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技术一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称为
A.闪燃B.自燃C.火灾D.着火
2.可燃液体发生着火时,燃烧的是
A.可燃蒸气B.可燃液体
C.以可燃蒸气为主和部分可燃液体D.以可燃液体为主和部分可燃蒸气
3.液体可燃物燃烧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氧化分解一燃烧一气化B.燃烧一气化一氧化分解
C.气化一燃烧一氧化分解D.气化一氧化分解一燃烧
4.金属燃烧属于—。
A.扩散燃烧B.蒸发燃烧C.分解燃烧D.表面燃烧
5.物质燃烧特性火灾分为一类。
A.2B.3C.4D.5
6.固体有机物质燃烧的火灾为一类火灾。
A.AB.BC.CD.D
7.易燃可燃液体燃烧的火灾为一类火灾。
8.气体燃烧的火灾为类火灾。
9.轻金属燃烧的火灾为类火灾。
10.下列—情况不属于特大火灾。
A.死亡10人以上B.重伤10人以上
C.受灾户50户以上D.烧毁财物损失100万元以上
11.衡量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主要参数是
A.沸点B.闪点C.自燃点D.燃点
A.5B.10C.15D.30
13.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低于—时,木材燃烧则停止。
A.5%—6%B.8%—10%C.14%16%D.2O%―24%
14.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闪点大于或等于60国
的液体属—液体。
A.甲类B.乙类C.丙类D.丁类
15.清洁、环保的综合性能优化的阻燃技术和产品,将取代对环境造成
污染的阻燃技术和产品,下面不属于无污染、清洁阻燃剂的是
A.磷系阻燃剂B.含卤阻燃剂
C.成炭型阻燃剂D.金属氢氧化物阻燃剂
16..下列—不是添加型阻燃剂。
A.聚烯煌B.聚氯乙烯C.聚苯乙烯D.聚氨酯
17.非接触式探测器主要是根据火焰或烟气的—进行探测的。
A.化学性质B.温度C.浓度D.光学效果
18.下列探测器中属于接触式探测器的是_。
A.感烟式探测器B.感光式探测器C.图象式探测器D.光束式探测器
19.在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中,轰燃发生在
A.最盛期B.初起期C.发展期D.熄灭期
20.火灾使人致命的最主要原因是
A.被人践踏B.窒息C.烧伤D.高温
21.下列—灭火器不适用于扑灭电器火灾。
A.二氧化碳B.干粉剂C.泡沫D.1301
22.灭火器应—检查一次。
A.半年B.一年C.一年半D.两年
23.下列气体灭火剂中由于破坏臭氧层,而被逐步取替的是
A.二氧化碳灭火剂B.卤代烷1211、1301灭火剂
C.七氟丙烷灭火剂D.IG—541灭火剂
24.扑救极性溶剂B类火灾不得选用—灭火器。
A.化学泡沫B.二氧化碳C.干粉D.卤代烷
25.高倍数泡沫灭火剂的发泡倍数为一倍。
A.201—1000B.301—1000C.401—1000D.501—1000
26.油脂接触纯氧发生燃烧属于
A.着火B.闪燃C受热自燃D.自热自燃
27.油脂滴落于高温暖气片上发生燃烧的现象是属于
A.着火B.闪燃C.自热自燃D.受热自燃
28.下列—自燃不是由发酵热蓄积引起的自燃。
A.稻草B.树叶C.麦芽D.消化纤维
29.可燃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着燃烧的危险性
A.越小B.越大C.无关D.无规律
30.在易燃易爆场所,不能使用—工具。
A.铁制B.铜制C.木制D.镀青铜
31.公共建筑防烟楼梯间前室的面积不应小于一平方米。
A.5B.6C.7D.8
32.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观众厅的人场门、太平门,不应设置门槛,门
内外_m范围内不应设置踏步。
A.l.2B.1.3C.1.4D.1.5
33.室外疏散楼梯的最小净宽度不应小于_m。
A.0.8B,0.9C,1.0D,1.1
34.疏散标志牌设在墙面上时,标志牌的上边缘距地面应不大于_m。
A.0.9B.1.0C.1.1D.1.2
35.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人员可通过一逃生。
A.安全出口B.乘坐客梯C.从窗户跳出D.乘坐货梯
36.疏散用应急照明最低照度不应低于_h。
A.0.4B.0.5C,0.6D.0.7
A.1520B.2025c.2530D.3035
A.15B.5C,2.5D,0.25
39.扑救A、B、C类和带电火灾,应选用一灭火器。
A.水型B.泡沫C.磷酸镂盐干粉D.二氧化碳
40.电石起火时必须用干砂或一进行灭火。
A.泡沫灭火器B.二氧化碳灭火器C.水D.沙子
41.电石和石灰是—。
A.易燃物品B.遇湿易燃物品C.氧化剂D.有毒品
42.使用水剂灭火器时,应射向—位置才能有效将火扑灭。
A.火源底部B.火源中间C.火源顶部D.火源四周
43.下列一气体属于易燃气体。
A.二氧化碳B.乙快C.氧气D.氮气
44.诸如化学危险品库、氢氧站、氮氧站、油料库应远离火源,布置在
厂区边缘地区及
A.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B.最大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C.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D.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45.化工厂燃气系统保持正压生产的作用是
A.防止可燃气体泄漏B.防止空气进入燃气系统
C.保持压力稳定D.起保温作用
46.化工厂的防爆车间采取通风良好的防爆措施,其目的是
A.消除氧化剂B.控制可燃物C.降低车间温度D.冷却加热设备
47.化工厂的燃气系统着火时,应立即关闭截门,其目的是_。
A.消除可燃物B.消除氧化剂C.消除着火源D.降低系统压力
48.手提灭火器宜设置在挂钩、托架上或灭火器箱内,其顶部离地面高
度应小于_m。
A.l.2B.1.3C,1.4D,1.5
49.处于楼层一层以下的被困位置,当火势危及生命又无其他方法可自
救时,可将室内席梦思、被子等软物抛到楼底,人从窗口跳至软物上
逃生。
50.在火灾中,由于毒性造成人员伤亡的罪魁祸首是
A.CO2B.NOC.SO2D.CO
51.火灾烟气是一种混合物,包括可燃物热解和燃烧产生的气相产物,
如未燃燃气、水蒸气、CO2、—及其他有毒或有腐蚀性的气体。
A.水B.COC.N1D.臭氧
52.按照产生的原因和性质,爆炸可分为
A.物理爆炸、化学爆炸、炸药爆炸B.物理爆炸、化学爆炸、锅炉爆炸
C.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D.化学爆炸、核爆炸、分解爆炸
53.爆炸现象的最主要特征是
A.温度升高B.周围介质振动C.压力急剧升高D.发光发热
54.不属于炸药爆炸三要素的是
A.反应过程的燃烧性B.反应过程的高速性
C.反应过程的放热性D.反应生成物含有大量的气态物质
55.解释燃烧实质的现代燃烧理论是
A.分子碰撞理论B.燃烧素学说C过氧化物理论D.链式反应理论
56.氢气和氧气以2:1比例混合后,在500回时的爆炸低限是_Pa.
A.200B.300C.400D.500
57.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助燃气体)的混合物,必须在
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到足以起爆的火源才能发生爆炸。这个可爆炸
的浓度范围,叫做该爆炸物的
A.爆炸极限B.爆炸浓度极限C.爆炸上限D.爆炸下限
58.混合气体的初始压力对爆炸极限有影响,但在_MPa的压力下,对
爆炸下限影响不大,对爆炸上限影响较大。
A.0.11.0B.0.1—2.0C.0.13.0D.0.14.0
59.爆炸性混合物燃爆最强烈的浓度是
A.爆炸下限B.爆炸极限C.爆炸上限D.爆炸反应当量浓度
60.燃料容器、管道直径越小,发生爆炸的危险性
A.越小,B.越大C.无关D.无规律
61.提高可燃气体混合物的氧含量,对爆炸极限的影响是
A.爆炸下限降低B.爆炸上限降低C.爆炸下限提高D.爆炸上限提高
62.爆炸极限范围越大,则发生爆炸的危险性
63.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按照—被分为6组。
A.最大试验安全间隙B.最小点燃电流C.MESG和MICD.引燃温度
64.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属一类气体。
A.甲B.乙C.丙D.T
65.下列物质爆炸危险度最高的是
A.氢气B.苯C.汽油D.乙烘
66.乙快分解爆炸的临界压力是_lGIPa。
A.0.13B.0.14C.0.15D.0.16
67.已知某混合气体中甲烷占80%,乙烷占20%,甲烷爆炸下限为5%,
乙烷爆炸下限为3.22%,此混合气爆炸下限为
A257%B.3.57%C.4.57%D.5.57%
68.乙烷在空气中的爆炸下限是
A.2.38%B.3.38%C.4.38%D.5.38%
69.下列一爆炸属于物理爆炸。
A.面粉爆炸B.乙快爆炸C.锅炉爆炸D.煤粉爆炸
70.若对产生可燃粉尘的生产装置用惰性气体进行保护时,应使装置中
实际氧含量比临界氧含量低
A.10%B.20%C.30%D.40%
71.—对粉尘爆炸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比粉尘爆炸压力大得多。
A.粉尘粒度B.初始压力C.粉尘爆炸容器D.湍流速
72.下列粉尘中,—的粉尘不可能发生爆炸。
A.生石灰B.面粉C.煤粉D.铝粉
73.对产生尘、毒危害较大的工艺、作业和施工过程,应采取有效的密
闭、、吸收、净化等综合措施和监测装置,防止尘、毒的泄
漏、扩散和溢出。
A.高压B.中压C.零压D.负压
74.可燃粉尘的粒径越小,发生爆炸的危险性
75.当气体爆炸危险场所的等级属于0区或1区,且可燃物的最小点燃
能量在_mJ以下时,工作人员应穿无静电点燃危险的工作服。当环境
相对湿度保持在50以上时,可穿棉工作服。
A.0.25B,0.025C.0.0025D.0.00025[NextPage]
76.从事易燃易爆作业的人员应穿以防静电危害。
A.合成纤维工作服B.防油污工作服
C.含金属纤维的棉布工作服D.普通工作服
77.在作业场所液化气浓度较高时,应佩戴
A.面罩B.口罩C.眼罩D.防毒面具
78.存放爆炸物的仓库内,应该采用—照明设备。
A.白炽灯B.日光灯C.防爆型灯具D.钠灯
79.硝化甘油炸药和乳化炸药属于
A.猛炸药B.起爆药C.火药D.烟火药
确的是
A.物质危险性
B.生产过程中的高温、撞击摩擦、电气和静电火花、雷电
C.运输与贮存方面的危险性
D.成品乳化炸药具有低的爆轰和殉爆特性
81.下列关于火药的特性说法正确的是
A.能量特征是标志火药做功能力的参量,一般是指1kg火药燃烧时所做
的功
B.燃烧特性是标志火药能量释放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火药的燃烧速率和
燃烧表面积
C.安定性是指火药在运输过程受到热、撞击、摩擦后,依然保持其物理
化学性质的相对稳定
D.力学特性是指火药要具有相应的强度,满足在高温下保持不变形、低
温下不变脆,能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力的作用,以保证稳定燃烧
82.—是标志火药能量释放的能力。
A.能量特征B.燃烧特性C.力学特性D.安全性
83.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破生产过程电应尽最大可能减少厂房的存药
量和操作人员。厂房的人均使用面积不得少于—平方米。
A.1.0B.1.2C.2.0D.3.5
84.《烟花爆竹工厂规范》(GB50161一—92)为国家强制性—标准。
A.设计B.生产安全C.安全生产D.设计安全
85.《民用工厂设计安全规范》(GB50089-98)为国家强制性标
准。
A.爆破B.爆炸危险品C.危险品D.爆破器材
86.爆炸所产生的空气冲击波的初始压力(波面压力)可达_Mpa.
A.10B.30C.50D.100
87.炸药是属于—物质。
A.简单分解的爆炸性B.复杂分解的爆炸性
C.可燃性混合D.遇水燃烧
88.不属于火炸药感度的是
A.热感度B.电感度C.爆轰感度D.电磁波感度
89.下列关于火炸药爆炸影响因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药的尺寸B.杂质及含量
C.周围介质的气体压力D.环境温度和湿度。
90.下列关于防止电器火花和雷击的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
A.除本质安全仪表外,生产车间不应装设其他电器设备和线路
B.照明等应采取防爆的型号,其他电器设备应符合防爆的规定
C.雷雨时危险车间应停止工作,人员撤出车间
D.有药车间架设临时线路和使用临时性的电器设施时应通过主管部门
审批
91.起爆药与工业炸药有明显区别,起爆药的特点是一
A.感度低、能迅速形成爆轰B.感度低、不易形成爆轰
C.感度高、不易形成爆轰D.感度高、能迅速形成爆轰
92.生产区、总仓库区、销毁场等区域内的建筑物之间应留有足够的安
全距离,爆炸物品厂房之间的安全距离是根据爆炸产生的—确定的。
A.冲击波B.地震波C.破片飞散距离D.气体扩散距离
93.从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生产间清理出来的药尘等应o
A.由专人负责按规定方法在指定地点销毁
B.由专人负责按规定方法就近销毁
C.埋人地下
D.倒人水中
94.下列关于电器设备防爆说法不正确的是
A.I类场所不应安装电器设备、
B.II类场所电器设备表面温度不超过允许表面温度
C.II类场所采用防爆、隔爆、安全型、增安型、充油型设备
D.I类场所选择密封、防尘设备
95.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将储存物品的火灾危
险性分为
A.甲、乙两类B.甲、乙、丙三类
C.甲、乙、丙、丁四类D.甲、乙、丙、丁、戊五类
96.甲类物品库房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_m。
A.13B.15C.20D.25
97.甲、乙类物品运输车的车库与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
_M,与重要公共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_M。
A.10,25B.25,50C,15,20D.25,25[NextPage]
98.当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长度超过_m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
道。
A.120B.150C.200D.220
99.当建筑物总长度超过_m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100.《消防法》于—实施。
A.1998年9月1日B.1998年1月1日
C.1998年10月1日D.1999年1月1日
二、多项选择题
1.燃烧三要素是
A.可燃物质B.火源C.助燃物质D.温度
2.重大火灾是指—的火灾。
A.死亡3人以上B.死亡及重伤10人以上
C.重伤20人以上D.受灾30户以上
3.建筑物火灾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
A.初起期B.发展期C.最盛期D.熄灭期E.酝酿期
4.下列各项中属于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停车后的安全处理主要步骤的有
A.隔绝B.试压C.吹扫D.置换
5.扑救地下建筑火灾的基本方法有_。
A.深人地下近战B.地面喷射灭火C.封闭窒息火焰D.采取注水措施
6.自动报警灭火系统有三种类型
A.简单报警灭火系统B.全自动报警灭火系统
C.半自动报警灭火系统D.手动报警灭火系统
7.火场逃生的方法有
A.用手巾,手帕捂鼻护嘴B.乘坐普通电梯逃生
C.寻找避难处所D.利用疏散通道逃生
8.火灾探测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
A.自动灭火器B.火灾探测器C.温度仪D.报警控制器
9.非接触式探测器包括
10.烟气控制主要有—两条途径。
A.挡烟B.排烟C.加强通风D.封闭窗户
11.火灾过程的双重性是指
A.偶然性B.突发性C.确定性D.随机性
12.防止机械工业电气火灾事故的主要措施是
A.准备大量的灭火器具B.正确匹配的灭火器具
C.合理的配线方式D.导线安装时采取必要的防火保护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