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学科联合的围术期全程镇痛与康复体系》学习班顺利举办疼痛镇痛患者手术麻醉

为广大基层麻醉、疼痛学科医师提供一个以围术期全程镇痛与康复为主题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会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的欢迎。

2022年5月21-22日,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基于多学科联合的围术期全程镇痛与康复体系》学习班在古麻今醉网平台上顺利举办。会议以线上形式举办,得到了诸多麻醉同道的热情欢迎。本次会议就多学科协作围术期镇痛与康复体系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为广大基层麻醉、疼痛学科医师提供一个以围术期全程镇痛与康复为主题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会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的欢迎。两天直播线上累计点击量高达27万+,直播观看人数近2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孙建良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同时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陈淑萍教授、程远教授、俞良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持,参与会议的讲者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孙建良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严敏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志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房丽丽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陈钢教授、以及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陈丽娜教授、杨红萍教授、石焱教授、杨任华教授、陶守君教授、杨岳教授、李庆华教授、陈淑萍教授、罗贤哲教授、程远教授、俞良教授等。

主席致辞

大会主持

孙建良教授

陈淑萍教授

程远教授

俞良教授

学术讲座5/21

严敏教授:麻醉手术部平台上的日间手术体系建设

采用“麻醉手术部平台下”一体化管理模式,从医生、麻醉、护理、管理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做到三准入、三评估、三随访。麻醉医师是建设日间病房的主力军,多团队协作,提供优质护理,完善便民服务,开发智能化数字平台,采用QCC\PDCA改进质量。浙大二院建立了以日间手术为核心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最大化合理、安全、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希望以后在广大医师努力下,日间手术推广能造福更多患者。

王志教授:熵与多模式镇痛

熵衡量体系混乱程度,熵值越大混乱程度越大。目前熵指数监测多用于评估麻醉及镇静深度。用熵指数量化麻醉深度是对大脑不规则意识活动程度测量方法。随着麻醉深度逐渐增加,从意识清晰到意识消失,大脑的生物电活动由不规则变为规则,熵指数降低。镇痛熵减,认识不同生命态,调整生命态,用平衡麻醉的方式维持生命体征的平稳。

孙建良教授:围术期全程镇痛体系的构建

术后急性疼痛特指手术结束后,随着麻醉作用的消失,手术切口包括手术涉及的损伤部分出现疼痛并逐渐加重以至难以忍受,一般持续3-7d,疼痛程度手手术大小、部位、年龄影响。急性伤害性疼痛是最需紧急处理的,有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多数表现为中度疼痛,可持续数月、数年。术后疼痛与镇痛不足会造成很多危害如高血压高血糖血栓、呼吸抑制感染、恶心呕吐、肿瘤扩散等。

房丽丽教授:颅脑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处理

颅脑外科手术可能导致术后疼痛,术后水肿、颅内压升高、脑梗塞、癫痫、高血压、栓塞、卒中的发生都可使术后疼痛管理复杂化,阿片类药物的潜在副作用也不可忽视。开颅后将近60%患者存在中重度疼痛,术后疼痛与手术部位有关,颞下,枕下入路手术最常发生,年轻女性和术前使用阿片类药物患者疼痛发生率最高。预防性镇痛可以防止急性术后疼痛,局部浸润或头皮阻滞可以降低慢性PCH的发生率。研究显示,加巴喷丁抗惊厥药物可减轻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需求。

术中改变手术入路、使用硬脑膜补片、单极装置,使用手术刀切开颞肌并仔细修复受影响的肌肉组织可以防止导致急性手术部位疼痛与慢性PCH的组织损伤。在药物选择上不用瑞芬太尼,术前进行区域阻滞,采用多模式镇痛可以减少疼痛发生,术后疼痛处理以注射阿片类药物为主,非阿片类药物为辅。

陈丽娜教授: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

人工关节置换术在中国应用始于1958年,髋关节的置换是重要部分。关节置换手术的目的要达到重建关节的稳定性、良好功能、延长关节寿命、恢复患者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康复前需进行评估,检查患者本身疾病、步态分析、身体机能、手术情况、疼痛状况。

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康复教育,术前指导,增加患肢肌力,术后体位与制动做到三防,防止过度屈伸、内旋、内收。关节活动范围训练需因人而异,术后负重一般在六周后,术后行走受假体类型、固定方式、手术操作、髋关节软组织情况、病人体力等影响。THA术后康复可因社会条件,功能水平等有所不同,各医疗部门康复方案也各不相同,但都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三大原则,术中出现感染,DVT等并发症,要及时制动并做相应处理。

杨红萍教授:老年骨科患者围术期护理管理进展

疼痛被定义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可分为躯体性疼痛、内脏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也可分为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老年患者疼痛特点表现为疼痛多、主诉少,对药物敏感、耐受性差,疼痛对生活质量影响更显著。老年患者评估原则在于相信患者主诉、定时反复评估、酌情采取止痛、明确疼痛原因。

干预后评估目标是疼痛评分≤3分,24h内疼痛频率≤3次,需要解救药物≤3次,消除患者恐惧,尽早进行锻炼,降低术后并发症。

石焱教授:中医适宜技术在预康复体系中的应用

中医适宜技术在预康复体系中的应用分为两个方面:术前干预慢性痛情绪记忆的形成,术后多模式镇痛、减少并发症。预康复倡导多学科合作下,针对围术期患者实施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优化措施,加速患者康复。有研究发现,焦虑敏感型患者对疼痛记忆的过高评价会导致疼痛加重,突然健忘可能导致慢性疼痛的减轻。

因此,慢性疼痛、记忆、情绪之间可能通过相互作用建立联系。中医可以通过电针镇痛缓解慢性痛动物模型的痛觉异常和情绪障碍。术后进行针灸镇痛,针灸镇痛分为毫针针刺、电针、灸法、拔罐、穴位注射、耳针、头皮针、穴位贴敷等,从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共同作用,多模式镇痛、减少并发症。

杨任华教授:围术期营养管理助力加速康复外科

围手术期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此期间患者能量消耗快、葡萄糖异生增加、蛋白质与脂肪分解增加。外科手术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0%~80%。营养不良也会造成住院费用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增加等不良后果。围手术期现状:流质饮食蛋白含量极低、传统饮食无法满足集体需求,治疗现状不容乐观。

制定营养支持方案首先需要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与评定,判定营养不良患者及其分级水平,确定能量及营养素的目标需要量,利用阶梯原则选择营养方式。营养管理是ERAS不可缺少的重点措施之一,术前进行预康复,术中控制输液、注意保温,术后进行早期个性化营养管理。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不仅能维持手术病人的正氮平衡,改善营养状况,同时也能提高患者免疫力,手术耐受性,减少并发症,助力患者加速康复。

孙建良教授:成人术后疼痛管理进展

围术期术后疼痛管理对于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围术期疼痛管理是麻醉学走向围术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围术期疼痛管理原则有四条:规范化镇痛管理、预防性镇痛、多模式镇痛、个性化镇痛。多模式镇痛是围术期管理的主流镇痛方案,应用复合镇痛方法,术后患者获益显著。

权威指南共识推荐NSAIDs、区域阻滞和阿片类药物作为多模式镇痛中的常用药物和技术,但也应注意“三驾马车”的副作用,不同镇痛药物与方案各有优略,可因人而异,合理应用,发挥镇痛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

学术讲座5/22

陶守君教授:超声引导外周神经阻滞下肢阻滞技术的临床应用

陶守君教授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介绍了超声引导外周神经阻滞下肢阻滞技术的临床应用。下肢阻滞技术分为髂腰肌间隙阻滞、髂腰肌平面阻滞、髋关节囊周围阻滞、髂筋膜阻滞、膝关节三点阻滞、全膝置换神经阻滞、腘窝神经丛阻滞、。外周神经阻滞靶点越来越远,最大可能的只阻滞感觉不阻滞运动。

技术方面并没有堡垒,麻醉科懈怠不前,外科自然会迎头夺取阵地,因此麻醉科应努力发展新技术,结合超声阻滞带给病人更精准的麻醉。

杨岳教授:超声引导下弓上腰方肌阻滞在围术期中的应用

腰方肌阻滞于2007年提出,腰方肌起止于12肋下缘,连接于腰1-腰4横突,止于髂嵴,可以分为2/3层。腰方肌阻滞作用机制是局麻药作用域胸腰筋膜,扩散至椎旁间隙,产生椎旁神经阻滞。适用于各年龄段腹部手术、盆腔手术、剖宫产、下肢手术或术后镇痛,以及一些慢性疼痛治疗。

李庆华教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慢性疼痛诊疗中的应用

超声是近年来在手术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仪器,在精准定位方面帮助麻醉医生良多。神经及周围结构的超声回声表现不同,高频、低频探头适用于不同区域,超声在麻醉中的应用可以分为操作引导和检测辅助。超声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有三方面:神经阻滞治疗,关节腔松懈及注射治疗、软组织松懈及痛点注射治疗。在腕管综合征、三叉神经痛、颈椎病、跟骨骨刺等常见疾病中的疼痛治疗应用中有不俗的作用。

陈淑萍教授:癌痛治疗的新进展

癌痛是肿瘤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癌症晚期疼痛率高达75%。癌痛病因分为躯体因素和心理因素,癌症本身引起的疼痛占80%。癌痛评估需要做到相信病人,动态全面进行评估。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的五项基本原则是个体化、按时、口服、按阶梯、注意具体细节。

最佳镇痛药物选择取决于疼痛强度、现阶段镇痛治疗、伴随疾病。药物滴定标准也有明确规定,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需及时处理。癌痛微创介入治疗可以减少药物用量,减轻疼痛,抑制肿瘤生长。阿片药物是癌痛药物治疗的基础,早期足量应用,注重难治性癌痛的综合治疗,选择合适的微创介入技术作为多模式镇痛的组成,安宁疗护让患者有尊严地离开,使各方受益,值得得到重视。

陈钢教授:围术期全程镇痛体系的构建

微创腔镜手术,首选对乙酰氨基酚及NSAIDs/COX-2选择性抑制剂;局部浸润+弱阿片或曲马多等。开放手术尤其是胸腹部手术,椎管内镇痛尤其是硬膜外镇痛是首选,无法行椎管内镇痛,神经阻滞或伤口浸润+对乙酰氨基酚及NSAIDs是替代选择。最后可以选择PCIA个体化镇痛。

四肢手术外周神经阳滞单次或持续PCA对乙酰氨基酚及NSAIDs/COX-2选择性抑制剂。其他辅助用药根据不同的手术类型个体化选择,阿片类药始终作为爆发痛的处理措施。

罗贤哲教授:麻醉苏醒期疼痛处理

全麻苏醒期通常指术后麻醉恢复期,主要并发症为躁动、疼痛、恶心呕吐、低氧血症、血流动力学波动大等。镇痛管理模式从基于证据的非阿片类药物技术开始使用,在合适的镇痛效果前提下,降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根据手术部位与方式制定合适的镇痛方案。

苏醒期镇痛的评估包括是否预防性给予合适剂量的镇痛药物,是否预防性给予局部浸润麻醉或神经阻滞,是否行椎管内阻滞镇痛。镇痛方案的制定尽量遵循多模式、个体化、少影响等。人工智能在麻醉中的应用包括风险预测、闭环麻醉系统控制麻醉、监测麻醉深度、机器人插管、给予算法和超声的神经阻滞、心输出量监测等。人工智能也可以构建智能化给药模型,用于术后疼痛管理。

程远教授:预康复体系在老年髋部手术前后多模式镇痛

预康复体系在老年髋部手术前后多模式镇痛分为四个方面:ERAS及预康复理念简介、老年髋部手术患者疼痛特点、常用的镇痛药物与技术、常见手术的多模式镇痛策略。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围手术期疼痛不可避免,在预康复以及ERAS理念下,麻醉科医生可积极参与其中。

以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为核心,多种镇痛方式与康复锻炼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前期,术后早期从而预防围术期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非药物镇痛与交叉学科的相互融合也为镇痛管理提供了新方向。

俞良教授:微创介入技术在慢性顽固性疼痛治疗的应用

慢性顽固性疼痛常用介入技术分为射频技术、化学消融、中枢镇痛、内镜技术。慢性顽固性疼痛介入方案选择可以根据疼痛类型及患者情况决定。神经病理性疼痛使用射频治疗与脊髓电刺激。癌痛采用鞘内输注系统植入术、射频、化学毁损。膨出型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用减压、等离子消融术,椎管内突出物较小运用靶点消融、射频、溶盘等技术。

椎管内较大突出则可以使用化学溶盘和椎间孔镜进行治疗。

俞良教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序贯疗法

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是出疹30内出现的疼痛,疱疹后神经痛是慢性顽固性疼痛,被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癌症”,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增加,其发病机制仍在探讨。带状疱疹治疗手段众多,包括药物治疗、阻滞治疗、射频技术治疗、吗啡泵植入、电刺激植入术、内镜下脊神经切断等方式,但整体治疗效果尚不满意,都不能完全治疗患者的疼痛,微创介入治疗疱疹后神经痛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闭幕致辞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THE END
1.全国首创!开拓经皮全内窥镜治疗腕管综合征日前,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经皮5.9mm全内窥镜下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获得“江苏省卫生健康委2021年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在学科带头人谢林教授的带领下在省内率先开展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多年来,团队一直不断探索研究,拓宽其适应证,现如今,在全国首先将经...https://m.10jqka.com.cn/20211227/c635442392.shtml
2.腕管综合征的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微创治疗 腕管综合征是临床常见骨科疾病,好发原因为用腕过度,局部增生导致腕横韧带紧张压迫正中神经而出现手指麻木症状,但不影响手指的活动。 诊断主要是靠临床表现,压腕实验阳性,治疗上保守效果较差,主要用抗炎和营养神经药物,局部理疗,针推等等,本人在临床上体会是做小针刀松解,正中神经减压,效果不错...https://cont.jd.com/pccontent/293828
3.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是什么有问必答问题分析: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是将腕管切开对正中神经实行减压处置。腕管是由多个腕骨和腕横韧带围成的一个管形组织结构,其管内有九条屈指肌腱和一条正中神经走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腕管相对狭窄都会使正中神经受压,可引起正中神经远端支配区感觉运动障碍,如手掌部桡侧三个半手指麻木、大鱼际肌萎缩且可有手的对掌等...https://3g.club.xywy.com/wenda/196917313.htm
1.腕管综合征新疗法,重燃患者康复希望之光世界关节炎日手术腕管...腕管综合征新疗法,重燃患者康复希望之光医疗前沿 2024-11-13 00:39 ·北京 0 患有那种常见且痛苦、需要数年才能痊愈的手腕疾病的患者,可能会接受一种开创性的新手术,几分钟内就能消除疼痛。 这是一种手部损伤,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当手腕狭窄通道上方被称为腕管的韧带肿胀并压迫主神经时,就会引发这种损伤。 https://m.163.com/dy/article/JGR88SE805564Q5Q.html
2.腕管综合征微创式手术与开放式手术的疗效比较目的: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是周围神经卡压病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在发病早期主要采取保守治疗,疗效不佳且进行性加重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传统腕管切开减压术、内窥镜下腕管减压术以及小切口腕管减压术。本研究通过对CTS患者微创式手术(包括内窥镜腕管松解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 ECT...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161-2007067952.nh.html
3.揭秘腕管综合征:开刀OR微创,你该怎么选?手术过程虽然短暂,但对她来说却是一次重生。术后,她的手腕疼痛得到了明显缓解,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她告诉我,虽然微创手术费用较高,但相比于开刀手术带来的风险和恢复时间,她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的投资。 通过她的经历,我深刻体会到在面临腕管综合征手术治疗时,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做出选择。开刀手术...https://m.120ask.com/healthnotes/art/20643.html
4.摆脱“鼠标手”困扰这项微创技术来解决近日, 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骨科成功为一名“双侧腕管综合征”(即“鼠标手”)患者,实施B超引导下微创腕横韧带切断腕管减压术。该手术成功实施,是该院骨科在微创治疗领域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70多岁的李阿姨患有“双侧腕管综合征”,保守治疗多年,但症状越来越重,她的双侧手掌大鱼际肌已明显萎缩,双侧拇指外展力量减弱...https://www.gdsnkzxyy.cn/show/article?chID=49&id=2244
5.腕管综合征的微创治疗技巧,一文掌握!德医学院腕管综合征的微创治疗技巧,一文掌握!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患,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手外科疾病 ,腕管综合征的病理基础是正中神经在腕部的腕管内受卡压。导致正中神经支配区拇指,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半感觉异常和/或麻木,早期往往晚间症状明显。https://deyixueyuan.com/info/231
6.我院率先开展微创腕关节镜下治疗腕管综合征(鼠标手)手术腕管综合征(CTS)又称鼠标手,1854年由James Paget首先描述,经常出现在用电脑、玩手机、做家务的人群中,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处卡压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今日我院成功开展多例微创关节镜下腕横韧带松解松解治疗,标志着我院关节镜技术创新开展和临床应用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谈谈这个病,向大众普及知识、...https://m.haodf.com/neirong/wenzhang/9038840394.html
7.双侧腕管综合征微创手术:一刀开鞘术#怎样治疗腕管综合征三个半...双侧腕管综合征微创手术:一刀开鞘术 #怎样治疗腕管综合征三个半手指麻木 2024-01-07魏久驰医生 1503个视频 | 7615关注 关注 精彩推荐 美女直播 更多 温柔的小姐姐爱了爱了 都市E人,都在这里畅聊 哥哥,点才艺嘛~ 跑步那些事儿评论 PC版| APP专区| 隐私政策 Copyright ? 2024 Sohu Inc. 粤ICP证 网络...https://m.56.com/view/id-MTg3NTU5OTc0.html
8.微创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四个手指麻木微创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四个手指麻木 发布微创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四个手指麻木 剧情介绍:https://m.tv.sohu.com/v/dXMvMzM1OTQxNTQzLzQ0OTE5ODc2MC5zaHRtbA==.html
9....我院成功开展腕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手术(ECTR...4月17日,我院关节手外二科经过40分钟的精细操作,成功完成了市首例腕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手术(ECTR)。该手术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捷、术野清晰、术后恢复快、手术瘢痕小等优点。 患者向先生因右手疼痛、麻木曾辗转于多家医院就诊,治疗方案都是大切口松解正中神经,手腕部掌侧会遗留...https://hhsyy.com/news/6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