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不要大量看书,要少看书!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7.04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我们需要大量看书,要多看书吗?

其实,并不需要!

多数时候,大量看书不仅毫无益处,还毒害甚多!

大量看书,易使自己实践缺乏、于事无功。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船山说:“行有余力而求知!”精研故纸堆、大量阅读的人,会面临实践严重不足的问题。因为缺乏实践、不能行动,所以难出成果。在事业上,大量看书的高学历毕业者,被小学或初中毕业的老板呼来唤去是常有的事,为什么?因为学历不高的老板出道很早,在险恶的商海中阅人无数、身经百战,但凡成功拼杀出来的无不带有匪性头领气质,这不是靠大量读书得来的;在求偶上,捞女、渣女喜欢找大量读书的痴呆下套,不讲武德、吸干钱财的事情屡见不鲜,苏享茂案可窥一斑。而小黄毛和渣男,可以将多愁善感的女文青们轻易泡到手,因为他们身经百战、实践充足、无所不用其极,而他们不屑于看书。耽误力行实践,此为大量看书第一害。

大量看书,易使自己愚蠢呆木、沦为思奴。叔本华说:“读书太多,或几乎整天读书的人……可能渐失自主思想的能力……读书太多反倒愚蠢……比常做手工活更易麻痹精神。”莫洛亚说:“他们独自关在房中……埋首于干巴巴的铅字之间……只是一味地读下去……看不出字里行间的现实世界和思想实质!”大量看书,沉醉于纸上狂欢,自己的思维体系无法有效建立,所以头脑更容易被别人攻陷,沦为他人思想的奴隶。当年某某GONG盛行时,大量读书多的高知群体更易加入其中,而此GONG创建者李大师只是一初中生而已。MIN国倭寇入侵,有高知人群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居然提倡“读书救国”的迂腐理念,这是何等愚蠢痴呆!如果不是军民同仇敌忾的实际抵抗,恐怕抗战胜利之日遥遥无期。而且大量阅读,到了最后有可能成为“茴香豆四种写法”的孔乙己,成为发疯的范进。思想限于牢笼,此为大量看书第二害。

大量看书,易使自己心性不定、焦躁抑郁。大量看书,思维始终在头脑中悬浮,无处生根。看多言情书,容易多愁善感;看多武侠书,容易天马行空;多看水准一般的通俗小说,容易粗鄙不堪……更多时候,则容易心性不定、焦躁抑郁,正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以书抚躁躁上躁。消除焦躁抑郁的心情,是不可以用看书这种方法的,因为这时候你完全静不下心来、看不进去,更遑论大量看书?解决焦躁抑郁,可以锻炼负重,可以与人倾诉,可以远近闲游,唯独不能看书,更不能劝本来就不愿意阅读的人去看书,这实际上是人际交往的大忌。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现在,我国一年要印刷400~500亿册书籍,书籍生产已然过剩,有人认真统计过:一个非常勤奋的读书人,终其一生最多细致阅读3000册书。因此,在接近无限数量的书籍,和有限的个人生命之间,应该如何相得益彰?我们务必要对这个问题权衡再三!

俗话说:选择大于努力!读书也是这样。

相对于笼统的大量看书,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精品好书!

对于书籍选择的重要性,有时决定成败甚至生死存亡,这里举三个例子:

第一、天王洪秀全,特别喜欢梁发的《劝世良言》,并且反复熟读,铭记于心,而天国的将领们,喜欢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演义小说;而侍郎曾国藩和他的将领们,特别喜欢韩昌黎文、《二十三史》、《船山全书》、《资治通鉴》、戚继光等兵法书。从结局来看,孰优孰劣?

第二、孙总特别喜欢在《民族主义》一书中强调“知难行易”,结果他直接主导起义10次均告失败;而崇尚经世的湖湘宋教仁、黄兴领导的辛亥首义一举成功。后来孙总二次GE命反袁又失败,而湖湘蔡锷发动护国运动反袁成功。从结局来看,孰优孰劣?

第三、凯申公,特别喜欢王阳明,因为有过日本留学的经历,深受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阳明”的影响,阳明有名言“大中至正”,于是将自己改名“中正”,到人生的某一阶段又信奉耶教,而且还反复阅读《耶经》;而润之,受他国文老师袁仲谦的影响阅读韩愈文,受他恩师兼岳父杨昌济的影响阅读船山文,又反复阅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共产党宣言》等。从结局来看,孰优孰劣?

这背后,冥冥之中,有某种规律在起作用。船山说:“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以收行之效也。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行焉而后知其艰,非力行者不能知也。”这句话恰好是上面事例完美的论证。同时,也决定了看什么书,就有什么样子的收获。

THE END
1.段永平: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其实不矛盾,一个说的是要做对的事情,一...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其实不矛盾,一个说的是要做对的事情,一个说的是把事情做对。 快鱼吃慢鱼指的是效率问题,也就是把事情做对的能力问题。 走迷宫很容易,永远靠一边走就一定能出去,不然就不是开环了。任意边都是一样的,其实你只有两边可以选。 https://caifuhao.eastmoney.com/news/20241130175753776138270
2.成语慢易生忧的意思拼音出处成语名称 慢易生忧 成语拼音 màn yì shēng yōu 成语简拼 mysy 成语意思 慢:疏慢;易:轻易;忧:忧愁。疏慢轻易必然坏事,因而产生忧愁。 成语出处 《管子·内业》:“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 成语例子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繁体 慢易生憂 感情色彩 褒义词 常用程度 一般 语法用法 作...https://m.guoxuemeng.com/chengyu/32945.html
1.知与行,谁难谁易?在知与行上,商代大臣傅说给武丁的意见是,“知之非艰,行之维艰”。然而孙中山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去证明 “知难行易”。因此出现了一个疑问 :思与行,谁难谁易 ? 朱熹在《力行》中对傅说的观点解释道,“只就这里用功,须存平正底道理。虽要致知,然不可恃。” 随后又说 “功夫全在行上”。也就是说,平正...https://www.jianshu.com/p/a14bf9a72775
2.沉疴难解知易行难 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执经问难 手捧经书,质疑问难。后多指弟子从师受业。 质疑问难 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 左右两难 两面为难,不容易决定。 左右为难 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https://www.pajkzuj.com/cycc/20952.html
3.知难而退的名人例子素材2.不会知难而退的名人例子 3.关于努力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4.外国名人励志故事5篇:名人励志故事及感悟 5.20个名人的经典故事 6.有什么经历磨难成材的名人事例吗 关于名人执着的字故事50 一 关于执着的名人事例。。。快 范仲淹来.住寒寺,吃一种食自物.以普天下之苍生为怀,轻名利. ...https://www.vjvjunst.com/cyjt/21756.html
4.辩论赛技巧大全这样,正方宽广、高位定义的"知难"和"行易"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行难…的攻击之力,有效地回击了反方,使反方构建在"知"和"行"表浅层面上的立论框架崩溃了。 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https://www.yjbys.com/bianlunsai/3384951.html
5.对金融学的心得与体会(通用16篇)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知难行易,知行合一,行我所信,信我所行。 对金融学的心得与体会 篇11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银行点多、面广、线长,绝大多数员工身处最基层,长期以来,规范化、制度化的思想教育开展不够,员工重视实际,视思想教育为形式、为空谈,认为在各自网点内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思想教育无意义...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xdth/20220830192240_5539290.html
6.辩论赛中无原则反对的技巧(共9篇)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论辩中曾出现过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https://www.hrrsj.com/wendang/qitafanwen/262143.html
7.理想辩论赛(精选10篇)论辩中的反客为主,通俗他说,就是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本文试以技法理论结合对实际辩例的分析,向大家介绍几种反客为主的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kog8n1e.html
8.邓晓芒:康德论道德教育所以,目前还看不出这种方法的经验后果,这一点都不奇怪;而且他提出这种方法,也不是着眼于它在经验中的任何后果,而是着眼于如何为所有可能的后果在主观上建立起合乎纯粹理性的一整套实践原则,相当于一种“知难行易”的模式。当我们发现内心在道德法则的感受性方面有一种情感的现实性,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马上去...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1121.html
9.脑机接口从科幻到现实本书面向广泛的读者群体,特别适合对脑机接口技术感兴趣的学生、科研人员和技术从业者阅读。本书旨在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技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评估脑机接口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发展潜力。 “知难行易” —— 孙文 在“脑机接口”概念提出50周年之际,谨以此书致敬在脑机接口领域...https://labs.epubit.com/bookDetails?id=UB88d51fd1c2dc5
10.责任比能力更重要读后感(通用15篇)"知"其实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明白道理;而"行"则是代表了要去承担责任,要有所作为。千年以来,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有人认为知难行易,总之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其中《责任胜于能力》这本书的观点就是古代知易行难观点的翻版。至于知难行易,则与理学家们的"圣人"朱熹的观点不谋而合,朱熹认为:明白道理最困难,...https://www.ruiwen.com/duhougan/3943624.html
11.“历史范儿的金融女”梁帆:知难行易古人修身之心法,讲究知行合一。通俗来说,即为不仅要明白道理,而且还要亲身去实践这些道理。然而,理论到了实践层面,通常意外因素与环境不可控性会增加,因此让许多人发出了“知易行难”的感慨。 在梁帆眼中,知和行之间的关系却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她更倾向于“知难行易”。 https://www.gaodun.com/news/956808.html
12.党员四个意识党课讲稿(全文)第四个关系,就是要始终处理好“知和行”的关系。对于知和行,中国古人作了很多论述,但总是在“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两边压跷跷板。孔子就曾经说过:“知之易,行之难”,《尚书》中也提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都强调知易行难。后来,朱熹又强调过知难行易。再后来,王阳明又指出“知为行之始,行为...https://www.99xueshu.com/w/yh03m98trgz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