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北大灵堂今起接受师生和社会公众吊唁

2006年12月13日,北京大学授予季羡林等10位著名学者第一届“蔡元培奖”。图为大屏幕播放着缺席颁奖仪式的季羡林老先生的成就。资料图片浦峰摄

▲北京大学工作人员布置灵堂。记者范继文摄

▲季老生前所在病床被收拾干净,保洁员正在清理病房。实习记者王苡萱摄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9时,季老在京病逝。

■现场大师去矣墨香难续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季羡林

301医院季老的病房内再也传不出翰墨之香。昨日上午9时,季羡林先生辞世,并于中午12点左右转入太平间,享年98岁。

病房里面养金鱼

昨日下午,301医院季老病房内,季老的儿子季承和看护正在整理季老的遗物。季老所在的房间,不仅有书香之气,也布置得如同家一般温馨。一进门就可以看见他所睡的大床,床上还挂着一幅梅花图,而在床前则贴着一张病历,透露着季老的身份。一个大开间的房内还放着书桌、书架、床头柜、金鱼缸、一盆绿色植物等。季老的看护岳阿姨已经看护季老一年多了。季老去世一事,让她极度难过,“季老平常就喜欢看书,写毛笔字,这房间内也有电视,但季老基本不看电视,”岳阿姨难过地告诉记者,自己很难相信季老去世的事,前几天还好好的,而且明明一大早还说着话呢。【详细】

季羡林手书牌匾赠两高考状元弥留之际未留遗言

-人生最后一段路

大师弥留之际未留遗言

对于父亲的去世,季羡林先生的儿子季承心情沉重,“太突然了,我昨天(10日)去看他的时候,精神还挺好,当时还坐在床上写毛笔字呢。今天(11日)早上,听说他突发了心脏病,我急忙赶到医院,当时他处于昏迷状态,医生全力抢救,可最终还是没有抢救过来。”季承说,他的姐姐已经过世,父亲去世的时候只有自己唯一一个亲人在身边。由于突然陷入昏迷,季老临终前没有任何表示,也没能与他作最后谈话,没有留下遗言。【详细】

郭晓勇:季老辞世使中国翻译界失去了一面旗帜

季羡林先生走了,离开我们永远地走了,走得那样突然,那样匆忙。季老的辞世是中国翻译界的重大损失,使中国翻译界失去了一面旗帜。中国翻译协会和全国广大翻译工作者将永远怀念他……

郭晓勇代表中国译协领导和翻译界同仁对季老的辞世表达了沉痛哀悼之情,对季老一生致力于繁荣中国翻译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进行了深切缅怀。他说,“季老是融会百家、学贯中外的国学大师、中国最杰出的翻译家之一。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语言,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曾翻译了很多梵文、德文和英文的重要著作,他开创的对译事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的认真负责精神,将永远成为我国翻译工作者心中的圭臬”。【详细】

追思多面季羡林:具有反思精神晚年不善于说不

季羡林先生去世后,本报记者采访了他的嫡传弟子、密切接触过的出版人、北大的后辈教授、文化学者等,经由他们从不同角度的追忆和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立体的季羡林。展现他的学术、胸怀、个性、人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等不同侧面。

季老的学问、人品都是一流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遗憾的是,由季老主编的《中华佛教史》未能在他生前出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

这些大学者的去世也代表了一个学术时代的过去,他们这代人对学术的专注、研究学术的态度与方式值得借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

他晚年虽然处在风口浪尖,褒贬不一,但他始终清醒地保持一个知识者的本色,不会被舆论所迷糊了。季先生到去世都能保持一个清醒的状态,我觉得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

今年的二月份,我去301医院看望过季老,当时季老精神很好,记忆力也很好……我们说,季老一定能成为百岁老人。未想,那次却是我惟一也是最后一次与季老见面。

———房地产商潘石屹

8月2日(实为明年8月6日)就是他(季老)一百岁的生日,《我们》栏目是周日播出,恰恰在8月2日这天就是周日,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们》栏目与季先生的缘分……现在看来这个采访提纲将是一个永远无法付诸实施的提纲了。

———《我们》栏目主持人王利芬

我们曾经几次走进季老在301的病房,和老人握手的时候觉得那是一双瘦骨嶙峋但充满力量的手,饱含着一种朴素的诚意,想想他的功德和学养,采访是有压力的,但是眼前的季老就是一个朴素但亲和的老人,老人的话很慢,也不多,咋一听似乎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但是细细地品味却是一番新的味道。

———主持人朱【详细】

季羡林的一生:留德十年收获“苦涩”爱情

【年谱】

●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生在山东省清平县康庄镇官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1917年初,到济南读私塾。

●1929年,与彭德华结婚。

●1930年,同时考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年,有了女儿婉如,1935年有了儿子延宗。

●1934年夏,到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

●1935年9月16日,到达了柏林。10月31日,被分派到哥廷根大学。

●1941年,以论文加口试四个“优”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

●1946年5月,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1952年7月,与北大的陈岱孙、翦伯赞、冯友兰、王力等28名教授,被评为一级教授。

●195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78年3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7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1979年1月,重任东语系主任。

●1981年,开始写作文化交流史著作《糖史》。于1998年完成。

●1998年4月,出版了《牛棚杂忆》,对历史进行反思。

●2007年出版《病榻杂记》,请辞“国学大师”、“学界(术)泰斗”、“国宝”的称号。

对于死亡,季羡林早有思考。三年前,他在《九十五岁初度》中略带戏谑地写道,自己的高龄本就是“无意中得来的东西”;面对死亡,他会“一不饮恨,二不吞声”。“只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昨天清晨,他践行了他说过的话。这位接近百岁的老人,毕生致力于研究最冷门的梵语等语言,其中两门语言早已是消亡的“绝学”。然而,却凭此赢得无数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晚年,他请辞这些称号。要还自己一个自由自在身。

少小读书

寄养在叔父家

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生在山东省清平县康庄镇官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作为季氏家族中唯一的男孩,他成了给季家延续香火、光大门楣的指望。因为如此,当季羡林还不满6岁,在济南谋得职务、有稳定收入的叔叔与他父亲反复商量,决定把季羡林送到济南去读书。1917年初父亲带他到了济南。

到济南后叔叔把他送进私塾。在这里,他念了《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之类的书。一年以后,叔叔把他送入了新式小学———济南第一师范附小。因为五四运动,一师附小采用了白话文教材。国文教科书里面有一篇寓言,叫做《阿拉伯的骆驼》,讲的是为人做事不应该得寸进尺,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叔叔偶然间看到了这篇课文后勃然大怒,说骆驼怎么能说话,简直是胡闹,然后,季羡林就被转到了用文言教学的新育小学。不久,这里也用白话文教学了,不但骆驼会说话,连乌龟蛤蟆也都会说话了,叔叔也只有置之不理。在这里,他学到了一点简单的英语。正是这一点简单的英语激发了季羡林学习外语的兴趣,也使他考入了正谊中学。1926年,季羡林考入了山东大学附设的高中文科班。受国文教师王崑玉的激励季羡林开始大量阅读古文。在两年的四次考试中,他都保持了“甲等第一名”。1928年,日军占领济南,5月,学校停办。第二年,叔父提出让他与长他四岁、只念过小学的彭德华结婚,季羡林无法拒绝。1933年,他们有了女儿婉如,1935年又有了儿子延宗。这桩包办的婚姻,让季羡林从一开始就感到了痛苦。

风华时代

海阔天空的清华四剑客

1930年,季羡林与省立济南高中的八十多名同学一起“进京赶考”,他报考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结果两所都考上了。最终,他选择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这里,他旁听了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选修了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听过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人的课,并结识了沈从文先生和老舍先生。在清华园,因为共同的文学爱好,季羡林与从小学就交往的朋友李长之,以及结识的吴组缃、林庚走得很近。被称为“清华四剑客”。后来,四剑客都成了著名作家、诗人和学者,其余三剑客先季羡林而去。【详细】

季羡林生平简介及部分著作

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被誉为“国宝”。大师在自传中写道:“我这一生是翻译与创作并举,语言、历史与文艺理论齐抓,对比较文学、民间文学等等也有浓厚的兴趣,是一个典型的地地道道的‘杂家’。”他还多次公开表示拒绝“国学大师”“国宝”等称号。

-生平

苦涩童年

季羡林,字希逋,曾用名齐奘,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好在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季羡林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对小说情有独钟。书桌上摆着《四书》,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个时候也开始学英文,当时英文对他来说,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那些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综观季羡林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

济南求学

季羡林在十三四岁时上了济南当地一所三流学校正谊中学。季羡林还是不喜欢念书。对课堂和老师的重视远远比不上他对蛤蟆和虾的兴趣。每次考试,好了可以考到甲等三四名,坏了就只能考到乙等前几名,在班上总还是高才生。在正谊中学待了三年以后,1926年,十五岁,考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后转入山东济南高级中学。中学老师胡也频最让他难忘,季羡林从他那里没有学到什么国文知识,只学到了一件事,就是要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胡也频在课堂上只讲无产阶级文学。

负笈清华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刚能吃饱饭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能抢到一只“饭碗”。当时社会上只有三个地方能生产“铁饭碗”:一个是邮政局,一个是铁路局,一个是盐务稽核所。这三处地方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分子手中。在半殖民地社会里,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不违“洋”命,则会有饭吃。这样的情势下,季羡林的家庭希望他在高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一只“铁饭碗”。高中毕业后曾报考邮政局,可惜没有考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季羡林才报考了大学。在出国方面,季羡林以为清华条件优于北大,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详细】

季羡林任继愈同天辞世:大师驾鹤西去人文香火谁续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他的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为做好季羡林先生治丧事宜,北京大学成立了季羡林先生治丧工作组,由校党委书记闵维方、校长周其凤任组长,治丧工作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北京大学将于明日起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纪念大厅设立季羡林先生灵堂,接受季羡林先生生前友好、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吊唁。【详细】

THE END
1.济南市社区工作者考试题库2024.pdf3.对流浪儿童提供回归主流社会阶段的服务不包括()。 A.类家庭 B.教育培训 C.家庭寄养 D.政府教育 【答案】:D 4.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中的角色不包括()。 A.权益保护者 B.牵线搭桥者 C.协调者 D.领导者 【答案】:D 5.某社区中,有些老人在绿化树之间系上绳子,把被子挂在上面晾晒,觉得这样能够有充足的...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613/5034233112011224.shtm
1.“长者食堂”解决老人就餐难济南高新区探索综合养老服务新模式根据老人年龄段的不同,每人每餐收取从10元到6元的餐费。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还为需要午休的老人提供休息的房间。 据了解,这家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是济南高新区舜华路办事处投资300多万元打造的辖区首家全方位综合养老服务机构,面向辖区内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和随迁老年人,除提供长期寄养、保健康复传统养老服务外,还提供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479529
2.济南日间照料中心探索“公建民营”山东新闻整个照料中心有四层,配有餐饮部、护理部、专业部、日照部等。老人身体困乏可以去理疗室理疗;饿了可以去餐厅就餐;寂寞了可以去棋牌室找老伙伴打牌、下棋,去活动室学学跳舞、练练拳;困了还可以去休息室睡一会……整个日间照料中心可以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社区配餐送餐、日间照料、短期寄养、健康理疗等各项服务。 https://www.dzwww.com/shandong/sdnews/201503/t20150324_12096116.htm
3.“乙类乙管”后第一个春节的23个瞬间今年我和先生养了一条小狗,过年回家,考虑到寄养可能不是很方便,我们一致决定带上小狗,开车从上海回云南曲靖老家。 我们轮换驾驶约6小时之后,在新余服务区小憩,迎来日出。一大早,服务区已经非常热闹,许多和我们一样半夜在此停留,早餐后继续出发的返乡车辆,这样的烟火气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576128
4.养老问卷调查范文10篇(全文)民办养老院则价位偏差较大,比公立的高出一大截,每月2000—9800元不等,让普通家庭条件的老人难以承受。“济南的养老院定价主要靠市场调节,物价局也没有养老机构定价的先例,走的是市场化路线,自负盈亏自我管理。”济南市民政局的一相关人士介绍说。 医疗资源的缺乏让养老院能提供的健康服务比较有限,槐荫区“养老公寓”...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zlgcbf0.html
5.寄养狗狗在宠物店上演“拆家”大戏拍摄者:老板不容易,这寄养费不贵1月20日,山东济南的王先生晚上去宠物店买猫砂,看到一只寄养在宠物店的狗狗把笼子掏了一个窟窿,上演一场“拆家”大戏,现场满目狼藉令人欲哭无泪。王先生说,当时挺震惊的,感觉老板也挺不容易,寄养费可以说真不贵。(运营:马宁) 浏览5619 推好文,得时间币 ...https://m.btime.com/item/41edjbg6bt08e5qt7frdl5huh2m
6.阳光小学留守儿童托管工作方案(精选12篇)大多都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结合我校无教学楼的实际,至此阳光小学变换办学模式---阳光小学托管中心【生活、后勤全方位服务及双休日、上课时间的晚上学习辅导】。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办学宗旨:打造精品,追求一流。 二、办学...https://www.360wenmi.com/f/fileoe8y21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