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重磅!用两个“办法”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教育培训,对于满足学生选择性学习需求、培育发展兴趣特长、拓展提升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巩固“双减”工作成果,促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公益性属性和补充性教育功能,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现就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把握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双减”决策部署,以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统筹推进、分类管理,坚持严格准入、规范审批,坚持联合监管、协同治理,促进全省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形成校内校外协同减负、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省级统筹、市州指导,落实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的管理责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会同体育、文化、科技等部门,依法对体育类、文化艺术类、科技类及其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审核,由教育行政部门颁发办学许可证。县级市场监管、民政部门对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机构进行登记,发放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履行政府管理校外培训事务的法定职责,民政、市场监管、体育、文化、科技等部门要在各自职责内,对涉及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问题进行单独或联合监管。各地要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健全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审批、监管、处罚衔接机制。

三、严格准入条件。设置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二)具有符合国家以及行业规定的场地、设施、器材,且符合消防、环保、卫生、食品经营等管理规定;

(四)具有与培训机构类型、层次、规模相适应的开办资金或注册资本;

(五)具有必要的组织机构,健全办学章程、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应急预案。健全党组织设置,保障党的工作同步开展;

(六)具有与培训项目相适应的培训目标、计划、课程内容以及保障培训质量的相应措施。

设置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具体标准见《湖南省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试行)》(附件1)。

四、依法审批登记。按照属地管理和“先证后照”原则,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依法审批登记。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只有同时取得办学许可证、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才能在许可范围内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培训活动。国家和省对培训项目有特殊规定的,还应同时取得相应许可后才能开展培训。

设立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工作流程见《湖南省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试行)》(附件2)。

五、抓好政策衔接。自2022年7月1日起,全省范围内可以审批新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本文件印发之前已审批设立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各地可设置一年左右的过渡期,进行重新审核登记,达到准入标准的换发或颁发办学许可证,并依法办理或变更注册登记;如已有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场地租赁合同剩余期限超过一年的,可适当延长过渡期,但最长不超过2年。过渡期结束之后,对于仍未达到准入标准的已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应撤销办学许可证,依法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并终止培训活动。在本文件出台之前已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活动的其他机构,须对照准入标准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审批登记手续;未经审批登记之前,应停止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活动。

附件:1.湖南省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2.湖南省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试行)

湖南省教育厅

湖南省科技厅

湖南省民政厅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湖南省体育局

2022年6月20日

附件1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央“双减”文件和我省实施方案的精神,促进全省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80号)等文件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小学包括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学校,所称中小学生包括3-6岁学龄前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普通高中学生。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以下简称培训机构),是指利用国家非财政性经费举办,经所在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在市场监管或民政部门注册登记,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线下非学历教育机构。包括体育培训机构、文化艺术培训机构、科技培训机构及其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本办法所称体育培训机构,是指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以传授体育技能、提升运动能力为目的的体育教学、指导、训练及其他校外培训活动的机构。不包括面向社会各类人群提供与中小学课程或升学、考试无关的体育运动训练服务的机构。

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演讲与口才、国学、思维训练、记忆力训练等校外培训活动的机构,属于其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第四条培训机构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属性,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依法办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保障安全,切实维护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五条培训机构的组织形式应为公司或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应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企业或自然人,且符合相应条件:

(一)举办者为企业的,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人资格,信用状况良好,未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举办者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举办者为社会组织的,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人资格,信用状况良好,且未被列入活动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其法定代表人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信用状况良好,无犯罪记录,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举办者为自然人的,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信用状况良好,无犯罪记录,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三)举办者为两人及以上的,应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合作方式、出资比例、权利义务及争议解决方式等内容。

(四)外商投资企业及外方为实际控制人的社会组织举办培训机构的,应符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培训机构只能同时使用一个名称。本办法实施前已登记注册的培训机构,其名称规范的,可以沿用;不规范的,应按规定要求进行调整。

第七条培训机构应根据自身组织形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章程,认真组织实施。章程应规定下列主要事项:

(一)培训机构的名称、住所、培训地址、法人属性;

(二)培训宗旨、发展定位以及培训层次、类型、规模、形式等;

(三)举办者权利义务,举办者变更、权益转让的办法;

(五)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及监督机构的产生办法、人员构成、任期、议事规则等;

(六)培训机构党组织负责人或者代表进入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的程序;

(七)法定代表人的产生及罢免程序;

(八)培训机构终止程序及终止后资产的处理办法;

(九)章程的修改程序;

(十)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培训机构应设立由举办者或其代表、行政主要负责人、党组织负责人和教职工代表等组成的理事会、董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

第九条培训机构应依法设立监事会等监督机构,从业人员少于20人的,可只设1至2名监事。

第十条培训机构的法定代表人由理事长、董事长或行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并在章程中予以明确。

第十一条培训机构的行政主要负责人依法行使教学和行政管理职责,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

(二)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信用状况良好,无犯罪记录或违法违规办学记录;

(三)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70周岁;

(四)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具有3年以上教育管理经验。

第十二条培训机构应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为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第三章办学条件

第十四条培训机构应具有稳定独立使用、符合安全条件的固定场所(含办公用房、教学培训用房和其他必备场地),不得选用居民住宅、地下室、违章建筑及其他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不得在中小学校举办培训机构。培训场所须设置在5层及以下楼层。

培训场所内一般应分设男、女卫生间。

第十五条举办者以自有场所开办培训机构的,应提供产权证明;以租用场所开办的,应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租赁合同(协议),租赁期限一般不少于3年。以居民自建房作为培训机构住所(经营场所)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培训机构的场地面积应与培训内容、规模相适应,满足教学需要,预留安全距离,确保不拥挤、易疏散。同一培训时段内,生均面积(指用于培训的生均场地面积,不包括配套服务场所面积,下同)不低于3平方米。开办以下培训项目,应提高生均面积标准:

(一)开办棋牌类之外体育培训项目的,同一培训时段内生均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

(二)开办需使用较多设备、器材的科技培训项目的,同一培训时段内生均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

(三)开办舞蹈或戏剧类培训项目的,同一培训时段内生均面积不低于6平方米。

第十七条培训场所应符合采光、照明、给排水等标准,落实好青少年近视防控要求,定期进行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无异味。

(二)音乐类培训教室应做好室内音效和隔音设计;舞蹈、戏剧类培训教室层高一般不低于3.5米;美术类培训教室应有良好的北向天然采光,当采用人工照明时,应避免眩光。

第十八条培训机构应配备与培训内容、规模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和器材资料。对存在安全风险的设施设备,须做好防护措施,设立警示标牌,制定应急预案,配备基本防护用品。培训场所及设施设备存在噪音危害的,应采取措施隔音降噪。

(二)文化艺术培训机构应参照中小学专业教学有关规定,配备与培训项目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其中,音乐类培训一般应配备钢琴、多媒体等教学设施;舞蹈、戏剧类培训场地应铺设舞蹈专用地胶,配备通长照身镜、可升降把杆等设施设备。

(三)科技培训机构应参照中小学实验室标准配备科学实验装备,教辅教具应符合培训要求,与培训对象的年龄相适应,具有防腐、防火、防爆、防意外伤害等性能。

第四章从业人员

第二十条培训机构所聘用的从业人员应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具备相应从业能力,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教学教研人员应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持有政府部门颁发或认可的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师资格证》或职业(专业)能力证明。

(三)其他从业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职业资质或从业经历。

第二十一条体育培训机构教学人员应持有以下至少一种证书:

(一)体育教练员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二)体育教师资格证书;

(三)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

(四)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确定的人才评价机构颁发的体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七)经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或省级单项体育协会专业水平转换认可的境外体育组织颁发的教练员证书;

(八)开展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游泳、攀岩、潜水、滑雪等)培训的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十四条培训机构聘用外籍教师,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第二十五条培训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应与培训项目、规模相适应,且具有相应任职资格和任职条件。其中,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专职教学教研人员原则上不低于从业人员总数的50%,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体育培训机构单个培训场所专职教学人员不得少于2人,每班次教练员与学员比例控制在1:20之内,超过20人应按比例增加教练员。特殊运动项目可按规定扩大教练员与学员比例。

(二)文化艺术培训机构专业理论课、专业课的师资配备标准比照执行艺术类学校同专业的生师比要求,每班次专职教学人员原则上不低于学生人数的5%。

(三)科技培训机构每班次专职教学人员原则上不低于学生人数的5%。

体育培训机构应根据培训规模,配备至少1名经过培训并获得急救证书的人员。

第二十七条培训机构应与聘用的从业人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保障其工资、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对初次招用人员,应开展岗位培训。

第五章培训行为规范

第二十九条培训机构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制定与培训项目相对应的培训计划、教学大纲,合理安排培训课程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在非学科类培训项目中开设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类课程内容。

第三十一条培训机构可选用正式出版物或自主编写的培训材料,并在招生简章、网站平台上公示。选用正式出版物的,应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自主编写培训材料的,应确保编写研发人员符合有关要求,加强编写、审核、选用、备案等全流程管理。培训机构要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对培训内容的合法性、合规性、安全性负责,并接受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和社会监督。

培训机构应在发布招生简章之后3个工作日内报审批机关备案,发布内容应与备案内容一致。

第三十三条培训机构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加强安全管理,将安全注意事项、平面示意图及疏散通道指示图等悬挂在醒目位置,设置醒目的安全指示标志,确保安全疏散通道畅通。应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制定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落实新冠肺炎等传染病防控措施。

体育培训机构不得向学生出售含有酒精的饮料,不得以任何形式暗示、教唆、帮助学生获取和使用兴奋剂。

第三十六条培训机构应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设置会计账簿、实行会计核算。应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自2022年7月1日起试行,有效期2年。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关于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九条各市州可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订本地区培训机构准入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并报省级相应的主管部门备案。

附件2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央“双减”文件和我省实施方案的精神,促进全省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以下简称“培训机构”)依法严格审批准入、规范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80号)等文件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设立培训机构,应按照“先证后照”原则,依次完成办学许可证、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等审批流程。培训机构须获准审批,方可开展培训活动。

培训机构开设高危险性体育培训项目的,应先取得《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许可证》,方可办理办学许可证。

第三条培训机构审批登记实行属地管理。设立培训机构,须经所在地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联合体育、文化、科技等部门审核同意,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办学许可证,再按市场监管部门或民政部门要求进行法人登记。

第四条培训机构实行“一证一址”“一址一证”。单个固定培训场所只能申办一个培训机构,不得“一址多用”。未经审批机关批准,不得擅自变更培训地址,增设分支机构或培训点。

营利性培训机构在同一县域内设立分支机构的,须经原审批部门批准;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向分支机构所在地的审批部门申请并获得批准。非营利性培训机构不得设立分支机构。

第六条申请设立营利性培训机构,举办者应到登记机关办理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申请设立非营利性培训机构,应到所在地的县级民政部门办理名称预先核准。

第七条举办者完成培训机构名称申报或预先核准后,向所在地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申请设立培训机构,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办报告及《湖南省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立申请登记表》(附件1);

(二)举办者资格证明文件;

(三)办学投入的有效证明材料;

(四)培训场所房屋建筑验收合格证明(或安全检测鉴定报告)、权属证明、消防合格证明材料以及内部结构平面图(应标明实际用于教学的区域、面积)。租赁场地的,还应当提交租赁期不少于3年的租赁合同(协议)。以居民自建房作为培训机构住所(经营场所)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六)举办者、培训机构法定代表人、行政主要负责人社会信用证明,全体从业人员诚实守信和无犯罪记录承诺书;

(七)联合举办培训机构的,还应当提交联合办学协议;

(八)培训机构章程及主要管理制度;

(九)培训计划、教学大纲和培训教材,填报《湖南省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备案表》(附件3);

(十)审批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举办者可在设立前申请筹设培训机构。筹设培训机构应提交本办法第七条第(一)项至第(七)项所列材料,并事先报经审批机关同意。筹设期不超过三年。培训机构在筹设期内不得招生。

第九条举办者提交设立培训机构的申请材料后,由所在地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按照以下流程办理:

(一)受理。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规定形式的,教育行政部门向举办者出具《受理通知书》(附件4)。

(二)审核。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培训类型,分别联合同级体育、文化、科技等行业管理部门在受理之后的10个工作日内集中审核申报材料、现场评估办学条件,出具是否达到设置标准的审核意见。设立上述类别之外的其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单独审核和评估。

(四)审批。教育行政部门会同行业管理部门,根据审核意见和公示情况,作出同意或不同意设立培训机构的结论,出具审批决定书(附件5)。同意设立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同步颁发办学许可证。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于出具《受理通知书》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结论,并及时告知申请人。

第十一条举办者完成法人登记后,应在20个工作日内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法人登记证书复印件进行备案,教育行政部门向举办者出具《办结通知书》(附件6),完成培训机构设立流程。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将已办结备案的培训机构基本信息,分类抄送给同级体育、文化、科技等行业管理部门,并对外公开发布。

第十二条办学许可证的有效期一般不超过3年。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审批条件、办学行为要求和登记管理有关规定,认真组织开展年检和年度报告公示工作。对通过年检的培训机构及基本信息,应统一对外公布。年检时发现培训机构隐瞒实情、弄虚作假、违法违规办学、逃避资金监管或不接受年检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求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培训机构不再从事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业务的,应主动到审批部门提出注销申请,经审批部门同意后办理注销手续。

第十五条本办法自2022年7月1日起试行,有效期2年。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关于培训机构设立审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3120190007号/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湘2014004号

THE END
1.2018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核心职业岗位及职业核心能力,建议学生考取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 九、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 十、课程结构框架 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体系。通过校内理论授课和实训、校外实践、企业实习,促进学生综...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8.htm
2.网络中心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数字校园已成为办学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已成为支撑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需环境。 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3.劳动部关于进一步推行职业资格证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各地劳动行政部门应主动与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联系,密切合作,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工作。对不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要求其参加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予办理开业手续。 三、推进持证上岗与使用待遇相结合 https://code.fabao365.com/law_223323.html
4.关于印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劳动者职业能力开发为重心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 6.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企业劳动工资制度相衔接,使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企业劳动工资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工具。引导企业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完善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企业...https://china.findlaw.cn/info/baozhangfa/shbzfl/282406.html
1.中职学校专业教学计划(通用13篇)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应当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 https://www.oh100.com/kaoshi/jiaoxuejihua/626474.html
2.考评员获证模拟测试题(二)《劳动教育指导师评价指南》17.考评组人员对考生的理论成绩.实操成绩和综合认定成绩进行汇总统计,确定参加考试的每位考生的各项成绩。( ) 18.国家对所有的各类评价机构实施备案制度。( ) 19.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工种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 ) 20.用人单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一般用21位数字编码。 ( ) ...https://www.fyeedu.net/info/326252-1.htm
3.青海省人才人事政策“百问百答”全国统一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关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后,视同为具备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资格,不再重复参加与之对应专业层级的职称评审或认定,不换发职称证书;专业技术人员在达到高一层级职称评审条件时,可申报评审高一层级职称;申报时,可直接出具职业资格证书,依据相应职业资格进行申报职称,职业资格证书与职称证书具有...https://www.xntv.tv/xw/164695
4.1+X证书制度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性研究文件中强调把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探索“1+X证书”制度。这是职教领域的重大改革,重大创新。职教20条强调,要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借鉴国内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开始实施“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要求将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相衔接。[1]...https://www.lnxdfwxy.com/info/1046/5513.htm
5.工程造价未来职业规划模板(10篇)2.3 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我国高职院校十分注重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所实施的实践教学通常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关联。实践教学应该根据职业资格考试相关要求,进而指导学生校内各项实践实训活动。结合职业资格考试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收获就业所必需的职业技能;也有利学生提高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应当明确社...https://www.haofabiao.com/haowen/45790.html
6.国际贸易实务论文(通用10篇)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我国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为60%而一般外贸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到70-90%甚至有的达到100%。这表明外贸企业更希望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培养能与外贸岗位相对接也就是说它们更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全面放开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逐渐...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guojijingjiyumaoyi/664082.html
7.物流职业范文12篇(全文)据调查,企业更加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大专层次学历即可满足大部分中基层管理岗位学历要求。对于职业资格证书,需要的主证为助理物流师和国际货运代理从业资格证书。 从对湖北省高职毕业生就业调查中发现,近年来电商、快递和工程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需求明显增加,物流企业、货代企业需求呈现出较稳定趋势...https://www.99xueshu.com/w/ikey625ncvig.html
8.长沙市经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面向如表1所示。 表1职业面向一览表 (二)职业资格证书 表2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https://www.hnkjxxedu.com/post/288.html
9.关于贯彻实施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的通知职业技能鉴定七、引导用人单位将落实《规定》与职工队伍素质提高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逐步建立健全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对用人单位实 施《规定》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放在对新招用从事技术工种人员的职业资格审查 上。对《规定》发布前,用人单位已经招用了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技术 ...https://www.tskjzy.cn/jnjdb/col/1561533365725/2013/01/09/1561108106532.html
10.图形图像实训总结汇总十篇技能鉴定 综合实训”六个实践环节,构建从单一到复杂,从简单模仿到综合运用的“阶梯式技能训练链”,通过反复训练强化学生的图像处理能力,提高学生平面设计实战能力,实现图像处理技能的阶梯式上升,达到“引、学、会、熟、快、美”教学目标,实现课内与课外、教学与考证相结合,最终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零距离”对接...https://www.xueshu.com.cn/haowen/18306.html&wd=&eqid=b918541700000f9e000000066461de71
11.餐饮实训总结范文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相互交融,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训齐头并进,切实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 制订实习计划,形成学生技能 实训与实习相结合,“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技能形成分为三种形式:校内实训、教学见习、校外实习。https://www.haoqikan.com/haowen/29571.html
12.技能培训总结(精选17篇)积极实施职业吉恩镍钴鉴定倍增计划,强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在岗职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实考核鉴定补贴政策,调动参加培训鉴定的积极性,建立培训结业与技能考核同步实施制度,确保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和企业职工应考尽考,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共进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20xx人(初级工),完成全年任务的103%。https://www.jy135.com/peixunzongjie/1059195.html
13.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研究国内研究新闻动态湖南软件职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职业本科教育注重”公共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柔性专业方向模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综合素质教育”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教学安排上,职业本科教育讲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并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职业本科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张全面担高学生的综合表质和社会...http://kyc.hnsoftedu.com/article.php?id=111
14.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标准和技能标准及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问题研究总...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明确指出了“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校企合作日益紧密,为培养企业适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紧密联系企业...https://www.sdjky.net/index.php?a=shows&catid=13&id=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