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使用手术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操作,以去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移植组织或器官、植入医疗器械、缓解病痛、改善机体功能或形态等为目的的诊断或治疗措施。
切口是对身体组织的切开,以暴露下面的组织、骨骼或器官,以便进行外科手术。
伤口感染:为微生物的数量或毒力足以引起宿主在局部或系统上的反应。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指发生在手术切口、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1、患者因素: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类风湿性疾病与结缔组织疾病等其他免疫缺陷疾病、血友病、患肢血管疾病、银屑病、放射性损伤、坏疽、糖皮质激素药物服用史、局部激素或中成药物注射史、器官移植、艾滋病、既往感染史、并存感染(泌尿系、口腔、皮肤软组织感染)、肥胖等。
3、手术室环境因素:人员数量过多、人员流动过大,以及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层流手术室、手术服装等未达要求。
临床上是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划分外科手术切口分为4类:Ⅰ类.清洁切口、Ⅱ类.清洁-污染切口、Ⅲ.污染切口、Ⅳ.感染切口。
1、I类切口(清洁伤口)
手术在无菌状态下进行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
手术部位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位:非胃肠道手术,不切开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等,不受微生物污染,感染的概率很小(自发断裂的跟腱手术即属于这一大类,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2、II类切口(清洁-污染伤口)
这个切口有个通俗的叫法是“可能污染切口“。
手术中切开消化道、阴道等有正常菌群存在的腔道,少量内容物可能进人原本清洁的伤口,伤口可能会被少量致病菌污染,发生感染的机会仍然较低。
3、III类切口(污染伤口)
手术的入路或者病灶部位位于急性炎症但未化脓的区域
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
开放性腹部外伤等新鲜的伤口
开放性创伤手术
手术中有大量可能含致病菌的胃肠液和胆汁、尿液等液体流出,如处理不当,伤口微生物繁殖迅速,经6小时伤口就可能从污染发展为感染。
4、IV类切口(感染伤口)
术前已存在感染或严重污染的伤口
脓肿
脏器穿孔
含失活组织或异物的陈旧性伤口
火器伤等
手术后感染的概率显著增加。
根据规定,手术切口分为四类:
组织修复:以原细胞为主,仅含少量纤维组织,
一期伤口(伤口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血肿或坏死),组织再生迅速,结构和功能修复良好,少疤或无疤
伤口边缘接近关闭而没有空腔或伤口内不留死腔。例如外科切口无组织缺损、清洁的撕裂伤;
常见于切割伤、手术切口
组织修复:以纤维组织为主,
二期伤口(伤口组织缺损多,创缘不齐,伴感染或血肿坏死),组织再生较一期缓慢,结构和功能修复较差,有明显疤痕
伤口开放,见于组织遭破坏或者组织丢失;
由于感染、严重创伤、组织缺损和组织不能准确对合等情况不能顺利一期愈合时,伤口呈开放性状态,愈合从切口深部向表面逐步进行,通过肉芽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收缩关闭伤口,过程缓慢,形成的肉芽和瘢痕量多。
被延迟的初期闭合,例如某些伤口,特别见于无组织丢失而感染的伤口,在治疗感染时而开放伤口及后期以外科闭合的伤口。
这是对预期转归为二期愈合的伴有大面积组织缺损或者感染,或是火器伤等严重污染的伤口进行积极外科介人达到“延期的一期愈合”的结果,即通过开放伤口、清创去除异物,使失活、污染或者感染组织在愈合中逐渐获得足够的抗感染能力后,经过4-5天开放观察后显示伤口干净和血液供应良好的伤口。
在观察期间,炎症过程降低了细菌负荷,为伤口的安全闭合创造了条件;一般在第4~6天缝合伤口,使愈合达到类似于一期愈合的结果。
1、甲级愈合:表示切口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表示切口愈合欠佳,有血肿、积液、皮肤坏死、切口破裂等,但切口未化脓。
3、丙级愈合:表示切口感染,即切口化脓,需要将缝合的切口分开进行引流。
切口感染是一种临床诊断。症状包括切口部位局部发红、硬结、发热和疼痛,可能发生脓性切口渗出和切口裂开。一些患者会出现感染的全身性证据,如发热和白细胞增多。
手术切口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d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切口浅部组织有炎性渗液;②从切口浅部组织渗出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③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
2、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肌层、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②深部组织穿刺物、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③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成为向外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④经临床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细菌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斜向创面冲洗:伤口冲洗时,应使水流与接触的创面呈一定角度(如呈45°),避免水流与创面垂直。若垂直冲洗创面,不易将纤维蛋白膜从创面剥离去除,且容易将冲洗液、污染物碎片颗粒'冲击'进入伤口深部,造成组织水肿和污染物残留,也可能将细菌冲到伤口深处。
小而深伤口的冲洗:对于穿刺伤等小而深的伤口,应考虑在解剖学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扩创后冲洗。如不能扩创,应考虑将冲洗设备(如注射针头)深入伤口冲洗,避免伤口内水流交换不充分。
扩创冲洗:水进入伤口后,在出伤口时会和新进入伤口的水发生撞击,使得伤口内部水流不强,不能把病原微生物及污染物冲出来,也不容易把冲下来的颗粒带出伤口且易造成水肿,因此应扩创冲洗。
深入冲洗:把冲洗设备放入伤口深部冲洗,避免出伤口的水流和入伤口的水流发生碰撞。进行该冲洗时,注意冲洗压力勿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