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佛弟子能否吃鸡蛋?喝牛奶?佛陀、印光大师、宣化上人、通灵居士果卿和果宏明示!科学研究报告证明!作者:归依宣化上人佛弟子能否吃鸡蛋(1):蛋类非素食,食用有恶报,依据在佛经(佛经依据及吃鸡蛋遭恶报故事集锦)作者:佚名
一、蛋类非素食,食用有恶报
各种蛋类不属于素食,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由于蛋类的味道是腥的,因此,蛋类属于荤腥中的腥类。有人说,现在养鸡场所产的鸡蛋,都是无性的,也就是没有生命的,因此可吃。类似“可吃没有公鸡的蛋”这样的话。但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属于邪见。因为即使是无性、无生命的,终究还是取之于动物,属于动物制品,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它归于植物类,所以不能说蛋类是素食。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后面我们会详细说明。
对上述“可吃没有公鸡的蛋”的错误说法,印光大师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好食者,巧为辩论,实则自彰其愚。何以故?有谓有雄之卵,有生不可食,无雄之卵,不会生雏可食。若如所说,则活物不可食,死物就可以食,有是理乎?此种邪见,聪明人多会起,不知皆是为口腹而炫己智,致明理之人所怜悯也。”
对于蛋类不可食用,在佛经中也有着明确论述。比如,于佛教《大藏经》中有云:“一切出卵不可食,皆有子也。”在《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中有:“佛言:‘此辈前世为人,好喜射猎。焚烧山泽、探巢破卵、施捕鱼网,杀一切众生,贪其皮肉,以自食啖,多短命报,世世累劫,无有出期。慎之!慎之!痛不可言!’”可见,“探巢破卵”者作杀生论,其报应经常是,早夭短命、多生多劫沉沦苦海,永无出头之日。
在《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中,佛陀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火煨鸡子”的罪报。(所谓“火煨鸡子”,是指用火把鸡蛋烧熟或加热,或把鸡蛋放在火灰里慢慢烤熟。)“复有众生,常有火城中,煻煨齐心,四门俱开。若欲趣向,门即闭之,东西驰走,不能自免为火烧尽,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焚烧山泽,火煨鸡子,烧他村陌,烧煮众生,身烂皮剥,故获斯罪。”
“火煨鸡子”者所受的罪报,翻译成白话就是:在火城之中,到处是很深的热灰(煻煨指的就是热灰),4个城门都开着,但是,只要一跑向城门,城门就自动关闭,因此,不得已就不断从东到西地到处奔跑,就是这样也免不了被大火所烧。对于此种果报,在《大藏经》有一则故事,描述得更为详细。故事简述如下:
有1个十三岁的小男孩,经常偷邻居家的鸡蛋来烧煮着吃。有一天清早,村里人还没起来之际,有人敲门叫这个小孩,他爸爸就让他出去看看。出门后,有1个官差跟他说:“有人告你偷人家鸡蛋,官府要传唤你。”而后,他就被领到1个从来没有见过的小城边。这个官差就命令小孩进城。进城后,城门忽然关闭,小孩发现城中空无一人,只是一座空城,地上都是很深的热灰和碎火,他吓得大声呼叫,四处奔跑,无论他跑到四面任何1个大开的城门,城门都会自动关闭。
早晨,村里的人到田里采桑,很多人都看见这个小孩在田里大声啼哭,并且到处奔跑。人们都以为他发狂了,没人理他。到了中午,小孩的爸爸来到村外,才发现儿子在来回奔走狂呼,他就大声叫他儿子的名字,刹那间,小孩发现城墙和火灰都不见了。
这时再看,小孩的腿血肉都烧干了,膝盖以下烂得不像样。小孩把经过告诉大家,村里人才知道,这是烧煮贪吃鸡蛋的罪报。通过这件事,村里的男女老少没有1个不持斋修行的了。
类似的故事在《大藏经》中还有一些,比如:
有1个名叫齐士望的人,死后又活了过来。他说:“刚死之际,判官对我说,你一生中好烧鸡蛋吃,应该受罪之后再回去,然后就叫人送我出门。出去后,看见一座城市,我就不自觉地走了进去,城门立即自动关闭,在城里没有任何房屋,到处都是热灰,热火把我烧灼得异常痛苦。我就到处奔跑,希望能够打开城门出去,这样折腾了一整天,而后才有人命令打开城门放我出去,再后来我就醒过来了。”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敢认为鸡蛋没有生命而贪吃了。“南北朝周武帝宇文邕,好食鸡蛋,一餐数枚。有一位监厨官,常与武帝进食。武帝亡,丞相杨坚即位,称文帝国号隋。此武帝时代之监厨,亦常与文帝进食,开皇期间,监厨忽然暴死,三日后复苏说:他到了地狱,见到武帝与阎王,阎王问监厨:汝为武帝作食,一日煮几粒鸡蛋?监厨实告:不记数。阎王说:既然不记,向武帝迫出即知。忽见庭前有铁床并狱卒数十名,皆牛头人身,拉武帝倒卧铁床,狱卒用铁梁压武帝身,武帝之两胁剖裂处,出鸡蛋十余斛。后来武帝向监厨说:回后向文帝语,仓库玉帛金银,皆我所储,我生时灭法,令下地狱受极大苦,请以此玉帛为我作大功德”。
—详于《法苑珠林·卷九十四》,《大正藏》第五十三册页978下—979上。和《冥报记·卷下》,《大正藏》第五十一册页796下—797上。
冥报记——勿食鸡蛋
周武帝(唐)吏部尚书唐临撰凡夫白话译
原文:
周武帝好食鸡卵,一食数枚。有监膳仪同名拔彪,常进御食有宠。
隋文帝即位,犹监膳进食。开皇中暴死,而心尚暖。家人不忍殡之,三日乃苏。能语先云:“举我见王,为周武帝传话。”既而请见,文帝引问。言曰:
始忽见人唤,随至一处,有大地穴,所行之道。径入穴中,才到穴口遥见西方有百余骑来,仪卫如王者。俄至穴口,乃周武帝也,仪同拜。帝曰:“王唤汝证我事,汝身无罪。”言讫,即入穴中。使者亦引仪同入,便见宫门。引入庭,见武帝共一人同坐,而有加敬之容。使者令仪同拜王。王问:“汝为帝作食。”前后进白团几枚,仪同不识白团。顾左右,左右教曰,名鸡卵为白团也。仪同即答:“帝常食白团,实不记数。”王谓帝曰:“此人不记,当须出之。”帝惨然不悦而起。忽见庭前,有一铁床,并狱卒数十人,皆牛头人身。帝已卧床上,狱卒用铁梁押之。帝胁割裂,裂处鸡子全出,俄与床齐,可十余斛。乃命数之讫,床及狱忽皆不见。帝又已在王坐,王谓仪同还去。
有人引出至穴口中,又见武帝出来,语仪同云:“为闻大隋天子,昔曾与我共事,仓库玉帛,亦我储之。我身为帝为灭佛法,极受大苦,可为吾作功德也。”
于是文帝敕天下人,出一钱,为追福焉。
译文:
周武帝喜欢吃鸡蛋,一次就吃好几枚。拔彪是监管膳食的仪同,由于经常侍候皇帝吃饭而得宠。后来隋文帝即位,他还留任原职。开皇年中他忽然暴毙,由于心还暖,所以家人不忍心把他埋葬。
三天之后他醒了过来,一开口就说:“带我去见皇上,我要替周武帝传话。”于是大家就替他安排求见,隋文帝就问他要传什么话,他说:
暴死之后,我就听到有人叫我,我就跟着他到1个大地穴的地方。
那儿所有的路,都是通入地穴的。我才走到穴口,遥见西方有一百多人骑马而来,他们护卫着一位好像国王的人。等到他们骑进穴口,一看才知道那人就是周武帝。于是我就向武帝礼拜。武帝说:“阎罗王传唤你来作证我的事,你本身没有罪。”讲完话武帝就进入穴里。
使者也带我进入穴中,见到宫殿的大门。使者带我进入宫庭里,我见到武帝和1个人一起坐着,武帝对那人似乎十分恭敬。原来那人就是阎罗王,使者叫我向阎罗王礼拜。冥君就问我说:“你替武帝准备饮食的这些年来,武帝前前后后共吃了几枚白团?”我不知道何谓白团,就看左右的人。左右的人告诉我说,白团就是鸡蛋。于是我就回答说:“武帝经常吃白团,但是数目有多少,我从未去算过。”
冥君就向武帝说:“这个人没有算多少枚,所以我们要通通把它弄出来计算。”武帝一听,不禁一脸凄惨之相,很不高兴的站了起来。忽然宫庭的前面出现了一张铁床,还有几十名狱卒,全都长得牛头人身,而武帝已经身卧床上。这时狱卒就用铁梁来压武帝,武帝的两胁因而割裂。在割裂处鸡蛋不停涌出,不久就堆积得有床那么高,几乎有几斛之多(五斗为一斛)。冥君就叫狱卒计数,数完之后,床和狱卒忽然又都不见了,而武帝又已经坐在位子上。冥君就告诉我可以走了。
于是就有人带我出到穴口,这时武帝出来告诉我说:“你替我传话大隋国的天子,他以前曾经是我的同事,而现在国库内的金玉布帛,也都是我储蓄的。由于我生前为帝王时毁灭佛法,所以现在受大苦,请他替我作功德。”
于是隋文帝就通令天下,每家出一钱,替北周武帝作功德来超度他。
272.
问:佛弟子是否可食用蛋类?
上人:你要是嘴馋愿意吃营养的东西,那又何必来问我?
273.
问:为什么素食者不能吃蛋呢?上人:没有男女﹝公鸡、母鸡﹞一样可以孵出鸡来。以前的人不懂这个道理,他说不可以,并没有什么证据的。吃鸡蛋的人他为什么要说这种理论?就是他想要吃鸡蛋。鸡蛋不论有没有公鸡都会生小鸡子,不会不生的。《楞严经》上说:“卵唯想生。”
‘吃斋吃个蛋没有关系!没有关系,等你当鸡去之际,就知道是直接从吃鸡蛋而来的’。
(录音带誊稿)
‘佛弟子有吃三净肉的,也有吃肉的。你要是嘴馋,愿意吃营养的东西,那又何必来问我’?
‘如果要吃蛋的话,那也可以去吃肉’。
佛弟子能否吃鸡蛋(2):佛说蛋奶是动物身体的一部分,食后与动物结缘,难脱轮回,难以解脱。作者:佚名
二、蛋类是身分,食用难解脱
在《楞严经》中,释迦牟尼佛对各种取自于动物的物质,有着明确的禁止:“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这一段经文用白话文来说就是:如果僧人(比丘),既不穿东方的丝绵绢帛和此地的靴履裘毳,也不食用乳酪醍醐,这样的僧人,于尘世才是真正的解脱,将来还清了宿债,就不再轮转三界了。为什么呢?因为无论食用或穿用来自动物的物质(动物的身分),都会与众生结下互相牵引之缘。就像人吃地中长出的百谷,足就不能离地一样。一定要使身心,对于一切众生,无论是其身体,还是从其身体所出的身分,既不穿用也不食用,我说这个人才是真正解脱的人。像我这样说的,就是佛说;不像我这样说的,就一定是魔说。
(注:裘,皮衣;毳,羊等兽类的细毛;酥酪醍醐,都是用牛羊乳制成;丝绸,在制造时,会有千百万的桑蚕(丝蛾的幼虫)被杀死(烘烤、蒸汽烫、电击或用微波辐射等))
按照释迦牟尼佛的说法,不这样说的,就一定是魔说。就既然凡穿用或食用动物制品的人,都是不能脱离轮回的,那么,蛋类与奶类制品都出自动物,都属于是动物的身分,食用则难于脱离轮回。因此可以说:拒绝动物制品,就是拒绝轮回!
生命形式大致可以分成4类: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因此,食用蛋类,无疑属于杀生,必招罪业无边;反之,如果慈心保护蛋类不受损害,则相当于护生、放生,则必功德无量。在这方面,释迦牟尼佛早就为我等众生做出了榜样。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有这样一则关于释迦牟尼佛宿世修行的故事:
“欲集一切诸佛法故。于诸禅中不忘众生。乃至昆虫常加慈念。如释迦牟尼佛。本为螺髻仙人。名尚阇利。常行第四禅。出入息断,在一树下坐,兀然不动。鸟见如此,谓之为木。即于髻中生卵。是菩萨从禅觉知,头上有鸟卵。即自思惟。若我起动,鸟母必不复来。鸟母不来,鸟卵必坏。即还入禅。至鸟子飞去尔乃起。”一般情况下,我们无从分辨哪个鸡蛋是受精的,或哪个不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母鸡很少下未受精的蛋。只有在现代集约化工厂中饲养的母鸡,受到人类制造的残酷条件的操纵,才会大量产下未受精的蛋。所以,我们更应该谨慎对待各种蛋类,免得造下无量杀业而不自觉。在《金刚经持验录》中记载了一则题为“蛋成空壳”的真实故事:
“明朝万历庚寅年间,湖州华林镇有1个老人,每天持诵金刚经。他家有只母鸡,抱著12个卵在孵。有一次,老人梦见12个人跪在堂下说:‘听了您的诵经声,使我们都能度脱禽身,所以特别前来致谢。’
老人醒来后,立刻去检视母鸡孵抱的12个卵,拿起其中1个觉得很轻,其他的也是如此,剥开一看,已经成为空壳。他大为惊异,并将其余的11个剥开,都已成为空壳了。”
在现代条件下,即使是食用集约化工厂中生产的没有受精的鸡蛋,也是脱不了杀生的干系的,因为这些鸡蛋的生产是与杀生紧密相连的。比如,在小鸡雏中,小母鸡与小公鸡的数目是大致相等的,然而,小公鸡对于鸡蛋的生产却毫无用处,因此它们就成千上万地被杀戮。即使是母鸡,一般也只能被养到2岁,当它们的产蛋力逐渐衰退时,就被送去宰杀,而它们的自然寿命却应该是7岁左右。
在鸡蛋的生产过程中,为了从母鸡身上压榨出更多的利润,养鸡场中的条件是耸人听闻的:数以千万计的母鸡被关在连翅膀都不能伸展的鸡笼内,由于长期站立在带有坡度的铁丝网上,它们的双爪往往因变形而残废了,它们再也不能用爪子抓地或筑巢了。缺乏活动使它们罹患脂肪肝综合症和脆骨症,最后,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会变成精神病,也有一部分会不堪忍受环境的恶劣而死去。这些母鸡虽然活得苦不堪言,但仍然会下蛋。为了加重对它们的剥削,鸡棚里的光线是经过精心调节的,以便模拟持续的夏日阳光,从而控制母鸡的卵巢。现代化的灯光养鸡场的鸡蛋高产量就是通过这种手段,再辅助以高含各种化合物和各种激素的饲料来达到的。当享用着这些通过人工操纵母鸡所生产的鸡蛋时,人们已经对这些如父如母的众生做出了最残忍的事情,对它们所造成的巨大的痛苦与死亡,怎么能说与食者毫无干系呢?
在佛的时代,人们普遍饮用乳制品,而且将乳制品分为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5个等级,是日常的食品。本来,食用乳类制品,既不涉及杀生,也不妨碍牛犊与羔羊的饲育,因而不会像食用鸡蛋那样导致极重恶报,只是由于这些都属于畜类的身分,若按照佛陀所说,“服其身分,皆为彼缘;”,结果就是难脱轮回。印光大师也说过:“凡属有知觉者,皆不适合食,虽无知觉,然有生机,如各种蛋,亦不适合食。牛奶食之无碍,然亦取彼脂膏,补我身体,亦宜勿食。”
佛弟子能否吃鸡蛋(3):蛋类有毒素,食用会伤身(为什么说现代养殖场未受精的蛋有毒也不能吃?)作者:佚名
三、蛋类有毒素,食用会伤身现在,人们得的病是越来越奇怪了,很多是以前闻所未闻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多的怪病呢?可以说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病从口入,吃“动物制品”吃出来的。
印光大师:鸡蛋不能吃,牛奶不适合喝!1,吃鸡蛋的偈子,是狂妄的人所作,不可以听从。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卷二》页485,复蔡契诚居士书一
2,鸡蛋不可吃!邪见的人说:没有受精的鸡蛋可吃,请千万不要听信这个说法!另外鸡蛋有毒,因为鸡经常吃有毒的虫子。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卷二》页539,复唐陶镕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卷一》页221、222,复罗智声居士书二。
4,东晋出家人支道林,学问广博而善于辩论,和他的师父辩论鸡蛋是否可吃。他因为善于辩论,他的师父不能说服他。他师父往生后,一次,显相在他的面前,手里拿着鸡蛋,掷到地上后,小鸡跳了出来。道林惭愧谢罪,他的师父和鸡蛋一同不见了。
鸡蛋究竟是否可吃,这问题大家已经争讼很久了,然而明理的人是决对不会吃的。好吃的人,巧言为其辩论,其实不过彰显自己的愚昧。为什么呢?有所谓的受精的鸡蛋,有生命不能吃;没有受精的鸡蛋,没有生命可吃。如果照这样来说,那么就应该是活的动物不可吃,死的动物才可吃,有这样的道理吗?这种邪见,聪明的人往往是会生起的,不过都是为贪图口腹而炫耀自己的才智罢了,致使明理的人所怜悯啊。
——《文钞》之《复真净居士书》印光大师著述心觉和南敬译
按:这种事例,就算是彭泽这么小的地方,都数不胜数。不单只本人夹带肉类,就算是家里人买鱼买蛋,虽然没有吃,但去上香的人都必定会有感觉。在衣服被褥上,会显现鱼鳞蛋壳等,所以都不敢不恭敬,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大士让人无法相信的威神之力啊。不恭敬者受到谴责,那么至诚恭敬的人暗中获得的福报,都无法限量。现在暂且记录一则,作为典型事例。至于其他地方的灵验感应,有李圆净所编的《地藏灵感录》,因为不在九华山范围内,不能举例太多。许止净谨识。
--印光大师修订《4大名山志》页211—212之【九华山志·卷四】之“买蛋神责”。台南和裕出版社印。82、8。
6,凡是有知觉的,都不能吃。如果没有知觉,却有生命机率的,比如各种蛋类,也不能吃。牛奶吃着无大碍,但因为剥取了牛的营养来补自己的身体,也应该不要喝。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卷上》页81。复鲍衡士居士书。
7.虾酱最毒,万不可以吃。以做时,系于海边掘1大坑,于五、六月间,捞诸虾子及诸小鱼,倒于坑中。烈日晒之,全坑发滚,臭闻数里。凡蝇、蚁、蛇等,好是味者,皆自投入悉死之。待其发透,用磨磨过,装篓发卖。吃荤之人当做宝货,可怜可怜。此系一僧,见其做法,为光说之。——摘自《复鲍衡士居士书》
以下为对应的原文言文:
1.“吃鸡卵之偈,乃妄人伪造,不可依从”。—《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卷二》页485,复蔡契诚居士书一。
2.“蛋不可食!邪见之人云:无雄卵之蛋可食,切勿听信。又蛋有毒,以鸡常食毒虫故”。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卷二》页539,复唐陶镕居士书。
3.“鸡卵,吃素之人不可食,以有生机故。即无生机,亦不可食,以有毒质故也。有谓无雄鸡之地,卵无生机,此地甚少。昔一人好食鸡蛋,久则腹中余毒,生许多鸡卵及小鸡。诸医不识其病,张仲景令煮蒜食之,则吐出许多鸡子,及已有毛并无毛之鸡。令一生勿再食,食则无法可治。可知鸡卵之祸大矣”!(按福州吃素佛弟子,往往患乏滋补,借口无胚之鸡卵,不具生机,尽可食啖,相习成风,贻误不鲜,几等于破戒,故弟子特恳大师开示此文,宜广刊登,庶可警人,弟子罗智声谨注。)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卷一》页221、222,复罗智声居士书二。
4.晋支道林博学善辩,与其师论鸡卵之可食否?彼以善辩,其师不能屈。其师没后,现形于前,手持鸡卵,掷地雏出。道惭谢,师与卵俱灭。
鸡卵之食否,聚讼已久,然明理之人决不以食为是。好食者,巧为辩论,实则自彰其愚。何以故?有谓有雄之卵,有生不可食。无雄之卵,不会生雏可食。若如此所说,则活物不可食,死物就可以食,有是理乎?此种邪见,聪明人多会起,不知皆是为口腹而炫己智,致明理之人所怜悯也。——摘自《复真净居士书》
5.“民国十七年秋,彭泽李锦新,偕谢汪二人,同往九华晋香,舟过大通,李谢登岸,汪独居船中,见卖灰包蛋者,价极廉,因购数十枚藏舱内,意欲带回家后用以佐餐也。夕抵茅坦,天明上山,汪忽僵卧不能动,惊问其故,亦不自知,但觉周身蠕弱如绵,强扶之坐,旋即倾倒,众谓此必心有不诚,受护法神谴,速当自省悔过。汪乃沉思曰:得毋昨日误买鸡蛋所致乎?嘱代弃之,李等上山礼佛,并代忏悔,汪在舟中,梦被人拘,呵曰:远道来礼菩萨,安可贪小利,带荤物,幸能悔过,免汝无罪,迨李等回船|,汪霍然愈矣,更沐浴上山,尽敬而返”。
按:此等事类,敝邑彭泽蕞之地,即不可枚举,不唯本人夹带荤物,即家中人或买鱼买蛋,虽未曾食,而进香者必有感觉,于衣衾中,现鱼鳞蛋壳等,故莫敢不敬,此诚大士让人无法相信威神之力也。不敬者有谴,则至诚者暗中获福,宁有限量。姑记一则,以例其余,至他处灵应,有李圆净所编《地藏灵感录》,以不在九华范围,例不能繁引矣,许止净谨识。
—印光大师修订《4大名山志》页211—212之【九华山志·卷四】之“买蛋神责”。台南和裕出版社印。82、8。
6.“凡属有知觉者,皆不适合食,虽无知觉,然有生机,如各种蛋,亦不适合食。牛奶食之无碍,然亦取彼脂膏,补我身体,亦宜勿食”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卷上》页81。复鲍衡士居士书。
为什么蛋类也不能吃?通灵居士果卿和果宏开示
作者:果卿,果宏
很多佛弟子学佛多年已经断除了肉食,却始终在吃鸡蛋、鸭蛋等,那么,佛弟子到底应不应该吃这些蛋类呢?
先讲1个真实的故事:在一次法会上,陈居士带来了她的同事小林。小林年龄在35岁左右,瘦削的脸上透着黄灰色,样子很是憔悴。由于是第一次见到果卿老师,她的眼神中满是欣喜和渴望,在听法的过程中,她虔诚而且专注。当果卿老师问小林有什么问题时,她一下子紧张得满脸通红,话不成句,在陈居士的补充下,大家听明白了:原来结婚已十年的小林,非常渴望有个孩子,但不管怎样求神就医,一直没有怀孕。今天有幸遇到果卿老师,请求指点迷津。
果卿老师很同情她,为这种“求不得苦”深深地叹了口气,转过身来对我说:“果宏,你来看看她没有孩子的原因是什么?”我抬头看了小林一眼,正遇上她那双期盼渴求的眼睛,我也不禁感叹了一声:“你是不是很喜欢吃蛋?特别是小小的鹌鹑蛋?”
“对对,我很喜欢吃成串成串的鹌鹑蛋,这……”后半句话的语气中流露出明显的疑惑。善解人意的陈居士在旁边帮她问了一句:“大家都认为蛋是有营养的食物,而且在没遇到佛法之前,我们每个人都在吃蛋,为什么小林就不能怀孕呢?”
我看了看在我旁边的果卿老师,老师肯定和鼓励的目光使我继续说道:“佛说食诸鸟卵,为无慈悯心。宣化上人在开示有关吃蛋问题时,曾幽默而又严肃地对提问者说:‘你若不怕下辈子做鸡下蛋给别人吃,你什么蛋都可吃’。因为因果错综复杂,每个人的福德因缘不同,虽然都在吃蛋,但每个人受的果报不尽相同。你想要孩子,必须断除一切荤腥,当然包括一切蛋类,多放生,并念《地藏经》回向被你吃过的众生。”
我说完这一席话,再看小林,感觉她没有完全信受。她本想听到关于她不孕的因果故事,但被道破实相后,自认为是稀松平常之事,所以有些失望。我很惋惜小林不能闻即信受,就更直接地说了一句:“你现在只想自己要有个孩子,你想没想到被你吃掉的鸡蛋、鸭蛋等就是鸡母亲、鸭母亲辛辛苦苦生下来的孩子!”
这时果卿老师对小林说:“果宏对你讲的因果道理都是正确的,你要好好按着她说的方法去做,会感招好孩子来,最好让你的爱人也和你一起修。”
这时,果卿老师讲了1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生物研究所的女科长,她女儿结婚有四年了,一直没有孩子,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女儿女婿指导就医,但无奈的结果令她怀疑自己的科研理论。女科长紧皱眉头的愁苦样子,让人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告诉她:‘你女儿和女婿都特别喜欢吃蛋,其中鹌鹑蛋为最爱,这是他们没有孩子的共业,要想有孩子,必须吃素、放生、念经,多做善事。’随后半年,这位女科长的女儿、女婿认真按照此方法去做,如今女儿已经怀孕了。”
果卿老师的故事刚讲完,做医生的李居士就问我,为什么现在来医院求治继发性不孕(曾怀孕但人工流产了,现在想要孩子而不得)的病人这么多?我告诉大家,每个孩子来投胎,都是和父母有着很深的因缘,在轮回的长河里,能有一次投胎做人的机会是很小很小的,但这些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很随便地去做了人工流产,殊不知造下了类似杀阿罗汉的重罪,再加上肆意杀生吃肉,过重的杀业会感召断子绝[]孙的恶报。我看到小林和其他人赞同地频频点头,真高兴小林能有所醒悟,希望她能在佛力的加持下改过向善,持戒修行,早生贵子!
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说明蛋不可食的事例,如《法苑珠林》里记载,南北朝周武帝宇文邕喜欢吃鸡蛋,一顿饭吃好几个。有一位给武帝做饭的监厨官,在武帝死后,继续作即位的隋文帝的监厨官,一日,监厨忽然暴死,三日后又复苏过来,他讲述自己的经历说:他到了地狱,见到武帝与阎王,阎王问监厨:“你为武帝作饭,一天煮几个鸡蛋?”监厨如实相告:“不记数。”阎王说:“既然不记数,从武帝那里可以知道。”这时就见庭前几10个牛头人身的狱卒把武帝拉倒在铁床上,用铁梁压武帝身,武帝两胁剖裂,掉出鸡蛋十余斛——因果昭然,早晚有清算的一天,都还在吃蛋的人应该早日清醒。
《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中讲述火城地狱的因缘里就有一条“火煨鸡子”:“复有众生,常在火城中,煻煨齐心,四门俱开,若欲趣向,门即闭之,东西驰走,不能自免,为火烧尽。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焚烧山泽,火煨鸡子,烧他村陌,烧煮众生,身烂皮剥,故获斯罪。”我们佛弟子应该依教奉行,切莫等到果报现前再后悔。
有人说现在养殖场中没有公鸡,市场上的鸡蛋没有受精不会有生命,以此作为吃鸡蛋的借口,这种观点为印光大师所痛斥,他分别在给唐陶镕居士和真净居士的信中说到:“蛋不可食!邪见之人云:无雄卵之蛋可食,切勿听信。”“鸡卵之食否,聚讼已久,然明理之人,决不以食为是。好食者,巧为辩论,实则自彰其愚。何以故?有谓有雄之卵,有生不可食,无雄之卵,不会生雏可食。若如所说,则活物不可食,死物就可以食,有是理乎?此种邪见,聪明人多会起,不知皆是为口腹而炫己智,致明理之人所怜悯也。”为什么说没有受精的蛋也不可吃呢?因为佛在《楞严经》里清清楚楚地告诉一切佛弟子:“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蛋类就是来自动物身体的一部分,想清净解脱的学佛人都不可食用。
提示:劝大家不要再贪图口福和营养而吃蛋类了,我在二十多年的学佛道路上遇到过多位因吃蛋(包括损坏鸟蛋、蛇蛋以及吃母鸡体内未成形的蛋)而造成不孕或常常流产的妇女,她们均是求助无门,只好按照我所说的方法在佛前忏悔,断除肉食、蛋类及五荤,每天念一至二部《地藏经》回向给吃过的蛋和下蛋的动物妈妈,结果绝大多数都在3个月内怀上了宝宝,并且自己身体也变得更加健康。愿所有身体不健康的朋友和事业家庭不顺利的朋友如法实践,3个月内会有让人无法相信的事出现在你身上,你不但没花一分钱,还省了不少钱,何乐而不为呢?
1.冯冯居士特辑|生死书
3.漫谈慈悲梁皇宝忏(果卿居士著)
篇二:佛陀十大弟子传——须菩提(二)
归投佛陀的座下
有一次,佛陀在须菩提的故乡布教,乡人纷纷传说,说佛陀是一切智人,论到智能,世间上没有人能够和佛陀相比。()
这样的议论早就传到须菩提的耳中,而且,他的父母跟随乡人,都皈依了佛陀。
须菩提家中,一向信仰传统的婆罗门教,现在父母为什么跟随乡人轻易的改宗呢?这时,轮到须菩提觉得他的父母奇怪了。
有一天,须菩提的父亲向他说道:
「空生!你常常自以为很有智能,已经了解到人生的真理,但你和佛陀相比就差得太多。佛陀不但有大智能,而且有大慈悲和大神通,自从佛陀来到本地,全乡的人差不多都皈依佛陀。还想恭请佛陀到家中供养,希望你在佛陀面前,能息下狂妄的心。」
须菩提心中很不服气,他回答道:
「你们眼中的佛陀,自是一切智人,但在我眼中,也许就很平凡了。」
须菩提虽然这么说,但佛陀究竟是怎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感动力?在须菩提一向平静的心湖中,掀起了巨大的浪花,他等不及佛陀到他家中受供时再见佛陀,他想,万一佛陀很忙,不能来怎么办?所以在这一天的夜晚,须菩提便偷偷的先去看看佛陀的样子。
夜晚凉风习习,一轮上弦的月亮弯弯的高挂在空中,星星在闪烁,好象窃笑着好奇的须菩提。
须菩提独自走到佛陀说法的地方,佛陀正坐在高高的法座上说法,四周亮着火把,下面跪着的是千万听众,呀!佛陀的身后好象还放出光明!
这不像是人间的人,这相貌太圆满了,太庄严了,佛陀应化的身相,实在超过须菩提的想象之外。
大地是宁静的,千万的听众都屏气凝神,不敢有声,这时只有佛陀的法音在宣流着。
佛陀说:「世间是不应该相争的,本来就没有人我的分别,大家合起来就是一体。」
「一切法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的,没有一项东西能独立存在。我和一切法既是互相依赖生存,施慈悲恩惠给众生,看起来像是为人,其实对自己有着莫大的利益!」
佛陀的法音非常的慈和,佛陀说的道理令须菩提很感动。须菩提挤在大众中,偷偷的向佛陀合掌,表示敬意。
佛陀说法以后,回到信众准备的静室中休息,须菩提徘徊在门口,他想会见佛陀,但又没有勇气。
佛陀像是知道须菩提的心意,站在门口问道:
「你是谁呀!到我房中来坐,我和你谈谈!」
「我是须菩提,希望佛陀收我做出家的弟子!」
「呵!须菩提就是你,我早就听说你是村中最聪明的青年。很好,真正聪明的人,对佛法也才能真正的信受奉行。你父母知道吗?」佛陀慈悲亲切的问。
「我想我父母知道一定会很欢喜,我很荣幸得到佛陀做我的老师。」
乞富不乞贫
须菩提出家以后,过着三衣一钵的生活,每天上午到街坊上托钵乞食,下午就跟随佛陀听教参禅。
比丘们每日出外托钵乞食,总是遵照佛陀的法则,次第行乞,一个个,一排排,无论人家施舍与否,都必须经过。
可是须菩提过乞食的生活,总和大众不同,一离开精舍,他就与大众分道而行,总是一个人威仪齐整,行止安详的去找乞食的对象。
诸比丘起初对须菩提没有留心,但日子一久,发觉须菩提的行动有些奇怪。大家一注意,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须菩提乞食行化,总爱到富有人家里,见到房屋矮小,或是知道经济穷困的人家,他决不去托钵。无论多远的路途,他都要赶到富贵的人家去,否则,他宁可饿着肚子不行乞。
有一次,在毘舍离的国境内,有一位比丘在路上向须菩提取笑道:
「穷在眼前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其实毘舍离的都城都是殷商富户,不知尊者今天看得起哪一家?」
须菩提听后,向那位比丘看了一看,然后解释道:
「大德!我不是看不起穷人,或许真正同情贫穷者的就是我哩!的确,我是发愿只向富者行乞,不向穷人托钵,这是我的苦心,还请道友原谅。」
「尊者乞富不乞贫,每天营养充分,难怪尊者身体这么健壮!」
「大德!请你不要这么说!」须菩提温和的详细说明他乞富不乞贫的原因道:「我向富人行乞,决不是为了贪图美味珍肴,如果好吃,也不须出家学道。为什么我不到穷人的家里托钵?因为穷苦人家,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哪里还有多余的饮食供养我们?即使他们愿意发心,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没有粮食救济他们,哪能再去增加他们的负担?反之,向富人乞食,区区一餐之施,在富者毫无所谓。我所以乞富不乞贫,就是为了这个原因。」
须菩提把他的看法表明以后,那位取笑须菩提的比丘,才无话可说。
在僧团中和须菩提有相反作风的人,是大迦叶尊者,须菩提是乞富不乞贫,而大迦叶是乞贫不乞富。须菩提很不解大迦叶的用心,有一次闲谈时就问他道:
「尊者大迦叶!你乞食的态度和我正好相反,我很无礼的请求你告诉我是什么原因?」
「尊者须菩提!」大迦叶解释道:「我们是出家的沙门,守道行法,这就是人间的福田,我们受人间的供养,是给他们增长福慧的机会。我向贫穷者乞食,让他们种福田,免除他们将来的穷困,富人们的福多,我们何必锦上添花?」
大迦叶尊者的话,一方面像是为自己解释,一方面又像是向乞富的须菩提说教。须菩提听后,点点头,他不强人同己,说道:
「乞富、乞贫,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尊者!佛法里方便有多门,我们可以各行其道,其实这都是佛陀的教法。」
须菩提和大迦叶乞食的作风,成为强烈的对比,他们的说话和乞食的态度,给佛陀知道以后,对两个人都不赞成,曾呵斥他们心不均平,都不合乞食法。
真正的乞食法,是不择贫富,不分秽净,严肃威仪,次第行乞。
大迦叶比较固执,苦行的色彩非常浓厚,他是从来不愿舍弃苦行,可是须菩提,对于佛陀的指示百依百顺,以后就自己修正了乞富不乞贫的态度,他对佛陀的教示,都是感恩的接受。
dachuan336699
答疑解惑,给你提出好的建议,解决你的问题,欢迎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