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养、模拟这两种模式可以使孩子们提前接触到社会,有利于他们最终被收养。何俊摄
在2010年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孤儿保障制度,使孤儿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在拓展安置渠道上要按照有利于孤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原则,采取亲属抚养、机构养育、家庭寄养、依法收养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孤儿。
“孩子最大的出路还是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寄养、模拟这两种模式可以使他们提前接触到社会,有利于他们最终被收养。可以说探索儿童回归社会是从重机构建设到以人为本的重大转变”,谈到孤残儿童养育问题,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的主任陶隽表示,不管是寄养家庭还是模拟家庭,都是孤残儿融入社会的一种有效方式。
从集中供养到家庭寄养、模拟家庭,从没有家到拥有“大家”,再走向“小家”,可以说是儿童福利领域中传统养护模式的突破,为更多的孤残儿童铺就了又一条回“家”的路。
院里做再好也比不上社会真实环境
吃过鱼肉,没见过活鱼;吃过鸡蛋,没见过生鸡蛋,这些平常孩子司空见惯的生活事物在福利院孩子的眼里都是新鲜事,就更加罔论如何到超市购物、与同学交流这种需要交流技巧的社会性活动。虽然能送到寄养或模拟家庭的基本上是轻度残疾,智力较正常的孩子,但家长们刚开始时还是会经常发现这些奇怪现象。
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的江秀娜表示,集中供养的模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来说欠缺社会主流环境的氛围,而寄养家庭和模拟家庭则更接近社会主流背景。“院里做得再好也比不上社会的真实环境”。
家庭寄养,有别于领养,是指通过法定程序,将失去家庭养育环境的孤儿、弃婴,送入他人家庭,通过重建家庭养育环境,促进寄养儿童发展。
我国2003年《儿童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后,普通家庭可以成为不满18岁孤儿、弃婴和儿童的寄养家庭,但须经过家庭居住面积、经济收入、家庭成员身体状况、犯罪记录及不良嗜好等方面的严格考核,才能拥有寄养资格。被寄养孩子的教育费用和大额医疗费用由政府承担。寄养家庭必须履行保障被寄养儿童生活、人身安全、学龄前及医务教育、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等7项义务。
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就在《办法》出台后的翌年开始了探索,在这个基础上于2010年8月又开始探索模拟家庭照料模式。到现在为止参加家庭寄养的儿童共有270余人次;现有40余名儿童寄养在20余户家庭,5名儿童寄养在1户模拟家庭。
家庭品德、邻里关系都成评估要素
社会化环境给孤残儿童带来的影响预期固然是良好的,但初衷之后是一个个需要落实的现实问题。寄养家庭申请寄养的动机是什么?孩子与寄养家庭父母的磨合情况如何?交到寄养家庭中给孩子的抚养费能否真正花到孩子身上?这些将关乎到被寄养儿童的切身利益。评估成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的重要方面,如何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专业、全面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评估体系成为重要的课题。
江秀娜告诉记者,对寄养家庭筛选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如经济基本要中等收入水平,在深圳有房产,身体状况也要比较好,还需通过家庭走访、邻里调查等考核寄养家庭的思想道德品质,邻里关系好坏等。为了最大限度杜绝中断现象,避免因孩子和寄养家庭家长性格不合带来伤害,在匹配时中心工作人员会有意识进行提前判断,如为性格急的孩子选择耐心的家长,为学龄儿童选择知识能力较强的家长,为唇腭裂的孩子选择细心的家长,而一个家庭最多寄养的孩子不能超过两个。
同时在寄养过程中和终止寄养关系时都有相应的评估项目,如对寄养儿童成长的综合评估每半年开展1次,由社工入户,发放儿童发展进度表,并指导寄养家长填写,包括生长发育状况、家居生活自理状况、人际关系、性格与情感发展状况、认知能力发展状况、学习态度状况、家居生活技巧8个方面。
由于寄养的孩子原则上都有可能被送养,针对可能在将寄养小孩送养时出现的寄养家庭和孩子因感情深厚不舍分离造成的二次伤害,福利中心也将会在事前跟家庭打好招呼,包括医疗康复、社会心理咨询等也将提早介入。
技能培训不能等到义务教育
2011年11月,全国最大的模拟家庭所在地-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正式开园,当时即有503名孤残儿童在这座与童话庄园媲美的儿童爱心庄园入住。
“绝对是大手笔,很难复制。”在谈起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的模拟家庭是否会适当扩大规模时,陶隽表示模拟家庭9月份可能有新的孩子加入,如果人数多的话将可适当增加该模式的数量。
但他同时也坦言,因为基于福利中心本身学前教育、一至五年级义务教育资源和能够上学校的较为健康孩子数量有限,两种模式的数量都在控制。“这是个矛盾体。一方面孩子要接受教育,但是接受的教育可能没有我们这边好。虽然孩子能走的都走了,我们为他们高兴,但家庭寄养是种轮换机制,太多的话就像甩包袱一样。关键是孩子的数量,而现有的资源也不能浪费。”为此,陶隽表示可以采取折中的办法,即生活在寄养家庭,学习在福利院的模式,孩子既能在寄养家庭感受到家庭温暖,也能在福利院接受到合适的教育。采访中,该中心办公室罗主任也向记者透露,为了回馈社会爱心,中心正在考虑向社会开放其所拥有的特殊教育资源。
“虽然收养是最好的回归,寄养、模拟家庭都是不错的方法,但我们要未雨绸缪,本身要有危机感,福利院的孩子最终怎么办?要靠自身走上社会。”谈到福利院残孤儿童走上社会难的问题时,陶隽认为技能培训不能等到义务教育时才考虑。“因为中心成立得比较晚,一个好处是我们的起点比较高,可以避免其他地方的弯路。”据了解,在北京、广州等一些福利事业开展较早的地区,已经出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业、住房难等问题逐渐显现的现象。有专家指出,走向社会难,除了安置主渠道福利企业困难重重外,最主要还是孤儿生存竞争能力弱。
而今年春节,一则《南京福利院48天接待数千人爱心》的新闻颇为吸引眼球,社会部分爱心人士把慰问当作“年终福利”突击已经成为很多福利院遇到的尴尬问题。对此,陶隽告诉记者宝安区福利院原则上不接受个人慰问,且由办公室具体统筹合理安排,以免影响到正常运作,“另外我们事先有沟通,告诉大家不要随便给小朋友零食,孩子们的一日三餐都有定量的。”
瞧这一家子
个案:
宝安黄田一个普通住宅区内,普通的三室一厅。刚过完年,角落门口的一盆年橘上还挂着喜气洋洋的红包,通向阳台的门上贴着憨态可掬的年画娃娃,一盆水仙在玻璃鱼缸上开得正当季。靠沙发的红色置物柜上,最下层堆放了几个书包,中间一排如《十万个为什么》、《小学生诗词》这类儿童读物,最上面孩子们够不着的地方则放了些茶叶、酒等杂物。旁边墙上除了贴着九九乘法表,启蒙画报等外,还有几张各科任老师联系表。
看到来访者注意到那盆水仙,宝沙南赶紧凑上来说,“年前都还没开呢,从中心过个年回来就开了。”来访者问到他这次考试成绩怎么样,英语学得如何,宝沙南眯眯小眼睛,笑得很狡黠,“很好啊”。在厨房的妈妈耳朵尖,听见了从门口探出半个身子,“那是谁刚写英语作业的时候还错了。”客厅里大家“轰”的笑起来。宝沙南不乐意了,扭着身子把妈妈推回厨房,“哎呀,妈妈你就别说了”。
快开饭了,爸爸掏出钱,“今天有客人,谁去买饮料?”“爸爸,我去我去。”孩子们争先恐后,最后11岁的姐姐宝福安带着弟弟妹妹们下去了。“知道怎么买东西吧?”站在门口,爸爸又叮嘱了几句。
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乍一看上去,这个充满着温馨氛围的家庭和其他千千万万正常家庭没什么两样,但它却有个特殊的名字——“模拟家庭”。
模拟家庭,顾名思义,家庭成员的爸爸妈妈与孩子并没有血缘关系,但却扮演着这些孤残儿童的父母角色。在模拟家庭中,妈妈全职照料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模拟爸爸在附近的单位上班,下班后及节假日时与孩子一起相处。孩子们会获得父母的关爱,学会懂得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成长的情谊。
最终丈夫现在还民政系统上班,妻子赋闲在家,孩子24岁已经在青岛上班的俞姓夫妇成了这个新家的爸爸妈妈至今。1965年出生的俞妈妈身材微胖,做事干净利落。“我一看这条件,觉得能胜任。而且我这个人的性格,凡事要做就要尽力做好。”转眼间收拾好了一条鱼,切好一盘西红柿,俞妈妈一边聊着一边手下也没闲着整顿着饭菜。
到现在,除了已经被涉外领养的两个孩子,这个家有沙南、福安、龙云、新官等五个孩子。其中记者见到的福安11岁,上小学三年级,龙云和沙南9岁,上小学二年级,8岁的新官正在上小学一年级。早慧的福安、文静的龙云、调皮的沙南,对于这几个孩子的脾气秉性,俞妈妈了如指掌。
“不细看跟正常孩子都是一样是吧?”目光飘向客厅,吃完饭又忙活着洗碗的俞妈妈语气中有疼惜也有着欣慰。宝沙南,这个一见到陌生人立马就亲热得像树懒一样挂在客人身上,吃完饭还会故意撩起衣服,露出滚圆肚皮给大家看的精灵古怪小男孩却身患地中海贫血。为了排铁,有时周末一回到中心打点滴就是几天。“挺受罪的。”
吃饭过程中一直文文静静,不太吭声的龙云一直用的是左手,“她的右手不太得劲。你看着觉得干干净净,秀秀气气一个小女孩,平常反应还挺好的,但就是读书读不进,带她读课文,五个字以上就不行了。”虽然希望孩子们都能学习成绩不错,但是俞妈妈却也知道不能强求,同时还要跟因此不快的老师说清情况,取得理解。
习惯性双手插在裤兜的福安是这个家小孩的老大,11岁的她虽然是姐姐却因为脊柱侧弯而看上去要比其他的弟弟妹妹矮小,但快速又逻辑清楚的谈吐却又明显比其他弟妹要显得成熟有主见很多。
在记者刚上楼的时候,她曾插着口袋站在楼梯口很冷静的问“你是记者吗?”而在吃饭的时候,她突然又蹦出句,“今天有记者来吗”。看出记者的疑惑,俞妈妈悄悄解释,“她是怕登出照片被同学们看到笑她,吃团年饭的时候被电视台拍到了,她还因此哭了。”
新民的轻度脑瘫使他走路有点不稳,“得拽着手,生怕不小心给摔着了。自己的孩子会心疼,但摔了就摔了。”虽然脑子里绷着一根这是工作的弦,但显然俞妈妈有自己作为妈妈职责的原则。“我在这个家里说话还是管用的,不能说凡事宠着他们,不得罪他们,依着他们就是对得起这份工作。这是不负责任的,该严厉的时候就要严厉。”而这样的效果就是,在社工姐姐们为孩子们不肯写作业胡闹而万般无奈时,俞妈妈就会大喝一声,“姐姐们,他们是看你们好欺负。让我来。”果然妈妈一出马,小朋友们立马乖乖的写作业了。
家里的墙上贴着一张在社工姐姐们的帮助下做的合家欢,照片上其中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已经被涉外送养了,而现在其他的孩子也已报送了涉外送养资料,随时有可能离开这个家庭。“带了这么久,肯定会想的。”谈起自己带过的孩子,听得出作为模拟妈妈,除了想念,还有一层淡淡的失落。
他山之石
在中国,家庭寄养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新中国成立伊始,像山西大同乳娘村那样的寄养模式就已经存在了。
家庭寄养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普遍,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就有关于寄养儿童权利的条目(如第20条第三款和第40条第四款)。1990年8月29日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英国是西方发达国家,也是最早开展家庭寄养的国家之一,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都有丰富的经验。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出现,现已成为英国儿童照料的主要形式。主要有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志愿组织3种机构提供寄养服务。借助体系完整的社会工作专业,每户寄养家庭都能得到2名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支持,其中1名是专门针对儿童的社工,另一名则是针对家庭提供支持的社工。
香港的家庭寄养有3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的大发展也是在最近几年。在香港,政府在儿童照料中只是负责提供资金、制定政策和服务标准、进行统筹和考核评估,具体的服务是由非政府组织提供的。目前,儿童照料有3种模式,院舍照料、儿童之家(8名孩子与1对夫妇住在一起)和家庭寄养。这些儿童绝大部分都有亲生父母,残疾的也较少,他们是由于父母照顾不足、被虐等原因由政府提供照料。近年,家庭寄养发展很快,被香港特区政府认为是3种模式中最好的一种进行推介。从经济角度看,家庭寄养也被认为是最节约的模式。
本版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柳艳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