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eof2.Ittakesupasmuchofhistimeastheschooldoes,anditworksonhimwithfargreatereffectiveness.Thatsystemisthelinkedstructureofwhichtelevisionistheheartandwhichnumbersamongitsconstituentsfilm,radio,comicbooks,popmusic,sportsandthelifestyles(includingthe
3、drugculture,permissivesex,andsystematizedantisocialconduct)whichthisstructureeitherautomaticallyordeliberatelyproduces.Thisalternativelifeisalife;itisnotadiversion,ahobby,anamusement.Itoffersitsowndisciplines,itsowncurriculum,itsownethicalandculturalvalues
4、,itsownstyleandlanguage.Itworksonchildrenandyouthseveryday,yearafteryear,teachingthem,formingthem,conditioningthem.Anditisprofoundlyopposedtotraditionaleducation.ThereisnowayofreconcilingthevaluesofliteratureorsciencewiththevaluesoftheTVcommercial.Th
5、ereisnowayofreconcilingthevisionofferedbyShakespeareorNewtonwiththevisionoflifeofferedbythe“GongShow”.Twosystemsofthoughtandfeelingstandopposedtoeachother.Thishasneverbeforebeenthecase.Theideaofeducationwasneverbeforeopposedbyacompetitor.Itwastak
6、enforgrantedbecausenoalternativeappearedonthehorizon.Buttodaythereisacompletealternativelifetowhichchildrensubmitthemselves.Thisalternativelifeoffersthemheroes,slogans,images,formsofconduct,andcontentofasortandallruncountertothemessagegivenintheclassro
7、om.Forthefirsttimeinhistory,thechildisrequiredtobeacitizenoftwocultures:thetraditionandthealternatelife.IsitanywonderthatsuchadivisionofloyaltiesshouldresultinthechaosweobserveInadeepsense,allourchildren(and,toadegree,ourteachers,ourparents,an
8、dourselves)areschizophrenics.Ontheonehandisthereality-systemexpoundedinabook,theidea,theculturalpast;ontheotherhandisthefarmorevividandcomprehensiblereality-systemexpoundedbytelevision,therockstar,thereligionofinstantaneoussensation,gratificationandconsum
9、ption.Goodteachers,whenyouquestiontheminexorably,almostalwaysfinallyadmitthattheirdifficultiesstemfromthecompetitionofthealternatelife.Andthiscompetitiontheyarenottrainedtomeet.Thealternatelifehasonespecialpsychologicaleffectthathandicapstheteacheranyteach
10、er,whetherofwritingoranyotherbasicsubject.Thateffectisadeclineinthefacultyofattention,andthereforeadeclineinthecapacitytolearnnottheinnatecapacity,butthecapacityasitisconditionedbythemedia.Thisconceptionofthealternatelifeisprobablydebatable,anditce
11、rtainlywillnotbeacceptedbyeveryone.Itsclaimtotheinterestofothers,ifnottheiragreement,liesinthefactthatitgoesbeyondthepresenteducationalsystemandtriestolocatetheultimatesourceofourtroublesinthechangesnowagitatingourentireWesternculture.(节选自TheShortPr
14、,一切都与他们在课堂上接受的信息相悖。有史以来第一次,孩子们需要成为传统文化和另类文化这两种文化下的公民。为什么他们这种忠实的承担竟然引起我们所看到的混乱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有的孩子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甚至老师,父母包括我们自己也是。一边是书本中阐释的现实体系、已有理念和文化传统,另一边是电视上传播的更加生动和易懂的体系、摇滚明星、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当你不屈不挠地询问那些优秀的教师有什么难处时,他们最终会坦言相告,困难来自随“另类生活”而来的竞争压力,而他们从未接受过迎接这种竞争的训练。“另类生活”具有一种妨碍所有老师的心理效应,无论是教写作还是其他基础科目的老师都在所难免。这种心理效应
17、地接受它,因为没有其它的教育理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然而现在,一种完整的另类生活正让孩子们惟命是从。它向孩子们展示了英雄、口号、影像、各种行为模式以及粗制滥造的内容所有这些都与课堂上传递给他们的信息相去甚远。5有史以来,孩子们第一次需要成为两种文化的公民传统生活与另类生活的公民。我们所观察到的混乱正是这种效忠分裂导致的,这还用得着怀疑吗?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所有我们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老师、父母以及我们自己)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方面,面对的是课本、传统教育理念和文化传统所阐释的现实;另一方面,接受的是电视、摇滚明星、以及对一夜成名、即刻满足和快速消费的信仰所阐释的更加生动全面的现实。
18、6当受你不依不挠地询问那些优秀教师有什么难处时,他们到最后几乎总会承认他们的困难源于另类生活的竞争。而他们所受的培训还不足以应对这样的竞争。另类生活会产生一种心理效应,使得任何一位老师不管是写作老师还是任何一门基础学科老师感到为难。这种心理效应即学生注意力下降,从而导致学习能力下降。这里所说的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那部分能力,而是受媒体影响的部分。7另类生活这一概念或许颇具争议,当然也不会为所有人所接受。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如果说不是获得人们的同意),是因为这一概念超出了现行的教育体系,并努力在动摇整个西方文化的变化中寻找问题的根源。1.美国影响深远的嬉皮士颓废派运动时期,大量的吸毒者特
19、别是青少年吸毒者在美国出现,随之在整个西方国家出现,接着产生了一种与主流文化相对立又并存的亚文化形式,这便是毒品文化。2.6080年代是西方性自由的盛行期。它是从反对男女不平等的婚姻观念和性观念开始的,然后走到一个极端,使性自由成为一部分人性滥交的借口。放任的性行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3.这种反社会行为是受到盛行于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嬉皮士运动”的影响,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4.20世纪的70年代初,美国人开始了一档节目叫“铜锣秀”(TheGongShow),类似于今天的娱乐节目“真人秀
22、需要成为双重文化的公民,既要过传统生活,又要过另类生活。这样一种双重忠诚造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混乱,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从深层意义上看,所有孩子都患有精神分裂症(在一定程度上老师、父母和我们自己也如此):一方面是书本、传统观念以及历史文化所阐释的现实体系,另一方面是电视节目、摇滚歌星所阐释的更为生动且更易理解的现实体系,后者体现为对即刻轰动、即刻回报、即刻消费的狂热追求。如果你锲而不舍地追问那些优秀教师,到头来他们几乎总会承认,其面临的难处都源于另类生活的竞争,而他们并未受过任何训练应对这种竞争。另类生活有一种特别的心理效应,对教师执教产生妨碍任何教师,无论是教写作的还是教其他基础课程的,都受其
24、n(19041999),美国作家、编辑、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著有终生读书计划(LifetimeReadingPlan,1960),编有三卷本世界儿童文学宝库(TheWorldTreasuryofChildrensLiterature,1984)。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等电视台1970-80年代播出的选秀节目,由查克巴瑞斯(ChuckBarris,1929)策划并主持,由演艺界名人担任评委。评委认为表演者表现不佳时,会用敲铜锣的方式宣告他被淘汰。另类生活文/美克里夫顿法迪曼1译/曹明伦另类生活是过去约30年间信息革命的产物,其中有另外一种极具竞争力、几乎在每个基本方面都与
27、(而且我们的父母、老师和我们自己也有几分症状):一方面置身于书本、信念、以及历史文化所阐释的那个现实体系,另一方面又置身于电视节目、摇滚歌星、以及快感追求、享乐主义和消费至上所宣扬的那个更为生动且更易理解的现实体系。6如果你执意追问那些优秀教师,到头来他们几乎总会承认:其面临的麻烦都源于另类生活的竞争,而他们并未受过应付这种竞争的训练。另类生活有一种妨碍老师执教的独特的心理影响不管是教写作还是教其他基础课程的老师都受其妨碍。这种影响造成学生注意力下降,从而导致学习能力下降这不是指学生天生的能力,而是指实际上受媒体影响的那部分能力。7另类生活这个概念也许尚可争议,它当然不会被所有人接受。要求
29、:课堂教学躲不开的竞争对手(TheClassroomsUbiquitousRival:PopCulture),该文发表于1979年6月13日的纽约时报,后收入1982年出版的短文读本(第2版)。2.由美国电视节目制作人查克巴里斯(ChuckBarris,1929)创制并主持的一档业余选手特殊才艺比拼娱乐节目,评委通常由演艺界名流担任,表演失败者会被评委的铜锣声驱逐下场。该节目以幽默滑稽著称,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曾热播于包括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在内的多家电视频道。义贵圆通,辞忌枝碎第四届“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参赛译文评析文/曹明伦本届大赛参赛原文TheAlternateL
30、ife节选自通俗文化:课堂教学躲不开的竞争对手(TheClassroomsUbiquitousRival:PopCulture)一文。该文最初是作者法迪曼在一次写作教学研讨会(aneducationconferenceonwriting)上的发言,发言稿刊载于1979年6月13日的纽约时报,后收入1982年出版的短文读本(第2版)。这是一篇典型的论说文,全文论题明确,论点鲜明,逻辑严谨,义理圆通,语言晓畅。译好这样的语篇,其要旨在于“义贵圆通,辞忌枝碎”(文心雕龙论说)。所谓“义贵圆通”,即义理要讲得圆满而通达,或者说道理要能够自圆其说;所谓“辞忌枝碎”,即措辞切忌支离破碎,
31、或者说遣词造句要通顺连贯。译文要像原文那样义理圆通,首先就得像原文那样有个统摄概念,或曰中心论题。这篇原文的统摄概念和中心论题就是alternatelife(亦作alternativelife),这也是本刊将其作为节选版参赛原文题目的原因。除题目之外,此概念在节选的原文中还先后出现了8次,起到了突出论题、强调论点、承上启下、衔接连贯的作用,因此这个概念的中译文也应该明确而统一,不宜一名多译,含糊其辞,即不宜像某些参赛稿那样,在同一篇译文中将其分别译成“第二生活”、“新型生活”和“旁门生活”,或“另类生活”、“可选择的生活”和“另外一种生活”1。短文读本的编者告诉我们,alternate
32、life这个概念是作者自己对他阐释的那种社会现象的称谓,而他的议论和阐释则是其个人见解(personalopinions)。2鉴于此,就像对30多年前的美国读者一样,alternatelife对我们来说也是个新的概念,所以参赛者也体验了一把严复先生当年面对新概念而“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终嫌参差”3的那种感受。也正是因为这“渺不可得”,虽说多数参赛者都在自己的译文中统一了alternatelife的中文译名,但从横向比较来看,这个概念的译名仍显得极不统一,如最终入围复审的100篇译文就分别将其译成了“另类生活”、“新兴生活”、“新式生活”、“别样生活”、“平行生活”、“交替生活”
33、、“二元生活”、“另类活法”、“非传统生活”、“反传统生活”、“新生代生活”、“新生活方式”、“非主流生活”,以及“可替代的生活”和“生活在别处”等等。然而,虽说alternatelife或alternativelife是个新概念,但alternate和alternative却并非新词,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在alternate第3义项就说明,在北美英语中,alternate=alternative,alternative释义为“differentfromtheusualortraditionalwayinwhichsthisdone非传统的;另类的
34、”,而且释义后还提供了一个相似的词例,即“alternativelifestyles,非传统生活方式”。“非传统”的意思不言而喻,至于“另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是:“另外的一类,指与众不同的、非常特殊的人或事物。”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alternatelife或alternativelife最好就按词典释义翻译成“非传统生活”或“另类生活”,而作为篇名和中心论题,“另类生活”更为妥帖。除这个中心概念外,原文中其他关键概念也须译得精当,不然译文仍难以像原文那样义理圆通。毕竟“概念明确是正确思维的首要条件。没有明确的概念,就不会有恰当的判断,就不会有合乎逻辑的推理与论证”4
35、。此说对原作如此,对译文亦然。限于篇幅,仅略举数例:一、原文第1句中的thecommunicationsrevolution指第4次“信息革命”,具体说就是“通讯革命”(人类经历的5次信息革命是:1、语言的产生和使用;2、文字的创造及使用;3、印刷术的发明及使用;4、广播电视等的发明及应用;5、计算机的发明及应用),鉴于有ofthelast30yearsorso对其加以限制,此句译作“另类生活是过去30年左右通讯革命的产物”或“过去约30年间信息革命的产物”都可谓精当,均可与下文的“电视、电影、广播”衔接;但有参赛者将此句译成“另类生活是在过去30多年(或近30年来)传播革命
36、带来的结果”,这不仅切断了与下文的衔接,而且译文本身会产生歧义,因为“传播革命”是个动宾结构,与均为偏正结构的“通讯革命”和“信息革命”相比,“传播革命”可产生的歧义一目了然。二、对原文中先后出现的childandyouth和childrenandyouths,不少参赛者将其译成“儿童和青年”、“少年儿童”或“青少年”,结果译文概念与原文概念并不等同。汉语“青年”、“少年”和“儿童”有明确的年龄划分,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青年“指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少年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儿童则指“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所以严格说来,“儿童和青年”漏译了少年,“
37、少年儿童”漏译了青年,“青少年”则漏译了儿童。其实child(children)一词的意思是ayoungpersonofeithersexesp.betweeninfancyandyouth,包含了汉语所说的儿童和少年,故多数参赛者把childandyouth翻译成“儿童和青少年”或“青少年和儿童”,不过这种译法稍嫌壅赘,因为如余光中先生在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一文中所言,中国人说“夫妻”,不说“夫和妻”(manandwife),说“前后”,不说“前和后”(backandforth),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不说“柴、米、油、盐、酱、醋以及茶”5。同理,就像英文说chi
38、ldandyouth和childrenandyouths是其常态一样,我们说“青少年儿童”也是中文的常态。三、原文第5段第2句是Ontheonehandisthereality-systemexpoundedinabook,theidea,theculturalpast;ontheotherhandisthefarmorevividandcomprehensiblereality-systemexpoundedbytelevision,therockstar,thereligionofinstantaneous
39、sensation,gratificationandconsumption。有参赛者认为book和television后面与之并列的两组名词分别作两个reality-system的同位语,于是将此句译成:“一方面是书籍所阐述的现实体系,即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而另一方面则是电视所展现的更为生动易懂的体系,即摇滚明星、轰动效应、享乐主义以及消费主义。”或译成:“一边是书中阐述的现实,它是一种理念,是有文化积淀的过去。另一边是电视里描绘的更生动易懂的现实,它宣传摇滚明星,鼓吹追求快感,倡导享乐消费。”但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译文不仅忽略了原文的语法意义,而且也忽略了原文严谨的逻辑,使原
40、作者的雄辩在译文中变得义理抵牾,自相矛盾。从语法上看,把这里的“abook,theidea,theculturalpast”和“television,therockstar,thereligionofinstantaneoussensation,gratificationandconsumption”都视为并列关系更为合理;从逻辑上讲,前一个“现实体系”仅由theidea和theculturalpast构成似乎并不现实,构成后一个“现实体系”的成分虽多,但却排除了上文所列的一些成分,因为这里的“摇滚歌星”只相当于上文的“流行音乐”,而“快感追求、享乐主义
41、和消费至上”也只相当于上文中包括毒品文化和性放纵在内的“该结构自动衍生或刻意催生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上文已经说明,电视虽说是那个链式结构的中心,但毕竟也和电影、广播、漫画书、流行音乐、体育运动以及该结构衍生或催生的生活方式一样,只是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其他组成部分并非电视expound的对象,而是和电视一道阐释expound另一个“现实体系”的工具。四、与评委会赛前的估计吻合,原文末段成了本届大赛的翻译难点,难点之关键又在于第2句中的代词“it”到底指代什么。为说明问题,我们且把这段原文抄录于此:Thisconceptionofthealternatelifeisp
42、robablydebatable,anditcertainlywillnotbeacceptedbyeveryone.Itsclaimtotheinterestofothers,ifnottheiragreement,liesinthefactthatitgoesbeyondthepresenteducationalsystemandtriestolocatetheultimatesourceofourtroublesinthechangesnowagitatingourentireWeste
43、rnculture.不少参赛者认为此段第2句中的代词it指代的是第1句中为Thisconception充当定语的thealternatelife,于是把该句译成:“另类生活之所以吸引他人,哪怕不能被认可,正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它超越了现行的教育体制,力图在那些动摇整个西方文化的变革中,找到我们面临问题的终极根源。”或译成:“即使有些人不认可另类生活,它所宣称的也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这基于以下事实:另类生活超越当前的教育体系,并试图找出正在动摇整个西方文化的乱局的罪魁祸首。”这些参赛者显然忽略了这样一个逻辑问题:不被认可的东西怎么可能吸引人呢?有人会说不认可的是一批人,被吸引的是另一批人(
47、说法,其实是为了使语气委婉,而且这种说法是英语的常态。最后我们还应该注意这个事实,只有行为主体才可能实施triestolocate这样的行为,而另类生活并非一个行为主体。五、参赛者对原文第4段第5句中与heroes,slogans,images,formsofconduct并列的contentofasort也有不同的理解,于是有人将其译为“某种满足”、“一种满足感”、“某种心理满足”或“某种程度的满足”;这种译法首先是把ofasort误看成了asortof,而没有注意到此处ofasort的意思是ofonekindoranother(属于同一种类的);其
48、次在确定content的词义时缺乏逻辑辨析,没有考虑这个“某种满足”与上下文的义理贯通,我们可以说contentofasort前面的内容(另类生活提供的英雄偶像、豪言壮语、行为方式)与课堂上传授的内容背道而驰,但说“某种满足”与课堂内容背道而驰就令人费解了。所以评析者认为,contentofasort的意思是“同一类的内容”,或曰“诸如此类的内容”。除ofasort外,参赛者对orso(=about,大约)和asitis(=consideringthepresentsituationasthingsare,实际上)等短语也多有疏忽。这些短语本身并非概念或动
49、作,但却能使概念更明确,使动作更具体,须知“最近30年来”或“过往30余载”绝不等于“过去30年左右”或“过去约30年间”(thelast30yearsorso);“受媒体影响的”也不等于“实际上受媒体影响的”或“受媒体实际影响的”(asitisconditionedbythemedia)。上文说译好论说文的要旨在于“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实际上措辞支离破碎也是令译文不能顺理成章的原因,此可谓“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矣,未有不达而能信者也”6。例如有人将原文首句翻译成:“大约30年前开始的通讯革命造就了这种另类生活。少年儿童从两岁起便开始接受传统教育,而今,在传统学校教育
50、之外,产生了另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教育体系。”原文本来是说另类生活是什么,其中(There=inthealternatelife)有什么,译文却成了通讯革命怎么样、少年儿童怎么样,在传统学校教育之外又怎么样。再如有人把原文末句译成了:“它超越了当前的教育体系,直击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当今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西方文化为之撼动。”原文本来只是说“it”会怎么样,译文却成了“it”怎么样了,当今社会怎么样了,西方文化又怎么样了。两相比较,可见原文话题集中,译文头绪众多;原文不蔓不枝,译文枝繁叶蔓;原文浑然一体,译文支离破碎。傅雷先生曾批评这种把原文长句拆分成若干句子的译文“宾主不分,轻重全
52、福建省福州市,我是典型的南方人。二十多年来,我从未到过长江以北的地区。我曾经设想过无数次来首都的场景,却从来没想过第一次来北京会是因为这样一个契机,能够见到这么多翻译界的“牛人”还有许多和我一样的翻译爱好者。我感到非常高兴。说实话,这次比赛获得一等奖,我有点意外。我并非天赋过人,对于参加翻译比赛,我一直抱着学习的心态。其实,今年并不是我第一次参加“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去年,我也参加了这个比赛,大家猜我获得了什么奖项?很遗憾什么奖项也没有获得。然而在我看来,一年之间,获奖与不获奖的变化并非偶然。下面我想结合我两次参加比赛的经历,谈一谈我对翻译的三点体会。首先,我认为好的翻译绝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