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Shehuo)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是西北地区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等一些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社火”来历源远流长,史料称:“社火,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又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原始社会中,人类为战胜野兽而生存,常在猎兽之后庆贺,或聚会扮兽庆贺,教育后代,树立智、勇、谋各方本领。这是最早的扮兽戏和“村傩”活动。农家以户族设“堂”,以村、堡设“社”;与“社”有关的事称“社事”,诸如“香火朝山会社”、“社火会”、“孝义会”、“自乐班会”、“曲子会”、“吃割食”(有地方称吃合食,也有的县乡称‘吃割四’,买卖土地写契约,让四邻同意、最后划押写契,四邻不找麻烦)等等,把各种不同爱好的人组织起来,设会头,订会章,收会(社)员,交会费,有一定的感召力量和威望,遇有不规行为,也有权力处理。这种会社,每逢迎神报赛、庆贺集会,必然举行游艺活动,锣鼓火把助威,狮子龙灯游行,人群相随,显然是“人威”助长了“神威”,就形成了“社火”风俗,它与民间的“香火”还愿风俗(庙会风俗),如同挛生姊妹,正像民俗所述:“社火娱神,香火娱人”。其含意深邃而味长。
中文名社火外文名Shehuo别名射虎流行地区中国北方和南方部分地区性质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范畴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
目录1
2
3
4
5
6
7
社火历史起源播报
北方的“社火”亦称"射虎",是中国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社”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
社火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远古时的人类正处于幼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如对日月、灾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当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入农耕,土地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礼记·!祭法》中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相传水神共工的儿子勾龙是社神。共工长得人脸蛇身,满头红发,性格暴烈好战。一次他和祝融(传说火神)作战,一怒之下头触不周山,竟把撑天的柱子碰断,顿时天崩地裂,洪水泛滥,多亏女娲炼了五彩石及时把天补好。勾龙见父亲闯下大祸,心理非常难过,于是把九州大裂缝一一填平。黄帝见状,便封他为"后土",让他丈量并掌管土地,从此勾龙便成为人们祭祀的社神。传说那位触不周山的共工有个儿子死后变成了瘟疫鬼,到处散布瘟疫,这个瘟疫鬼啥都不怕,就怕响器烟火,故产生了击器而歌、燃放烟火以消灾祈福的民俗。社火起源于火,发展于社,远古时代,火的出现,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荒蛮生活,人们对火奉若神明。因此,每遇灾害、瘟疫就“施烟火及作金钢力士以逐疫”。
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辩·第一册首序》中是这样记述社的:"社是土地之神,从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乡村祭神的结会,迎神送崇的庙会,朝顶进香的香会,都是社火的变相。"
在中国西北,每年春节,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锣鼓手,舞狮等等。群众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队伍,并赠予烟酒等礼物。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
社火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中国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可见其延绵之久。
每当严冬已尽、冰雪初融、春暖花开、大地复苏之时,先民们就杀猪宰羊,用自己获得的劳动果实,祭祀“神灵”,祭祀祖先。此时,终年劳累的原始先民有了歇息的机会,他们欣喜若狂,就把自己“打扮”一下,在脸上涂上朱砂,把鸟羽扎缚在头上,大喊大叫,狂蹦乱跳。这便是人类最早的社火。另据梁中元《陇东采风·社火》记载,陇东民间社火和全国各地社火一样,从内容和形式上有共同的特点,产生的年代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候人们为了祈福消灾、驱恶避邪,“击器而歌,拊掌而舞,祈于天地,以其吉也”(《风俗通义》)。
社火这一活动千秋万代地流传下来,但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演变,其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时代赋予社火以新的内容。“文化大革命”期间,古代剧目停演,社火也被斥为宣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四旧之一,被禁演。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火这一传统民间娱乐活动才得到恢复。现时,社火从根本上不再是表达人们对“神”的崇拜,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
社火起源传说播报
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叫苗庄王,他在琐阳城里过着安闲的生活。可是,有一天,敌人的千军万马包围了琐阳城,苗庄王并不着急。他慢慢的招集部队,商议对策。只见,敌人离城有二十里,安营打寨,营挨营,旗连旗。最前面有一个高士,骑着一匹骏马,后面有一字长蛇旗,二龙出水旗,三才混元旗,四门兜底旗,五处五方旗,六丁甲旗,七星北斗旗,八卦连环旗,九宫遮阳旗,十面埋伏旗……那场面真是旗幡招展,号带飘扬。
不一会,有几位大臣献计说:"皇上,我们有一个办法,不知皇上听不听,"皇上说;"快!马上讲出来听听,"于是他们就讲了起来,"让两位大臣妆扮两位财主。让财主后面再跟上两位率兵大将,其中,一位大将后面跟上若干名背打小鼓的人;另外一位大将后面跟上若干位男扮女打锣的人打小鼓的人,后面跟上几位拿两根木棒互相敲打的小男孩。男扮女打锣的人后面跟上男扮女的小孩,一支手中拿一条把扇子。皇上说装扮成一位最自由的人,反穿羊皮袄,画成鬼脸,一支手提一个墨水瓶,另一支手拿一根毛笔。(当时,皇后怀胎了)让皇后扮成麻脸人大肚婆,最前面再打几面旗子……皇上一听说:"妙,好极了,一切照这样安排,你们传令下去,找好打扮的材料。"一会儿,他们都妆扮好了,整个队伍都活动了起来,闹了起来,轰轰烈烈的。敌人仰面扑来,首先抓住了两位财主,以为这其中的一个就是苗庄王,于是把他们俩人抓了起来,察看了一会,发现不是苗庄王,他们再没有动手,苗庄王乘热打铁,跳着,闹着,出了城门,逃了很远。这时敌人才发觉,这就是苗庄王的队伍,可他们追赶已经来不极了,苗庄王的这一计,使他们得救了。
原来,那两位财主就是社火上的老爷,两位大将就是头场子背打小鼓的若干名就是腰鼓队;男扮女装的小孩就是毛女子;画成鬼脸,反穿皮袄的就是寡娃子,麻脸人就是麻婆了(大肚婆)……。从那以后,社火这种民间艺术就留传了下来。[1]
社火表现形式播报
类似的还有猪八戒背媳妇等。高芯子,又名高台。有抬芯子、背芯子、车芯子等多种类形,尤以“车芯子”为多。一般在小型拖拉机或小型汽车上固定一根或几根丈余长的木椽或铁杆,再在杆的顶端绑成莲花形或其它形状的悬体物,这就是芯台。芯台上再将一两个或多个扮演角色的孩子固定,着戏剧服装,做简单动作或造型,在行进中表演玄妙、惊险动作。社火中还有扭秧歌、耍狮子、舞龙、大头娃娃等。大型社火队由彩旗、锣鼓、狮子、旱船、大头娃娃、秧歌、高芯子等组成。驻固部队、武警、六九五厂还有安塞腰鼓、威风锣鼓、太平鼓及东北秧歌等表演内容和形式。
社火表演形式播报
社火表演是一种哑巴戏,为了让人一目了然,其脸谱更为强调人物的主要特征,一般是专人专脸,如牛皋和周仓,额头上画有图案化的"牛"字和"周"字,宋代秉公办案的包公、人称"包青天",其额头上的"日"、"月",象征他铁面无私,公正廉明,与日月同辉。此外,还有在脸谱上画有"心"、"肝"、"肺"、"金"、"木"、"水"、"火"、"土"、"人参"、"苦参"等图案。又如著名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蜀国大将关羽为世人传颂,其死后被佛教神化,尊为"关公"、"关帝",作为神灵来崇拜。社火中由谁来扮演关公可非同小可,这个人必须是最受大家尊敬,威望最高的。给他开脸化妆,一切准备完毕,最后勾点七星痣("七星"即北斗星)。人们认为这是最神圣的时刻,因为一旦勾点了七星痣,神灵就附体了,于是大家对顶礼膜拜,妇女抱着孩子"老爷"(关公)摸顶,同时还争着将"老爷"脸上化妆的颜色(银朱)用手沾一点,抹在孩子的脸上,据说这样就可以保佑孩子平平安安,不招灾生病。
社火研究成员播报
有着80后才子之称的青年作家,柴广翰对于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独到的研究领域。新时期传统文化面临社会转型,显示出一种弱势的生存状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北社火在新时期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困境。
社火社火脸谱播报
社火总论
社火脸谱人物众多,古朴无华,开脸严谨,用色讲究,艺人们编了一整套用色的口诀:"红色忠义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豪侠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官)。"此外,还有画眼、眉、口的口诀,画眼诀里又分顺眼、吊眼、环眼、三角眼、雌雄眼。画眉诀里有卧蚕眉、梳子眉、吊勾眉、瓦眉、疙瘩眉、兽角眉。细致全面,形成了一系列的纹饰、眼神、色块等程式化的要求。民间艺人根据不同人物进行不同的脸谱设计,以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加进象征性、寓意性的纹样,以表现人物不同的身份和性格。
脸谱的谱式很多,如:对脸,破脸,碎脸,悬脸,转脸,定脸等最常见的是对称形和旋转形两种。对称形即是左右形与色都成对称分布,以五官为准,饰以各色纹样,颇似先秦青铜;旋转形则放弃五官中线,向左或向右成一条斜线,并饰以盘旋游走的纹饰,有很强的运动感。
画脸谱的颜色早期只用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暗合五行明表忠奸。这也是表现社火脸谱人物角色性格的基本色彩和语言。黑代表忠诚、铁面无私、白代表奸诈、红代表侠义,绿代表草莽,金、银代表鬼怪,粉代表苍老,黄则代表残暴。有口诀曰:“红为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灰勇敢;黄为猛烈草莽绿,蓝为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
包括地社火,背社火,抬社火,车社火,马社火,高芯社火,高跷社火,血社火,山社火,狮子舞,唱社火,丑社火等等
社火血社火
大都在正月祭社、庙会迎神、祈雨时表演,宝鸡市陈仓区赤沙镇三寺村的血社火是陕西乃至全国唯一保留的一个社火种类,它是每逢闰年表演一次。赤沙镇血社火是以水浒武松杀西门庆为武大报仇的故事为题材,表演内容主要以斧子、铡刀、剪刀、链刀、锥子等器具刺入西门庆和其他坏人头部,使社火的内容恐怖血腥且十分逼真,故叫血社火。又叫快活。取名“快活”有两种意思,一是取《水浒》中地名,即“快活林”;二是取其意,即铲除了为非作歹的恶人后人心快活。“快活”表现的就是《水浒》中武松为兄报仇,杀死谋害武大郎的奸夫淫妇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具有惩恶扬善、威慑恶徒的作用,表达了三寺村群众惩恶扬善的人生观。
社火地社火
地故事的演出,是由一丑角开路,演员根据情节,依次按不同的队列出场表演,队伍变化灵活,有分有合。演出过程要灯火通明、焰火助兴。有时还将杂耍、武术融入其中。在有些地方,还挑选一“巧嘴人”扮成“春官”说几句顺口溜,如庙会上摇麻糖会的人说得那样,触景生情,即席发挥,见谁夸谁,要求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趣味无穷。例如,见男说男象“潘安”,见女说女赛“貂蝉”。在饭店酒店门前耍社火,就说:“你家酒菜十里香,好象天上玉琼浆,过路君子喝一口,永生永世也难忘。”这些人虽斗大的字识不了几箩筐,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记忆惊人,思路敏捷,妙语连珠,绘声绘色,令人叹服,把众人逗得捧腹大笑,开心至极。因为这方面对“丑角”的要求高,表演难度大,这种演出场面现很少见到。在此类“故事”中,常见的还有“害婆娘”(丑婆)和“蛮老汉”(丑汉),也是最逗趣,最有意思的。这一对角色均由社火队里性情活泼、幽默,有较强表演能力的男性表演。
社火车社火
社火马社火
社火地滩社火
地滩社火,主要流传陇东的泾川、灵台一带乡村。其社火场面浩荡,气势宏伟,热闹非凡。每年进入腊月,庄头就响起了锣鼓声,把整个村人的心击荡得热乎乎的,告诉村里要耍社火了。
社火的派系不一,一个地方一个样;地滩社火有文有武有丑,文少武多,耍唱兼容,巧妙穿插,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地滩社火中的演员,最少不下24个身子,主要有红脸、花脸、净脸、文旦、武旦、丑脸、白脸等。各种脸谱、衣服都有专门人负责化妆。所用的道具,有长刀、短刀、枪棍、鞭、锏、锤、弓箭等。通过一转又一转打斗追杀。仿佛把观众引入古老而久远的战争中,或一场历史纠葛中,或人生悲剧中,或缠缠绵绵的爱河中。
地滩社火的技巧、功夫要求很严,一切从人物出场,打斗翻转,一招一式都按照某一转戏情去进行。每一个动作讲究功底,一要看四门是否踏到,二要看套路,是否掌握了道具:黑虎鞭、春秋刀、莲花刀、四平刀、连枷棍……这些动作的基本功。一般演员要看他是否还掌握了推刀、斩刀、提刀、劈刀、挽面花等动作的各种基本要领[2]
组织地滩社火,还有许多辅助环节,如锣鼓队、彩旗队、蜡烛、灯笼、道具、衣饰、脸谱、放火把,都有专人分管。灯笼的形状都是按宫厅里的宫灯,用铁丝编制成一种有棱有角的灯形。地滩社火,经过一个腊月的精心教练和预演之后,按照当地风俗,正月初一晚正式进入表演,直至正月十五结束。
社火地方社火播报
中国地方民间社火活动的分布:陕西社火、山西社火、蔚县社火、正宁社火、河南骂社火、晋中社火、陇县社火、千阳社火、泾川社火、青海社火、永靖社火、大白杨社火、洋县社火、凉州社火、古浪社火、本溪社火、嵩县社火、宝鸡社火、庆阳社火、浚县社火、太原社火、周至县纸社火、张掖社火、庆城社火、西宁社火、平安县社火、宕昌地社火。
社火陕西社火
每年春节,各乡各村,群众自发组织,抬芯子、跑竹马、踩高跷、耍狮子、走村串户,十分热闹。这种喜庆活动,关中称“耍社火”,陕北叫“闹秧歌”、”闹红火”,而陕南则称“闹玩意儿”、“耍故事”。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即只出柳木腿和平台子。社火中的精华,是高难艺术芯子,即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形状各异的拇指粗的钢筋,约两米高,用色纸在上根指形态做出各种造型的东西,如棉花、果树、纺车、布机,龙、虎等世间百物,然后按其内容把男女小孩(年龄一般4—5岁)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少则1人,多者10余人。或并立、或叠置、或横卧、或倒立。有的双臂摆动,像在行走,有的似荡秋干,高悬在3丈虚空。场面惊、险、巧、奇。
社火中的高跷往往成群结队而行。艺高胆大的,走起路来故意歪歪扭扭,显得摇摇欲坠[2],让人捏—把汗;有的行走间忽然劈一个双叉,坐在地上撒娇,当别人去扶时,将身子一纵,突然又跳将起来,立刻引来观众一阵喝彩。
陕西社火活动,据史载,西汉、隋、唐及宋明时代,以“灯节”、“龙舞”、“狮舞”为主要形式的社火杂耍,发展到历史上的兴盛时期。那时,每逢皇帝登基或年节,兵事稍息,京城长安以及边陲重镇,都要张灯结彩,官社民间均有社火盛会。仅元宵灯节、灯会,游艺日期多延到五至七日。南宋到明初,由于战事连绵,社火活动略逊于前代,但民间各种分散的戏剧、杂曲、说书、小说却兴盛一时。现今,陕西各地流传下来的众多社火脸谱、曲调、词目、扮演模式,多属明清两代传袭后世的;特别是社火中一些有特技特艺的狮子、龙舞、龙灯、竹马、芯子等,艺术生命力旺盛,不以时代变化而被磨灭,代代沿袭相传。辛亥革命以后的民国时代,社火活动基本沿袭前代,多以各种庙会、节日盛会保留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共产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政策指引下,各地不断挖掘整理旧的传统社火节目,举办各种赛演、会演、文化节、民间文艺献演,社火活动和其它文娱活动,犹如雨后春笋,茁壮发展壮大,其数量、质量兼优,千姿百态,千奇百艳,五花八门,壮丽可观,达到历史上社火艺术发展的最兴盛时期。
陕西民间社火活动习俗,在近、现代,多和节日盛会、庙会伴随,特别是香火庙会或一般商贸节日盛会,往往藉社火、戏剧活动来迎神报赛、招徕四方民众,而百业也藉以兴旺,社火杂艺竞相献技,并藉以生存、发展。
陕西长安冯村长社的社火曾经受到过国家领导人习仲勋最高评价,“三秦绝技,西秦一绝[3]”
社火关中社火
著名摄影家孙晋强先生历时六年,历尽艰辛,连续拍摄陕西关中社火并出版中国关中社火一书,该书荣获2015年中国最美的书,并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联合国总部影展中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关中社火的艺术魅力。
社火-中国关中社火-孙晋强-2015“中国最美的书”(20张)
社火岐山社火
社火山西社火
社火泾川社火
泾川社火,北塬、南塬有别。北塬的夜社火又叫“地摊子”,是以歌舞为主。南塬的社火俗称“武社火”,以武打为主。社火的演出有些在正月初五之后。“上九”(古正月初九)多为社火的出台日。一般耍到元宵节以后,正月十八日收场,个别到二月初二才结束。有些村庄的社火有连办三年,连停三年的习俗。
社火偃师社火
一、狮子舞
偃师县狮子舞从形式上可分三种。
一种称文狮子,又叫“硬圈狮子”。就是在狮子皮内撑一竹圈,外形与真狮子大体相同,唯脚上制一钢爪。另有一人扮作文人,头戴软巾,颏下三绺长须,褶子穿着,手持拂尘,用一铁索牵引狮子。此种狮子,常要地摊。斗狮子者称“回回”,持长矛、大刀、九节鞭等类武器,单人与狮相斗。在搏斗中,翻滚跳跃,动人心魄。因比较费力,故几分钟就得结束一个套路。
另一种是“软皮狮子”。作一狮皮,表演者下肢到脚面束上皮毛狮爪,有的穿一软靴,二人操作,前者摇头瞪目张口,后者摇尾,或翻滚或直立,或跳跃或攀高,二人配合默契,除了表演耍地摊外,还可表演登高台、上刀山、卧麻杆床、上老杆等特技。在表演时有锣、镲、鼓、鞭炮、火铳、梢子棍等助威。
第三种是舞台杂技用的狮子舞,只用一鼓、一锣、一钹伴奏(其它狮舞须用一路大鼓及很多打击乐器伴奏),表演有滚球、跳球、旋桌等。另有狮子娃舞。这种狮子皮,做工精细,眼、口灵活自如,舞者下肢与狮子扮饰一致,给人以真实感。幼狮随老狮动作,显得可爱、亲昵。1983年底,李村南街从北京购得两架老狮子和两架小狮子,参加了洛阳市音乐舞蹈调演。
二、大鼓
大鼓,用牛皮蒙面,直径3尺多,高1.5尺,有鼓架。4个为一路,伴奏的打击乐器有大钹、大铙、大锣等。建国前,配合狮子舞“行社”,制造雄壮气氛。也有个别用于有钱人家的丧事,俗称“大鼓撵白”。建国后,多用于隆重的节日或祝贺的场面。在正月里,鼓声不绝,此起彼伏,竞相鸣奏,使热闹的节日气氛更为浓郁。大鼓演奏,有很多套路,如猪吞食等。在进行的间歇,必须配“小家伙”,即俗称的小不墩子鼓、小镗锣、镟子、手钹等进行演奏,以调剂节奏,张弛有致,别有韵味。
三、旱船
四、推小车
这是一种由推车老汉、坐车少女、小丑三人合演的一种小舞蹈。舞蹈用的是特制的假小车,车前、左、右三面用布遮围起来,坐车人在布围里以脚当轮。扮演推车老汉者留有小山羊胡,须表现出憨厚、聪明、滑稽的形象。坐车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笑容可掬。旧时,小丑(“白眼窝”)多由花花公子打扮,手摇折扇,追逐周旋于小车左右,时献殷勤,嬉戏逗耍,捣乱其间。整个表演滑稽可笑。
五、高跷
俗称踩跷。高跷的表演者,两腿各踏一根三、四尺高的木腿,表演技巧高超者,翻跟头、劈叉,跑跳自如。演戏时,生、旦、净、丑事前装扮好,有乐器伴奏,随时随地就可演出合适的小戏。这种形式,语言通俗,接近生活,深为群众喜爱。
六、拉犟驴
基本由二人配合演出。一人扮女相,骑驴,一人赶脚。做出因驴犟而出现的种种姿态,逗人发笑。后有增加一拉驴人和一丑角逗趣者,逗趣者手执破扇,耳悬大红炮作耳环,表演种种丑态怪样,引人捧腹大笑。表演停止,继之以戏文清唱。拉犟驴也有二驴表演的。
七、龙灯
用竹篾扎成若干个竹圈,用小绳连接起来,彩纸裱糊,节数与长度不等。龙鳞以棉纸剪成鳞状,染以各种颜色(有火龙、青龙、黄龙等色)。间隔用木棍作一固定节柄,便于手持挥舞。中插点燃蜡烛。建国后,也有用手电筒代蜡烛的,特别是两只龙眼安装两个小灯泡,闪光发亮,活灵活现。玩龙灯一般在元宵节的夜晚。进行中,前有一些对称的灯笼作为仪仗,先导开道,有锣鼓伴奏助威,龙灯在后表演出各种动作,如出海腾云、静卧待飞等。舞龙灯者精神抖擞,虽然数九寒天,身着单衣,却汗流浃背,舞姿随龙头而变化。助威者,高声呐喊,口哨激越,加上鞭炮齐鸣,烟火升空,光芒照射,五彩缤纷,好像活龙降世,热烈威严。有的前边一武士执一蜘蛛,取名龙戏蛛。有的用火流星(两个小铁丝笼内燃木炭),开耍时,上下翻飞,煞是好看。有的不时从龙口喷燃硫黄粉末,放出耀目光华,以示龙威。
八、二鬼扳跌
实际是独舞。舞者将两个假上身缚于肩上,用两手臂作另一小鬼鬼腿,手掌插入鞋内,好似双脚。这样,一人就变成了两人。在锣鼓声中,表演者作出搏斗状。观众可看到两个逗人喜爱的小鬼在摔跤,特别是在夜晚表演时,真假难分,倍觉有趣。演到高潮,演者突然站起,掀开大袍,原来只有一个人在表演。观者虽明知其假,但舞者技艺精湛,观者竟不能辨认真伪。
九、抬杆
又叫扮故事。它是以巧妙的构思和结构,装饰成多种形状的花、花篮等,然后将眉清目秀加以化妆的小孩,缚在上边,高高望去,就象在花朵上站立,飘飘如凌空飞翔。在行进中,不时转动,看的人无不把心弦绷得紧紧的。个中机关,属于秘密,各村竞相设计,翻新花样,出奇制胜。凡站在上面的儿童,必须胆量大长相好,讨人喜欢。每次扮演,儿童们都争当这种角色,且以此为荣。因为是在大方桌上抬着前进,所以称“抬杆”。
十、秧歌
秧歌是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传入县境的。因它简单易跳,服装没有严格要求,可随便扮演各色人物,很快为广大群众所接受。1949年至1952年间,各学校都有自己的秧歌队,每逢节日或宣传活动,秧歌队便走上街头,随着锣鼓节奏载歌载舞,彩绸飘飘,非常热闹。
十一、海神
海神社的称谓不同于旧时对业余戏班的称呼。它是专指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丝弦音乐团体,有的地方叫丝弦社。主要乐器有管子(主乐)、二胡、笙、笛、海笛、马号、大板,演奏者大都有较高的文化和音乐修养,或懂得工尺谱,熟习几样乐器。出社时,演奏者长袍大衫,文质彬彬,围绕在黄罗伞下,前有仪仗开道,他们尽量不与狮子、大鼓相邻,以示高雅。演奏内容多为古曲,节奏平缓悠扬,旋律韵味颇近宫廷音乐。海神在建国后面临着失传的危险。1983年12月,洛阳市举行音乐舞蹈调演时,西庞村海神社被邀请参加演出,演奏了《孔子哭颜回》,博得好评。
十二、唢呐
俗称“大笛”。构造简单,发音嘹亮。既能吹奏激越高亢的曲调,又能吹奏如泣如诉的旋律,宜于表现热烈欢快的情调和悲哀沉痛的气氛。建国前,仅在民间用于婚丧嫁娶,艺人被贬称为“吹鼓手”,过着近于乞丐的生活,往往兼营理发,被视为下九流。建国后,艺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唢呐艺术被广泛地应用到欢庆节日及其他活动上,为群众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浓郁的色彩。
随着时代的发展,唢呐艺人的艺术水平不断提高,演奏内容也不断更新,除了传统的“百鸟朝凤”、“十八板”、“云里摸”、“过街俏”外,还把模仿戏曲唱段及流行歌曲做为主要内容。县内较为著名的有南蔡庄、大口、武屯等唢呐班。唢呐班的人员组成,有的是临时搭班,有的是唢呐世家,父子、夫妻同台演出。女唢呐手、少儿唢呐手也日渐增多。
社火庆阳社火
社火,是庆阳地区民间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流传于广大城乡,主要分布于庆城、西峰、镇原、宁县、正宁、合水诸县的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带,环县和华池县仅零星地域有之。民谚云:"庄稼汉乐,正月闹社火"。春节期间,农事消闲,男女老少满怀节日的浓兴集结闹社火,喜庆丰收,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美满。久而久之,形成习俗。
社火的主要形式有:跑旱船、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跑纸马、车亭子,马故事、背亭子、高亭子、霸王鞭、跑仙鹤、大头娃娃、地故事、秧歌、小戏、跑地旦、打腰鼓等。
社火徐庄社火
徐庄位于禹州市西部花石乡,是一个平原村庄。徐庄同乐社起源于1862年同治元年,其前身“火神社”,是由老一辈的民间艺人自发组织的民间文艺团体。据本村老人讲,在民国22年,“火神社”在民间搞得很红火。以旱船、高跷、竹马为基础,发展到如今兼有小车、秧歌、狮子、小品演出、快板书等节目为补充的丰富内容。
主要形式:
1.旱船:5-7人表演,以赶庙会和探亲为素材,以演唱为主要形式,人物表演有公子、小姐和划船老汉。由于旱船造型独特,在禹州及周边地区独一无二,象征一帆风顺,乘风破浪的航船,集中体现了初创者的智慧及艺术构思。
2.高跷:10人以上表演,道具比较独特,其高度在70—80公分,绑在腿上,表演者一般以青少年和成年人为主,表演形式以有规律地变换队形为特征,充分体现了人们追求未来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3.竹马:6人以上表演,是由竹子做成马的形状与骨架,再披上红布和黄布,装扮仿真、美观独特,表演起来轰轰烈烈,大有叱咤风云之势。
4.小车:5-7人表演,以探亲和外出经商为题材,节目诙谐幽默,象征着年年好运,满载而归。
5.秧歌:35-55人组成的秧歌队伍是同乐社的绿叶陪衬,形成宏大气派,舞步整齐划一,踩着有节奏的鼓点载歌载舞,极为壮观。
6.狮子:25人蹲点表演,以狮子皮做道具,有玩狮者持绣球,诱导狮子嬉戏绣球,多条板凳摆放多种造型,可玩双狮滚绣球,演出声势大,观众众多。
7.小品:在围点表演时,穿插表演一些小品节目,娱乐观众,吸引眼球。如三句半《今日徐庄人》,小品《如此照相》等。
《中国关中社火扮相》摄影者孙晋强(70张)
zhua曲子白渡白颗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