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名叫包拯,人称“包青天”,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为官清廉、替民做主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全文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讲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共分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王五的驴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病驴。先写了王五的毛驴。“毛色发亮”,戴着“漂亮的辔头”,被人称作“四条腿的宝贝”。这是他“惟一的财产”,他“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悉心照料”说明王五用尽所有心思照顾它,为后面丢驴后王五懊恼做了铺垫。接着写了毛驴在王五卖木炭时被人换成了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最后写王五到处寻找未果,王五只好拉着瘦驴,到官府告它。通过两头毛驴的对比描写,不仅可以了解王五为什么如此喜爱他的毛驴,而且也清楚盗贼换驴的原因。
第二段(第3―9自然段)写包公审驴的过程。表现了包公断案与众不同,出神入化。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写包公在了解案情后,既不去发案地点采集证物,也不找证人说说证词。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居然是针对毛驴的: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这一惊人的措施,弄得“衙役们差点没笑出声来。”至于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虽然嘴上没有笑,可是内心的想法却已经通过人们的反应表现出来了。是呵,哪有这么断案的啊?包公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啊?从第三天“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百号人,而是有好几千人了”,大家都想“看看热闹”,更加充分地反映了人们对包公这一举措的好奇。
接着,写了包公是怎样审驴的。毛驴受审,这更是一个出乎意料之举。从驴被牵上堂来的时候,“这驴的嘴已经陷下去了,脑袋低着,看上去怪可怜的”,到包公却命“当差的”“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一顿棍棒下去,驴哪里受得了啊,又蹦又跳,放声大叫”。以至于趁此时机,包公下令“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上哪”。最后“这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了惊吓”,能去哪儿啊?肯定是回到自己的“老家”。这一系列的举措连在一起,才使混沌之人茅塞顿开,原来包公正是抓住了动物的本能,轻而易举地查出了换驴人,实在是高明。
第三段(10―11自然段)写病驴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家,也就把王五的驴找到了,小偷也被捉住了。包公办案果真料事如神啊!
要点提示
1.包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包公审驴的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从而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2.小组合作交流。边读书边勾画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然后,和小组里的同学议一议,在这个故事中,都有谁使用了计谋。
3.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动作、表情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这些描写的妙处。
4.故事情节起伏,作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疑团,让你不禁跟随作者的笔触去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获得答案。小组同学讨论一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建议
1.课前,可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介绍包拯的情况以及包拯的一些故事,为学习课文创设学习的情趣。
2.由于课题比较新颖,教学时,可以从课题入手进行质疑,激起学生读书的热情,使学生带着“在什么情况下审驴?”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为什么不审人?”等问题主动读书,提高读书的质量。
4.面对这样一头牲口,包公是怎样审驴的呢?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包公为了公正,依然像审通常犯人那样:问话、动刑,形象地再现了北宋年间公堂审案的流程。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不必细究,但要求学生能够在朗读中,读出包公语言的威严,从中体会包公的秉公办事,一丝不苟的办案态度。
包公怎样通过毛驴,找到王五的好驴,惩治窃贼的呢?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学习,汇报交流包公采取的措施,从中体会包公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明白包公了解动物习性,懂得毛驴一旦遇到危难,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一生活特点,因此采取了最为有效的手段。
5.回顾全文,让学生体会一下,本文除了包公使用了计谋,还有谁也使用了呢?他的结果怎样?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确,偷驴的贼虽然也使用了计谋,他以为驴不会说话,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实质是他不懂得动物学,从而闹出笑话。邪恶终究是要受到惩治的,从中教育学生要将智慧用到正确的地方。
7.课后,可布置学生将本课的好词佳句积累起来,抄写在本子上。
认写5个生字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记字方法来学习。可以用形声字方法记字,也可以与形近字比较记字,如:审(审问)―伸(伸展)、吭(吭气)―杭(杭州)、役(衙役)―没(出没)、衙(衙门)―街(街道)。注意“衙”的字形。
思考交流
1.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回顾全文,让学生体会,本文故事中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找到了王五被偷走的那头好驴,也捉住了那个小偷。”而那个偷驴的贼也使用了计谋,他以为驴不会说话,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实际上他使用的却是愚蠢的计谋,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2.表演课本剧。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谋》中的一篇主题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即刘五用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
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找到驴”三个部分。而包公审驴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在包公审驴的过程中,包公巧用计谋,对于疑难案件从容应对,凸显了包公的足智多谋。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行的。
二、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通过三次阅读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熟知故事大概意思。从而体会包公断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谋。
四、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一)、音乐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词意
(四)、再读课文概括大意,列小标题
(五)、观看短片,深入回顾
(六)、拓展训练
(七)、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换驴(小偷)告驴(刘五)
审驴(包公:饿驴三天,痛打四十大板,放驴,跟踪驴)找到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______,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包公审驴》(板书:包公审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包公审驴》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智谋”为主题展开。《包公审驴》是这则故事是教读课,主要写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无奈将驴告到官府,包公利用驴能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地“审”驴捉住了小偷,表现了包公断案如神。这则故事无论包公还是王五甚至小偷都使用了计谋,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谋,把智谋用在正地方。这则故事趣味性强。“审驴”看似荒诞,实则包含了小人物的无奈和包大人为民做主,巧用计谋的大智慧。“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审、案、吭、衙、役”“辔头,挣钱,耷拉,圈栏,一声不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等,了解有关包公简介,搜集包公审案的其它故事。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如:“这头驴是王五唯一财产,因此王五像爱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通过这两部分对比体会王五丢失驴子后惊慌失措、悲伤的心情。“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等句子又体现了包公的足智多谋。『这是研读赏析要掌握的』
由于本课故事性强,层次清晰,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内容;2、正确掌握本课生字词;3、把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发展过程归纳概括出小标题;4、排演课本剧,尽量还原故事本身,可按自己体会适当增减人物语言以更好表达人物心情。
因为我所带的班,学生整体基础不好,阅读、品位等相对薄弱,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1、概括本课内容,给故事列小标题;2、体会故事中各角色人物心情,整体品读课文;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智谋,运用智谋。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入方式是:让学生“猜一猜: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打一字)和我国宋代一著名清官,庐州(今合肥)人,执法严明,断案如神,他是谁?”用这种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如:(衙役,辔头,挣钱,耷拉,圈栏)。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我让学生找出王五驴子特点,和被换后瘦驴特点句子,朗读讨论:对比体现了王五的什么心情。再找出包公审案时,描写包公迅速断案,足智多谋的句子,加以品评分析正确使用计谋。在此环节针对我班学生阅读基础差我可适当提示加以引导。这些设计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思维、讨论,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汇报交流课下搜集的包公断案的材料,进一步加深体会包公的智谋,随后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
环节5课后作业:说一说你知道的关于智谋的小故事。好处:巩固知识点。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排演课本剧。体会文中各角色的心情。
四、说板书设计
包公: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换驴(小偷)——告驴(王五)——审驴(包公:饿驴三天,痛打四十大板,放驴,跟踪驴)——找到驴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一、教材分析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通过三次阅读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熟知故事大概意思。从而体会包公断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谋。
四、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大声快速读课文。
2、找出文中生字和新词语,做上标记。
3、用-----画出描写主人公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4、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开展)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知文大意。
(三、师生共学,积词学句。
(四、整体感知,细知文义。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六、课后练习,深化学习。
1、摘抄生字新词,比一比看谁记得快。
2、你来当导演:
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小组演一演。
3、包公用的计谋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
六、设计思想。
这堂课我基本上是按照“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模式”设计的。
这次教学我选择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想完成两项重点目标: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二、让学生掌握熟练地阅读方法。从课堂教学一开始我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促使他们去自学。因为自从给五二班代课以来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孩子心理太压抑了。长期的老师代办教学让学生形成了课堂等待。致使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沉默。这种状况让我时常发慌,但却不能发火。孩子们已经被太多的要求下的惜语如金,我们只有慢慢的去引导,师生共同去实践。加之学生作业中错字别字,语言不通等等问题,都给我们指出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严重的有问题。因此我从一开始就将注重基础,培养自学放在重要的位置。
学习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方法,让我真切的看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魅力。更加坚信了我“重基础,养自学”教学思路。
七、课后反思。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断案故事——《包公审驴》。
2.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3.我们还学习了什么?
(1)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分为换驴——审驴——找驴三段。(板书:换驴——审驴——找驴)
(2)我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a,包公为什么审驴?b,包公怎样审驴的?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包公为什么审驴?)。
包公为什么审驴呢?请你快速浏览换驴的部分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请你划出分别描写两头驴的句子。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好驴: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不管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课件)
这头驴好在哪?王五喜爱这头驴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穷人,唯一,亲手,悉心照料。)想像王五还会为这头驴做些什么?
所以,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课件)
坏驴: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课件)
王五曾经__________,但是现在_______________.
直接说驴被换走了就行呗,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这头难看的驴的样子?
这种对比描写是为了使好与不好两个方面的特点更加突出,为下文审驴做铺垫。
(2)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细读审驴部分。
(1)指名读3——9自然段。
(2)你觉得文中的包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足智多谋)
(3)做批注:勾画出能表现出包公足智多谋的语句,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感受与疑问。
(4)集体交流,汇报自学所得。
咱们按顺序来说一说,你画出了哪些句子。
对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
a.“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这是对包公表情的描写,他想了些什么?
包公此时已经有了主意,所以他把惊堂木一拍,()地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谁还能找到文中包公的语言描写读一读。(课件出示)
b.文中除了对包公的正面描写能够突出包公的足智多谋,对其它人的侧面描写更加精彩,谁找到了?
“衙役们差点儿没笑出声来。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衙役们和围观的人心里想了些什么?体会衙役们和群众的痴笑与包公的区别。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从侧面描写了包公的足智多谋?
“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王五的急和恼反趁出包大人的镇定自若与足智多谋。
c.侧面描写:“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来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理解闻所未闻的词义,反映人们对这场官司很感兴趣,包公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很高。
最终包公通过审一头驴抓到了小偷,孩子们,你们知道他是怎么抓到小偷的吗?
3.找驴的启示
(1)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2)想一想那个小偷被抓以后见到了包大人会说些什么?
(3)看来有聪明的头脑和超人的智慧是不错的,但要把它用在正途上,用在为别人谋福利上,这样才不会使自己的聪明变成罪恶。
(4)我觉得审驴与找驴的过程十分有趣,我们来把它排成课本剧好吗?
送大家一把金钥匙“你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小演员”
①小组里协商一下,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②找到自己的对白,画下来,读通顺。可以根据剧情需要添加语言。
③联系上下文和人物的心情,想一想该用怎样的语气。
④可以加一些动作和道具吗?那就锦上添花了!
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四.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
雷锋小学王宇
1.尊重文本,注重生成。
语文不能脱离开文本,我带领学生紧紧抓住文中的词、句进行深入的探究,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读懂的层面,而是在读懂的基础上学会思考与质疑。比如:比如我在让学生体会王五的好驴有多好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王五很喜欢这头驴的词语,孩子们找到了“唯一”“亲手”“珍宝”等词语并说明了理由。有这样的铺垫就不怕学生理解不了王五为什么把驴当做宝贝一样爱护了,也顺水推舟地训练了学生的朗读。
2.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什么叫语文味?我也说不太好,这是一种感觉。语文课不是思品课,不能只注重情感目标而忽视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本节课,我的教学重点落在了知识目标上,在掌握知识目标后,再指导学生悟情朗读。如:我在讲解审驴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找出能够表现包大人足智多谋的句子再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妙处,从而明白包大人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与形象,突出其正面性格特征,并将包公的公正严明与王五和小偷相比较。使学生在对比中即明辨了是非也学会了这样的描写方法。
3.我的遗憾
如果说我也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我在“课本剧”与“小练笔”中选择了课本剧。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小练笔”的实在。开始在设计此课时,我设计了当包大人找到小偷后,小偷会对包大人说些什么?然后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接触的不同的描写方法来把当时的情境再现一下。但和“课本剧”相比较,学生更喜欢这样的形式,所以,我把这个环节放在了课后的作业布置。
我的语文教学生涯还很长,做课与否我都是在给学生上课,也是在给自己上课,每一堂课都是我梦想实现的一个坚实台阶。我要稳稳地踏上这一级级台阶,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一见到山顶美丽的景色。
课文《包公审驴》是一篇传统故事,讲述的是王五的好驴在市镇上被人偷换成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赞扬了包公办案是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一、激发学生,提高读书质量
二、初读概括,理清思路
阅读是理解,体验,感悟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两种读的方式,一种用喜欢的方式读文,另一种是师生一起去接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内容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然后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在这部分教学时,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时,概括地不够精,刘璇同学进行了复述课文,针对这样的学生课后要个别指导,后来刘上宁同学概括的谁确。分段,分得合理,并能说明理由,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细读探究,培养自主能力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不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如在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时,让学生结合质疑中的第一个问题,学习前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两头驴的语句去答,从而明确结比方法的妙用,包公而对一头难看的瘦驴,他是怎样审驴的?这是教学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交流时,重点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使学生明白包公了解驴的本性这一点特点,才顺利破案。这样,让学生在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弄懂了问题,理解了课文内容,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积累了语感。
第一课时:
交流资料,了解包公的情况及有关故事;
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包公用计策巧妙破案找到驴和小偷的故事。
第二课时:
1、创设情境,深入阅读课文、走进文本,了解包公审驴的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从而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懂得智慧的作用,从小养成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走进文本,了解包公审驴的过程,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懂得智慧的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你认为这是一位()的包公。
2、我也认为包公是位足智多谋的断案高手,我们也来学学包公,运用我们的智慧从这些句子中找出藏逆其中的成语。
(你最感兴趣课文中的哪个句子?为什么?)
看来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能成为学习上的包公。
二、创设情境
1、在古代有一种官叫“提刑官”,专门负责检查各县所办案件。今天,老师就来当一回提刑官,准备去查查开封府的包公所办的案件,各位是否一起前往?那我们就出发吧!
2、各位,我们日夜兼程式,终于到了开封府。(课件:开封府的图片)一路上不知各位是否听到沿途百姓称包公为“包青天”?我听说这位包青天最近办了一件离奇的案子,叫什么什么——审驴?!还听说通过一头驴找到了小偷?这可真让本官好奇不已,我真想知道包公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本官决定聘请你们专案调查员,(举起手中的书)深入这个最好的现场去调查本案的来龙去脉,不知各位是否同意?
3、非常感谢各位的配合,请各位专案调查员从以下几点进行调查:
(课件:)①包公审的是一头什么样的驴?
②包公是怎样通过驴找到小偷?
③旁人是怎样看待此事的?
4、在这里本官先谢谢各位了,不过本官还有一些特别提示:
在深入现场调查时,要尊重事实、多听多问。建议从当事人、衙役、围观群众等方面调查这案件始末,还要特别注意要了解他们当时的感受。(如:丢驴的人心情如何?衙役及围观群众做何感想?)你们可以单独进行调查,当然也可以几个人合作调查。希望各位都有收获!
5、各专案调查员深入“现场”进行调查。(各自读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三、反馈调查情况
1、各位辛苦了!本官对此案有颇大的兴趣,更好奇当时在场的人的反应,如当事人、衙役、围观群众等。谁先来说说从这些人身上调查到的情况?
2、各专案调查员进行反馈。
3、结合学生反馈情况,进行以下点拨:
王五方面:
①你调查得真细致,不仅调查到事情的真相,还询问了当事人的感受。
②你刚才说那个当事人叫什么名字?
那你是否调查了王五丢失的驴长什么样子?现在的驴又是什么样子的?
你是否询问了王五他发现驴丢时的感受?
一头毛色光亮的好驴,却换来了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也难怪王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
衙役方面:
①有哪位是从衙役方面进行调查的?
你是否询问了衙役为何发笑?
②哈哈!如果我当时在场,肯定也会笑出来的,哪有这样审案的呀!还有谁调查到了其它信息?
围观群众方面:
①那么围观群众又是怎样看待此事?谁从这方面进行了调查?
②“审问驴子”这种驴子不用说老百姓了,连你我都很少听说,也难怪他们好奇了。
4、从各位反映的情况看,大家调查得都很认真,这点本官非常高兴。那么,现在谁能来总结一下包公到底是怎样审驴的?
①说得是很详细,但可能是本官年纪大了,听起来有点乱。能否用表示顺序的的词来说说。(比如:先……然后……最后……)
②还有什么办法更直观明了?(比如:画示意图)
5、这位包公办案还真有一套。但令本官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包公为什么要审驴,不审人?(包公怎么知道通过审驴能找到小偷的呢?)哪位愿意解解我心中的疑问?
(看来各位调查还不够全面,没关系,再次进入这一现场,相信有更多的收获。赶快再去调查吧!)
6、原来包公了解动物习性,懂得毛驴一旦遇到危难,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样一来就能抓到小偷了。唉!这一点老夫也自叹不如呀!不知各位还从包公身上学到了什么?
7、本官非常认同大家的观点。这位“包青天”认真观察事物、办案足智多谋,这些可都值得我们学习呀!
四、智慧延伸
1、本官还听说过包公审石头的故事呢!各位刚才都亲耳目睹了包公的破案机智,为官就考考你们,若是你们会如何破此案?
2、课件出示案情前半部分。
(本官很高兴看到各位也能够发挥智慧解决问题了,请记住:智慧是一把金钥匙,能帮我们解决各种问题!)
五、总结全课
今天非常感谢各位与老夫一起对包公审驴这一案件进行调查,让我们对包公的智慧、谋略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希望各位在将来的日子里也能用智慧去解决问题。后会有期!
课前交流:
师:他本来的名字叫包拯,我们为什么跟他叫包公呢?(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我告诉同学们,这是因为我们对他尊敬,因此我们叫他包公。他还有个名字,叫什么?
生:包青天。
师:为什么呀?生:他是一位清官。
师:一位清官,为民做主的好官,因此我们称她包青天。他还有一个外号,知道吧?
生:包黑炭。
师:为什么呀?看看他的脸,在它面前从脸色上来看,我找到一点自信。关于他,民间流传着很多的故事,听说过吗?谁来讲一个?
生:包公审驴。
师:这是我们将要学习的一个故事。我还听说过一个《包公审石头》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生:听说过,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买布的人……(学生比较有条理的讲完了故事)师:真好,思路非常清晰,讲的比我还好。其实还有一个版本的《包公审石头》,说是一个小女孩……(学生纷纷举手)哦,也有知道的,你来说。
生:有一个小女孩……。
上课: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有关包公的一个故事,题目就叫做——《包公审驴》。请看老师写课题。注意审的写法,上面是——(宝盖)写的稍微大一点能够盖得住下面,下面是——(申)注意它是读shēn,哪一个申?(申请的申)加上宝盖呢?(生齐读)组个词。(审案)
师:审案,好我们看看案的写法。这个案上边也是有一个宝盖,但是它写的时候要稍微小一点。而下边的女的横,要写的稍微长一些。好的,我们接着往下写。(师写驴)同学们见过驴吗?
生:见过。
师:谁来说一说,驴跟马有什么不同?
生:驴比马小。师:驴比马长的个小。
生:马比驴高,驴比马瘦。
师:它们从脾气秉性上有什么区别吗?马的性子怎么样?
生:急。驴的性子比较慢,比较倔。
师:我们一起读课题。
质疑、初读:
师:读了题目之后你的头脑当中有什么疑问?
生:包公到底是怎么审的驴?
师:这是一个问题,还有吗?
生:包公为什么要审驴?
师:为什么要审?这个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解决。好了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故事看看,包公为什么要审驴?包公是如何来审驴的。下面咱们就读一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这个读书啊,我们不仅要用眼睛读,还要——(生:动脑子)同学们真聪明,还要用心来体会,最好是一边读着一边用我们的笔帮助我们去读。怎么教用笔帮助读,同学们知道吗?就是一边读着一边记一记,画一画,把重要的地方记一记,把自己有体会的地方写一写,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也找出来。下面咱们就比一比看谁读的又快又准。开始吧。(学生自由读文)
生:什么叫辔头?
师:什么叫辔头,首先我要表扬你词读得非常准。我们一起来读这个词。什么意思呢?我们见过家里养的驴,它的头上拴着有缰绳,还有饺子什么的,那些就叫做辔头。我们一起再读这个词。(生读)
师:还有没有?
生:鞍子。
师:应该读什么?(生齐读)应该读:鞍子。再读。(生齐读)
师:很好。什么意思?
生:鞍子就是马上面坐着的马背上的那个东西。
梳理故事:
师: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富。还有吗?好了,看来啊我们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很多。那么在这个故事里边,同学们想想有哪些角色?
生:包公、王五、瘦驴。
师:他提到了三个,你说。
生:还有王朝、马汉。生:还有那头好驴。
生:还有小偷。
师:这个别忘了,这也是个关键人物。还有吗?
生:看热闹的人。
师:对,还有看热闹的人。
生:还有一些衙役们。
师:对,还有一些衙役们。注意看这个词的写法。我把它写在这儿。这个衙,看看它有什么特点?(教师用手挡住中间的吾)我把中间挡起来你看。
生:行。
师:对啊,一个行中间里有一个吾。合起来读——
生:衙。
师:写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双立人,这边这一笔有没有钩?
生:没有。
师:一起读。
生:衙役。
师:衙役是干什么的?
生:帮着干事儿的。
师:帮着谁干事儿的?
生:帮着包公。
师:古代在衙门里边,帮着干活的那些人,那些当差的,还有那些差役们,这些都是衙役。有很多的衙役,他们在当官的身边跟随了多年,像包公身边的王朝马汉还有很多,这些都是跟随了包公多年的人。好了,看一看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不是在一个地方发生的?
生:不是。
师:一开始发生在——
生:市镇门口。
师板书:接着又转到了——
生:公堂。(师板书)
师:最后呢?
生:到了一个田庄。
师:田庄的一户人家,这是谁的家?
生:小偷。师板书。
师:那么谁能够用几句简短的话把这个故事说一说?
生:王五他养了一头驴,他对它非常的好,有一天他到小市镇上卖木炭,他把驴丢了。换成了一头毛色难看的驴。
师:这个地方说准了,是谁换的?
生:小偷。
师:这个地方是说,小偷霸王五的好驴换成了一头瘦驴。接着说。
生:然后呢,王五就牵着那头驴到公堂去告,然后包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头驴关起来再三天不给它吃,不给它喝。三天过后再打四十大板,最后驴跑到了小偷的家里,抓住了小偷。师:在包公审驴的过程中,他用了很多的办法,这些办法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很聪明。
师:那你可以用这个词把他们代替了,直接说,包公运用了一个聪明的的办法,终于抓到了小偷。请坐,他说得非常好,思路非常清晰。谁再来说一说?
生:王五有一头驴,养的非常好。有一天是集,有一个小偷把它那头好驴换成一头瘦驴,然后包公去报官,包公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终于抓到了小偷。
重点品读:
师:很好,请坐。那么同学们看看在这个故事里边,你觉得哪个地方最精彩?
生:审驴。
师:公堂之上的审驴非常精彩,看看找到这一部分,在这个场景中,第一个出场的是谁?
生:包公。
师:包公在干什么?
生:审案。
师:坐在开封府的大堂上审案。接下来出场的是谁?
生:王五。
师:找到描写王五的地方,谁来读一读?
生:等到王五……。
师:找的非常准,好,王五在这里说了这样一番话。(投影出示)谁来模仿着王五说一说。生:包大人在上……。
师:嗯,本官认为你有点儿冤情,但冤不是很深。
生:包大人在上……。
师:嗯,冤情深了。谁再来说一说?
师:很好,同学们想一想,王五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是什么感受?
生:很急。
生:很冤枉。
生:很生气。
师:我们就带着这一些再来读一读。
师:王五这时候为什么这么着急?为什么这么生气呢?
生:因为他十分喜欢这头驴。
师:这是一头什么样的驴啊?
生:好驴。
师:看看文中是怎么写的?
生: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
师:这头驴不禁王五爱,可以说是人见人爱,人见人夸。人们是怎么夸这头驴的?
生: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生:这简直……。
师:发自内心的。你来。
师:真的非常喜爱这头驴。
师:如果是小偷的话他怎么夸?
师:声音小一点,别让别人听到了。来,我们一起来夸夸这头驴。
师:在大堂之上的王五,想到了自己那么好的一头驴不翼而飞了,这时候一下子见到了包大人,他就向包大人哭诉道——一起来。
师:看看王五的这头好驴被换成什么啦?
生:瘦驴。
师:什么样的瘦驴?
生:毛色难看的瘦驴。
师:王五再看看眼前的这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他心里什么感觉,他这样向包大人倾诉自己的气愤——
师:真是太气人了,这时候包大人听了王五的倾诉之后,他有什么反应?
生:包公了解了……。
师:以后在读书的时候不要急,看准了之后再慢慢的读。
师:很好,谁能再读一读,试着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的情景。
师:读得很好,真像一个小包公。(鼓掌)同学们想一想,包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心里什么感受?
生:也有一点儿生气。
生:有些着急。
师:有些着急?
生:愤怒。
师:仔细读一读,看看包公的动作神态。
生:急躁。师:啊?
生:就是想很快找到小偷。
师:想很快找到小偷,但是他有没有急躁?
师:他怎么做的?先是——(了解了案情)然后——(皱着眉头想了想),接着呢——(把惊堂木一拍——)
师:谁来表演着读一读?看看那位同学能胜任包公的角色。生:包公了解了……。师:包公有没有笑?
师:没有笑,包公一笑就露馅了。自己再试一试?
师:小伙子请起立,我觉得你表演的非常好。再找一个王五。谁愿意做王五跟他来个对手戏,演一演这一部分。
两名学生表演。
师:堵得很通顺,不过我觉得还不像包大人。注意他的动作神态。谁来?
生表演。
体会巧妙:
师:你这个表演就可以了。那么下面我要采访采访包大人。包大人,请问一下,你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命令,下面是一头驴啊。
生:想让它先十分饥饿……。
师:仅仅饿了,对一头性子慢的驴来说,可以吗?
生:还得打。
师:看来包大人在这里是实实在在动了脑子的。我还想问问包大人,你用了这么巧妙的办法,你为什么看起来那么生气?
生:因为小偷把王五的好驴换成这头瘦驴了。
师:的的确确是为民做主的好官。同学们再想想看,他在这里表现的这么生气,这么威严,仅仅是因为王五的遭遇吗?他完全可以悄悄地嘱咐手下:把驴关上三天,到时我们打它一顿,他就会跑去找它的主人了。为什么在这里还要大张旗鼓的这样做?周围那么多人。
生:我想是包大人不想走漏了风声。
师:在这里包大人是在——
生:表演。
师:对了,做戏,表演。仅仅是给小偷看的吗?当其他的人看了之后呢?
生:他们就很想知道后来的事情,包公就防止了万一听他审案的那些人中有小偷的亲戚。
师:包公想的太周全了。
生:那个小偷也可能在里面。
师:走漏了风声是不行的。其他的人看了包公如此高明的断案之后,对他们会有什么影响?师:他们会对包公非常佩服。包公也向百姓展示了天网是不不能逃脱的,警告他们以后一定不要犯这样的错误。
师:你以后就可以做包公了,真的想到了包公的心里。包公断案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抓住那个小偷,而且还要警示其他的人。你看包公的这个断案真是太神奇了,就连与他朝夕相处的衙役们也没有看出破绽来,看衙役们有什么表现?
生:衙役们差点儿笑出来。
师:跟课本上的说法不一样。(出示两个句子)一起读。
生:衙役们差点没笑出声来。衙役们差点儿笑出声来。
师:两个句子有一个字不同。(没)你看他的意思呢?
生:一样。
师:同学们看看我们的语文太奇妙了,差点儿没和差点儿意思是相反的,但在具体的句子里面他却是一样的。好好学语文,同学们,奥妙无穷!连朝夕相处的衙役们都没有看出来,可见包公的这个做法——
生:神奇、巧妙……。
师:看看其他的人有什么表现?
生:不敢笑。
生读。
师:也是想笑,但不敢。其他的群众呢?
生:十分吃惊,觉得这是闻所未闻的奇案。
师:这里有一个闻所未闻,什么意思?
生:听都没听过。
师:原来听都没听说过,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案子
?生:奇案。
师:是啊,奇案,奇在什么地方?
生:他审的不是人,而是驴。
师:你看,从审的对象就能看出来很奇特。
生:还有审案地方法也很奇特。
辨析聪明:
师:方法奇特,很好。从中可以看出包公的的确确是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其实在这个故事里边,不仅仅是包公很聪明,还有一个人也算得上是聪明。
师:小偷怎么聪明?
生:换了驴。
师:这里还用了一个计策,什么计策?
生:偷天换日。
生:瞒天过海。
生:偷梁换柱。
师:但是我们看最终的结果如何?(……)跟包公的智慧相比——(生:差远了)
师:小偷他仅仅是一个小聪明,他为了自己损害别人,这样的聪明不值一提。而包公这种为了百姓为了穷苦人所体现的那是大智慧。
拓展训练:
师:故事到了最后,小偷终于被捉住了。我觉得小偷被捉,提到公堂之上,包公和小偷一定有一番精彩的对话。你试着想一想,看看他们会说什么?连个人一组试一试。
(学生练习)
师:谁想来试一试?演包公很好,演包公以后咱们就做包公这样的人。演小偷但我们不做小偷那样的人,演小偷我们以后当警察,揣测小偷的心理,以后咱们抓小偷就好办了。
(两名学生对话,思路较为混乱)
师:请坐,这个小偷显得有点儿赖皮,包公你一定要以理服人,因为你是一个执法者,一定要给他讲清道理。谁再来试一试?
(学生对话,中途包公语塞)
师:没招了?包公的威严的的确确演出来了,小偷的样子也出来了。
(对话较为成功)师提示:你怎么审的案子,说给他听。
师:这驴不仅瘦还贪嘴。如果你要说服他,你可以把你断案的思考说给他听,比如驴的本性,我们经常说老马识途,驴也是如此。
(学生对话,这个较为成功)
结课:
师:很好请坐。这是故事中的包公,真实的包公是什么样子的呢?
(出示包公的名言)
师:这里有一句包公的名言,这是文言文,大致的意思是说,以后我的子孙如果有贪赃枉法的,死后就不要埋在我的祖坟里边了,也不要把我认做你的祖宗。这就是包公!回去之后找一找有关包公的故事,找一找历史当中对包公的记载,相信你对包公还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下课。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
三、教学目标:
2、比较感受文中人物使用计谋的不同之处,编排课本剧。
3、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
4、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深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课文本身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故事不难,但是要深入体会和领悟包公的足智多谋,则需要学生从课文的细节描写去看去想。与此同时,“聪明应该用在正地方”,文中的小偷偷驴也使了一招“偷梁换柱”,这个计谋是否用得好用得对呢故事中的是与非也需引导学生去加以辨别。因此,我明确了以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品评包公审驴中的足智多谋,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比较使用不同的计谋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五、教学环节
俗话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课要姓“语”,要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突出语文的味道。在设计教学时,我重视的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较为简练,分为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结果怎么样)”分组认真读课文,在充分的阅读中整体感知,并对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第三环节:重点感悟,学生汇报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对其中问题做以点拨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第四环节:读中感悟,领会含义,课件出示几个重点的句子。
重点读“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驴”被告的案子很奇,开始也犯难,但马上找到了解决办法。体会到包公很聪明。)
“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从这些句子中能体会到包公的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第五环节:夸奖包公,升华主题。
1、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2、比较之后,学生肯定都想夸夸包公,所以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把想法写出来,读给同学和老师听,升华了人物形象,深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四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
2.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表达能力。
3.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课前活动:“猜猜我是谁”
每个小组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人来说,一人来猜!说的同学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但不要说出所猜的人的名字里所含的字。(出示:“福尔摩斯(柯南)”、“包公”、“马”、“驴”)猜完学生板书。
随即采访:
1.“包公”他性包名公?就像“关公”一样,这是古人的尊称。你对他有哪些了解?(一学生谈、小组可以旁边补充。唱歌也可。)
2.“马”和”驴”有相同点吗?(识途)
一、导入新课
1.擦掉“福尔摩斯(柯南)”、“马”。今天,我们要讲的小故事,就是和“包公”、和“驴”有关。
2.那“包公”和“驴”又有什么联系呢?(先写“申”,一起案件里都有申诉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告”,当然也要有“被告”了。在一间屋子里,也就是过去的衙门里,解决原告和被告的纠纷,也就是“审案”了。把字补充完整。)
3.读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觉?(奇怪、有趣,包公为什么要审驴呢……)那好,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小故事。
二、初读概括
1.在预习中有没有遇到影响大家阅读的字?可以互相提醒一下。
2.那我们就一起读读这个故事,看到底讲了个什么事。(师生读)
3.谁来说说讲了个什么事?(学生概括,师指导)
4.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再精练一些,能不能给经过加一个小标题。(调换驴〈如果说“丢驴”就加以引导〉——告驴——审驴——找到驴)
5.质疑: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你觉得奇怪,或者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说一说!(随机板书)
三、细读探究
(一)引导略读“调换驴“部分
1.在学习上即使有一点疑惑,咱们也千万不能放过,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好吗?刚才,为什么说“丢驴”不准确呢?
2.既然没丢,好坏还有一头驴,干嘛要去“告驴”呢?(两头驴相差太大、唯一的财产)
⑴差别有多大?(学生读书比较)
⑵差别再大不就是一头驴嘛,万一告到公堂又找不到那多丢人呀?(理解“唯一“的财产)
3.顺势引导、朗读:难怪王五会有那样的反映……谁想读读王五的表现?想想王五当时的心情!什么心情?再读。
小结:原本荒唐的事,细细分析起来,有时倒也顺理成章。就这样,一桩不大不小的案子摆在了包大人面前。
(二)学习“审驴“部分
1.刚才,大家对“审驴”的部分也颇感兴趣,有的还有疑惑。咱们像小侦探一样也仔细分析分析好不好?
提出要求:包大人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你不懂的问题,发现了先自己想想能不能解决,能解决的话一会儿可以考考组里的同学;不明白也不要紧,小组里其他同学思考完之后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看看集思广义能不能解决。最后还可以拿问题考考全班同学,考考老师好吗?
2.小组合作研究讨论。
3.交流汇报提问
(1)有没有挺难解决但你们小组齐心协力解决的很精彩的问题,和大家汇报一下。(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谁来提个问题考考大家?(一生问,其他思考、回答)
学生汇报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驴”被告的案子很奇,开始也犯难,但马上找到了解决办法。
“关上三天、痛打四十大板”——驴的本性慢、比较迟钝,为了让驴“受够了惊吓”,才能飞奔回家。
“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①这么多人来看,万一审不好怎么办?——了解驴的本性、胸有成竹。②不怕罪犯知道,把驴藏起来?——制造“审驴”的假象,可以让小偷放松警惕。
小结:看来,我们的包大人确实是遇事冷静、足智多谋呀!
4.同学们,你们觉得审驴部分有趣吗?咱们把它排成小课本剧怎么样?
课件提出要求:送大家一把金钥匙“你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小演员”
②找到自己的对白,画下来,读通顺。
“大胆上台吧,你是最棒的!”
5.学生排练、表演,随机总结。
四、总结全文
1.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2.其实,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石头”,还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读一些包公审案的小故事吗?提供网站、书籍。
板书:
包公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审
驴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课文的生字词,理解“审”、“懊恼”的意思;
(2)培养学生的概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质疑─读─合作─解疑”,深入理解;
(2)表演课本剧,培养表达能力;
(3)概况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锻炼概况能力。
一、导入新课:
我国宋代有一位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板书:包公),出示课件。
2、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板书:审)
学生齐读课文。
3、前面我们学习另外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概况,师引导)
王五在卖木炭时,自己的好驴被人调换掉了,于是,王五把这头瘦驴告上了法庭,经过包公的审理,最终王五找到了自己的好驴并且抓住了那个换驴的小偷。
4、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板书: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课件。
二、品读课文
1、根据这个线索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故事的起因,引读故事的起因。
(1)课文哪几段写了调换驴和告驴?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他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的朗读。(课件)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的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的的辔头。
毛驴还拴在书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还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子!
(4)指导朗读。指名读。读出王五对那头驴的喜爱,读出瘦驴的难看。这是王五用来挣钱养家糊口的唯一的财产呀,如果你是王五,发现自己唯一的财产被调换了,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么想?
(5)过渡:王五有气有恨,一怒之下,把这头瘦驴告上了公堂。面对这样以为特殊的被告,报告如何审案的呢?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
要求:边读边划出描写包大人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习汇报学习所得。要求:包公是这样审驴的..........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指导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a、“包公了解的案情,皱着眉头,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b、“不要给他吃,不要给它喝,......”,“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
c、“现在把它放了........”(包公胸有成竹)
(3)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4)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抓住了吗?
3、学习故事的结果。
(1)生齐读课文10、11自然段。
(2)生谈体会。
三、深化主题
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讨论解决。
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害人害己。
四、表演课本剧
1、过渡:既然同学们都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不如我们把这个故事编成课本剧来演一演,怎么样?
2、课件出示要求。
(1)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2)想一想自己的对白,表演时该用怎样的语气?3、同学点评,教师总结。
五、课堂拓展
历史上还有许多的智谋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六、板书设计
包公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审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
驴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抓“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奇案”等重点词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内容、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整体把握课文,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提有价值的问题,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通过学生课本剧的编排,培养学生表达和合作能力。
一、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包公审驴》,昨天大家预习了,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二、预习检测:
1、对包公你有哪些了解?(学生汇报资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又为学习课文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做铺垫。〕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概括)请你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列小标题。(告驴——审驴——得驴)
〔设计意图:用列小标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线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在预习中,你有什么疑问?(①为什么审驴?②怎样审驴?③审的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小结:一位哲人曾说过,疑问是成功的基石,这节课我们将带着这三个问题一同走进这个故事,领略包公的智谋。
三、交流释疑:
1、略读“告驴”部分(1——2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说说包公为什么审驴?
(2)引导理解:两头驴的差别有多大?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男、女生对比读,感受两头驴优劣差别太大)
a.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b.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3)小结:为了突出两头驴差别很大,作者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作文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师:面对这样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他的心情怎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惊慌失措”的意思,体会人物心情。〕
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万般无奈将毛驴告到了衙门。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自主学习“审驴”部分(3-9自然段)
自学提示:
(1)包公是怎样审驴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9自然段。
(2)找出描写包公神态、动作和语言的语句,用“﹏”划出来,读一读,做批注: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3)集体交流,汇报所得,抓住包公的表现。
a.“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办法)(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这说明他思维敏捷,才智过人)
b.“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此,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沉着、足智多谋的品质。
c.“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可见包公做事果断,决不心慈手软)
d.“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这句话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能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品读描写包公神态、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将此种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4)听说要审驴,人们有什么反应?
(理解“闻所未闻”一词,抓住“奇案”)
(5)你觉得这个案子奇在哪里?(审的对象奇:审的是不会说话的驴)(审法奇:饿、关、打、放)这真是一桩——奇案!
(6)师:包公审驴的过程妙趣横生,咱们分角色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7)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审驴”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3、粗读“得驴”部分(10——11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部分。
(2)包公为什么能顺利破案呢?你知道这其中的玄机吗?(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计谋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小结:包公了解动物习性,懂得毛驴有一旦遇到危难,就会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一生活特点,因此采取了最为有效的手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渊博的知识是包公巧妙破案的必要前提。〕
(3)师:包公不仅审驴、审牛,还审过石头呢,你想用哪个词语来评价他?(足智多谋、博学多才、才智过人、智勇双全、智慧超群、博闻强识、断案如神……)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文中写的是一位怎样的包公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用词的多样化,又使学生包公这个人物的形象有进一步的了解。〕
四、巩固拓展:
1、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怎样呢?(包公以驴为突破口,巧用计谋破了案,找到王五的驴,抓住了小偷)(小偷:以为驴不会说话,自己做得天衣无缝,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2、小结:包公所使用的计谋应用在断案上,可称为智谋,偷驴人使用的计谋用在歪门邪道上,只能被称作阴谋。只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在正确的地方,将来才能是一个有用之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计谋应该用在正确的方面,不要耍小聪明,应该有大智慧。〕
3、师:智谋的力量是无穷的,诸葛亮利用智谋不用一兵一卒,一天就接到敌军十万支箭,毛主席利用智谋敌进我退,声东击西,在多次战斗中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关于智谋的名言)。
1、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宋·欧阳修
2、以计代战,一可当万。——晋·杜预
3、缺乏智慧的灵魂是僵死的灵魂。若以学问来加以充实,它就能恢复生气,犹如雨水浇灌荒芜的土地一样。——阿布尔·法拉治
过渡:任何智谋都要建立在诚信之上。4、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智谋的威力,明白一切智谋都建立在博学的基础上,并教育学生要将聪明才智用在正地方。〕
小结:希望大家博览群书,做一个智慧超群的人,并将自己的计谋用在正地方!
5、包公还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读一些包公审案的小故事吗?推荐好书:《包青天》,搜集包公的智谋故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包公的智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五、课堂检测:
排演课本剧:(要求: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1、小组内合作排演;2、班级展示表演。
板书设计:
为什么审
包公审驴怎样审计谋用在正地方
结果怎样
一、教材分析这是智谋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本文讲述了包拯的智胜故事,说明了智慧的重要性,给人深刻的启示。学习本课,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包公这位历史人物,还要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态度上,懂得智慧的作用,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在学习...
教材分析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
课文《包公审驴》是一篇传统故事,讲述的是王五的好驴在市镇上被人偷换成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赞扬了包公办案是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第一课时:交流资料,了解包公的情况及有关故事;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包公用计策巧妙破案找到驴和小偷的故事。第二课时:1、创设情境,深入阅读课文、走进文本,了解包公审驴的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从而体会包公的足智多...
教材情况分析本单元以“智谋”为题,选编了两篇传统智谋故事作为主体课文。通过学习课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贺龙和包拯两位历史人物,而且要引导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
《包公审驴》说课一、教材分析: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刘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无奈之下他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课文的生字词,理解“审”、“懊恼”的意思;(2)培养学生的概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四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
课时目标1.认识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2.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表达能力.3.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教学...
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包公的智谋。2、熟读课文,并能试着背诵描写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3、体会作者写作方法,并试着运用写一个小偷落网的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