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7.04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我们需要大量看书,要多看书吗?
其实,并不需要!
多数时候,大量看书不仅毫无益处,还毒害甚多!
大量看书,易使自己实践缺乏、于事无功。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船山说:“行有余力而求知!”精研故纸堆、大量阅读的人,会面临实践严重不足的问题。因为缺乏实践、不能行动,所以难出成果。在事业上,大量看书的高学历毕业者,被小学或初中毕业的老板呼来唤去是常有的事,为什么?因为学历不高的老板出道很早,在险恶的商海中阅人无数、身经百战,但凡成功拼杀出来的无不带有匪性头领气质,这不是靠大量读书得来的;在求偶上,捞女、渣女喜欢找大量读书的痴呆下套,不讲武德、吸干钱财的事情屡见不鲜,苏享茂案可窥一斑。而小黄毛和渣男,可以将多愁善感的女文青们轻易泡到手,因为他们身经百战、实践充足、无所不用其极,而他们不屑于看书。耽误力行实践,此为大量看书第一害。
大量看书,易使自己愚蠢呆木、沦为思奴。叔本华说:“读书太多,或几乎整天读书的人……可能渐失自主思想的能力……读书太多反倒愚蠢……比常做手工活更易麻痹精神。”莫洛亚说:“他们独自关在房中……埋首于干巴巴的铅字之间……只是一味地读下去……看不出字里行间的现实世界和思想实质!”大量看书,沉醉于纸上狂欢,自己的思维体系无法有效建立,所以头脑更容易被别人攻陷,沦为他人思想的奴隶。当年某某GONG盛行时,大量读书多的高知群体更易加入其中,而此GONG创建者李大师只是一初中生而已。MIN国倭寇入侵,有高知人群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居然提倡“读书救国”的迂腐理念,这是何等愚蠢痴呆!如果不是军民同仇敌忾的实际抵抗,恐怕抗战胜利之日遥遥无期。而且大量阅读,到了最后有可能成为“茴香豆四种写法”的孔乙己,成为发疯的范进。思想限于牢笼,此为大量看书第二害。
大量看书,易使自己心性不定、焦躁抑郁。大量看书,思维始终在头脑中悬浮,无处生根。看多言情书,容易多愁善感;看多武侠书,容易天马行空;多看水准一般的通俗小说,容易粗鄙不堪……更多时候,则容易心性不定、焦躁抑郁,正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以书抚躁躁上躁。消除焦躁抑郁的心情,是不可以用看书这种方法的,因为这时候你完全静不下心来、看不进去,更遑论大量看书?解决焦躁抑郁,可以锻炼负重,可以与人倾诉,可以远近闲游,唯独不能看书,更不能劝本来就不愿意阅读的人去看书,这实际上是人际交往的大忌。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现在,我国一年要印刷400~500亿册书籍,书籍生产已然过剩,有人认真统计过:一个非常勤奋的读书人,终其一生最多细致阅读3000册书。因此,在接近无限数量的书籍,和有限的个人生命之间,应该如何相得益彰?我们务必要对这个问题权衡再三!
俗话说:选择大于努力!读书也是这样。
相对于笼统的大量看书,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精品好书!
对于书籍选择的重要性,有时决定成败甚至生死存亡,这里举三个例子:
第一、天王洪秀全,特别喜欢梁发的《劝世良言》,并且反复熟读,铭记于心,而天国的将领们,喜欢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演义小说;而侍郎曾国藩和他的将领们,特别喜欢韩昌黎文、《二十三史》、《船山全书》、《资治通鉴》、戚继光等兵法书。从结局来看,孰优孰劣?
第二、孙总特别喜欢在《民族主义》一书中强调“知难行易”,结果他直接主导起义10次均告失败;而崇尚经世的湖湘宋教仁、黄兴领导的辛亥首义一举成功。后来孙总二次GE命反袁又失败,而湖湘蔡锷发动护国运动反袁成功。从结局来看,孰优孰劣?
第三、凯申公,特别喜欢王阳明,因为有过日本留学的经历,深受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阳明”的影响,阳明有名言“大中至正”,于是将自己改名“中正”,到人生的某一阶段又信奉耶教,而且还反复阅读《耶经》;而润之,受他国文老师袁仲谦的影响阅读韩愈文,受他恩师兼岳父杨昌济的影响阅读船山文,又反复阅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共产党宣言》等。从结局来看,孰优孰劣?
这背后,冥冥之中,有某种规律在起作用。船山说:“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以收行之效也。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行焉而后知其艰,非力行者不能知也。”这句话恰好是上面事例完美的论证。同时,也决定了看什么书,就有什么样子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