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显著,以腹腔镜、胸腔镜等现代医疗技术为代表的外科微创时代已势不可挡地来临。
6月21日到6月25日,浙江省人民医院开启第二届微创外科手术直播周,向国内外同行展示医院近年来在微创外科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来自浙江省人民医院头颈外科、泌尿外科、胃肠胰外科、乳腺外科、肝胆胰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肛肠外科、胸外科、妇科、骨科等10个外科的专家轮番上阵,进行微创手术直播演示及学术讲座,与同道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云端共襄微创外科“盛宴”。
“浙江省人民医院是国内较早、省内最早开展微创外科手术的医院,1991年浙江省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就大获成功。微创手术成为趋势,对外科医生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不但要会做开放手术,更要掌握精良的微创技术,以造福更多患者。”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说道。
近年来医院高度重视微创外科发展,大力开展腔镜、内镜、机器人等手术,以精准的微创技术引领学科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微创外科医生,部分微创技术水平已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例如头颈外科采取腋窝或耳后入路的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完全腔镜手术,使刀疤“隐形”,美观大方;泌尿外科充分利用达芬奇机器人的广阔视野和精确灵活操控,在保留肾脏的肾肿瘤切除手术、保留神经的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和膀胱癌根治手术及原位重建技术上全国一流;乳腺外科的乳腺癌保乳根治术、单纯腺体切除术、乳房重建等手术均在全腔镜下完成。
在展示精湛技术、提升影响力的同时,此次微创手术直播周还致力于以实际行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浙江”建设,打造共同富裕示范省。葛明华院长谈到,更多基层医院的医生将通过手术直播了解到外科领域手术理念和技巧的创新与改革,这将为基层医疗注入新活力。
微创手术直播周开幕仪式
腹腔镜/机器人微创胰腺手术有何优势?不单切口小更能保留器官和消化功能
6月22日,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胰外科将在三个手术间分别演示9台微创手术,包括机器人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机器人胃癌根治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等。众所周知,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死亡率居高不下,常被称为“癌中之王”。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胰腺肿瘤最主要的手段。一直以来,胰腺外科手术是外科的“珠峰”,主要是因为胰腺肿瘤的位置特殊,常常需要切除胰头、十二指肠、胃部分和胆囊及胆管,而且切除肿瘤部位后还得要把胰-肠、胆-肠和胃-肠等相邻的部位重新接回来,手术后容易出现胰漏、胆漏、出血,风险很大。
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助理、胃肠胰外科学术带头人牟一平教授从1997年开始就运用腹腔镜的微创技术来进行胃肠胰的手术,并于2011年创立浙江省医学创新学科“微创胰胃外科学”。如今,他所带领的胃肠胰外科所做的微创手术数量和质量居全国领先、国际先进行列。
牟一平教授是目前“国际微创胰腺手术指南”的16名核心专家委员中唯一一位中国医生,他尤其擅长高难度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光2020年一年累计就做了160多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微创胰腺手术到底有什么优势?“以前移山开路,工程量大,还可能因下大雨等因素而塌方中断;现在打个隧道,要安全得多。”牟一平教授打了这样一个通俗的比方。
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比,腹腔镜下的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以做得很精细,切口小,出血少,病人恢复快,还可对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施行功能保留术式。像这次微创手术直播中演示的“保留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最重要的是保留十二指肠乳头功能,避免了胆肠吻合和胰肠吻合口漏的风险,降低了后期胆道感染风险。
胰腺是重要的同时有内分泌(胰岛素)和外分泌(胰液和消化酶)的消化器官,手术时保留更多的胰腺,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消化功能,意味着病人后期糖尿病和营养不良出现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他进一步解释,以前一个电灯泡坏了,整条电路要拆开来一起修;现在可以一个个换电灯泡,不用动整个电路系统。
那为什么以前做不了的手术,现在可以做?“主要是现在的设备和器械更先进了,特别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主刀医生双手可以操作四个器械,且手术器械在腹腔内还有两个关节,作720度的旋转,相当于四只手,手术自然更精细、更完美。”
手术前先调理八九十岁老人也能承受得住
胰腺肿瘤的高发年龄段在70岁上下,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基础疾病多了起来,身体素质偏差,能不能吃得消手术是最大的问题。
牟一平教授团队接诊过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是93岁。确诊前,老太太身体一直不错,还能给子女做家务搭把手。偶然间,老太太出现肚子胀、胃口差等症状,医院抽了个血结果是好的,因此本人和家属也没有放在心上。没想到过了两三个月,老太太瘦了一大圈,只剩76斤,连碗粥都喝不下,并且整个人开始发黄。家人带她到医院做了CT才发现,胰头有占位。
孙子孙女忧心忡忡地找到了牟一平教授。由于老太太肿瘤标志物CA19-9高达204u/mol,高出正常范围5倍多,CA125也超标,结合影像学报告,牟一平教授考虑是胰腺癌,建议手术治疗。但是,老太太已经90多岁了,家人们很担心她身体吃不吃得消做手术。
CT显示胰尾肿瘤无转移但腹腔镜下探查竟发现肝转移
58岁的朱先生(化名)是牟一平教授的一位患者。去年3月他因反复腹痛半年多去医院拍了个腹部CT,一查吓了一跳:3厘米多的胰尾肿瘤!进一步做了PET-CT都明确没有转移的病灶。
朱先生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牟一平教授请来各学科专家一同为朱先生进行了多学科会诊(MDT),大家一致认为胰腺癌可手术切除,但手术时要密切注意癌细胞有无转移到其它器官的迹象。
很快,牟一平教授及团队为朱先生进行了腹腔镜下探查,发现有肝表面转移,术中超声也提示肝脏转移,术后病理报告再次证实为胰腺癌肝转移。为此,牟一平教授经过评估,没有立即给朱先生做手术,而是先让他做了8个疗程的化疗。4个月后,朱先生胰尾肿瘤局部缩小,肝脏转移消失,可以做手术了,于是牟一平教授为患者做了腹腔镜下胰腺肿瘤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微创的优势就体现在这里,首次用腹腔镜探查后腹腔内不会产生粘连,创伤小,患者恢复得快,对化疗后再次手术不会造成影响。如果不是通过腹腔镜探查就贸然手术,手术中才发现肝转移,对病人来说风险是很大的。”
以微创为核心的多学科会诊变“不治”为“可治”
像朱先生这样受益于微创技术和多学科会诊模式的,还有50岁的薛女士(化名)。薛女士去年体检时做胃镜发现胃癌,临床诊断为早期。但牟一平教授通过腹腔镜探查,确认了薛女士的胃癌已有腹膜转移,属于进展期胃癌。经过多学科会诊后,薛女士先上了6个周期的化疗+靶向+免疫治疗,4个月后肿瘤有所缩小,牟一平教授成功为她做了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
牟一平教授提到了一位胰头肿瘤侵犯胆管、下腔静脉和右肾静脉的局部进展期患者,在他带领的胃肠胰肿瘤多学科诊治团队的精心策划和治疗下,通过减黄、营养支持、术前新辅助化疗、微创手术及术后综合治疗后,已经存活五年,真正变“不治”为“可治”,并且“治愈”。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牟一平教授对这位患者进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时,联合右肾切除,下腔静脉切开取出瘤栓,再整形缝合,精湛的医技获得了20多位收看演示的业内同行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