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新竹、南投、台中、高雄等地的儿福机构走访发现,无论是公办、私立,其社工人员、保育人员、心理咨询师甚至厨师都有专业执照。
这些福利机构都尽可能让孩子以家庭方式生活。新竹德兰儿童中心有42个孩子,按男女生分为5个小家,每个家里的格局与一般家庭相仿,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孩子们与社工住在一起,家里的装饰布置由他们自己决定。
台湾儿童暨家庭扶助基金会社会工作处专员刘美芝介绍说,台湾的家庭寄养制度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形成一套较完善的系统。
刘美芝说,当局或地方政府会发给寄养家庭照顾孩子所需的一定标准的生活费,但事实上,许多寄养家庭对入家孩子往往都有额外的支出。
公设民营模式:资源最大化
台湾的儿福机构在经营模式上是多样的。黄贞容告诉记者,从承办主体上看,台湾儿福机构有公立、私立与公设民营三种模式。在全台126家安置教养类机构中,约十分之一是公设民营模式。
她举例说,判断能否委托民间办理的最重要标准是看是否涉及公权力的执行,例如调查儿童是否遭受家暴以及把受虐儿童带出家庭等,都需公务部门执行,不宜委托;而照顾失能家庭的弱势儿童、辅导身心残障家庭等工作,则可以委托给专业的民间团体来做。
新北市社会局副局长林昭文介绍说,该市的113专线由60位专业社工负责,24小时全年无休。接到举报后,如情况紧急,会立即通报警察局通过卫星定位赶往现场。一般情况下,3天内一定会有县市政府主管部门或社工上门探访。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