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新兴国家市场成为中国医药出口的重点目标,医药企业出海意在提振估值、拓宽销售地域、获取更高收益以及提升品牌影响力。中国医药出海路线持续更新,从原料药海外销售到仿制药出海,再到创新药全球化,中国医药企业不断提升海外竞争力。但在不同市场中,企业也面临着各种挑战,需不断探索和突破,以实现更好的发展。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为我们清晰地呈现了2023年中国医药出口的格局。在出口药物类别中,原料药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73.1%。这表明我国在原料药的生产和供应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和竞争力。制剂、中药类(不含保健品)以及生化药(除疫苗)的占比相对较小,分别为11.3%、8.8%和6.5%。
从出口国家和地区来看,我国制剂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为欧盟、美国、东盟、澳大利亚和韩国。这些国家和地区共占我国制剂出口额的比例超过60%。
2023年中国药物出口额分布(按药物类型拆分)
2023年中国制剂出口额分布(按出口国家或地区拆分)
总体而言,中国医药出口呈现出以原料药为主导,制剂、中药类和生化药等逐步发展的格局。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拓展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引导,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医药产业中,BD(商业开发)许可交易一直是推动药物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药物出海的方式,License-out模式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主流选择。通过License-out,医药企业能够借助外部资源和市场,加快药物的全球布局,进一步推动其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全球生物制药领域的BD交易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根据医药魔方提供的数据,从2019年至2021年,BD交易数量和交易总金额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2021年,交易数量达到了峰值。然而,随后在2022年,虽然交易总金额有小幅增长,但交易数量则出现了快速下跌。不过,近两年BD交易的数量和总金额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每年平均成交约881件,交易总金额维持在1,827亿元左右。
从全球生物制药领域BD交易的首付款来看,过去几年中,这一指标在180亿美元左右波动,显示出市场的相对稳定性。然而,这种稳定性背后也隐藏着一些挑战。跨国制药企业(MNC)面临的最大困扰之一是“专利悬崖”。这意味着随着大量专利药物的到期,这些企业将面临仿制药的激烈竞争,业绩受到威胁。据测算,未来5年内,美、日、欧22家跨国制药企业中将有86款药物专利到期。特别是2024年,预计有10款产品专利到期,其中BMS、安进和辉瑞三家企业受到的威胁最大。预计到2030年,这三家公司的业绩被仿制药蚕食的比例将分别高达其2025年总收入的47%、29%和28%。
尽管如此,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变化,全球生物制药领域的BD交易仍有望持续增长。企业需要通过积极的商业开发策略,抓住市场机遇,应对专利悬崖带来的挑战,推动药物的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