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创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当时,现代医院之父希腊人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59-355年)就明确指出:判断某种医疗手段是否有效和优越是很困难的,但它必须尽可能减少对病人的伤害,否则,其结果可能比疾病本身的自然过程还坏。他强调“自然本身就是强有力的医疗者”,医生的医疗行为应“皆为病人之利益”。
微创医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本质上还是以人为本,一切从病人的利益出发,用尽可能微小的医疗行为去追求病人利益的最大化,使病人在生理和心理获得最大限度的康复。
在正确理解了“微创”的概念后,就知道它不仅仅指小切口,实际上它涵盖了整个医疗卫生范畴,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及眼科等等所有医疗、护理行为。
当然从广义上来说,基本的医疗原则是,在临床上所有的医疗和护理行为都需要遵循“微创”原则,比如吃药、打针,能吃药的就不应该打针;能不动刀的,就尽量采用不动刀的治疗方案,以减少对患者的机械性损伤。而在外科手术中,从切开、暴露、止血、缝合、打结、解剖、切除、修复和重建等,每一个环节都应尽最大努力做到“微创”。微创适用于所有病人和所有的医护工作者,这也是医学发展的根本原则。
打个比方,一位患急性胆囊炎的患者,在20多年前,只能开刀动手术切除胆囊,但是现在已经完全不需要了,现在只需要座一台小型的微创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只需几个小切口,大概三天就能出院,恢复快,手术过程基本上不流血,不会觉得疼痛。
微创外科的理念正日益为广大医患人员所认识和重视,已经成为现代医疗手术发展的大趋势。很多人以为微创手术最大的优势就是伤口小和适用性广,其实远远不止如此。随着当前医疗设备和技术的进步,微创手术还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好处,比如,以前手术视野受局限是微创手术受到质疑的因素之一,现在的腔镜可以放大,可以在整个病人的手术腔体内进行“巡视”,这意味着主治医生可以比从前看得更清楚,巡查范围更广,治疗更具针对性。同样地,在一些比较复杂的手术的选择上,像一些特别大肿瘤的切除,比如有一些长在腹腔里的肿瘤,如果医生能够掌握娴熟的内窥镜技术和开腹手术的经验,用腹腔镜来进行手术是非常有益的。
近年来,微创手术的住院患者占全部手术患者的比例逐年升高,从数量上看,部分医院甚至已经占到整个住院手术量的八成以上,并且微创手术尤其适用于妇科、外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等领域。中国每百万人口接受微创外科手术的数量及微创外科手术的渗透率分别从2015年的4248台及28.5%增至2019年的8514台及38.1%。然而,相较于美国,中国的微创外科手术渗透率仍然很低。2019年,美国每百万人口接受微创外科手术的数量及微创外科手术的渗透率分别为16877台及80.1%。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负担能力的提高,医生对微创外科手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的提高以及能够进行微创外科手术的医院和医生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