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读理解“我”冤枉第三只猫的字词语句。
2、把握“我”对三只猫不同的情感态度,理解其中原因。
3、朗读品评抒发作者强烈感情的语段。
4、知晓第三只猫缺点如此多作者还要难过,还要悲悯的原因。
重点难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话、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来走进文本,深入主题,获得心灵的共鸣。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看老师手中的图片,这是什么?漂亮吗,可爱不?喜不喜欢吗?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小动物啊!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郑振铎一起走进他的家庭生活,去体验一下他养猫经历的快乐与悲伤。
1、自由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明确:“我家养了三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3)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更难过呢?
板书:更难过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读一读,想一想。
速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大声地反复地有感情朗读,并作批注,说出喜欢的理由。
2、品一品,说一说
预设:
(1)描写猫的语段:
例:
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条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2)抒情的语段
那时太阳光温暖的照着,欣赏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
我也怅然的,愤然的,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我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3)耐人寻味的语句。
例:“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多媒体出示:
描写语段的作用:
生动的词语:
逼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被描写对象的特点,并自然而然的将人物的情感蕴于其中
精准的细节刻画
抒情语段:
抒情——将内在的情感外显化,更利于情感的抒发,感染人,打动人。
耐人寻味的语段:
不能忽视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这些耐人寻味的语句往蕴含着作者不愿言表的更为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
四、小结
第二课时
1、细读课文猫被冤枉情节,理解从中包含的作者情感。
一、细读课文黑猫“被冤枉”情节,理解其内容。
(一)读冤枉
1、刚才我们同学们认为我对第三只猫的亡失更难过是因为我冤枉了它,那么文中哪些字词或句子说明“我”认识到自己冤枉第三只猫了?
学生阅读,勾画,然后回答,多媒体显示。
如17段“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浪凝望着。”“似乎”一次表示不肯定,带有猜测的语气。对着鸟笼望着也并不一定是在打鸟的主意想吃吃,还可能是被活泼的鸟吸引了等原因。
如21段,“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鸟死了,毛羽不可能光亮紧致,羽毛松散是正常的。“好像”一词也是表示想像,不能算证据。是我的误解罢了。
如25段,“我以为它这是”畏罪潜逃“了。“以为”是认为的意思,是表示猜测的词,“畏罪潜逃”知识我给它强加的罪行而已。“以为”与“真的”放在一块,更显得矛盾与荒谬。可见“我”认识到自己冤枉第三只猫了。
如27段,“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好像”一词也是我的主管臆断,说明第三只猫嘴里有没有吃东西,有没有真的在吃鸟我也是没有真正依据的。我在冤枉它。
如29段,“我是错了!”真正的凶手是黑猫。
2、一切都是证据不足的,可我当时却说什么?
“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3、就如作者自己所说的,这是在干什么?
妄下断语
4、学生齐读。让我们来读一读“我”当时的妄下断语,读出我过后的更难过的心情。
被人冤枉是难受的,而一个心存良知的人,冤枉别人的痛更是如万箭穿心。感受我的更难过之情。
(二)读虐待
1、引入,一开始有同学还说,我对第三只猫更难过不仅是因为冤枉了它,还因为我虐待了它(间接害死了它)。就让我们来看看我找猫算账过程中一系列的行为、反应,来感受我的更难过的感情。
(多媒体显示)
“于是立刻便去找它。”用于是、立刻、便三个词来形容我去找它的情态,可见“我”当时十分愤怒、冲动,已经失去了理智。被愤怒冲昏了头脑。
“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2、从“我”打猫的动作中你读出了什么?
我很愤怒,打猫速度很快,容不得猫逃脱,很残忍。
“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两个“还”字可读出我的残忍,“快意”更是失去善心、冷漠无情。简直在对猫虐杀。
3、文中除了第32段表达出我深重的难过,还有哪一段也表露出这样的感情?
30、33、34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这些段落。
哪些词尤其能体现我的难过深入精髓?该怎么读?
学生有感情有技巧地再读。
(三)读补过无望(歉意难道)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因为它是一只猫,我们无法沟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因为它已经死了,我再也没有机会了。
(四)读不平等对待(偏见亏待、尊重缺失)
引入,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发表了对第三只猫更难过的原因,思维很发散。正如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也相信咱们能读出的原因远不止这些。
1、关于“我”更难过的原因,你还有什么见解?
提示:如果鸟是第一第二只猫在的时候死的,我会冤枉它们吗?不会。
2、为什么?
因为第一第二只猫很活泼,也漂亮,我很喜欢这两只猫。它们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而第三只猫长得很丑,性格忧郁,又不会抓老鼠,它对我们没有用。我不喜欢它。
3、也就是说“我”喜欢猫是为什么?
是因为它给能我们带来快乐,对人而言有用。
4、我们生活中有以这样姿态对待动物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
5、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持这样姿态对待其他生命的,对待生命,我们缺乏一种怎样的情怀?
同情、珍爱、尊重、悲悯等
连接语:作者一定也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以至于对第三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请大家集体朗读30-34段。
我的难过之情是无法释怀的,那些词可以看出来?
永无,永不。
集体再读33、34段。
二、再次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包含的哲理。
学生回答
多媒体显示
待人要公正,不能歧视和欺负弱小,要宽容大度,满怀善意地给弱小以帮助,免受良心的谴责。
不能因为没有根据的揣测,妄下定论,误解他人,不给对方辩白的机会,否者有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
做人要严于律己,处理问题要客观公正,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
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此时此刻,老师也有一点感悟要和大家共勉:“关爱动物,尊重弱小,善待生命!”(板书)
三、拓展,收获
1、你喜欢文中的“我”吗?能不能说说理由。
学生会说喜欢,以及喜欢的理由;不喜欢及不喜欢的理由。
老师介绍并评价郑振铎:
郑振铎(duó),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又是著名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1958年,逝世于飞往阿富汗等国访问的飞机上。
他是鲁迅、冰心的至交好友。鲁迅年长他17岁,他一直尊称鲁迅为长者和老师,他们都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自我解剖的精神,爱国作家;(五四时期,对于新文化运动起促进作用的两个文学团体分别是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他是文学研究社的发起者及重要成员之一)对于后辈青年作家的疼爱,他们又很相像,在这方面鲁迅称第一,郑就可以称第二了。大家都知道,冰心就是受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三言两语的零碎诗句,并结成集子——《繁星》。这个《新月集》《飞鸟集》就是郑振铎翻译的。冰心小他一岁,在协和女子大学上学的时候就认识了他,并且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直把他当做自己的良师益友,当冰心从巴金那里得知他因飞机出事逝世的消息后,曾特做《追念振铎》的感人篇章来还念他!
另外,他与瞿秋白、沈雁冰(矛盾)、叶圣陶等都是好友。人们都说:“看一个人好坏,可以看他结交的朋友。”从这些朋友来看,不难看出郑振铎的为人。
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热忱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有忧患意识的人;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的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疮疤揭开给人看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
2、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收获了什么?
四、总结
16、《猫》学导设计
学导目标:
1、理解、积累“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重点】
3、理解课文细节描写和对比的手法。【难点】
课时安排:3课时
学导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背景资料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三、字词积累。
1、根据拼音写词语。
(1)、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
wūsè()了。
(2)、它只是毫无生意的,lǎnduò()的,yùmèn()的躺着。
(3)、三妹便sóngyǒng()着她去拿一只来。
(4)、我也chàngrán()的,fènhèn()的,在zǔmà()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5)冬天的早晨,门口quánfú()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6)、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chéngjiè()。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wèizuìqiántáo”()了。
(7)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biànsù()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táobì(),益使我感到我的bàonù(),我的nüèdài(),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2、词语释义
消耗:(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
污涩:肮脏而不光滑。
红绫:红色的丝织品。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突破重点】(教师巡查指导)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即p95课后第一题)
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四、小结。
“我”三次养猫,经历是各不相同的,但都经历了养猫——失猫——养猫——失猫——养猫——失猫的过程。那咱们下节课来具体地品析养猫给“我”带来的欢乐,失猫又有怎样的痛苦。
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一、温故知新:
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二、新课导入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突破难点】(教师巡查指导)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从文中找出词、句】
1.家里的人喜欢第一只猫,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2.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3、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4、“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实际上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妙,最有表现力。(在文中划出句子,在旁边做好旁批)
2、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1)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养猫是全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完整性。
B.郑振铎先生的《猫》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虐待动物的批判之情,从而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
C.本文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作者细腻而浓郁的感情。第一次养猫时,我“微笑着”看,得知小猫死讯时,“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D.在“芙蓉鸟事件”中,猫的含冤受屈与“我”的暴怒武断形成鲜明对比,这为后文写“我”的难过与后悔心情打下了基础,从而有力地凸显了中心。
第三课时
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用一个词语给每一情节拟小标题:
买鸟----()----()----()----()----真相
二、赏读课文,鉴赏评价【合作探究】(教师巡查指导)
1、本文多处设置了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在文中划出句子)
【技法点拨】
2、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技法点拨】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陈: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抒发感情、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显得亲切,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增强真实性,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三、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四、课堂小结
五、反思。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六、练习设计
1、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2、将你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的一次经历写在“作文训练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