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菁绿(ICG)临床应用

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n,ICG)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唯一批准的菁染料药,安全无毒,因其具有两方面的特性,在临床上被多科室广泛应用。

第二,根据ICG的荧光特性,可发射波长840nm左右的近红外光,其增强荧光的组织穿透深度范围在0.5~1.0cm之间,作为成像介质已经在临床使用超过50年,如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通过动态记录脉络膜血流动力学改变用于诊断脉络膜疾病;ICG分子荧光成像技术通过观察不同组织荧光程度可用于组织血供评估、肿瘤定位、前哨淋巴结示踪导航等[2]。

以下根据ICG不同特性进行各科室的具体应用情况介绍。

一、ICG在肝胆外科临床应用

精准肝脏外科在追求彻底清除目标病灶的同时,确保剩余肝脏解剖结构完整和功能性体积最大化,并最大限度控制手术出血和全身性创伤侵袭,最终使手术患者获得最佳康复效果。术前精确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对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把握安全的肝切除范围,从而降低患者术后肝脏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3]。

肝脏储备功能指受检者健存的所有肝实质细胞的功能总和,依赖于活性细胞与肝血流灌注的相互作用,包括肝固有代谢容量储备及肝功能性血流量储备,两者相辅相成,特别是代谢容量-血流匹配的状况。在肝病患者中,尤其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肝内微循环异常,不仅造成了肝脏固有代谢容量减少和肝内解剖性及功能性分流量的增加,也导致了代谢容量-血流匹配的异常,分别测定肝固有代谢容量和肝脏功能性血流量,可更清楚认识病肝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确定肝储备功能,个体化、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自Ishizawa等首次使用吲哚菁绿(ICG)分子荧光成像技术指导肝切除术以来,该技术在肝脏肿瘤诊断和手术导航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ICG分子荧光成像技术从分子、细胞水平层面实现肿瘤边界界定、肝段和左右半肝切除切线的确定;微小病灶或转移灶的侦测;术中通过荧光侦测设备对肝脏进行扫描,根据肝脏肿瘤的荧光信号特点,结合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可初步判定肝脏占位性病变(如原发性肝癌)的分化程度;肝切除后对肝断面进行残留肿瘤病灶和胆漏的检测。

在正常肝组织中,ICG可迅速被肝细胞摄取,并在激发光的照射下显示荧光。随着ICG经胆道系统排泄,荧光逐渐消退。当存在肝脏肿瘤或肝硬化结节时,胆道排泄功能受损,ICG靶向滞留在病变组织中,出现延迟消退现象。

临床具体应用如下:

(1)原发性肝癌分化程度的初步鉴别

由于低分化肝癌组织表现为环绕癌组织的环形荧光,高分化肝癌组织表现为全荧光型信号,中分化肝癌组织通常表现为部分荧光型信号,术中根据肝脏肿瘤的荧光信号特点,结合术中病理学检查,可初步判定原发性肝癌的分化程度。

(2)左右半肝边界界定

ICG能对肝脏持久染色,且染色不局限于表面,达到立体染色效果,能在术中较好地显示左右半肝界限。行解剖性肝切除术时,应用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对左右半肝染色后在术中动态立体观察,根据肝实质的荧光界线对肝切除的范围作出相应的调整,实时指导肝切除术。

(3)肝断面边缘残余肿瘤、微小病灶的侦测

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对直径<1cm的肝脏浅表小病灶或切缘残留病灶的检测有较高敏感度,可侦测术前CT、MRI所未发现的微小癌灶。术中使用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对肝脏进行全面侦测,仔细辨认高强度荧光信号,结合术中超声及快速病理学检查,对可疑癌灶进行切除,同时对肝切除后残留肿瘤病灶进行检测。

(4)术中肿瘤边界界定

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能从细胞功能层面对肿瘤边界及肝切除范围进行高精度的识别与划定。拟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时,术前经外周静脉注射ICG,术中可在ICG分子荧光探测下明确肿瘤边界,并在距离肿瘤至少1cm的条件下界定肝切除范围。而拟行解剖性肝切除术时,可在术中通过正显示法或负显示法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清楚界定肿瘤边界,定位肿瘤与大血管关系,划定预切除的肝区或肝段范围,并进行精准肝切除,以期达到功能性、根治性肝切除。Meta分析证明,使用ICG可以显著提高切缘的阴性率。

(5)肝切除术后胆漏检测

由于胆汁中含有可以结合ICG的蛋白质,经胆囊管注射ICG并临时阻断胆总管后,使用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检测,可识别胆漏。已有研究证实,该技术可明显降低术后胆漏的发生率。此外,对于预防肝囊肿、肝囊腺瘤术后胆漏也有一定的意义。

(6)原发性肝癌的肝外转移瘤

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可用于原发性肝癌肝外转移瘤的识别及定位。

(8)超声引导门静脉穿刺肝段ICG荧光成像

术中通过正显示法或负显示法,使目标肝区或肝段产生荧光信号,协助施行解剖性肝切除术。

标定肝段的两种方法包括:

正显示法:抽取ICG溶液注入目标门静脉分支并进行ICG分子荧光检测,可显示出预切除的肝段。正显示法的荧光信号强烈,尤其适用于后、上肝段等困难部位的精准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但其技术难度较高。

负显示法:分离并结扎预切除肝段的门静脉血流后,经外周静脉注射ICG后进行ICG分子荧光检测,可显示预保留的肝段。负显示法通常适用于门静脉分支易于显露的肝段,其缺点在于ICG聚集的浓度不高,荧光信号相对较弱。

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可使分段成功率达到95.8%,不仅能准确显示各肝段在肝脏表面的界限,而且还存在肝断面的荧光界限,可实现肝脏表面强烈的可视化分段效果以及肝脏实质的三维染色。

(9)活体肝移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在活体肝移植中,使用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进行胆管成像,指导胆管的离断及重建,同时评估移植肝肝细胞功能。

胆管成像

经胆囊管注射ICG后,应用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可获得清晰的胆管解剖图像,有利于准确地判断供体肝切除术中的肝预切除线及胆管切割点,以及指导供体和受体的胆管-胆管吻合,有利于降低胆漏、胆管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评估重建后血管通畅性及移植肝的肝功能恢复情况

由于ICG经静脉注射后可迅速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分布于全身血管,故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可用于血管成像。肝移植结束后,术中经外周静脉注入ICG,采用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检测,如在肝外胆管识别到ICG近红外光影像,证明移植肝肝细胞分泌胆汁[5]。

二、ICG在胃肠外科临床应用[2]

ICG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是腹腔镜胃癌手术中评估淋巴结和血管灌注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完成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完整的D2/D1+淋巴结清扫,并且在保留功能手术中能够进行更精细的淋巴结清扫,还可以直观地评估吻合口的灌注情况,对其通畅性及完整性也有更多了解。

具体应用包括:

(1)ICG协助术中肿瘤和手术切缘的定位:除模拟肿瘤的淋巴引流外,还具有标记肿瘤位置,保证足够手术切缘的作用。

(2)ICG对胃癌淋巴结的精准示踪:ICG可应用于前哨淋巴结的检出,且引导胃癌淋巴结清扫,能够在规定清扫范围内获取更多的淋巴结数目。

(3)ICG协助分辨不同组织:可利用不同组织摄取ICG能力不同的特点,在术中利用ICG近红外荧光成像分辨不同的组织。

(4)ICG实时评估吻合口血运:可以有效地评估切缘血供及胃癌术后胃肠道吻合处的血液灌注。建议在吻合前评估残端血运,吻合后可再次通过ICG评估吻合口血运。

(5)实时评估脏器功能的影响:判断器官的血运情况。

(6)评估术中淋巴漏。

三、ICG在眼科临床应用

吲哚菁绿(ICG)在眼科临床疾病的诊断与实验研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是用ICG为染料,近红外光或红外激光为激发光源,通过高速摄影或实时摄像并经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记录眼底,尤其是脉络膜循环动态图像的一种技术,能动态、客观地记录脉络膜血流动力学改变[6]。

ICGA运用于脉络膜疾病的诊治主要见于:(1)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ICGA是诊断PCV的金标准;(2)脉络膜新生血管(CNV),ICGA可以确定隐匿性CNV的部位、边界、范围及其滋养血管,以判断是否需进一步激光治疗;对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的第Ⅱ、Ⅲ期的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ICGA有助于年龄较大的CSC与湿性型AMD的鉴别诊断;(4)脉络膜肿瘤,ICGA对脉络膜血管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瘤体边界范围的确定有重要作用;(5)脉络膜炎症性疾病,ICGA有助于了解脉络膜炎症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6)眼底不明原因出血,ICGA可穿透浓厚出血,发现原发血管病变;(7)眼前节ICGA,因其对色素的强穿透力,可用于观察虹膜的血管变化及充盈形态[6]。

ICG作为活体组织染色剂运用于:(1)囊膜染色,可更清楚地显示囊膜、皮质和核的关系,可应用于白内障的连续环形撕囊术。(2)内界膜染色,可应用于黄斑裂孔手术时内界膜的辨认与剥离,区分玻璃体后皮质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提高了内界膜剥离的成功率[7]。

ICG介导的激光治疗主要运用于ICG介导的光栓疗法(IMP),在ICG介导下的光动力学治疗对部分新生血管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且定位准确、损伤小,是安全、有效的方法[7]。

四、ICG在结直肠外科临床应用[8]

(1)吻合口血运评估:通过吻合口ICG近红外光成像的强度评分可以评估血运情况,如评分≥3分,则代表吻合口局部的血运较充分,可以更有效避免因血供障碍而导致的吻合口漏的发生(表3)。

(2)淋巴结示踪:在术中对转移淋巴结及前哨淋巴结,尤其区域外淋巴结的分布进行精确定位,并指导术中淋巴结清扫,提高术后淋巴结的检出率,减少阳性淋巴结的遗漏。同时,仅建议在T1~T2期结直肠癌病人中使用ICG近红外光成像示踪前哨淋巴结。

(4)分辨输尿管:将输尿管导管的尖端插入输尿管内,通过导管术中注射25mgICG溶液。

五、ICG在乳腺外科临床应用

癌细胞通过淋巴管转移至淋巴结是乳腺癌局部区域扩散的主要方式。通过手术切除腋窝淋巴结确定的腋窝淋巴结分期是乳腺癌预后判断和辅助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相对微创、并发症少,而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与清扫手术的患者,局部控制率和远期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目前已经成为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腋窝分期首选。首先在乳房注射示踪剂,根据示踪剂的指引切除前哨淋巴结,通过病理诊断确定转移与否。近年来,ICG为示踪剂的近红外荧光示踪技术因其无辐射、使用方便、实时性、学习曲线短等优势,与蓝色染料联合成为理想的双示踪方案。2016版德国妇科肿瘤学会(AGO)指南将荧光示踪方法的循证医学证据级别评定为2B类。日本乳癌学会对荧光示踪检测前哨淋巴结的推荐度为B级。推注0.5mg/ml的ICG约0.2~0.3ml,在乳晕区、乳房皮肤、皮下或肿块周围皮肤或腺体内,可取2、3个注射点,用荧光探头进行探测,乳房皮下淋巴管即可荧光显像[9]。

另外,在自体皮瓣乳房重建术术中检测推荐使用荧光和ICG血管造影技术评估皮瓣和穿支皮瓣血流灌注。该技术能够及时发现皮瓣循环的实时变化,如动脉阻塞、静脉血栓与蒂扭转及手术区皮肤血流灌注,评估术后并发症准确性高,并有助于帮助判断可能出现坏死的区域。文献报道使用ICG血管造影评估皮肤坏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1%。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术(NSM)中可应用荧光ICG血管造影对皮瓣和乳头乳晕复合体(NAC)的血供进行实时评估,能够帮助选择手术切口位置及引导切除缺血的皮肤,从而显著降低再手术率及皮肤坏死率[10]。

六、ICG在妇科临床应用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公布的“2021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显示,前哨淋巴结(SLN)显影技术已经被应用于经选择的Ⅰ期子宫颈癌患者手术程序中。尽管SLN可用于病灶直径达4cm的患者,但肿瘤直径<2cm时的检测率和显影效果最好。操作时可直接在子宫颈的3和9点或3、6、9、12点位置注射ICG。通过注射ICG用荧光摄像头显影,从而在术中识别前哨淋巴结。Meta分析结果显示,SLN检测率为89%~92%,灵敏度为89%~90%[11]。

前哨淋巴结切除术(SLNB)可获得最早且最可能肿瘤转移的前哨淋巴结(SLN),以避免淋巴结过度切除,减小手术创伤,降低手术并发症。ICG的荧光信号可穿透组织,对于深部的SLN定位准确,在肥胖患者中有显著优势。ICG是NCCN指南推荐用于子宫内膜癌SLNB的示踪剂,目前在国外广泛应用,其检出率在各种示踪剂中较高,总体检出率可达到90%以上。国内ICG和纳米炭联合示踪可达到95%的总检出率。NCCN指南推荐宫颈部位注射,因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高、SLN检出率高等优势,于宫颈3、9点(单一示踪剂)或宫颈2、4、8、10点(联合示踪剂)注射[12]。

七、ICG在整形外科临床应用[13]

八、ICG在神经外科临床应用[14]

ICG荧光血管造影自2003年率先引入血管神经外科手术以来,逐渐在神经外科多个领域(如脑血管病、脑肿瘤及神经内镜手术等)中推广使用,目前已逐渐成为神经外科手术中常用的血流评价手段。ICG的推荐用量为0.2~0.5mg/kg,快速静脉推注,每日极量为5mg/kg。

九、ICG在其他方面的临床应用

淋巴水肿是因外部或自身因素引起的淋巴管输送功能障碍造成的渐进性发展的疾病,早期以水肿为主,晚期以组织纤维化、脂肪沉积和炎症等增生性病变为特征。淋巴水肿的确诊对于正确的治疗至关重要。为精确诊断,进一步查明淋巴系统病变类型,可以采用淋巴系统的影像学检查。近红外荧光(NIRF)淋巴造影,也被称为ICG淋巴系统造影,用于观察浅表淋巴系统的病变,也适用于显微外科手术时对淋巴管的辨认和吻合口通畅情况的检查。外周淋巴水肿手术治疗前需做淋巴系统影像学检查,了解淋巴管的功能,排除静脉系统的疾病[15]。

与传统检查相比,ICG淋巴造影展现了其高灵敏度、安全性以及操作的灵活与便捷。①ICG淋巴造影可实时、动态观察造影剂吸收、运输及其在受累肢体中的分布情况,是目前唯一能够动态观察淋巴管收缩活动的检查方法。②ICG淋巴造影诊断敏感度高,一期淋巴水肿或临床表现尚不明显的潜伏期淋巴水肿即可出现真皮反流的影像学改变;其操作方便、迅速,可门诊进行,对无明确病因的原发性淋巴水肿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适合作为淋巴水肿的初筛检查。③ICG注射剂量小,安全性高,可应用于婴幼儿或特殊部位淋巴水肿的检查。

ICG淋巴造影便捷、安全,能够提供淋巴系统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信息,可作为诊断淋巴水肿及研究淋巴系统的重要手段,尤其对病理类型复杂的原发性淋巴水肿。具体用法用量:注射用ICG浓度为2.5mg/ml,在双足背(3个注射点)或双手背(2个注射点)指蹼间进行皮内注射,每个注射点0.05~0.06ml[16]。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1]王铭,唐红.吲哚菁绿清除试验的临床应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6).

[2]黄昌明,秦新裕,郑朝辉,等.吲哚菁绿近红外光成像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2):139-144.

[3]董家鸿,郑树森,陈孝平,等.肝切除术前肝脏储备功能评估的专家共识(2011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1,10(1):6.

[4]ShuXin,SunHaixia,YangXiaoan,etal.CorrelationofeffectivehepaticbloodflowwithliverpathologyinpatientswithhepatitisBvirus.LiverResearch,5(2021)243-250.

[5]方驰华,王晓颍,刘允怡.计算机辅助联合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在肝脏肿瘤诊断和手术导航中应用指南(2019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9,39(7):11.

[6]文峰.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及其临床应用[J].眼科研究,2006.

[7]杨文艳,康艳伟.吲哚青绿在眼科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2,41(036):3900-3902.

[8]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吲哚菁绿近红外光成像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1,41(10):1098-1103,1110.

[9]姜军,王殊.乳腺癌荧光示踪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操作指南[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7年11卷4期,193-197页,ISTICCSCDCA,2017.

[10]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CBCS),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专委会(CSBS).乳腺肿瘤整形与乳房重建专家共识[J].中国癌症杂志,2018,028(006):439-480.

[11]周晖、刘昀昀、罗铭、林仲秋.《2021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0,36(11):7.

[12]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切除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20.

[13]杨锴,穆籣,刘岩,等.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皮瓣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29(9):4.

[14]师炜,孙振兴,王劲,等.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在神经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8,5(4):5.

[15]中华整形外科学分会淋巴水肿学组.外周淋巴水肿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20,36(4):6.

[16]于子优,孙笛,汪立,等.吲哚菁绿淋巴造影诊断原发性肢体淋巴水肿[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8,34(4):5.

THE END
1.《三维可视化联合腹腔镜超声在腹腔镜肝恶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三维可视化联合腹腔镜超声在腹腔镜肝恶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手术已成为现代医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手术方式。然而,对于复杂手术如肝恶性肿瘤切除术,单纯依靠传统的腹腔镜技术仍面临许多挑战。近年来,三维可视化联合腹腔镜超声技术的出现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本文旨在探讨三维...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0757694.html
2.腹腔镜超声对妇科手术有什么作用病情分析:腹腔镜超声对妇科手术的效果是比较大的,比如通过这种手术能够多角度的观察,效果是比较直观比较好的,并且通过腹腔镜检查能够看到一些比较深的位置,并且看到的结果是比较直观效果是比较好的,另外通过腹腔镜进行手术,往往手术伤口的恢复速度是比较快的,并且住院时间也是比较短的,在手术过程中患者感染的概率也是比较...https://mip.pingguolv.com/ask/JKLKQPOMI.html
3.腹腔镜超声刀功能39问医生腹腔镜超声刀的功能包括组织切割、止血、腹腔内粘连松解、术后管理、减少创伤等。腹腔镜超声刀是一种医疗设备,使用时需谨慎并咨询专业医生。1.组织切割腹腔镜超声刀通过高频电能转化为机械振动,使组织分子结构发生断裂,从而实现切割效果。主要用于需要精细手术操作的情况,如妇科、泌尿外科等领域。2.止血由于超声波具有凝...https://wapask-mip.39.net/mip/question/96444779.html
4.腹腔镜超声在肝脏外科的应用专家共识中华肝胆外科杂志年月第卷第期指南与共识腹腔镜超声在肝脏外科的应用专家共识中国肝胆外科术中超声学院辨率越高但探查深度降低为方便观察临床应尽量将超声显示屏放在腹腔镜显示屏同侧必要时可降低手术间亮度扫描肝脏的常规腹部戳孔有剑突下左右上腹肋缘下脐平面上下水平线与左右侧腹直肌外侧缘交点等多个位置术者可根据...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917/6223242153002104.shtm
1.外科医生的第三只眼——术中超声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的应用...完善术前检查经科室讨论拟定在腹腔镜下行标准的左半肝切除手术,在术中应用腹腔镜下超声定位,先检查全肝,然后分别标记肿瘤病灶范围、中肝静脉、肝脏预切线,在低中心静脉压和间断全肝阻断的完成精准的左半肝切除术,病灶肝脏切除后再次术中超声未见病灶残留,中肝静脉显示正常,残肝血供正常,手术历时5小时,术后病人恢复...https://www.cdslyyy.com/doc_newdetails_wkysddszyszcszfqjxgqcszdyy.html
2.掌上洛阳:术中超声技术助力,重症胰腺炎患者“死里逃生”刘伟峰(中)和团队医生探讨患者病情 近日,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河科大一附院)景华院区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刘伟峰带领团队,创新性地将腹腔镜术中超声技术应用于重症胰腺炎微创手术治疗中,大大提高了这类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聚餐时肚子绞痛,原来他患了重症急性胰腺炎 ...https://www.hkdyfy.cn/info/1029/27175.htm
3.“超微通道”单孔腹腔镜输尿管再植术在小儿巨输尿管症的应用3.6 交叉操作技术的应用 单孔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由于脐部至膀胱的距离较长,操作距离的延长会降低操作的精准度,器械的内外部碰撞明显增加,标准器械很难平行操作,即使从脐部进入是平行的,到了盆腔后,手术者和助手稍作移位,观察镜和操作器械就会交错卡压在一起,术者的操作自由度严重受限,被迫调整观察镜位置或...https://www.haodf.com/neirong/wenzhang/8598838536.html
4.腹腔镜超声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使的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特别是在肝癌的治疗中. 随着超声设备的不断完善, 术中超声和腹腔镜相结合而形成的腹腔镜超声(laparoscopic ultrasound, LUS)技术已经成为腹腔镜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丰富了超声医学的内容. 当LUS被应用于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治疗肝癌的手术中, 使患者以最小的创伤...http://dx.doi.org/10.11569/wcjd.v17.i2.205
5.腹腔镜手术应用价值(精选十篇)腹腔镜手术应用价值 篇1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523例胆囊疾病的患者中, 男248例, 女275例, 年龄19~72岁, 平均为45.5岁;病史1~42年, 平均21.5年,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仪器使用韩国Medison-8000ex及Medsion-8000cse形超声诊断仪器, 探头频率为3.0~7.0MHz, 3.5~5.0 MHz, 检查前嘱患者禁食8h以上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17im3fk.html
6.微创前沿·智领未来——四川省医学会第三次微无创医学学术会议...子宫内膜癌:早期子宫内膜癌中,单孔腹腔镜手术是可行的,虽具有类似的短期并发症,但更能满足患者对美的追求。子宫颈癌:单孔腹腔镜手术亦可在早期宫颈癌中应用;学习曲线长;LESS优于MPL的益处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卵巢癌:单孔腹腔镜手术应用于评估晚期卵巢癌是否行切除术中是安全可行的。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姜静主持...https://www.cqrb.cn/dy/jigou/xcq152/2024-08-06/1987246_pc.html
7.?第三届(2020)国际母胎医学高峰论坛(深圳)第三届中山胎儿...指出妊娠合并PTE的确诊主要依靠CT肺动脉造影(CTPA)、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治疗上主要包括支持、抗凝、溶栓治疗,其中抗凝治疗首选低分子肝素,强调溶栓治疗仅限于危及生命的高危PTE。 (刘斌教授:腹腔镜宫颈环扎术的孕期管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国家医疗队队员刘斌教授首先简述了腹腔镜...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011/06/c4256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