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老师根据所学及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自身经验,撰写并提交一份师德案例
师德案例
丹阳市匡亚明小学张建平
前言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语言的变化,语言中的各种现象是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性别歧视是基于性别而产生的一种歧视现象,是一种性别的社会成员对另一种性别社会成员的歧视(当然,我们不排除另一种现象的存在,即某种性别社会成员内部的性别歧视)。性别歧视分为对女性的歧视和对男性的歧视,常指对女性的歧视。性别歧视反映在语言中,就出现了语言性别歧视。
正文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社会性。语言又是一个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该系统与人类社会这个大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透过语言我们可以社会、文化中的种种现象,所以我们在研究语言现象时其实也是在研究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
一、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典型
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居于社会的核心,被视为社会的正式成员;反之,非典型成员则被视为社会的非正式成员。通常典型成员由男性充当,而非典型成员自然由女性充当。尼采有一句话十分能体现出男性的典型成员地位—“对待女人,别忘了你们手里的鞭子”。这种两性上的不平等,显示出了语言上的性别歧视。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些话:
(1)生个一男半女。
(2)女孩子不要抛头露面。
(3)女子无才便是德。
(4)男人说话,女人少插嘴。
(5)夫唱妇随。
这些话语充分展现了女性的非典型成员地位,男性的典型成员地位。男性的这种核心地位确立已久,根深蒂固,如果女性想要公然与男性竞争,挤进以男性为中心的圈子,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她们不仅要在实力上胜过男性,还要承受男权社会多方面的舆论攻击和施加的压力,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从古至今的名人雅士以男性居多,自然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女性更是微忽其微了。当然,不可否认,确实有那么些女性在夹缝中求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李清照、居里夫人等。但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些奇怪的现象:姓名栏上的诸多名人中,凡是女性人名后面一律会用括号标明是女性;博士、教授、作家前常会加个“女”字……
男性的典型成员地位还体现在语词的排列顺序上,如:公婆、夫妻、儿女、男女、男生女生、兄弟姐妹、弟弟妹妹、哥哥姐姐,都是先男后女。
(二)负面定型
(1)妇人之仁
(2)三个女人一台戏
(3)头发长,见识短
这些是社会加诸女性身上的特征,体现了对女性的歧视。社会剥夺了女性同男性一样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却反过来歧视女性的无知;男子贪恋美色祸国,却把责任推卸到女性身上。
二、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而要探求语言中的各种歧视现象产生的根源,就得从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社会中找答案。
性别歧视现象(主要是对女性的歧视)是一种十分普遍、也是世界女权主义者试图消灭的现象。可以说这些女权运动对消除社会中的歧视现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并不十分乐观,尤其在一些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比较保守的地区,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反映在语言中自然就有大量的歧视性话语。性别歧视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要消除它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社会分工、角色规定、偏见等原因是语言中性别歧视的成因。
1社会分工
在母系社会,妇女较男子地位高,所以歧视妇女的现象极少;但由于在生理机能上,女子一般逊色于男子,逐渐地男子地位提高,相应地女子地位下降,母系社会就成为了过去式,父系社会进入历史舞台。在今后的历史演变中,男子一直占据典型成员地位。
2角色规定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要受社会的制约,而社会主要是通过规定角色特征来实现这种制约。社会把女性定型为“相夫教子”,遵守“三从四德”的家庭妇女;把男性定型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顶梁柱。如果女性颠覆了社会对她的角色规定,社会就会对她进行各方面的攻击,尤其是舆论上的攻击,比如:“抛头露面”,“不知廉耻”。
3偏见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权主义运动的高涨,很多妇女走出家门,和男人一样养家糊口,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但人们对女性的歧视并没有就此结束,语言中仍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这又是何种缘故?偏见。
结论从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描写和分析,通过一些实例来论证观点,提高人们对语言歧视的认识水平,克服语言歧视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文化中的消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