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知识,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2、分析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例资料,能够认识和判断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象和行为。3、通过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家庭、学校、社会的案例资料,感受家庭、学校、社会给予特殊保护,体会今天我们受到法律特殊保护的幸福。
教学重点: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司法保护的内容
教学流程
一、导课
播放歌曲:《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1、这里特别的你”指的是谁?未成年人,哪一类人被称为未成年人?
2、我们未成年人又受到了谁的特别的爱?
我们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特殊关爱、特殊照顾。
二、讲授新课: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法律法规,都对未成年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有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
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这几种保护。
(一)家庭保护
家庭是养育我们的地方,我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健康品格的培养,个人学业的发展等,都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
(二)学校保护
那么现在我再反过来采访一下咱们同学,你所了解的有多少?安监控,班级,宿舍,食堂,不随意出校门。
(三)社会保护
社会是我们生活的广阔空间,社会各界是否肩负起各自的保护责任,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将直接影响我们的健康成长。学生晓龙和晓峰做了一次亲身体验。请看视频短片《处处受限》
(四)司法保护
播放视频《不要让无情的暴力发生在最温馨的家里》。
同学们谈一谈法律怎样对其养子进行司法保护的?
三、行动与实践
调查了解身边的留守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我们给予哪些保护?请同学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四、课堂交流
1、生活回望,交流展示:2、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国制定了两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他们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四个方面的保护,分别是:家庭、学校、社会、司法。
3、说一说:父母在保护我们健康成长方面都做了什么
4、那么学校又对我们都做了哪些保护呢?
老师主要强调了三方面:学习、人身安全、心理健康
五、收获平台
说一说这节课我知道了……我学会了……
师生回顾小结
教师归纳解释
家庭保护
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学校保护
社会保护
司法保护
课题:8我们受特殊保护
科目:道德与法治
教学对象:六年级
课时:第1课时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第一框《我们是未成年人》,明确“我们”是未成年人,教育学生既要有权利意识,也要有义务观念。其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知道,我国法律规定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首先,通过以“活动园”中家长关于“未成年人的特殊之处”的看法为引子,引导学生讨论“与成人相比较,未成年人具有的特殊之处”。其次通过“知识窗”的学习,明确不同年龄阶段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意义,达到一定的年龄才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最后,通过“活动园”中王阿姨与邻居刘律师的聊天,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锻炼未成年人承担责任的能力,培养未成年人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尝试用资料调查、讨论等不同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儿童形成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负责任,树立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一合作一探究”的教学理念,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
采用的学法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自主探究是学生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对知识的理解;合作交流是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共同尝试解决问题。这也是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明确不同年龄阶段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意义,达到一定的年龄才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我们是未成年人
1.小知识:未成年人的定义。
⑴未成年人是指哪些人?
⑵我国有多少未成年人?
2.交流采访:与成人相比较,未成年人具有的特殊之处。
⑴交流课前调查:家长眼中的未成年人。
⑵交流课前调查:他人眼中的未成年人。
⑶我们眼中的未成年人。
3.知识窗:了解不同国家的法定成年年龄。学生补充介绍搜集到的各国对成年年龄的规定。
1.说一说:
⑴未成年人是指哪些人?(在我国,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为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公民为成年人。)
⑵我国有多少未成年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未成年人超过我国人口数量的五分之一。)
2.交流采访:
⑴交流课前调查:家长眼中的我们。(好奇心重、社会经验少……)
⑵交流课前调查:他人眼中的我们。(经不起批评、容易冲动……)
⑶我们眼中的未成年人。说说自己不够成熟的表现。
3.读一读:知识窗——了解不同国家的法定成年年龄。补充介绍搜集到的各国对成年年龄的规定。
通过年龄底限的设定,让学生明白“我们”是未成年人,从而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通过以“活动园”中家长关于“未成年人的特殊之处”的看法为引子,引导交流课前调查他人眼中的“我们”,然后让学生自我评价“与成人相比较,未成年人具有的特殊之处”。通过“知识窗”的学习和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了解不同国家的法定成年年龄。
二、一些重要的年龄节点
1.同桌交流:对于我们未成年人成长来说,哪些年龄、哪些事情特别重要?
全班交流。
3.议一议,“知识窗”中与我们今后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规定。
预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很多法律规定都涉及具体年龄的节点,不同年龄阶段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意义。本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懂法、知法、守法,明确法律规定达到一定的年龄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
三、我们要不要做家务
1.学习小组“小小辩论会”:我们要不要做家务?
2.学习小组汇报。学生补充。
3.演一演“活动园”中王阿姨与邻居刘律师的聊天情景。从律师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当家人今后再不允许你做家务时,你准备怎么对家人说?
4.在学校里,我们应该承担起哪些义务?
5.在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承担起哪些义务?
1.学习小组“小小辩论会”:我们要不要做家务?你在家里做家务吗?
2.学习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4.在学校里,我们应该担负起哪些义务?
5.在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担负起哪些义务?
预设:文明城市创建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孝亲敬老,我们应该怎么做?
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通过辩论达成共识,让学生总结出作为家庭成员,应该尽到家庭责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作为一名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我们有自己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社会公民,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孝亲敬老等方面,我们同样有自己应尽的义务。
四、我们应尽的义务——我的21天行动
通过“我的21天行动”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学会负责任,督促学生在家庭中、校园里和社会上,尽到自己的义务。
七、教学评价设计
采用”优秀”(A)、“良好”(B)、“合格”(C)、”不合格”(D)四个等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