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什曼原虫病又名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于内脏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寄生虫病,白蛉为其传播媒介。根据传染源不同,我国利什曼原虫病分为三种类型,有人源型、犬源型、野生动物型。
[病原]杜氏利什曼原虫有无鞭毛体和前鞭毛体两种形态。无鞭毛体很小,呈圆形,直径2.4~5.2μm,有的呈椭圆形,大小为2.9~5.7μm×1.8~4.0μm,用瑞氏液染色后,胞质呈浅蓝色,圆形胞核呈红色,常偏于虫体一端。无鞭毛体见于哺乳动物体内及37℃组织培养物中。
前鞭毛体因发育程度不同呈多种形状,成熟虫体多呈细而长的纺锤形,长约12~16μm,前端有1根与体长相等的鞭毛。前鞭毛体见于传播媒介(白蛉)体内或22~28℃的组织培养物中。
[生活史及流行病学]自然感染是通过吸血昆虫白蛉传播的,当雌性白蛉吸食患病动物(包括人)血液时,无鞭毛体被摄入蛉胃,随后在白蛉消化道内以二分裂法繁殖,发育为前鞭毛体,并逐步向白蛉的口腔集中,成为成熟的具有感染力的前鞭毛体。当白蛉再叮咬健康犬(或其他动物)时,成熟的前鞭毛体随白蛉的唾液进入健康犬体内,在皮下组织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在其中发育繁殖。前鞭毛体脱去游离鞭毛成为无鞭毛体,无鞭毛体随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部,其中以在脾、肝、骨髓和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内最易繁殖。犬是杜氏利什曼原虫的重要保虫宿主。
[症状]利什曼原虫的潜伏期从数周、数月到1年以上不等,多数犬感染后呈隐性带虫状态,一般无明显症状。少数犬出现皮肤损害症状,被毛粗糙失去光泽,甚至脱落。脱毛处有皮脂外溢或糠秕样鳞屑或因皮肤增厚形成结节,结节破溃后形成溃疡。皮肤病变多见于头部,尤其是耳、鼻及眼周围最为明显,其他部位也可出现。病的晚期,病犬出现食欲不振,甚至拒食,逐渐消瘦,贫血,精神萎靡,咳嗽,呕吐,腹泻,排黑黄色便。眼部的皮肤损害可引起眼缘发炎,有的还出现体温中度升高、眼角炎和结膜炎,有的出现足关节肿胀和强直。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犬吠叫声变得嘶哑甚至困难,最后因恶病质而死亡。猫一般为亚临床感染。
[诊断]取病犬皮肤未破结节的内容物,或抽取骨髓或肿胀的外周淋巴结穿刺物等进行涂片,瑞氏液染色后镜检,发现虫体就可确诊。也可用福尔马林凝胶试验诊断,方法是在1ml被检血清中加1滴福尔马林,在几分钟内血液凝固,并很快变为不透明的鸡蛋白的为阳性,但此方法特异性不强。还可采血进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血清学诊断。
利什曼原虫病死亡犬解剖可见脾肿大,许多器官有肉芽肿,在内皮细胞(尤其是骨髓、肝和脾脏的内皮细胞)中可找到利什曼虫。
[治疗]葡萄糖酸锑钠150mg/kg体重(总量不超过5g)配成10%注射液,分成6份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每日1次。如果没有完全治愈可继续进行第2个疗程,但总剂量应增加1/6。使用该药常出现发热、呕吐、咳嗽、腹泻等不良反应,一般会自行消失,不需处理。也可使用新锑波芬、二脒替和其他芳香双脒类药物。
[预防]在有该病流行地区,应加强对犬的管理,经常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尤其对有皮肤病变者应重点检查,对无价值的病犬应予以捕杀。同时用5%滴滴涕消灭环境中的白蛉,并用菊酯类等杀虫药定期喷洒犬舍及犬体。本病可传染给人,接触时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