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殷航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党的十九大报告彰显了新时代中华文化发展的新目标、新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之一,这种新兴产业可以促进山东经济创新,推动文化创新,加深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挖掘和整合本土文化资源,提升山东的国际形象,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基于文创产业重要经济和社会价值,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山东这个经济文化大省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2)实践意义:一是指导产业发展实践。本研究成果提出的策略直接针对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需求,对于指导产业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二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成果将为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指导,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三是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关乎经济发展,更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本研究成果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山东省的文化传承,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传播。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分析研究
政府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政策研究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国内外,政策研究主要聚焦于政府如何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徐刘杨(2021)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需要政府部门采取积极主动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并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曹如中和张阳等人(2022)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问题,提出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等。RichardFlorida(2016)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需要注重城市的吸引力,包括开放性、创新性、包容性等。易华(2017)提出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徐丹(2023)提出坚持创新发展,赋能产业提质增效;坚持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协调共进;坚持绿色发展,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坚持开放发展,构建内外联动发展格局;坚持共享发展,激发文化消费动能的政策建议。
2.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平台构建的研究
平台对于满足文化产业园区、企业在招商、融资、营销等方面的信息需求;提升文创产业统计、评估、管理、扶持能级,促进文创产业从碎片化业态向产业链集群整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黄学(2013)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模型,从而填补了创新平台研究的情境化空缺,并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的构建和发展提出了系统性对策。李昌浩,徐琪(2014)将上海"四新"产业平台经济的服务创新模式与国外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战略高度、技术基础设施、企业和互联网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如何借助平台经济,发展服务创新,促进上海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李世珊(2013)提出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应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信息服务网站的建设、产业信息网络联盟的建设,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设和融资建设。
3.关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建设的研究
文化创意人才指的是掌握较高水平的知识和创新能力,能运用自己的创作技能和手段,把特有的表达内容和信息转化为新的产品和服务,并能够推动该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通和经营的人才。殷宝良(2009)提出要建立起高校对该产业链不断供给的长效机制,建立高校与文化产业互动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杜侦,殷娟娟(2012)提出应打破单一智能的培养定式,造就复合型创新人才;变革标准化的思想观念,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变革外部化的课程范式,培养自组织创新人才;超越封闭的教育环境,培养"跨界性"的创新人才。王清,郑博宇,杨璨,叶洋滈(2023)提出构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艺术课程体系;深化产学研联合培养,从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适应文化产业需要的人才,以助推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沈冬娜,金田妮(2023)基于OBE理念发展人才胜任力,针对专业核心素养,分析文化创意人才胜任力提升的培养目标应致力于三个方面的突破:构建以语言文学为基础、双驱双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跨学科三方互通联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岗课赛训"的考核评价机制。
6.关于文化创意品牌建设与文化输出提升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品牌建设和文化输出,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国内外,研究者们主要从如何推广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等方面入手,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谢丹丹和范书斌(2023)在其《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定位与整合策略研究》一文中,强调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品牌是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他提出了三个品牌建设的原则:一是打造核心文化价值,二是增强品牌影响力,三是提高品牌附加值。胡洪斌和管悦(2021)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国际化的路径和策略。他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国际化应该注重挖掘和塑造独特的文化形象,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制定相应的品牌战略和营销策略。DavidHesmondhalgh(2007)在其《文化产业》一书中,强调了文化产业与品牌的关系。他认为,品牌是文化产业中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品牌的建设需要结合市场营销和文化创意的特点进行策略制定。
二、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二)文化创意产业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具有多重复杂性特征的综合性产业,其典型特征包括:
1.文化性与创意性的交融。文化创意产业在本质上融合了文化性和创意性。文化性主要体现在产业产品或服务具有某种文化符号、历史传承或者社会意义。创意性则体现在新颖性、独特性和创新性。
2.知识密集型与高附加值。由于该产业主要依赖于文化和创意资本,而非物质资本,因此具有高度的知识密集性。这也导致了其产品或服务通常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3.跨界性与多元性。文化创意产业通常涵盖多个子产业,如影视、音乐、出版、设计等,并且在不同领域之间有广泛的跨界合作,如科技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等。
4.社会影响力与软实力。除了经济贡献外,文化创意产业还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传播文化价值和社会观念,这一产业不仅能够影响社会行为和公共议题,还能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
5.快速适应性与持续创新。由于文化和创意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具有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和持续创新的能力。这要求产业拥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不断更新的生产模式。
6.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双重属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广泛的国际市场,但同时也深受本土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影响,显示出强烈的地方特色。
7.政策依赖性与多方参与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多方参与,包括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
(三)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
文化创意产业在当今的社会经济构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构成了一种复杂但富有活力的互动模式。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为促进、共赢共存的关系。这一关系不仅在经济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在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性等多个维度具有重要意义。
1.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制造业、旅游业等多个领域存在广泛的融合和交叉创新。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大背景下,这一趋势尤为明显。数字媒体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全新的互动体验和商业模式,而设计思维也在产品开发和制造等环节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2.文化创意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其他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经济效益的提升。通过内容创造、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手段,文化创意产业能为制造业、服务业和其他各种经济活动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或服务。这不仅有助于拓宽传统产业的商业领域和增加市场份额,还能引领消费潮流,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显著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力,这一特点在其与教育、公共政策、社会福利等非盈利领域的交互中尤为突出。通过文化输出、社会创新和国际合作等多种途径,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弘扬本土文化,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还能增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
4.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创意产业在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方面也与其他产业有着密切关联。由于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资本,相较于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更加友好,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这为其他产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点,指导其他产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注意到社会和环境的多重价值。
三、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
整体来看,山东省文创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产业规模快速膨胀,总体实力大幅提升。近十年来,山东省文创产业盈利实现了高速增长,文创产业增加值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长。截止2023年,全省文创产业增加值达到了2708亿元,占全省GDP的3.72%。二是文创产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21年全省文创产业固定投资总额达到了382亿元。投资是产业发展的基石,山东省对文创产业的大规模投资,也直接促进了全省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文创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完善。当地的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和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不仅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而且如数字出版、游戏动漫和数字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在文创产业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文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使当地文创产业的外围层和核心层增加值实现了双增长。四是文创产业品牌效应不断增强。近年来,山东省涌现出一大批国内知名的文创品牌,尤其是在文化旅游方面,陆续推出了“好客山东”、“山泉文化”、“潍坊风筝节”、“空气国际文化节”和青岛啤酒节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将文化旅游打造成区域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二)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需求现状
一个成功的系统集成商,其核心因素包括:渠道、客户资源、声誉、管理层、服务水平、技术实力和整合能力。考虑到山东文创产业里各种产品和服务渠道的多样性与产品间的高度同质化,不少企业有机会借助自身优势进一步发展为优质的系统集成商。这样,他们不仅能够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现有客户资源,还能够通过扩展服务类型和范围来丰富自己的产品线,从而增强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然而,在为客户提供集成服务的过程中,务必注重使其系统更为简洁、用户友好和易于维护。这不仅能够提升用户体验,还有助于进一步稳固和拓展市场份额。
(三)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链现状
目前,山东文创产业已经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其各个细分产业的发展也是各具特色。本节将重点介绍下山东动漫网游、视听传媒、出版业、传统艺术、旅游娱乐等文创细分产业的发展情况。
新闻出版产业方面,当前山东省的新闻出版产业正展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为了进一步激发其发展势头,早在2013年,山东财政部门专门设定了1500万元的资金扶持计划,支持具备高发展前景、较强市场竞争力、创新出版内容、能够起到行业领导作用以及具有较大盈利提升空间的新闻出版项目。2020年,山东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对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社科理论优秀成果实施奖励的规定》,进一步为包括新闻出版业在内的文创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根据数据统计,截止2023年,山东的新闻出版业实现营业收入108.91亿元,同比增长11.7%,实现净利润15.25亿元,同比增长9.22%。
四、“十四五”时期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十四五”期间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注重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新为驱动,以数字化为手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十四五”期间,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明确要求。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底蕴,更要敢于突破常规,引入新思路、新技术,实现产业的持续创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通过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产品和服务。同时,国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和整体竞争力。创新驱动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持续繁荣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数字化转型升级
在“十四五”规划中,重点强大了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性。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化已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深度融合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积极探索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等新型文化业态。通过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打破传统时空限制,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多元的文化体验。数字化转型升级不仅可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营效率,还能拓宽市场渠道,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3.优化产业布局
“十四五”期间,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优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地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位。通过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结合市场需求,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合作也是优化产业布局的关键。通过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促进不同区域间的文化创意产业均衡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和合作共赢的局面。
4.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创意产业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深入了解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开发出真正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可以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通过市场调研、用户反馈等方式,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国家也通过举办文化消费季、发放文化消费券等活动,积极激发消费者的文化消费热情。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培育更加成熟的文化消费市场,还能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
5.提高国际化水平
“十四五”期间,国家明确要求文化创意产业提高国际化水平,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不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参加国际展览、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鼓励文化创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不仅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还能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6.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二)“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从产业规模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必然会走向扩张与深化并重的发展道路上。不仅仅是各地政府投资兴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带动了一大批创意企业和团队的集聚,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和团队在获得资本、技术和市场三重支持后,不断挑战行业的上限,突破自身的边界。政策扶持与资本市场的活跃参与,使得一些原本仅限于小众市场的文创内容和形式,如独立音乐、非主流电影等,开始获得更广泛的市场份额和社会认可,从而进一步拉大了产业规模。
从市场需求来看,我国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表面的文创产品。他们追求的是与文化和价值观深度匹配的、具有原创性和深度的内容。音乐、电影、游戏、动漫等领域的国产内容,在与国际制作竞争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叙事方式,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更加本土化、更加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这种趋势反映了我国文创产业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正在积极寻找与全球市场的对接点,力求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实现本土文化的输出和传播。
从产业链来看,我国文创产业的整体链条正在经历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无论是内容创作、生产、发布,还是分发、消费和反馈,每一个环节都在经历深度的技术与模式创新。尤其是在数字技术如5G、AI等的助推下,这些创新不仅使得内容生产更加高效,也使得内容的传播和消费更加便捷、个性化。同时,与其他产业的交叉融合也为文创产业链带来了无限可能,如文创与旅游、文创与教育等融合,都正在为市场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价值。
(三)“十四五”时期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求
1.树立文创创业“战略突围”理念
在“十四五”时期,山东省的文化创意产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演变要求企业持续创新,以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的文创行业应当树立一种“战略突围”的思维方式,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更要领先于时代,展现出一种“突破再突破”的气魄。为了确保这种气魄得到有效的体现,文创企业的技术和市场营销部门应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和技术研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技术趋势和消费市场的变化,从而明确山东文创行业的发展方向。当这些研究为企业提供了足够的依据时,企业就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研发出真正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并在高、中、低端市场上形成自身的产品优势,为山东文创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确定山东文创行业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和品牌定位
山东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的文创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如何更好地在激烈的竞争中定位自己,成为了该行业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在市场定位上,山东的文创行业应深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确保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能够精准地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在众多的文创产品中脱颖而出。在产品定位上,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资源优势,确定一个清晰且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战略,确保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中具有明确的特色和差异化。在品牌定位上,山东文创企业应该建立一个与消费者深度连接的品牌形象,强化品牌文化,确保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能够首先想到自己的品牌。这三方面的精准定位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还能够为其在未来的发展中提供持续的驱动力。
3.力求创新突破
4.迅速转变山东文创产业的增长动力
在“十四五”时期,山东文创产业面临着从传统增长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这意味着企业不仅要追求规模的扩大,更要注重效益的提高和品质的提升。转变增长动力首先需要文创企业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同时,企业还需逐步减少对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的依赖,转而投资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研发。此外,培养和吸引人才也是转变增长动力的关键,山东文创产业应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确保企业始终具备高水平的创新和管理能力。通过这些策略,山东文创产业不仅可以实现稳定的增长,更可以确保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位置。
(四)“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
1.发展机遇
(1)政策支持:在“十四五”期间,我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重视,并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山东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会更加积极地响应国家政策,为本地文创企业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营商环境。除了财政资助,山东省还出台了税收优惠、创业补贴和租金减免等扶持政策,支持文创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的成长。同时,为满足文创产业的人才需求,山东省与高等教育机构紧密合作,加大对文创类专业的投入,并鼓励文创人才的流入和创业。
(2)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山东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孔子的故乡和泰山的所在地,山东省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文创产品提供了独特的内容和灵感。这些文化资源不仅为文创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素材,也提升了山东的品牌形象和吸引力。通过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山东的文创产业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4)国际合作: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山东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文创领域的合作也日益增多。山东省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与国外国家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开发和推广文化创意产品,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山东文创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2.发展挑战
(1)市场竞争加剧:随着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企业进入这一领域,导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山东省内外的文创公司都在寻求差异化和特色化,要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确保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对文化创意企业来说挑战颇大。
(3)人才匮乏:尽管山东有不少高等教育机构,但专业、经验丰富的文创人才相对短缺。这种人才短缺不仅限于创意设计、内容制作等核心领域,还包括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和技术开发等方面。
五、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一)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
1.美国
2.英国
3.日本
(二)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
1.北京
北京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中心,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优势卓越。而且,顺应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要,近几年北京市都在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在这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首先,文化资源整合与创新利用。北京汇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资源,如故宫、长城、天坛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开发。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出具有北京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其次,文化园区建设。北京市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798艺术区、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这些园区提供了低租金、便捷的创业环境,吸引了大量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形成了文创产业的集聚效应和产业集群。第三,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包括财政资金扶持、税收优惠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政策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了资金和法律保障,鼓励创新和创业。第四,人才培养与创新平台建设:北京丰富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与文化创意产业密切合作,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此外,建立创新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供创意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支持。
2.上海
(三)启示
通过分析国内外文创产业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到无论是国外发达国家,还是国内发达地区,其文创创业发展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这为“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文创产业发展带来了诸多启示。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国内外的成功案例表明,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城市发展,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价值,积极投入资源和支持。
其次,跨界合作和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文化创意产业常常受益于不同领域的融合和合作,如科技、教育、旅游等。国内外的成功实践表明,跨界创新可以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意产品,激发市场需求。因此,政府和企业应鼓励跨界合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鼓励创新,吸引投资,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具备创意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和高校应加强教育和培训,培养出更多的文化创意人才,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六、“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策略
随着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山东省在“十四五”期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山东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进一步提升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应深入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针对性完善当地文创产业发展体系和思路,助力文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政策支持
2021年,山东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数字山东建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好客山东·云游齐鲁”等,这一系列政府方面的举措和规划都有助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但是,要推进这些领域和产业的建设,需要山东省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实现文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人才引进政策:文化创意的发展对人才的依赖极为显著。山东在文创人才培养方面仍稍显不足,如何培养、吸引并留住创意人才已经成为了文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山东省政府可以借助高等教育机构、专业协会的力量,持续组织开展由政府牵头的高水平、覆盖面广的系列文创竞赛活动,如“泰山设计杯”山东手造创新设计大赛等,推动行业深度对接,以此激发和吸引更多年轻创意人才的参与。
3.品牌扶持政策:尽管山东拥有孔子、泰山等众多知名文化遗产,但是在将这些文化遗产转化为知名文创品牌上的工作上仍有待提高。为了更好地打造与推广本土文化创意品牌,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围绕本省的核心文化遗产进行创新开发,将“文化场景化、场景主题化、主题线路化、线路体验化”,走出一条“文化+科技+教育+创意”的模式,以文化产业带动文化传播,
从而提高文化和经济的双重价值。
(二)技术创新
当今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革命正在经历一个深度的转型,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崛起。因此,山东省文创产业的未来发展,应积极利用数字化等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文创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
1.基于互动性的数字内容创作
2.强化数据驱动决策
在数字化互动模式下,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可以被捕捉并分析,这为文创企业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通过数据分析来洞悉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行为模式,做到精准定位,不断把内容做精做细。山东省的文创机构应强化数据挖掘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提升自身优势,为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等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3.推动跨界融合与创新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行业壁垒,为跨领域的合作与融合提供了可能。例如,文创产业可以与高科技、AI、物联网等领域进行结合,形成新的创意产品或服务。山东省应鼓励其文创机构与其他行业进行深入合作,利用各自的技术和创意资源,共同创造出新的价值点。
4.强化技术研发与培训
(三)人才培养
考虑到山东在国家和省级的众多科研机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以及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中的集聚效应,这为区域内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独特的优势。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议山东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利用本省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构建文创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意设计、经营管理和资本运营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
其次,推进文创产业园区和文创企业与高校、培训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例如,参考济南市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济南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等7所高校已签署的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战略模式,可以促进高校的创意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新项目、新产品、新业态,加快市场化、产品化、产业化的应用,为企业和学校双方创造价值。
再者,为了进一步丰富文创产业的人才库,山东省文创企业应采纳灵活的招聘策略,并提供吸引人的条件,鼓励企业从国内外引进具有专业技能的创意人才和综合型人才。
(四)市场拓展
面对全球化浪潮的涌动,山东省文创产业急需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在国内外市场的稳固与扩张。为此,开拓市场不仅需要具备短期战略,更应具备远见卓识,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
1.构建生产端与消费端的互动连接系统
文创产业的核心不仅仅是创意,更在于如何将创意与市场有效对接。构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连接系统,是确保文创产品能够符合市场需求、并实现快速流通的关键。一方面,可以搭建线上平台,如创意众筹网站、文创电商平台等,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个性化的购买体验;另一方面,通过线下活动,如文创市集、文化论坛等,促进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直接交流,收集到更为真实、直接的市场反馈,从而持续优化产品设计与生产策略。
2.搭建创新的数字化创意传播链条
数字化技术为文创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机会。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文创企业可以更为精准地找到目标受众,实现一对一的传播效果。例如,基于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对不同受众的消费习惯、兴趣点进行深度挖掘,然后通过算法推荐、社交媒体传播等方式,为受众推送更为符合其需求的内容与产品。此外,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为文创产业带来更为丰富的创意表现形式,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吸引力。
3.创建创意产业企业集聚群
企业集聚效应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当同类企业集中于某一地区,它们可以共享该地区的资源与信息,从而实现规模经济与协同创新。对于文创产业而言,企业集聚可以带来更为丰富的创意碰撞、更为便捷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山东省可以借鉴国内外文创产业园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的文化资源与产业基础,打造一批具有特色、功能齐全的文创产业园区,以优惠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实现产业集聚与协同创新。
(五)产业布局
“十四五”时期是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阶段,面对国内外文创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山东省需紧密结合自身文化资源、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优化策略,以促进文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打造特色文创品牌
山东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天人合一和帝王文化色彩的泰山文化;开拓坚韧的黄河文化、创建仁义礼制思想的孔孟文化;早期商业文明的运河文化;忠义刚烈的水浒文化;开放纳新的海洋文化;新工业革命的城市文化;忠诚奉献的沂蒙文化;兼容并蓄的对外交流文化,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铺就了广袤无垠的齐鲁文化大地,支撑起坚实巍峨的齐鲁文化大厦,所以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文创品牌。例如,可以依托泰山文化,开发泰山石敢当、泰山玉等文创产品;利用儒家文化,推出孔子像、论语书签等文创商品。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既具有文化底蕴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
2.建设文创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在山东省内选择文化底蕴深厚、交通便利的地区,规划建设文创产业园区。通过政策扶持和优惠措施,吸引文创企业入驻,形成文创产业的集聚效应。同时,加强园区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设计、研发、展示、交易等一站式服务,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3.完善文创产业链,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文创产业涉及内容创作、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等多个环节,应完善整个产业链,确保各个环节的协同发展。具体来说,可以加强与文化创意企业的合作,鼓励原创内容的生产;推动生产制造环节的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加强市场推广,提升文创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展海外市场。
山东省应积极参与国际文创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自身的文创产业发展水平。同时,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山东文创产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易华.论经济新常态下文化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学术论坛,2017,40(1):5.
[2]李剑平.评《中外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1(14):2.
[3]黄学,刘洋,彭雪蓉.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研究——以杭州市动漫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4):8.
[4]李昌浩,徐琪.基于平台经济的服务创新模式研究——上海"四新"产业平台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J].上海经济研究,2014(12):69-77.
[5]王亚楠,虞重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与创新知识流动——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11):6.
[6]苏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000(017):217-219,258.
[7]王清,郑博宇,杨璨,等.从国际视野到文化自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3,36(2):3.
[8]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6(6):5.
[9]刘纯,杨继伟,夏既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走势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6):57-62.
[10]雷光勇,王婉婉,邵悦.文化多样性与企业研发国际化[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2(5):16.
[11]牛艳芳.中国创意城市发展的国际化战略定位研究——以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项目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3(4):3.
[12]张岩松,穆秀英.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
[13]高红岩.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创新内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No.234(06):80-86+105.
[14]金元浦.我国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形态、新趋势与新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2016,30(04).
[15]李凤亮,宗祖盼.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演进机理与历史语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30(04).[7]
[16]叶前林,刘海玉,朱文兴.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2,38(04):84-87.
[17]谢丹丹,范书斌.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定位与整合策略研究[J].包装工程,2023,44(02).
[18]周雨城,姚伟钧.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优化——基于国外经验的考察[J].理论月刊,2021,No.479(11):81-89.
[19]张晓瑾,谢熠.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文化根植的视角》[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2,37(03):116-117.
[20]LazzerettiL,CaponeF,InnocentiN.Theriseof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increativeeconomyresearch[J]:abibliometricanalysis.Chapters,2018.157-168.
[21]KBorseková,ColeD,KPetríková,etal.NostalgicSentimentAnd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InRegionalDevelopment:ASlovakCaseStudy[J].QuaestionesGeographicae,2015,34(2).
[22]XiangHY,WalkerPA.China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Reports2013[J].SpringerBerlinHeidelberg,2014.
[23]ChuluunbaatarE,Ottavia,LuhDB,etal.TheRoleofClusterandSocialCapitalin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Development[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4,109(2):552-557.
[25]LeedsUO.UniversityofLeedsonlineinformation|Workingwithbusiness|SectorHubs|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Exchange[J].UniversityofLeeds[2023-09-25].
[27]AltenburgM.SWOTAnalysisof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inCottbus[J].SilkeWdnerNadjaRiedelJensGerhardtMoritzMaikmper,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