播造娃娃”,响亮地将直播平台内容监管问题搬到了台前。包括色情、暴力等,都是国家内容监管红线,管理不好,平台可能随时关张。在媒体的曝光下,直播平台也明确了用户行为规范,加强人工、机器内容审查。另外,去年11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明确了直播平台的开展要求。
因此在去年年末,各大直播平台几乎很少出现内容问题,少数小平台仍以吸眼球的内容争取用户,最终以被关停收场。
第八名:共享单车
登台理由:就问你,巨额押金去哪儿了?
对于共享单车的用户来说,出行方便了,但缴纳的押金去向如何、能否按时退还,成了用户最关心和最担心的问题。
根据调研机构比达咨询发布的《2016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截至2016年底已升至1886万,预计2017年将飙升至5000万。
这一赛道的两个“独角兽”摩拜与ofo也宣布自己用户量突破千万。目前,摩拜的押金为299元,ofo的押金为99元。按照这个数字计算,摩拜平台的沉淀资金近30亿,而ofo则近10亿。对于押金的去向与产生的利息,两方均未进行具体回应。
曾有媒体或是用户判断,这是一个以单车作为杠杆,来撬动更大笔资金的赛道。
第九名:网约车平台,嗯,主要说的是易到
登台理由:叫不了车又退不了款
在315前一天,先是嘀嗒拼车在媒体群里放出了“打假”的海报,然后首汽约车的pr们在朋友圈狂刷315放假通知。虽然两起都有营销的意味,但也表现了看似和315没关系的网约车领域,也有上榜风险。
首先,政策上。2016年网约车新政终于落地,但身份的合法化并没有让平台们悬着得心落下来,反而揪的更紧。原因之前已经说了很多遍了,对车辆和人的要求趋严。尤其在北京和上海两地,既要求车辆是B类车辆、有当地牌照,更要求司机是当地户口。这大批车辆和司机如何清理、什么时候能清理完,都是一个问题。最新消息是滴滴已经累计“清退”了超过2500万名不合规司机,所以危险降低。
第三,价格。在滴滴和优步合并之后,价格飙升,动辄溢价两三倍,或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但不知是巧合还是无意,近期各个平台都推出了价格抑制举措。
第四,充值容易退钱难。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易到的,深圳的、重庆的、北京的,多地都出现消费者充值后叫不到车又退不了款的情况。客服给出的说法是:“充值超过7天,账户内余额就无法退还”。喂喂,这是不是有些霸王条款。
第十名:特斯拉
上榜理由:无人车依然只是个概念
2016年有个火热的话题叫做无人车,其中以特斯拉最为知名。然而作为一家科技媒体,唱反这特斯拉件事似乎有些不政治正确。我却认为,生活在现实世界的我们更应该注重企业的本质,而不是其带给我们的科幻概念。
特斯拉2016年Q4只有2450亿美元的营收,远没有达到其在2015年年末未自己定下的目标。在这之中最值得去聊的就是Autopilot业务,2017财年Q1,该业务2.0版本上线,绝大多数车型甚至包括model3都可以搭载。Autopilot2.0被特斯拉称为完全可以替代驾驶员进行真正的无人驾驶。
事实是什么呢?随处可见的撞车和故障,Autopilot2.0根本没有准备好。不难猜测这样的业务带动不了特斯拉的订单,当然这是后话。我比较喜欢唱黑脸,把沉迷于科幻世界的朋友们拉到现实当中。
那么现实是什么呢?现实就是全地球给无人车的行驶底限最低的就是:方向盘后乘坐拥有驾驶能力且持有本地通行执照的驾驶员。我国则更是严格,几乎所有的路段都不允许车主开启无人驾驶功能,一些城际路段和郊区路段则会宽松一些。
同时,无论是本地还是云,地球上没有一个产品可以满足无人车需要的计算量。换句话就是说,即使有无人车解决方案和配套OT技术,无人车依然只是个玩具,不是代步工具。业界推测是2021年才可能看到一个无人车真正的形态,但是在此之间,请把这种事物放到你的梦里,而不是放到你的消费标准里。
还有一个:阴阳师
登台理由:丁磊,你把SSR藏哪儿了
比如《阴阳师》的抽卡机制就是个问题。目前来说抽卡完全看脸,像某虎嗅编辑同学这种非洲人抽多少都不中,照此下去没准哪天就会出现类似“70万猴女”一样的事件。
而且不仅仅是《阴阳师》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手游打着免费的旗号干着有着高付费曲线的设计。比如最近层出不穷的巨额付费问题,你可以说这是某些玩家、小学生等用户的价值观偏差,但是这同样也是游戏引导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