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的猫(精选5篇)

1、奖励的反义词是:处分、惩戒、处治、惩罚、处罚等。

2、处分[chǔfèn],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违反校规的学生。

这里所说的新成员,不是指转来了一位新同学,而是一只小猫。

一切课前准备都在紧张而又有序地进行着。就在公开课的当一天,语文老师提着一个铁笼走进了教室。只见那方方正正的笼子里卧着一只小猫。毛色是纯白的,有如锦缎一样,在太阳下折射出点点的光芒。它大概就只有一个拳头那么大,虽然小但并不怕生,本来就很活跃的它,在我们众多的同学面前,它就更活跃了。它上蹦下跳,把笼子撞得叮叮直响……

这一只猫咪,我们的“新成员”。不但可爱,而且还很活泼。可是它的活泼也让我们很担忧,万一它一进多媒体教室乱跑起来怎么办呢?带着担忧,我们踏进了电教室的大门。

不料这次小猫的举止异常,它不但不乱蹦乱跳,而且还平平稳稳地坐在桌子上,它甚至还连声都不出一声。就像一个认真听讲的学生。

靳以和卞之琳,两个人分别负责一大一小两个杂志(卞之琳比喻为“正餐与茶点”)。两个杂志有一个基本相同的撰稿队伍,稿件有的分给《文学季刊》,有的分给《水星》,互相调剂。编辑部设在北海前门与景山之间的三座门大街14号。这是1933年靳以为筹办《文学季刊》租下的一个小院,南、北屋各三间,另附门房、厨房、厕所。这里除了靳以和卞之琳,还雇了两个人:一个看家兼传达、收发和做饭,一个白天来上几个小时班的校对。巴金从上海到北平时就常住在北屋西头一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青年文友来这里聚首,、李广田、何其芳、辛笛都是小院的常客。

刊名《水星》从何而来?卞之琳回忆50年前往事,说偶然得之的经过:

我们不准备拟发刊词之类,刊物名字却总得想一个。一个夏晚,我们不限于名为编委的几个人,到北海五龙亭喝茶,记得亭上人满,只得也乐得在亭东占一张僻远而临湖的小桌子。看来像大有闲情逸兴,其实我们忧国忧时,只是无从谈起,眼前只是写作心热,工作心切。一壶两壶清茶之间,我们提出了一些刊物名字。因为不是月夜,对岸白塔不显,白石长桥栏杆间只偶现车灯的星火,面前星水微茫,不记得是谁提出了《水星》这个名字,虽然当时也不是见到这颗旧称“辰星”的时候。当时文学刊物名称也不像今日这样流行了各种各样带有诗意的名称,而一般性文学刊物名称也用尽了。大家认为这个《水星》刊名倒也别致。

接下来,还有一段话:

过去十分重要的文学杂志《法兰西信使》,当时还有重要地位的英国《伦敦信使》以及不那么响亮的《美国信使》,都被国内报刊误译为什么什么《水星》,早就传开了,沿用了,我们也知道。《水星》就《水星》吧,以星取名,也知道这颗行星离太阳最近,星上也不可能有水,《水星》上不加《中国》或《北平》,也表明与这些西方刊物有别。我们还是怕误会,想来想去,又想不出别的,就用出了。还是怕招人讪笑,我在第二期“编辑室”语上写了一段取名的说明,后来在第一卷六期合订本里封面中间就摘取了这段说明的最后这句话:这个小刊物用了《水星》的名字,正如行星中这个小行星用了神使迈尔克留斯的名字,也正如人名字叫阿猫阿狗——记号而已。(《星水微茫忆〈水星〉》)

《水星》的进步倾向和艺术追求,使它列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流刊物之林。卞之琳在《星水渺茫忆〈水星〉》中说到当年的编辑工作:“不挂鲜明的政治旗帜,不用剑拔弩张的语言,不放火药味空气,而当时文艺统治势力愚昧无知,所以承受压力不大。”“刊物既不迎合庸俗趣味,也不附庸风雅(二者实际是相通的),容易得到严肃作家的支持。刊物虽是同人刊物,却不是宗派刊物,是开放的,没有排他性,不偏狭,又自有特色,并不趋时看风。”“我们不枉费心机,不顾实际或锦上添花而人工树立谁的威望或人工控制谁的名声。”“我们也不是无所用心,只是心思主要用在权衡稿子的性质、质量,合用与否。不用则退,难免主观,也就不说理由。决定刊用,则并不自以为是,除非改正明显的错字、漏字,不乱改来稿。”句句灼见真知。

《水星》的作家群体与《文学季刊》一样,不分南北,但偏重于北平的学院文人。巴金、靳以、沈从文、李健吾、郑振铎、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蹇先艾、南星、萧乾、芦焚、臧克家、何家槐、盛成、吴伯箫、丽尼、张天翼、周作人、废名、罗喉(罗念生)、艾芜、茅盾、毕奂午、荒煤、老舍、朱自清、方敬、东平、杨吉甫、孙毓棠、辛笛、梁宗岱、冰心、曹葆华等,人才济济,群星灿烂。这还不包括后来离开文学而进入科学的,如鹤西;或因资料所限而不知所终的,如张天。

《水星》第一卷第二期发表了张天的短篇小说《七八九》。

南阳府,好风水!在前清出过诸葛亮。不不,在古时候。现在,十八里岗又出了一个朝廷——去卧龙岗不远的那个十八里岗。

小说开头交代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朝廷”里的“皇帝”,原来是十七八岁的野孩子头铁蛋。他的全部人马是“师长”(一个常在粮行偷米的麻脸孩子)和“师长”手下的一个“团长”、五个“营长”“十二个排长”,都是当官的。反叛“皇帝”的是小八和小九弟兄,两个卖香烟的野头野脑的孩子。家里还有小八14岁的哥哥小七,小七的十六七岁的童养媳董妞。其余的人,都变成了鬼。爹娘没留下半亩地,没留下一文钱;三间破草房已经住了三辈。小八哥儿俩和铁蛋们开了几次仗,最后小九死了,董妞也不见了,莫非跟铁蛋跑了?……南阳府刀客(土匪)横行,这一夜刀客点了十八里岗集上的房子。人们想从井里汲出水来;但是三口井早见了泥浆。河,根本就没有水。集镇冒着烟,小七家也是一片灰烬。他嚷着:“小八!哪儿去了?”

小八哪儿去了?读者会想到小说里小七和小八的两句对话:

“小八,照你说,咱干啥有饭吃?”

“干啥?干刀客。去汤去!”

匪荒现象是20世纪30年代北中国农村现实的一个重要侧面。《七八九》画出了南阳农村的贫穷困顿,陷入绝境的农民铤而走险。灵活的口语增强了乡土色彩。“汤”,南阳土话,有“干”“闯荡”的意思。其中真意,不是老南阳,今天可能就难以准确理解了。《水星》后来又刊发了张天的《疙疸》和《二磨》,都是写南阳农村人物风情故事的短篇小说。

怎样多方设法诱导学生进行学习呢?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做法,希望能给同行们一点启示。

一、运用直观教具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逐步趋向成熟,他们模仿力强,对外界的感受敏锐,外界的一切都能撞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大量运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内容,让他们通过开动脑筋、动手实践、勤于思考,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如:教《苏州园林》这课时,通过出示苏州园林建筑的一些图片和其它一些园林的建筑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得出了“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的标本”。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照课文边阅读边看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试着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既让学生深刻的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生动形象的点明了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的地位。又如教《卖油翁》一文时,笔者模仿课文中的情境:在讲台上放一只葫芦形的小瓶,一只小汤勺,一杯开水。笔者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用有方孔的铜钱覆盖葫芦口,用汤勺将水舀入盖有铜钱的葫芦小瓶。同学们争先恐后,踊跃参加。最终虽然几个同学的实验都失败了,可是他们却深深体会到了卖油翁酌油技术的高明。

二、大胆创设意境

三、启发学生讨论

【关键词】文本细读;阅读教学;学生阅读力

【作者简介】范维胜,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语文学习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语文教学法委员会理事,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课题研究先进个人,中语会全国优秀实验语文教师,首届“语通杯”中学生个性文学鉴赏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特等奖,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成长大讲堂客座讲师。袁巧巧,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立人中学教师,致力于学生阅读力提升研究。

【项目基金】此文是宁波市基础教育教研课题《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力的策略研究》编号130612的研究成果之一。

文本细读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现行的“文本细读”研究中在两个领域应用甚广:一是文学批评领域,一是阅读教学领域。

文学批评中的“文本细读”有三个基本的特征:一是以文本为中心,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独立的存在。布鲁克斯主张文学批评就是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评价,文本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可以体现为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等四个方面。二是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认为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三是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韦勒克强调作品就是一个隐含着并需要意义和价值的符号结构,主张解读就应该以具有这样的符号结构的作品为主要对象。

那么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呢?这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不可忽略的问题。我们从两个角度入手,那就是整体构架,细部咀嚼。

其二是转变视角,在突破难点中体验人生的乐趣。例如阅读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我们可以这样引领学生细读:1.“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名字不为许多人所知道。”――鲁迅为何感激藤野先生?――鲁迅先生是这么认为的吗?再读这一句,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藤野先生的伟大?2.在你眼中,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鲁迅眼中,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藤野先生配得上“伟大”吗?鲁迅从藤野先生那儿学到了什么?――鲁迅是个怎样的人?――藤野先生了解鲁迅吗?3.出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学生说印象――出示两处外貌描写说印象――出示总结句,阅读11――36段,藤野先生做了什么使我最为感激?――出示《谨忆周树人君》及鲁迅在国内的境遇,学生谈看法――藤野的这种关怀作者为何用“伟大”形容?――其它日本人是怎样对待我的?――生齐读鲁迅的感慨,谈感受――究竟中国人做了什么?4.我为什么不在东京学医?――我为什么要学医?――我为什么放弃学医?――既然我弃医从文了,藤野先生对我来说还有重要意义吗?等等,这样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来回穿梭,自己的人生境界也会升华的。

其三是贴着文本情感行走,在感同身受中体验情意的乐趣。例如阅读郑振铎先生的《猫》,我们可以这样引领学生细读:教师朗诵郑振铎的小诗《回忆》导入――郑振铎家养了几次猫?它们的结局分别是怎样的?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出示三种心情,学生齐读,这三种心情一次比一次沉重,为什么?文中哪段文字集中表达了作者的内疚之情?――生齐读这段文字,哪些地方体现了对于猫的怨苦、暴怒和虐待?――假如猫会说话,你猜它会说什么?――再读这段文字,如果同样的事发生在前两只猫身上,结局会一样吗?为什么?――请从身世、外貌、性情等角度对第三只猫做个界定――作者还在为何难过?――这只猫有没有向主人表示过它也需要主人的爱呢?――出示写作背景,作者还在写人,有没有一个人和猫一样?两者有什么共同点?――教师朗诵食指的《热爱生命》等等,这样在文本情感的深处体验阅读,学生就会体验出生命之于我们的重要。

其四是深入文本意蕴,在把握“意脉”中体验升华的乐趣。例如阅读《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童话,我们可以这样引领学生细读:先谈我们对盲人的看法,一般是可怜,令人同情,要关爱他们。那么有个问题,如何关爱?我们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盲人和牛奶》例子,结尾一句已经说明了答案,像普通人那样不是站在盲人的角度帮助盲人未必有效果。关爱盲人我们必须站在盲人的立场去思考他们的所需。如果我是盲人,我需要的是什么?同情怜悯固然不会一味排斥,但是光有的同情就是关爱吗?盲人虽然双目失明,他们的世界没有光亮和色彩,但他们可以去拥有一个我们常人所没有的世界。比如我们看一下日本音乐家宫城道雄写的《音的世界》,微妙地摹写一位失明者的独特感受。PPT显示:

虽然时常有人牵着我的手,却要由我指点路途。我还常常告诉汽车司机路。一路记牢了,比有眼睛的人还可靠。特别是来到离家不远的地方,马上就意识到快到家了。如果听到邻近的孩子和狗的声音,也许因为熟悉,走起来就更容易了。

还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等。这就说明:盲人并不见得比我们要弱,很多地方和很多时候,他们可以比正常人要强甚至伟大。所以对盲人最大的关爱应该是:让他们内心的光亮发出来,帮助他们找到生活的快乐。带着这些思考再读文本,心中豁然开朗。金波的这则童话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是个传统的童话结尾,换个表述就是“从此盲孩子和影子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原来这则童话就是站在盲人的角度在思考“盲孩子的幸福”问题。

“对盲孩子而言幸福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从寂寞变得快乐。自从影子出现,盲孩子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影子出现前,“每天看到的都是黑颜色”(17节),影子出现后“永久的黑夜消失了”(47节),影子是怎样让盲孩子感到幸福呢?通过不断引导盲孩子用“看”以外的方式去感知世界的多姿色彩,为他打开了一扇窗。他带着盲孩子到18节倾听大自然的美,到28节说笑唱歌讲故事,在29―51节之间散步,鼓励盲孩子去触摸萤火虫。总之,影子不离不弃陪在盲孩子身边帮助他。“幸福就是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在我身边”,这是表达关爱的一种方式。

但故事发展到(52―71节)这部分,产生了三点疑问:1.盲孩子遭遇风雨最需要陪伴时,影子却消失了,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情节呢?2.盲孩子经历风雨后,再次见到影子表现激动,从(66―71节)语言、动作描写可看出来。而影子再见到盲孩子时,只有一个“拥抱”动作,似乎很平静,但是又是“久久”地拥抱,充满深情。3.盲孩子遭遇这次困难后,接下来突然出现了“世界所有的光亮一齐照耀着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这看上去太突兀了。但当你站在盲人的角度思考他最需要的是什么时,就有了新的发现。盲孩子踉踉跄跄、跌跌撞撞地独自走过风雨,不难理解这对盲孩子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挑战,盲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并成功克服困难。影子的平静反映出他似乎早有预料,久久拥抱的深情中可看出影子的用心良苦。影子通过离开盲孩子,让他独立面对困难,把他当正常人对待,最后让盲孩子自己从内心发出光亮,给予他生命的希望。这正是对盲孩子最大的关爱。

最后谈谈影子。影子的出现不仅让盲孩子感受到了幸福,还让盲孩子自己创造了幸福,从而给予盲孩子生命的希望,可以说是影子改变了盲孩子的世界。那么如何理解影子的现实意义呢?我发现文中有两处影子的外貌描写:第15节“我像黑夜一样黑。我还有一双黑眼睛”:第86节写影子获得了生命后写到了“大大的黑眼睛”。“黑眼睛”让人想到顾城的那首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顾城通过黑眼睛寻找光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顾城也是用心灵在寻找光明。盲孩子通过影子了解外面的世界,最后寻找到了光明。比如18节:“因此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第31节“影子告诉他,今夜虽然没有月光,但天上的星星又多又亮”;第41节“你把他接过去,它一点也不烫手,真的不烫手。”所以影子就是盲孩子的“黑眼睛”,就是那颗不断鼓励盲孩子创造生命希望的心灵。这样的细读回肠荡气,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灵魂受到洗礼。

再如:阅读《杨修之死》时,我们可以抓住“竟与众人分食讫”中的“竟”,“修知其事,径来告操”中的“径”。学生通过“竟”、“径”字,既能读出杨修办事鲁莽、恃才放旷的个性,又能知晓作者的情感态度是略带批驳的。通过曹操的描写中的“操虽称美,心甚忌之”中的“忌”,“操虽喜笑,而心恶之”中的“恶”,“佯怒夏侯”中的“佯”,我们既能读出曹操的虚伪、奸诈、老谋深算,也能读出杨修真正的死因不仅仅因为他的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尤其是“佯”字表明根本原因是因为卷入了世子之争。因为世子之争,不仅是君王们自己的家事,更是涉及王朝家势兴衰的大计,所以杨修参与曹氏家族世子的斗争,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他,将来曹丕也不会放过他。一个字,让我们知其个性,知其情节发展。更是让我们了解到罗贯中点字成金的语言风格。在课堂上的探讨,又将会促成学生积累,内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其二是词语似珍珠,粒粒熠光彩――瞄准意味深长的词语。例如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可以抓住“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中的“聪明”一词进行细读。这句话出现在车站送别一段。文中从两方面着笔写父子车站送别。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他为儿子做了一切。儿子对父亲的这一举动在开始时并不理解,还在内心暗笑他的“迂”。“背影”的出现,使儿子清楚地看到了一颗慈父的爱子之心,终于完全理解了父亲。在这句话中一定要理解“聪明”一词的意思,这是反语。这句话表达了儿子此时的自责和内疚,悔恨自己的幼稚无知,真正懂得了父爱,是对父亲的理解与尊重。朱自清把20岁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对父亲的理解通过“聪明”一词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再如:阅读杨绛先生的《老王》时,文中的“镶嵌”一词,值得玩味。《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镶嵌”的词义是:“把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老王被镶嵌在门框,运用了夸张,强调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举步维艰的老王,竟然给我送来了鸡蛋和香油,充分体现出老王对“我”的感恩之心,突出老王的善良。我看到此情此景,内心触动,运用“镶嵌”一词来形容“我”的目睹,表明“我”内心的触动之大,也从侧面体现出“我”的善良与悯人情怀。杨绛先生同情老王,尊重老王,牵挂老王,这样的感情线索在文中是始终贯串的。在理解文中遣词造句时就应该结合这条感情主线,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文中的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老王与杨绛先生之间涌动的真情。“镶嵌”一词,既让我们感受到文中的核心价值“善良”,体会到特殊年代人们之间的相互取暖,更是让我们对杨绛的不矫揉不造作的笔法,有了切实地体会,感受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深刻的主题内容的同时,也领略了作者追求真实的写作风格。

THE END
1.靳以的《猫》主要内容靳以(1909-1959),现代著名作家,原名章方叙,天津人。少年时代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国际贸易系。20世纪30年代写了许多反映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生活,描写青年男女生活和爱情的小说。40年代目睹国民党破坏抗战,思想感情发生变化,作品中出现革命的倾向。新中国成立后热情参加文化建设工作和各项政治活动,曾任人大...https://edu.iask.sina.com.cn/bdjx/10YRf6mTZgsk.html
2.大家书斋:猫与短简作者靳以简介书评《大家书斋:猫与短简》的主要内容包括:短简、往日的梦、关于我自己、生活与猫、写到一个孩子、又说到我自己、我的母亲、纪念我的亡母、病、猫及其他、猫、弟弟、亡者、雨夜、献给母亲、冷落、渔、火、社会相、社会一相、医生等。 作者简介 靳以 http://book.kulemi.com/203580/
3.17《猫》教案21世纪教育网(2)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 猫 第一只猫 悔恨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不可主观臆断 ...http://zy.21cnjy.com/21145579
1.《爱意成泥》:余南卿的放手与陆越川的觉醒余南卿初恋婚姻爱意...在陆越川与余南卿的婚姻中,她扮演了一个微妙的角色,使得陆越川对余南卿的感情逐渐淡化。二、情节概述 ? 余南卿在父亲去世后,决定与陆越川离婚并留在小山村教书。 ? 在离婚过程中,余南卿发现了陆越川对徐瑶的特别关心,以及他为徐瑶所做的种种事情,如买雪花膏、搬东西等。 ? 余南卿在离职前与陆越川进行...https://m.163.com/dy/article/JGV5D1AB0556AFS0.html
2.《猫》靳以靳以jin(1909~1959),现代著名作家,原名章方叙,天津人。少年时代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国际贸易系。20世纪30年代写了许多反映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生活,描写青年男女生活和爱情的小说。40年代目睹国民党破坏抗战,思想感情发生变化,作品中出现革命的倾向。新中国成立后热情参加文化建设工作和各项政治活动,曾任...https://www.jianshu.com/p/e0582ef72ab0
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猫(3).pptx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四)课外拓展延伸,1、比较文章感情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夏丐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延伸(1)在生活中...https://m.renrendoc.com/paper/94964564.html
4.《猫》读后感范文600字(精选33篇)阅读了夏丐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之后,我发现它们与课文郑振铎的猫有很大的区别。 先说夏丐尊的《猫》,这篇文章虽然和课文一样都是表达一种悲伤和后悔的感情,但悲伤的种类却不一样。郑振铎的《猫》中第三只猫死时的悲伤是因自责和懊悔,还有对良心的谴责二引起的,而夏丐尊的《猫》...https://mip.ruiwen.com/duhougan/2899532.html
5.《猫》读书心得(通用21篇)《猫》一文是由郑振铎先生用真挚、质朴的语言从而写下的一篇散文。此文中,作者用纯朴的言语,将三只猫的形象深深的刻画在了读者的脑海中,三只不同的小猫,却是同样悲惨的命运。借助形象的刻画及故事的推进,写出了人思怨的情感,而透过人的`感情变化,又极其自然的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挚,哲思醒人。 https://www.unjs.com/dushuxinde/202011/2827488.html
6.《猫》读后感(精选64篇)老舍先生写的《猫》有很多独特之处,首先是表达了老舍先生爱猫的真挚感情,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将事实具体写出,是猫的形象丰富深刻的生动,给读者留下印象。 《猫》读后感 篇10 暑假的时候,我读了杨红樱写的《笑猫日记——会唱歌的猫》。这本书讲了一个非常感人的...https://www.jy135.com/duhougan/768791.html
7.老舍猫读后感(精选28篇)老舍先生写的《猫》有很多独特之处,首先是表达了老舍先生爱猫的真挚感情,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将事实具体写出,是猫的形象丰富深刻的生动,给读者留下印象。 老舍猫读后感 篇4 《猫》是一箱宝藏,我发现了一座座金光闪闪的黄金屋;《猫》是一袋零食,我咀嚼出了语言的...https://mip.wenshubang.com/duhougan/2758198.html
8.研课丨猫由此可以看出,文中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感情浓度,都表达得恰如其分。学习时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活动,分析作者当时的心情,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人文主义思想。 《猫》写读创教学设计 期待点评,交流你的建议Thanks?(?ω?)? {链接阅读}”写读创”教学设计课例集...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928/10/907138_937968174.shtml
9.郑振铎《猫》的文体认定与教学思考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文体角度来说,推荐阅读这一组写猫的文章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三篇都是散文(均被收入前文所引“人间·名家经典散文书系”中...https://www.fx361.com/page/2020/1207/73005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