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护理伦理第一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主要讲四个问题:
一、计划生育与优生的伦理问题
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问题
三、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
四、安乐死、临终关怀的伦理问题
第二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1、计划生育概述计划生育的内涵所谓计划生育,就是有计划地控制生育的时机、数量、密度等来生育子女。与我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人口政策相适应。计划生育工作内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第三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2、计划生育的伦理价值(1)计划生育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2)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家庭的幸福(3)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第四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3、计划生育的伦理原则医护人员在提供生育技术服务过程中应遵守以下原则:1.宣传教育原则2.宏观控制原则;3.有利原则;4.尊重原则;5.知情同意原则6.公正原则;7.守法原则第五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4、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伦理问题
﹙1﹚避孕指导工作中的伦理定义:避孕是指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来防止怀孕的一系列措施,是人类实现生育控制的关键手段。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保障妇女健康与安全。常用方法:药物(避孕药)器具(宫内节育器、避孕套)
b.非治疗性人流:是避孕失败及其它意外受孕的补救措施常用方法:负压电吸引、刮宫、药物第八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人工流产、引产的伦理问题赞同的理由
1.有自由意志的人的权利先于无自由意志的胚胎。
2.孕妇有选择的权利。
3.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与质量。反对的理由
胚胎是无辜的生命,流产就是杀死无辜的生命。选择性人工流产术的道德责任
1.多次流产易损害孕妇和胎儿健康
2.导致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失调
3.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严重智力低下;严重畸形;存活不长。如先天愚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无脑儿等第九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3﹚施行绝育术的伦理定义:绝育就是通过手术等方式永久剥夺生育能力。目的:①治疗妇女疾病;②确保优生优育;③控制人口数量;方法:男性施行输精管结扎术、女性施行输卵管结扎术国家对实施绝育术的规定是:①对未成年人不得实施绝育术;②除某些严重遗传病和精神病患者应进行义务绝育外,一般都应得到本人和配偶的知情同意、自愿进行;③自愿绝育需要有一定的程序。第十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绝育的伦理争议反对的理由破坏了人体的整体性破坏了物种繁衍的能力赞同的理由身体自我控制的自由控制人口质量(如防止遗传性疾病)确保女性的生命安全第十一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对严重智力低下和遗传病者
1、优生优育的概述
2、伦理讨论
3、优生技术护理伦理规范
适应症:①阳痿②逆向射精③精子稀少(2)供体人工受精
多利绵羊第三十三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问题(一)生殖技术的伦理价值1、生殖技术可以治疗、弥补不育,有利于婚姻家庭。2、生殖技术可以用于优生3、生殖技术可以有利于计划生育4、生殖技术可以有利于农业、畜牧业、医药业,有利于抢救濒危动植物(二)生殖技术引起的社会伦理问题1、生殖技术能否商品化2、生殖技术导致人类伦理关系的混乱3、生殖技术破坏自然法则4、生殖技术可能被错用或滥用第三十四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1、人工授精的伦理问题(1)人工受精是否破坏了婚姻家庭关系?(2)人工受精是否造成亲属关系的混乱?(3)如何避免或防止后代中血缘近亲结婚?(4)单身女子、老龄妇女、同性恋能否人工受精?(5)能否将人工受精的实情告诉孩子?(6)能否把精子商品化,给供精者报酬?(7)是否造成对人性的亵渎、对人权的侵犯?第三十五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2、体外受精的伦理问题父母的身份谁是父亲?供精者?养育者?谁是母亲?供卵者代孕者供卵怀胎者?养育者
生物学父母即血缘上的父母包括代孕社会学父母即法律上的父母胚胎的地位胚胎或受精卵是否为人?不是人,其所有权为谁?如何处置?赠送、研究、移植等。多胎妊娠与子代出生缺陷减胎术不得超过3个,35岁以下妇女第一次不得超过2个,避免双胎,严禁三胎以上妊娠赠卵问题:赠卵过程包括药物卵巢刺激,卵泡检测,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取卵术潜在危险:增加卵巢癌风险,肾功能衰竭、不孕、麻醉意外、盆腔损伤、感染、出血、甚至死亡。近亲婚配等第三十六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3、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正面影响:
1.作为新的生育方式、满足部分人的愿望;
2.克隆人可用于器官移植;
3.用于优生,保持人类最佳基因;
4.促进对人类生殖、遗传病、肿瘤等疑难病的研究。反面影响:
1.目前技术不成熟、对富人和权势者有利;
2.导致基因单一化,遗传法则被异化;
3.生育模式的改变,引起家庭的人伦关系混乱;
4.人如产品被复制,物化,失去人的尊严和人道。我国禁止进行生殖性克隆。第三十七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讨论:是否应允许克隆人?第三十八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讨论:是否应允许克隆人?(续)支持者的观点:技术发展阻挡不住人类需要无性生殖技术我们不做就会落后第三十九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讨论:是否应允许克隆人?(续)反对者的观点:一、现在社会还不具备接纳克隆人的条件1、血缘生育构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2、身份和社会权利难以分辨。3、支持克隆人的人有一个观点:解决无法生育的问题。但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人克隆的下一代还会没有生育能力。第四十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讨论:是否应允许克隆人?(续)反对者的观点:
二、克隆人会引起家庭伦理混乱三、无性生殖广泛运用,还可能引起性比例失调四、对人的识别,主要是依靠指纹、相貌、DNA,而克隆人在这些方面完全相同,这会造成在法律认定上自然人和克隆人的难以区分。这会给刑侦工作带来麻烦。第四十一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夫妻双方自愿的原则;供精或供卵者知情同意的原则;严格控制实施范围的原则;互盲和保密原则;确保生殖质量的原则;严防商品化的原则。人工生殖技术使用的伦理原则第四十二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中国最大卖肾案9个月摘51枚肾赚千万
9个月里,非法摘除51枚肾脏,出售给肾病患者牟利1034万元。被告人中不仅有器官贩子,还有正规医院的医生,甚至副院长。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主犯郑伟包租一栋别墅,组建了摘肾基地,最多时一天竟摘取了6枚肾脏。据悉,该案系我国目前最大的一起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案。15名被告人中9男6女,最大的56岁,最小的才20岁,其中4人曾是正规医院的医生,被告人杨国忠原是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樊海雁是徐州瑞博中西医结合医院护士长。22岁的王芳红和20岁的王亚兰刚毕业,就被郑伟通过网络招聘为摘肾基地的护士。
第四十九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肾移植我国约有100万尿毒症患者,每年新增12万人,每年约有50万患者需要肾移植,而每年全国可供移植的肾源仅有4000个,他(她)们中的多数人,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或依然只能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在苦苦的等待期间,每月的治疗费用高达7000-8000元。第五十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角膜移植我国患角膜病的500万人中,有400万可经角膜移植重见光明,但每年只有700个角膜供体;角膜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这和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美国全国共有98个眼库,每年可做4万个角膜移植。第五十一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骨髓移植我国每年有33000多名白血病患者挣扎在死亡线上,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骨髓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其前提是在骨髓库中找到相匹配的血液配型,而我国目前唯一的中华骨髓库所能提供的却太少。截止2010年11月份,中华骨髓库有8万份。第五十二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二)器官移植的伦理难题1、器官移植是否合乎伦理道德
第五十三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案例一:儿子移植父亲睾丸遭遇伦理问题
26岁的广西男子黄德(化名)在两岁时不幸被狗将整个阴囊和睾丸咬掉。2001年前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求医。因黄德没有兄弟,只能移植父亲的睾丸,对此,已做过数十例睾丸移植的人民医院泌尿科詹炳炎教授介绍,黄德移植父亲的睾丸后,有可能生育孩子。但孩子是喊黄德“爸爸”还是“哥哥”呢?
(摘自2001年8月30日《福州晚报》)
第五十四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1、器官移植是否合乎伦理道德意义:挽救生命治疗严重疾病恢复功能和形态风险:手术风险排异风险支持的观点:生命健康权为人的第一权利。反对的观点:破坏了人体的完整性,违背了传统伦理,易引起伦理的混乱。不利卫生资源的公正分配
第五十八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所谓脑死亡是指包括脑干功能在内的所有脑功能不可逆性停止的人。医学科学判断,患者如果已经脑死亡,即使靠人工设备仍能暂时维持心跳和呼吸,最终也必定会死亡,并无再抢救的意义。脑死亡的捐献器官的质量通常较高,移植效果好,而采用通常死亡概念(呼吸,心跳停止)死者的捐献器官则质量较差,有的已经不能使用了。脑死亡第五十九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一、先决条件1昏迷原因明确;
2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二、临床判定1深昏迷;
2脑干反射全部消失;
3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自主呼吸诱发试验证实无自主呼吸)。
以上三项必须全部具备。三、确认试验1脑电图呈电静息
2经颅多普勒超声无脑血流灌注现象
3体感诱发电位P14以上波形消失。
2001年1月15日,我国留学加拿大的一位22岁的学生在剧烈运动之后感到不适,心脏一度出现停跳。医生确诊为病毒性急性心肌炎,造成心肌坏死。医生采用体外循环方式维持他的生命。由于体外循环在医学上最多只能维持72小时,经加拿大政府多方努力,终于在美国找到与病人匹配的心脏。但当心脏运抵加拿大西部的阿尔伯塔大学附属医院时,医院里还有几位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后来医生经考虑具体情况和无记名投票,决定将惟一可用的心脏先移植给生命垂危的中国留学生。第六十二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4、受体的选择临床医学标准1、适应症2、适宜年龄3、无影响移植成功的因素4、组织配型良好
大医学标准1、预期寿命2、个人行为3、生命质量
1、许多患者在久久等待合适的供体器官中痛苦地死亡
2、是器官买卖在我国已形成市场
3、利用权势金钱或各种关系,“插队”来获取供体器官。
第七十一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人体试验的分类以人体试验的手段和性质为依据:
有目的人体试验、自然实验以人体试验的对象为依据:
健康人人体试验、病人人体试验以人体试验受试者的意愿为依据:
1、死亡的概念
死亡究竟是什么?中外古今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给死亡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第八十二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认为死亡“是灵魂与躯体的暂时分离”。(毕达克拉斯)
”是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现象,是人所固有的属性”。(赫拉克利特)
“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是灵魂静化的根本途径”。(柏拉图)
“是一种“扬弃,是精神的自我和解”。(黑格尔)
“不知生,焉知死“。(孔子)
“死生,命也”。(庄子)
“死,人之终也”。(荀子)
第八十三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
现代医学伦理学则认为:死亡是人的本质特征的消失,是一个人的整个大脑功能出现不可逆性的终结。
死亡是不可抗拒的,是一种自然规律。椐统计,现在世界上已死亡870亿人,中国每年死亡700万人。
死亡观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意识,是人对死亡的认识、理解和态度。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也要树立好正确的死亡观。第八十四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
2、死亡的标准(1)传统的心肺死亡标准:心肺死=人死。
长期以来,人们都是把心肺功能看作是生命本质的东西,所以,传统的死亡概念实质上是一种“心肺死亡”的标准。第八十五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2)现代的“脑死亡”标准:脑死=人死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提出了以功能为特征的“哈佛”死亡诊断的四个指标:没有感受性和反应性脑电波平直没有自主运动和呼吸诱导反射消失第八十六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以上四个指标,在排除了体温低于32℃及刚服用过大量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药物后,经过了24小时连续检测无变化即定为死亡。第八十七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3)脑死亡标准和心肺死亡标准的关系
脑死亡标准的提出并不是对心肺死亡标准的排斥和全盘替换,在临床实践上两者是相互补充、同时并用的。第八十八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4)提出脑死标准的伦理意义
第九十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二)安乐死及其伦理问题1、安乐死的含义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euthdlasia),是好与死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好死”。我国原译为无痛致死术,现在通译为安乐死,即安乐地死亡。
第九十一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2、安乐死的道德问题之争(1)支持安乐死的理由
安乐死是临终病人的权利;安乐死符合生命质量和价值原则;安乐死符合社会和家庭利益;安乐死是人类自身生产文明化的必要环节。第九十二页,共一百零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2)反对安乐死的理由
①安乐死违背人道主义原则;②安乐死会错过“三个”机会:病情自然改善的机会;继续治疗可望恢复的机会;新技术新方法的产生使该病得