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巴东县沿渡河镇童家坪村村民王宗喜用小货车装了满满一车油菜叶,回到鸵鸟养殖场,工人们连忙将新鲜的菜叶绞碎,用推车推到食槽里,一只只体态肥胖的鸵鸟扭动身躯,从栅栏伸出长长的脖子抢食菜叶。
“今天一共收了1500多斤菜叶,3角一斤,可以喂一天。”王宗喜说,农村饲养牲畜少了,很多红薯、红薯叶、菜叶都烂在地里,这些正是鸵鸟最喜欢的食物。
铁栅栏围住的100多亩平地,120多只体型健壮、毛色光亮的鸵鸟高昂着头,扇动着翅膀,在栏圈里自由奔跑、嬉闹,发出“嘎嘎”的叫声。
2023年4月,王宗喜和同村村民薛劲松一同前往河北石家庄出差。期间,两人偶然接触到鸵鸟养殖,便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不妨也回去试试”。
接下来的日子,王宗喜和薛劲松大量搜寻有关鸵鸟的养殖信息,了解鸵鸟养殖技术。经过再三考察后,王宗喜和薛劲松邀约朋友谭云洪三人一起,投资80万元,在沿渡河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巴东县鸵语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分批从内蒙古、新疆引进非洲鸵鸟幼苗,开启鸵鸟养殖之路。
王宗喜不断摸索研究,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钻研鸵鸟的疫病防治。在长江大学鸵鸟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他的饲养技术得到很大提升。
“鸵鸟全身都是宝。”王宗喜介绍,鸵鸟肉营养丰富,脂肪含量极低,被国际公认为绿色健康食品;鸵鸟毛柔软,保温性能强,是唯一不带静电的羽毛;鸵鸟蛋富含铁元素,鸵鸟蛋壳可做工艺品。
为拓宽增收渠道,2023年12月,王宗喜和另外两名合伙人在巴东县城开办“鸵之味”主题餐厅,专营鸵鸟肉宴。同时延长消费产业链条,将鸵鸟肉制成礼盒装销售。开办主题餐厅仅3个月,便收入20万元。
王宗喜和合伙人打破传统养殖模式,大胆尝试,饲养鸵鸟获得成功,为当地村民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我们将利用当地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群众在牛羊养殖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养殖,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特色养殖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为养殖户开辟一条增收致富新路径。”沿渡河镇人大主席余世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